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3章

國朝王士禎編。康熙辛巳,士禎官刑部尚書時,乞假旋里,改窆其親,載書數(shù)車以歸。其門人揚州禹之鼎繪為是圖。一時多為題詠,士禎匯以成編。圖后首載奏疏二篇,次序二篇,次題圖詩八十六首,皆其門人所作。而附其侄啟《座送還京》詩一首。次贈行二十四首,皆朝臣之作。而附侍講尤侗《寄懷詩》一首,次《賜沐起程》一篇。而附朱彝尊《池北書庫記》一篇,則以載書及之也。

《樵川二家詩》四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霞編。案《浙江通志》載:“朱霞,建德人,順治乙未進士。”未知即此人否也。樵川為今邵武縣。二家者,宋嚴羽,元黃鎮(zhèn)成也。羽有《滄浪集》,鎮(zhèn)成有《秋聲集》,皆已著錄。是本每集分為二卷,諸雜體為一卷,五七言近體為一卷。而附《滄浪詩話》于其后焉。

《宋四名家詩》(無卷數(shù),內(nèi)府藏本)

國朝周之鱗、柴升同編。之鱗字雪蒼,海寧人。升字錦川,仁和人。是編選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之詩,分體排次。《東坡集》選六百首,《山谷集》選三百首,《石湖集》選四百首,《劍南集》選九百首。較吳之振《宋詩鈔》所錄較多,而去取未能悉當也。

《楊氏五家文鈔》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長世及其從子以睿、以儼,從孫兆鳳、兆年合刻稿也。長世字延會,瑞金人。官興安縣訓導,著《影居文鈔》一卷。以睿字維明。邑諸生,著《汲亭文鈔》一卷、《詩鈔》二卷,以儼字維莊,貢生,著《強恕齋文鈔》四卷。兆鳳字爾翔,官上饒縣訓導。著《寓鴻亭文鈔》二卷。兆年字爾逢,官宜黃縣訓導,著《栩栩園文鈔》二卷。以睿《汲亭稿》中有詩二卷,而總題曰《文鈔》,用《文選》例也。

《翠樓集》三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劉之份編。之份字平勝,里籍未詳。是集選明代閨閤之詩,分初集、二集、新集,集各一卷。其族里別編於前。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嘗譏其真贗交錯云。

《詩苑天聲》二十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范良撰。良字眉生,徽州人。是集選自漢至明之詩為五類:曰樂章、曰應(yīng)制、曰應(yīng)試、曰朝堂、曰館課,各冠以小引。所選皆鋪張富麗之作,由其體宗臺閣故也。然精觕互呈,頗為淆雜。而卷首列參訂姓氏凡五百九人,亦斷無是事也。

《練音集補》七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王輔銘編。輔銘字翊思,嘉定人。初,明翠校嘗以嘉定代有作者,而詩篇多散逸,因采宋天圣以后迄於宏治合為一集。其第一卷為宦志,皆官於嘉定者所作。中四卷則邑人之詩。第六卷為附卷,則流寓游覽諸人。第七卷為外卷,則釋道之作也。其后版毀於倭,僅存鈔本。輔銘以其尚有遺闕,因搜采厘訂,補入三十四人。其原有姓氏而詩什未備,更加補輯者,又二十六人。原本每人各著出處本末,輔銘間采他書附之。如楊之彝嘗為都統(tǒng)制官,非真釋子,校誤載入方外中,亦為駁正。其曰練音者,因嘉定本古之練祁市也。

《國朝練音集》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王輔銘編。輔銘既輯補翟校《練音集》,復采本朝詩人之作,編為此集。

所收自官師至方外共三百人。其體例略仿翟校原本,惟閨秀一類為輔銘所增。至校凡例,其人尚存者不錄,深合古法。而輔銘此集,第一卷所載見存者至三十六人,并及其子所作。亦視校原本較為泛濫矣。

《姑蘇楊柳枝詞》一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汪琬編。琬有《堯峰文鈔》,已著錄。初,琬自翰林告歸,居堯峰別業(yè)。

偶仿白樂天作《姑蘇楊柳枝詞》十八章,一時東南文士多相屬和。琬乃手自選定,得一百十二家,一百九十七首。令周枝楙排次成帙,而周靖為之箋注。刊本題為枝楙所輯,非其實也。今仍題琬名焉。

《金華文略》二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王崇炳編。崇炳有《金華徵獻略》,已著錄。是編錄金華一郡之文。始自漢尚書楊喬,迄於國朝徐騰,共一百一十七人,而崇炳之文亦自錄焉。凡例稱取《金華文徵》十之五,《金華文統(tǒng)》十之二,而益以他書十之三。又稱《文統(tǒng)》之例凡論及兵機政術(shù)及為釋氏而作者不錄。是選漢文不及長沙家令,選宋文不及蘇學士矣。故惟側(cè)詞艷語在所禁絕,他則悉憑文章,不區(qū)疆域云。

《尺牘新語》二十四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徐士俊、汪淇同編。士俊字野君,淇字瞻漪,并錢塘人。是編刻於康熙癸卯,采明末國初諸家尺牘,分二十四門,名有評語。大抵不出萬歷以來纖仄之派。

《說唐詩》二十二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徐增撰。增字子能,長洲人。所錄唐詩三百馀首,一一推闡其作意。其說悠謬支離,皆不可訓。至於分解之說,始於樂府。如《陌上桑》等篇,所注一解、二解、三解字,尚不拘句數(shù)。晉、魏所歌古辭,如《白頭吟》、《塘上行》等篇,乃注四句為一解。所謂古歌以四句為一解,傖歌以一句為一解是也。然所說乃歌之節(jié)奏,非詩之格律。增與金人瑞游,取其《唐才子書》之說,以分解之說施於律詩。穿鑿附會,尤失古人之意。

《百名家詩選》八十九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魏憲編。憲字惟度,福清人。杭世駿《榕城詩話》載所著有《枕江樓集》,今未見其本。世駿稱其同友《宿白云洞》詩一首,則浮聲也。憲以曹學佺有《十二代詩選》,止於天啟,因選是集以補之。自天啟甲子以后,康熙壬子以前,由縉紳迄方外,共得百人,人各立一小引,并列字號籍貫於前。其詩或以體序,或以類序,或以時與地序,各從原本。其登選則以得詩之先后為次,不拘行輩,而憲詩亦附於后焉。今觀所選諸人,大抵皆聲氣標榜之習。至葉方藹以下十人,未得其詩而先列其目。益見其不為論詩作矣。

《皇清詩選》三十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孫鋐編。鋐字思九,江南華亭人。其書采國初諸詩,分體編錄。其凡例有曰:“論詩者必規(guī)摹初、盛,誠類優(yōu)孟衣冠。然使挾其佻巧之姿,曼音促節(jié),以為得中、晚之秘,則風斯下矣。”又曰:“數(shù)年以來,又家眉山而戶劍南矣。在彼天真爛漫,畦徑都絕,此誠詩家上乘。倘不衫不履,面目頹唐;或大袖方袍,迂闊可厭。輒欲奪宋人之席,幾何不見絕於七子耶?”其持論未為不當。

然其所選,則皆為交游聲氣之地,非有所別裁也。

《國雅初集》(無卷數(shù),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陳允衡編。允衡有《古人幾部》,已著錄。是編選國初人詩。體例一仿明顧起綸之舊,故亦以國雅為名。自魏裔介以下凡五十馀家。

《宋詩刪》二十五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顧貞觀編。貞觀字華封,無錫人。由監(jiān)生考授秘書院中書,后中康熙丙午舉人,遷國史院典籍。是編蒐采宋代之詩,分體纂集。自謂寬於正變,而嚴於雅俗。刪繁就簡,得詩二千五百有奇。然采摭既富,頗不能自守其例。

《歷朝賦格》十五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陸葇編。葇字義山,平湖人。康熙丁未進士,授內(nèi)閣典籍。己未召試博學宏詞,改翰林院編修,官至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是編匯選歷代之賦,分為三格:曰文賦,曰騷賦,曰駢賦。於三格之中,又各分為五類:曰天文,曰地理,曰人事,曰帝治,曰物類。起自荀卿、宋玉,下迄元、明。每格前有小引,皆其婿沈季友所作。騷賦之引則為騷賦一篇,駢賦之引則為駢賦一篇,殊為纖仄,古無是例也。

《續(xù)垂棘編三集》十卷、《四集》九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范鄗鼎編。鄗鼎有《理學備考》,已著錄。初,鄗鼎父蕓茂,當明末年,嘗選輯山西之文二十卷,題曰《晉國垂棘》。鄗鼎復取其鄉(xiāng)近人之文,依例匯輯成帙,謂之《續(xù)垂棘編》。前后共為四集。茲僅其三、四兩集,非全本也。三集所錄凡五十二人,四集所錄凡四十七人。然多有人已前見而文屬補錄者,又有一集之中而一人之文前后分見者。蓋隨選隨刊,故漫無體例如是耳。

《傳是樓宋人小集》(無卷數(shù),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卷尾有嘉定戴范云跋語云,是昆山徐氏所輯,故仍題之曰《傳是樓宋人小集》,然則徐乾學家本也。所錄凡二十二家,一廉村薛嵎仲《止云泉詩》,一剡溪姚鏞《希聲雪蓬稿》,一長沙劉翰《武子小山》集,一大梁張良臣《武子雪窗小集》,一笠澤葉茵景《文順適堂吟稿》前集及續(xù)集,一滄州高九萬《菊磵小集》及續(xù)編,一錢塘俞桂晞《郄漁溪詩稿》及《漁溪乙稿》,一壺山許棐忱父《梅屋詩稿》及《融春小綴》、《梅屋雜著》、《梅屋》第三稿、第四稿,一山陰葛天民《無懷小集》,一邘州張?zhí)N仁《溥斗野稿支卷》,一南豐石門黃大受《德容露香拾稿》,一陽穀周文璞《晉仙方泉先生詩集》,一錢塘陳起宗之《蕓居乙稿》,一龍泉沈說《惟肖庸齋小集》,一金華王同祖《與之學詩初稿》,一錢塘何應(yīng)龍《子翔橘潭詩稿》,一浮玉施樞《蕓隱倦游稿》及《蕓隱橫舟稿》,一臨川危稹《逢吉巽齋小集》,一螺川羅與之《與甫雪坡小稿》,一霅川吳仲孚《菊潭詩集》,一建州張至龍《季靈雪林刪馀集》,一唐棲釋永頤《山老云泉詩集》。皆吳之振宋詩鈔所未收。然陳起《江湖小集》中則皆已收錄,所遺者惟釋永頤一人耳。

《榕村講授》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李光地編。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是書凡分三編。上編載周、張、二程、朱子所著,中編為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及邵子、胡宏所著,下編則賈誼、匡衡、劉向、谷永、劉歆、班固、諸葛亮、歐陽修、宋祁及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真德秀所著。多取其足發(fā)圣賢之理者,大抵皆儒者之言。其揚雄、谷永、劉歆諸人,則不以人廢之義也。光地自序:“舉成、弘之文章以勖人,舉王鏊會試墨卷以韓愈成句對論語者為法,而以讀雜書異說為深戒。”蓋即科舉之文以誘掖初學之書也。

《古文精藻》二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李光地編。光地為兵部侍郎時,提督順天學政。選錄此集,以誨鄉(xiāng)曲諸生,不求盡古文之變也。

《群雅集》十二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李振裕編。振裕有《白石山房稿》,已著錄。是編乃其督學江南時,選錄諸生詩賦雜文,匯刻成集,凡十二卷,而目錄則作四卷。蓋卷一中分四子卷,卷二分二子卷,卷三、卷四又各分三子卷。由於隨時續(xù)鐫,故輾轉(zhuǎn)增益。其編次漫無體例,亦由於是也。

《瑞竹亭合稿》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愈擴及其弟王愈融撰。愈擴字若先,泰和人,康熙庚戌進士。愈融字侶新,終於諸生。兄弟俱從魏禧游。愈擴文長於論古,頗能曲折如意。蓋其師授如是也。愈融筆力稍弱,風骨尚未老成,較亞於其兄。是集初刻毀於兵。后愈融子元坤得舊本於建昌布衣梁份所,又手錄而重刊之。

《姚江逸詩》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編。宗羲有《易學象數(shù)論》,已著錄。是編皆錄馀姚一邑之詩。

自南齊迄明,以時代為敘。其方外、閨秀、仙鬼則總匯於末卷。每人各為小傳,頗足以補史事之闕。然第十五卷《韓應(yīng)龍傳》末云:“梨洲先生選逸詩,廣極搜輯,不解何故遺此。”則此卷為后人所續(xù)無疑。非宗羲之原書,不知何以混而一之。又劉妙容事出於吳均《續(xù)齊諧記》,其人乃吳令劉惠明之女,沒后魂見,是鬼非神,題曰神女,已大謬。又王敬伯雖馀姚人,而女則不知何方之產(chǎn),所遇之地又在吳中,引而入之姚江,尤為無理。亦必非宗羲之舊也。

《明文授讀》六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編。初,宗羲輯有明一代之文為《文案》,后得昆山徐氏傳是樓藏書,益以所未見文集三百馀種,增為《文海》。后其子百家以《文海》卷帙浩繁,請宗羲選其尤者為此編。其序則仍《文海》之舊,蓋其門人寧波張錫琨移冠此集。以見去取宗旨云。

《洛如詩鈔》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彝尊選錄,陸奎勛編次。彝尊有《經(jīng)義考》,奎勛有《陸堂易學》,皆已著錄。此集皆康熙丁亥平湖人社集之作。據(jù)《奎勛詩集》,載洛如之唱起丙戌三月,至丁亥而中間。詩什則奎勛集中編次,頗有前后不同,未詳其故。其以洛如名者,洛如,花名,幹如竹,實似莢,郡有文士則生也。

《漢詩音注》五卷、《漢詩評》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李因篤撰。因篤有《受祺堂集》,已著錄。是編評點漢詩,兼注音韻。

一卷至五卷題曰“漢詩音注”,六卷至十卷題曰“漢詩評”,一書而中分二名。

又前五卷之評夾注句下,后五卷之評大書詩后,體例亦迥不同,不知其何所取也。

顧炎武有《與因篤書》,極論古今音韻,刻於所撰《音學五書》前,蓋以因篤為知古音者。然聲音文字,與世轉(zhuǎn)移,三代有三代之音。秦、漢有秦漢之音,晉、宋有晉、宋之音,齊、梁有齊、梁之音,自唐以后,有唐以后之音。猶之籀變而篆,篆變而隸,隸變而行。因革損益,輾轉(zhuǎn)漸移,不全異亦不全同,不能拘以一律。自吳棫舉六朝以上概曰古音,於是或執(zhí)后以攙前,其失也雜。或執(zhí)前以繩后,其失也拘。如朱虛侯《歌疏》與之韻,證之史游《急就篇》亦然;梁鴻適《吳詩隅》與流、浮、休韻,證以《日出南東隅行》亦然;燕剌王《歌鳴》與人韻,證以崔骃安《封侯詩》亦然。知漢人有漢人之韻,下不可律以今,上亦不可律以古。因篤概以三百篇之韻斷其出入,未免膠柱之見。至其所評,亦罕精鑒。

如謂司馬遷尊項羽為本紀,冠之《漢書》,為千古具眼之類,猶隆、萬后人好為高論習氣也。

《詩觀》十四卷、《別集》二卷(內(nèi)府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临城县| 阳谷县| 固镇县| 慈利县| 蕲春县| 龙游县| 威海市| 商南县| 绥宁县| 凯里市| 巴中市| 西和县| 西丰县| 兰考县| 高雄市| 新野县| 城市| 浦城县| 临桂县| 汉源县| 屏边| 平湖市| 宜兰县| 类乌齐县| 斗六市| 平武县| 安吉县| 铜梁县| 团风县| 芮城县| 和平区| 白银市| 兴国县| 兴隆县| 海门市| 花莲县| 平乡县| 额济纳旗| 略阳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