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8章

元許有壬及其弟有孚、子楨,倡和之詩也。有壬有《至正集》,已著錄。是集乃至正八年有壬既致仕歸,乃以賜金得康氏廢園,於相城之西,鑿池其中,形如“桓圭”,因以“圭塘”為名。日攜賓客子弟,觴詠其間,積成巨帙,共詩二百一十九首,樂府六十六首。中惟《樂府十解》為其客馬熙所作,馀皆有壬、有孚及楨之作。既而楨如京師,以其本示馬熙,熙復取而盡和之,凡詩七十八首,詞八首,別題曰《圭塘補和》附之於后。其詩雖多一時適興之什,不必盡刻意求工,而一門之中,父子兄弟,自相師友,其風流文雅之盛,猶有可以想見者焉。

集前周伯琦《序》,后有段天祐等八《跋》,及趙桓、陸煥然題詩各一首,皆至正庚寅、辛卯、甲辰、丙午諸年,惟末有洹濱一《跋》,不著名氏,稱此集“江湖友人”躬錄裝潢者。二十八年南歸展讀。外皆破碎。兵后所存惟此本,乃力疾補葺,遺我子孫,后題“上章涒灘四月”。案:“上章涒灘”為庚申歲,乃明洪武之十三年。而丁文昇《跋》內亦有“從洹濱御史領歸抄錄語”。蓋“洹濱”乃“有孚”別號,而所謂“江湖友人者”,即文昇也。

《忠義集》七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元趙景良編。初,南豐劉塤作《補史十忠詩》一卷,述宋末李芾、趙卯發、文天祥、陸秀夫、江萬里、密祐、李庭芝、陳文龍、張世杰、張玨之事,塤自為《序》。其子麟瑞,復取宋末節義之士,撰述遺事,賦五十律,題曰《昭忠逸詠》,凡四卷,亦自為前后《序》。又有岳天祐者《序》之。景良合二集為一編,又采宋末遺老諸作,續為二卷,而并麟瑞詩四卷為三,總名之曰《忠義集》。於時《宋史》未修,蓋藉詩以存史也。其書在元不甚著,明弘治中,江右何喬新始《序》而梓之。《序言附錄》中有汪元量詩,然此本實無之,未詳其故。又方回背宋降元,為世僇笑,其人最不足道,而景良列之忠義中,亦所未解也。塤有《隱居通議》,已著錄。麟瑞號如村,至治中人;景良字秉善,二劉之鄉人也。

《宛陵群英集》十二卷(永樂大典本)

元汪澤民、張師愚同編。澤民字叔志,婺源人,延祐戊午進士,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江州事,歷南安、信州兩總管府推官,以母憂歸。服除,補平江路總管府推官,調濟南路兗州知州。至正三年,召為國子司業,與修“三史”。書成,遷集賢直學士,尋以禮部尚書致仕,居宣城,自號“堪老真逸”。十五年,長槍賊陷寧國,被執不屈,罵賊死,年七十,贈江浙行中書省左丞,追封譙國郡公,謚文節,事跡具《元史》本傳。師愚字仲愚,寧國人,曾兩領延祐、天歷鄉薦,與澤民友善。《江南通志》稱其嘗撰《梅堯臣年譜》;然《年譜》乃其弟師曾所撰,已別著錄,以為師愚者誤也。是編,蓋澤民晚居宣城時所輯。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詩一千三百九十三首,分古今體,訂為二十八卷,同里施璇為鋟版以行,其后久佚不傳。故《寧國》、《宣城》二志載籍門內均不著其目。今核《永樂大典》各韻內,所錄此集之詩,共得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視原本猶存十之五六。中如王圭等七十馀人,載於《宣城舊志文苑傳》者,其遺篇往往藉此以見。又如梅鼎祚《宛雅》所錄諸家佚句,以為原詩散亡者,今其全什亦多見集中。宋、元著作放失者多,此集雖僅一鄉之歌詠,亦可云文獻之徵矣。謹裒集校定,厘為十二卷,凡其人之爵里事跡有可考者,俱補注於姓名之下;不可考者,闕之。其《永樂大典》原本失載人名,無可參補者,則仍分類附錄於后,以待審訂焉。

《元文類》七十卷、《目錄》三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元蘇天爵編。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錄。是編刊於元統二年,監察御史王理、國子助教陳旅各為之《序》。所錄諸作,自元初迄於延祐,正元文極盛之時,凡分四十有三類。而理《序》仿《史記自序》、《漢書敘傳》之例,區為十有五類,蓋目錄標其詳,《序》則撮其網也。天爵三居史職,預修《武宗、文宗實錄》,所著自《名臣事略》外,尚有《松廳章奏》、《春風亭筆記》諸書,於當代掌故,最為嫻習。而所作《滋溪文集》,詞章典雅,亦足追跡前修。故是編去取精嚴,具有體要,自元興以逮中葉,英華采擷,略備於斯。論者謂與姚鉉《唐文粹》、呂祖謙《宋文鑒》鼎立而三。然鉉選唐文,因宋白《文苑英華》;祖謙選北宋文,因江鈿《文海》,稍稍以諸集附益之耳。天爵是編,無所憑藉,而蔚然媲美,其用力可云勤摯。旅《序》篇末,稱天爵此書所以纂輯之意,庶幾同志之士,相與博采而嗣錄之,而終元之世,未有人續其書者,可以見其難能矣。

葉盛《水東日記》曰:蘇天爵《元文類》,元統中監察御史南鄭王理《序》之,有元名人文集,如王百一、閻高唐、姚牧庵、元清河、馬祖常、元好問之卓卓者,今皆無傳(案:祖常《石田集》,好問《遺山集》,今皆有傳本,蓋明代不甚行於世,盛偶未見,故其說云然)。則所以考勝國文章之盛,獨賴是編而已。嘗見至正初,浙省元刻大字本,有陳旅《序》,此本則有書坊自增《考亭書院記》,建陽縣江源《復一堂記》,并高昌《偰氏家傳》云云。今此本無此三篇,而有陳旅《序》,蓋猶從至正元刻翻雕也。

《元風雅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內府藏本)

前集十二卷,元傅習所采集,孫存吾為之編次;后集十二卷,則存吾所續輯也。習字說卿,清江人。存吾字如山,廬陵人。習仕履不可考;存吾嘗為儒學正,亦不詳其始末也。前集首劉因,凡一百十四家;后集首鄧文原,凡一百六十六家。

間載作者爵里,俱不甚詳。所錄江西人詩最多,蓋里闬之間,易於摭拾。惟一時隨所見聞,旋得旋錄,故首尾頗無倫序。或有一人而兩見者,殊乖體例。然元時總集傳於今者不數家,此集雖不甚賅備,而零章斷什不載於他書者頗多,世不習見之人,與不經見之詩,賴以得存者,亦不少矣。又案:范氏“天一閣”所藏,有《元朝野詩集》二冊,亦題曰《元風雅》,不知何人所編,其體例與此迥殊,又傳寫多訛,參差失序,幾至不可句讀,蓋斷爛不全之本,無足甄錄。以二書同出元代,名又相淆,姑附著其異同於此,以祛來者之疑焉。

《唐音》十四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元楊士宏編。士宏字伯謙,襄城人。是書成於至正四年,虞集為之《序》。

凡《始音》一卷,《正音》六卷,《遺響》七卷,而士宏《自記》稱十五卷,蓋《遺響》有一子卷也。其《始音》惟錄王、楊、盧、駱四家;《正音》則詩以體分,而以初唐、盛唐為一類,中唐為一類,晚唐為一類;《遺響》則諸家之作咸在,而附以僧詩、女子詩。李白、杜甫、韓愈三家,皆不入選。其凡例謂三家,世多有全集,故弗錄。其書積十年之力而成,去取頗為不茍。明蘇衡作《劉敬伯古詩選序》,頗以是書所分《始音》、《正音》、《遺響》為非。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則曰,選詩誠難,必識足以兼諸家者,乃能選諸家,識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選一代。一代不數人,一人不數篇,而欲以一人選之,不亦難乎?選唐詩者,惟楊士宏《唐音》為庶幾云云。其推之可謂至矣。高棅《唐詩品匯》即因其例而稍變之,馮舒兄弟評韋縠《才調集》,深斥棅杜撰排律之非,實則排律之名,亦因此書,非棅創始也。曹安《讕言長語》稱,舊有丹陽顏潤卿注,今未見其本,此本題張震輯注。震字文亮,新淦人。其仕履始末及朝代先后皆未詳,注極弇陋,明唐覲《延州筆記》嘗摘其注李商隱《咸陽詩》“自是當時天帝醉”一條,李頎《贈從弟詩》“第五之名齊驃騎”一條,盧照鄰《送趙司倉入蜀詩》“潘年三十外”一條。他如楊炯《劉生》一首,乃樂府古題,而震曰:劉生不知何許人。

后篇亦有“劉生要皆從軍之士”也。又炯《夜送趙縱》一首,其詩作於初唐,而震曰:趙縱,郭子儀之婿也,仕至侍郎。如斯之類,不可毛舉,殆必明人也。以原本所有,且間有一二可采者,姑附存之,備一解焉。

《古樂府》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元左克明編。克明自稱豫章人,其始末未詳。《自序》題至正丙戌,則順帝時也。是書錄古樂府詞,分為八類。曰《古歌謠》、曰《鼓吹曲》、曰《橫吹曲》、曰《相和曲》、曰《清商曲》、曰《舞曲》、曰《琴曲》、曰《雜曲》。《自序》謂:冠以“古歌謠詞”者,貴其發乎自然。終以“雜曲”者,著其漸流於新聲。

又謂:風化日移,繁音日滋,懼乎此聲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陳、隋,截然獨以為宗,雖獲罪世之君子,無所逃焉云云。當元之季,楊維楨以工為樂府傾動一時,其體務造恢奇,無復舊格。克明此論,其為維楨而發乎?

考宋郭茂倩先有《樂府詩訂》,所錄止於唐末,極為賅備。克明此集,似乎床上之床。然考李孝光刻《樂府詩集序》,稱其書歲久將弗傳。至元六年,濟南彭叔儀始得本校刻,是郭書刊版之時,僅在克明成書前六年。其版又在濟南,距江西頗遠,則編此集時,當未必見郭書,非相蹈襲。且郭書務窮其流,故所收頗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格里拉县| 大连市| 五峰| 翁牛特旗| 赣榆县| 凌云县| 阿鲁科尔沁旗| 洛阳市| 黄石市| 柞水县| 盐山县| 庆安县| 盘锦市| 镇巴县| 裕民县| 富川| 中方县| 玉田县| 壶关县| 历史| 区。| 莱西市| 黄大仙区| 郓城县| 佛坪县| 巴彦县| 广宗县| 叶城县| 米林县| 新乡市| 凭祥市| 富阳市| 佛教| 噶尔县| 平江县| 仙游县| 城市| 齐河县| 英吉沙县| 西乌珠穆沁旗|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