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60字
- 2015-12-26 16:11:54
《蕭氏世集》(無卷數,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蕭伯升編。伯升字孟昉,泰和人。是集皆錄其先世詩文,曰《正固先生集》,詩文各一卷,蕭岐撰。岐字尚仁,洪武初以賢良徵,授潭府左長史,改平涼訓導。自顏其齋曰“正固”。一曰《坦行自志》,岐子遵撰。遵字用道,號坦行,以明經薦,授靖江王府長史。永樂間謫宣府鷂兒嶺巡檢,有《仕學齋集》,散佚不存。獨存其自志所載陳靖江王八啟及《四門箴》一篇,曰《雪崖詩集》,蕭晅撰。晅字仰善,號雪崖。宣德丁未進士,官南京禮部尚書。前有伯升自序,稱與吏部郎中蕭士瑋《春浮園集》并士瑋弟士琦《陶庵雜記》、《牘雋》諸書同時合刻,為《蕭氏世集》。今士瑋、士琦之書各有別本,而此帙之內均不載。
未知何故也。
《太倉十子詩選》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偉業編。偉業有《綏寇紀略》,已著錄。是書采其同里能詩者得十人,人各一集。首周肇《東岡集》,次王揆《芝廛集》,次許旭《秋水集》,次黃與堅《忍菴集》,次王撰《三馀集》,次王昊《碩園集》,次王抃《健菴集》,次王曜升《東皋集》,次顧湄《水鄉集》,次王攄《步蟾集》。皆其同時之人,前有偉業序,蓋猶明季詩社馀風也。偉業本工詩,故其所別裁,猶不至如他家之冗濫,特風格如出一手,不免域於流派,是亦宗一先生之故耳。
《樂府英華》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有孝編。有孝字茂倫,吳江人。自序稱自漢迄唐樂府有數十家,而最著者郭茂倩之《樂苑》(案郭茂倩書名《樂府詩集》,不名《樂苑》。名《樂苑》者乃梅鼎祚書)、左克明之《樂府》、吳兢之《樂錄》(案吳兢書名《樂府古題要解》,不名《樂錄》)、郄昂之《題解》、沈建之《廣題》、徐獻忠之《樂府》,各有意見,因取而參定之。然所分各類,亦多踵茂倩舊目,於體制無所考訂。惟每章下略加注釋,而附以評語。蓋其例主於選詩,與吳、郭諸家用意各不同也。
《同人集》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冒襄編。襄字辟疆,如皋人。自號巢民。所居有樸巢、水繪園、深翠山房諸勝。晚年卻掃家居,與友朋觴詠,輯其酬答詩文都為一集,凡十二卷。蓋仿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而作。然阿瑛但文酒之歡,此并其壽序之類亦皆載入。
故繁富勝之,而精美則不及焉。
《唐宮閨詩》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費密編。密有《燕峰文抄》,已著錄。是編錄唐代女子之作,頗有別裁,然皆習見。
《牘雋》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蕭士琦撰。士琦字季公,泰和人,前明貢生。是編選自漢至宋尺牘,分三十二門。卷首有其子伯升所記緣起,大旨主於清省。故所錄往往摘一二語,非其全文。又如“龔使者告隗炤妻”一條,原非尺牘,而亦載之,殊不可解也。
《斯文正統》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刁包編。包有《易酌》,已著錄。是編所錄歷代理學諸儒之文凡二百一十有六篇。其凡例稱專以品行為主,若言是人非,雖絕技無取。蓋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持論可云嚴正。然三代以前,文皆載道。三代以后,流派漸分。
猶之衣資布帛,不能廢五采之華;食主菽粟,不能廢八珍之味。必欲一掃而空之,於理甚正,而於事必不能行。即如《文章正宗》,行世已久,究不能盡廢諸集,其勢然也。至蘇軾《大悲閣四大菩薩》諸記,因題制文,原非講學。言各有當,義豈一端?而包於歐陽修本論評語中極詞詆斥,然則真德秀《西山集》中為二氏而作者不知凡幾,包既講學,不應不見是集,何以置之不言。豈非以蘇氏為程子之敵,真氏則朱子之徒乎?恐未足服軾之心也。
《樂府廣序》三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朱嘉徵編。嘉徵字岷左,別號止谿圃人,海寧人。前明崇禎壬午舉人,入國朝官徽州府推官。此編取漢、魏樂府及詩分為三集。以相和、吟嘆、平調、清調、瑟調、楚調、大曲、雜曲之類為風,以鼓吹、橫吹之類為雅,以雅舞、雜舞之類為變雅,以郊祀樂章為頌,而別附以歌詩、琴曲。又仿《詩序》之例,每篇各為小序以明其意。蓋刻意續經,惟恐一毫之不似。然三代樂制,至漢盡亡。
樂府之於三百篇,猶阡陌之於井田,郡縣之於封建也。端緒亦有時相屬,而不相屬者十之九。嘉徵必摹擬刻畫,一一以風、雅、頌分配之,牽強支離,固其所矣。
《三蘇談》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高阜撰。阜字康生,號蘿棲,祥符人。所錄凡蘇洵文二卷,蘇軾文六卷,蘇轍文二卷。每篇為之反覆詳論,故名曰《三蘇談》。其言瀾翻不竭,亦足以自暢其說。然必謂三蘇本旨如是,則不盡然也。
《柳洲詩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增新等編。增新字子更,嘉善人。柳洲在嘉善熙寧門外。順治初,增新與同里魏學渠等結詩社相倡和,稱“柳洲八子”。其后攀附者日眾,因遴次所作錄為一編,共七十馀人。其詩體格相似,大抵五言多宗選體,七言悉學唐音。
蓋猶明季幾社馀派也。
《江左十五子詩選》十五卷(內府藏本)
國朝宋犖編。犖有《滄浪小志》,已著錄。是編乃犖為蘇州巡撫時,甄拔境內能文之士王式丹等十五人,各選詩一卷刻之。考自古類舉數人,共為標目,四八之所載,其來久矣。然文士則無是名也。文士之有是名,實胚胎於建安之七子。
歷代沿波,至明代而前后七子、廣續五子之類,或分壘交攻,或置棋不定,而泛濫斯極。往往以聲氣之標榜,釀為朋黨之傾軋,覆轍可歷歷數也。犖與王士禎并以文章宿老,領袖詩壇。士禎既以同時之人為《十子詩選》,犖亦以所拔之士編為此集。雖獎成后進,原不失為君子之用心,究未免前明詩社之習也。夫諸人詩儻不佳,裒刻何益?其詩果佳,則人人各足以自傳,又何必藉此品題乎。
《溯洄集》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魏裔介撰。裔介有《孝經注義》,已著錄。裔介嘗選國初詩為《觀始集》,今未見傳本。是編乃所選康熙中詩,以續前集者也。意求備一時之人,故限於卷帙,不能備一人之詩,大抵一人三數首而已。惟每體之末,必附以己作,所收較他人為夥。則似不若待諸他人之論定焉。
《高言集》四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田茂遇、董俞同編。茂遇字佛淵,順治戊子舉人。俞字蒼水,終於布衣。
皆華亭人。是書題曰《十五國風高言集》,而別標一閩字為子目。據其凡例,乃以一省之詩為一集。此乃十五集中之一也。
《古文輯略》(無卷數,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本榮編。本榮有《奏議稽詢》,已著錄。是書文以體分,各體前俱引文體明辨一條,大概因是書而廣之。然所分子目,冗瑣特甚,舛誤尤多。漢文帝《賢良文學策問》、武帝《賢良策問》之類亦往往一文而兩載,皆失詳檢。“鐵券文類”止載《唐德宗賜王武俊》一篇,“諭祭文類”止載隋文帝《祭薛濬》一篇之類,亦殊掛漏。至所載之文,每篇刪削,尤不免失其本未。
《臨川文獻》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胡亦堂編。亦堂字二齊,慈谿人。順治辛卯舉人。官臨川縣知縣,后行取主事。是編選臨川一縣之文。宋晏殊、晏幾道、王安石三人,明章袞、陳九川、帥機、湯顯祖、邱兆麟、章世純、艾南英、羅萬藻、陳際泰、揭重熙十人,國朝游東昇、傅占衡二人。皆有集行世者。每集各為小序,書中仍各標本集之名,略如張溥《百三家集》例。但溥書全錄其集,此則多所刪削耳。
《詩原》二十五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顧大申撰。大申有《堪齋詩存》,已著錄。是編以詩教起於三百。降而屈、宋,則有王逸之章句;漢、魏、六朝,則有昭明之《文選》;三唐之詩,則以明李攀龍之《詩選》為能存唐聲。於是總輯諸家,裒為五集:一集曰《毛詩》四卷,附以子夏之序;二集曰《楚詞》五卷,述王逸之《章句》;三集曰《選詩》五卷;四集曰《選賦》四卷,錄《昭明》之所選;五集曰《唐詩》七卷,錄攀龍之所選。音釋撰次,命曰《詩原》。每集皆有自序,夫三百篇列為《六經》。豈容以后人總集僣續其后?王逸、蕭統已病不倫,乃更益以李攀龍,不亦異乎?
《滕王閣集》十三卷、《滕王閣續集》(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蔡士英編。士英字伯彥,奉天人,官漕運總督。順治十四年,士英巡撫江西,葺滕王閣。因集自唐至明登臨記勝之作,分類詮次為十三卷。又徵近人詩文為二巨冊,但分體而不分卷。蓋欲附入前集各體后也。陳維崧《迦陵集》有《滕王閣賦》,絕工麗,非諸人所及。然是集不載。或刊版時尚未得其稿歟?
《宋金元詩永》二十卷、《補遺》二卷(內府藏本)
國朝吳綺選。綺有《嶺南風物記》,已著錄。是編選宋、金、元詩合為一集,首有康熙戊午綺自序。其凡例謂“所選諸篇,品骨氣味,規矩方圓,要不與李唐豐格致有天淵之別”云云。故頗能刊除宋人生硬之病,與元人縟媚之失。然一朝之詩,各有體裁;一家之詩,各有面目。江淹所謂楚謠漢風既非一骨,魏制晉造固已二體。蛾眉詎同貌而俱動於魂,芳草寧共氣而皆悅於魄者也。必以唐法律宋、金、元,而宋、金、元之本真隱矣。即如唐人之詩,又豈可以漢、魏六朝繩之,漢、魏、六朝又豈可以風騷繩之哉?是集之所以隘。
《澄遠堂三世詩存》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繩遠編。繩遠有《姓氏譜》,已著錄。是集合刻其曾祖應徵、祖士標、父寅之詩。應徵字伯遠,萬歷癸酉舉人,官臨安縣教諭,遷國子監博士。所著曰《藿園詩存》,凡六卷。士標字窿菴,官山東寧海同知。所著曰《蒼雪齋詩存》,凡一卷。寅字寅生,縣學生。所著曰《視彼亭詩存》,凡一卷。應徵詩有《青蓮館》、《汗漫游薊易寓言》、《苕溪漫草》、《兩都社草》、《河梁編》、《兩目紀游》、《偶寄軒稿》諸編。茲集總題《藿園詩存》,蓋繩遠匯為一集也。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弇州標榜前后五子而外,廣為四十子,若似乎此外無遺賢矣。說詩者遇隆、萬朝士或置不觀,不知隆、萬諸人已力挽叫囂之習,歸於平淡,而定陵初年,人皆修辭琢句,出入風雅之林。若李伯遠、鄭允升、歸季思、區用孺輩,尤卓然名家,未見萬歷初之不及嘉靖季也。今觀《藿園》一集,誠戛戛獨造,亦能自立門徑者。其子孫則沿波而討奇耳。
《古詩選》三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士禎有《古歡錄》,已著錄。此編凡五言詩十七卷,七言詩十五卷。五言自漢、魏、六朝以下,唐代惟載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人。七言古逸一卷,漢、魏、六朝一卷,唐則李嶠、宋之問、張說、王翰四人為一卷,王維、李頎、高適、岑參、李白為一卷。而王昌齡、崔顥二人則稱附錄。五卷以下則唐杜甫、韓愈,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晁說之、晁補之、陸游,金元好問,元虞集、吳萊十三人之詩。而李商隱、蘇轍、劉迎、劉因四人稱附錄。夫五言肇於漢氏,歷代沿流,晉、宋、齊、梁業已遞變其體格。
何以武德之后,不容其音響少殊。使生於隋者,如侯夫人《怨詞》之類,以正調而得存。生於唐者,如杜甫之流,亦以變聲而見廢。且王粲《七哀》,何異杜甫之《三別》?乃以生有先后,使詩有去留。揆以公心,亦何異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之說乎?至七言歌行,惟鮑照先為別調。其馀六朝諸作大抵皆轉韻抑揚。故初唐諸人多轉韻,而李白以下始遙追鮑照之體。終唐之世,兩派并行。
今初唐所錄寥寥數章,亦未免拘於一格。蓋一家之書,不足以盡古今之變也。至於越人歌惟存二句之類,則校刊者之疏,或以是而議士禎,則過矣。
《十種唐詩選》十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取唐人總集八家及摘宋姚鉉《唐文粹》所載諸詩,各為刪汰。
凡《河岳英靈集》一卷,《中興間氣集》一卷,《國秀集》一卷,《篋中集》一卷,《搜玉集》一卷,《御覽集》一卷,《極玄集》一卷,《又玄集》一卷,《才調集》三卷,《唐文粹》六卷。附以士禎所選《唐賢三昧集》,共為十種。
其去取一以神韻為宗,猶其本法。惟《才調集》、《唐文粹》刪汰未精,門徑叢雜,而《文粹》尤甚。如盧仝《月蝕》詩、陸龜蒙《江湖散人歌》,皆不能謂之盛唐格也。又韋莊《又玄集》,原書已佚,今所傳者乃贗本。馮氏《才調集》凡例言之,而士禎仍為選錄,亦失別裁。其《三昧集》一種,乃其生平宗旨所在,去取較為精密。世多摘出別行,今亦別著於錄。又士禎《居易錄》曰:“近日金陵有刻《唐詩十集》者,謂為予所訂。或作序假予言曰:‘余奉此為金科玉律,年來於此道稍有會心者,得力於是書良多’云云。及訪是書閱之,乃標華亭唐汝詢仲言名。大旨在通高漫士、李滄溟、鍾退谷三選之郵,而以汝詢詩解附之,強分甲乙丙丁等目,淺陋割裂,可一笑也。”然則是書未出以前,先有偽本矣。今偽本已不傳,蓋辨之早也。
《載書圖詩》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