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2871字
- 2015-12-26 16:11:54
其書成於正統丙寅。至萬歷十九年,其裔孫寀又益以周永錫《愚直存稿》一卷,周正方《佩韋存稿》二卷,名曰《續編》,合訂成帙。案霆震《石初集》有單行之本,已別著錄。其馀五集特子孫自珍其手澤,為一家之書耳,實皆非霆震比也。
其曰《存存稿》者,寀序稱或取綿綿之義,或取存其所存。是其命名,其子孫已不得詳之矣。
《雙桂集》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墺編,墺,無錫人。是集錄其祖環父允之詩。環字伯樞,元兵部侍郎憲之子,洪武間,常以茂才薦,擢上元縣主簿,終臨桂縣丞。所著有《臨桂集》。
允字邦孝,所著有《水南集》。墺合為一集刊之,統名曰《雙桂》。朱彝尊《明詩綜》蒐羅至三千四百馀家,而環父子之詩不載一字。然其詩皆未成家,疑彝尊刪之,未必不見也。
《詩學權輿》二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黃溥編。案明有兩黃溥。其一鄞縣人,有《簡籍遺聞》,已著錄。此黃溥字澄濟,自號石厓居士,弋陽人。正統戊戌進士,官至廣東按察使。是書兼收眾體,各為注釋。定為名格、名義、韻譜、句法、格調諸目,復雜引諸說以證之。
然采摭雖廣,考證多疏。如卷首《董少平歌》,不知鳴平為韻,古多此格,乃誤以為七言一句之歌,甚至以《楚辭》與《騷》分為二體。可謂不知而作矣。
《二麓正議》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湯光烈及其子頀所著也。光烈號西麓,新建人,官海豐縣教諭。頀號小麓,嘗受業於張元禎。元禎攜之入都,欲薦於朝。會元禎卒,不果。光烈於正統時嘗上《御戎》、《勤王》、《擇官養民》、《開科取士》四疏;頀嘗作《野史辨誣》,以糾李賢《天順日錄》之舛。其郡人艾璞合刊之,名《二麓正議》,而以詩歌雜著及同時贈答之作,各附載於后。前有宏治戊午張元禎序,蓋刊於頀未北上之日也。光烈所作凡一卷,以《御戎疏》為冠。其第一條,欲於沿路多掘陷穽,架以二木,中置長錐,覆以草土,待敵自入。坑其一騎,則十騎錯愕,坑其十騎,則百騎驚疑,坑其百騎,則萬騎猶豫,自不敢長驅,殆毫不曉事之腐儒。頀所作凡二卷,其辨李賢誣景帝而諛英宗,是固不免。至於以奪門之功比之湯武征誅;又力為石亨辨冤,事事為之回護,以為社稷純臣,功高受戮,乃韓信、岳飛之匹,則殊乖公論。考張元禎之學出於吳與弼,而頀之學出於元禎。或因亨嘗薦與弼,以門戶之故,感而修報歟?
《齊山詩集》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釋祖浩與其徒道璼同編。二人并齊山寺僧。案齊山在池州貴池縣,有十馀峰,以其正相齊等,故曰齊山。或云唐刺史齊映有善政,嘗好游之,因而得名。
宋李壁曰“《唐書》載映為江西觀察使,不言其作池州守,池州郡牧題名有齊照,當是以此得名也。”自唐杜牧齊山登高有詩,后之游者多繼作。此集匯采成帙,并雜著記序附焉。書成於弘治甲寅。
《雍音》四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明胡纘宗撰。纘宗有《安慶府志》,已著錄。是編專輯秦中之詩。始於泰伯、文、武、周公、成王、宣王諸逸篇,下迄於元,凡百五十人。分體排纂,以合於雅音者為內編二卷,未盡雅馴者為外編二卷。然李陵、蘇武諸詩概列之外編中,其進退殊不甚可解也。
《石鐘山志》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恕撰。案是時有二王恕。一為三原人,《明史》有傳;一即此王恕,字尚忠,湖口人,景泰甲戌進士,官至廣東布政司參議。湖口有上下石鐘山,即蘇軾作記者。恕以其為邑名勝,因輯古今題詠、賦、傳、記、跋等文,都為一編。
雖以志為名,實總集也。
《江南春詞》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沈周等追和元倪瓚作也。時吳中有得瓚手稿者,因共屬和成帙。首有作者姓氏,自周以下共五十人。嘉靖十八年,袁表序而刻之。后有袁袠跋。二人亦皆有和作。又有張鳳翼、湯科、陳瀚三人之作。卷首不載姓氏,疑刻成后所續入也。
瓚原倡題三首,而其后和者皆作二首。祝允明跋云:“案其音調是兩章,而題作三首,豈誤書耶?”袁表則云:“細觀墨跡、本書二首,后人以詞一闋謬增為三也。”今考《云林詩集》,惟《春風顛》一首載入七言古體,題作《江南曲》,而無《汀州夜雨》一首。則后一首是七言詩,而前一首是詞耳。然文徵明《甫田集》云:“追和倪元鎮江南春,亦載入詩內。”則當時實皆以詩和之,蓋唐人樂府,被諸管弦者,往往收入詩集。自古而然,固非周之創例矣。
《新安文粹》十五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金德玹撰。蘇大重訂正之。其第十五卷則蘇大自載其詩文也。德玹字仁本,大字景元,皆休寧人。此書成於景泰、天順間。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成於弘治初。《文獻志》載此書之目於事略。此書補遺之內亦出敏政名。則二書同時所作,略有先后耳。中間所錄之文,不及《文獻志》之博,而頗有《文獻志》所不載者。二書固互相表里也。
《聯句錄》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東陽編。東陽有《東祀錄》,已著錄。此其官翰林時與同年進士及同游士大夫聯句之作。東陽自為序,而丹徒知縣江夏王溥刊行之。侍讀學士莆田吳希賢復輯題名一通冠於前,凡六十有九人。詩不盡工。又焦芳、李士實之流亦廁其間,交游未免稍濫。然其時館閣儒臣,過從唱和,以文章交相切劘。說者謂明之風會,以成、宏為極盛,即此亦可以想見也。
《雅音會編》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康麟編。麟字文瑞,廣東順德人。天順中官福建按察司僉事。是書以平聲三十韻為綱,以諸詩案韻分隸。蓋因宋人十二先生詩宗之體,稍變通之。所列始音、正音、遺響亦沿楊士宏唐音之例,無所發明。
《詠史集解》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程敏政編,林喬松注。敏政有《宋遺民錄》,已著錄。喬松,晉江人,始末未詳。其注此書,則官景寧縣知縣時也。其書取古人詠史之作,依代編次。自三代迄宋末,止七言絕句一體。采輯頗備。然亦有本非詠史而因類編入者,又有改竄原題者,體例頗為冗雜。喬松之注,亦多就事鋪敘,依文訓義,不足以資考證也。
《唐氏三先生集》二十八卷、《附錄》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程敏政編。凡唐元筠《軒集》詩八卷,文五卷;唐桂芳《白云集》詩五卷,文二卷;唐文《鳳梧岡集》詩四卷,文四卷。前列諸集原序,后附以傳記、銘志之文,稿成而毀於火。正德戊寅,唐氏裔孫澤濂、得其副於程師魯,因重為補輯,徽州知府張文林刊之。今三集已別著錄,存其總目於此,以不沒搜輯之功焉。
《明珠玉》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諤編。諤字秉忠,江陰人。是編成於成化甲午。選明一代之詩,自劉基以下凡數百家,而所錄只七言律詩一體。蓋用《唐詩鼓吹》例也。然猥雜殊甚,不及元好問書多矣。
《海釣遺風集》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蕭鳴鳳編。鳴鳳字子雝,浙江山陰人。正德九年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副使。
事跡具《明史》本傳。鳴鳳父顯,字文明,別號海釣。永樂甲申進士,官至給事中。其卒也,李東陽等各為詩以哀之,題曰《海釣遺風》。鳴鳳因取顯遺詩及東陽等所作序傳,并為此集,而仍其舊名。體例糅雜,編次殊為無法。
《春秋詞命》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明王鏊撰,王徹注。鏊有《史馀》,已著錄。徹自署松江人,始末未詳。是書雜采左氏所載應對之詞,釋以通俗之語,似非鏊之所作。疑為書肆所托名,然序文乃載鏊集中。朱彝尊《經義考》亦著錄,則事之不可解者也。所錄雖源出春秋,而於經義無關,於傳義亦不相涉。今以其輯錄舊文,為童蒙誦讀之用,姑附之總集類中。
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