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35字
- 2015-12-26 16:11:54
《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內府藏本)
金元好問編。好問有《續夷堅志》,已著錄。是集錄金一代之詩,首錄顯宗二首,章宗一首,不入卷數。其馀分為十集,以十干紀之,辛集目錄旁注“別起”二字,其人亦復始於金初,似乎七卷以前為《正集》,七卷以后為《續集》也。
《壬集》自馬舜之下別標“諸相”一門,列劉豫等十六人;狀元一門,列鄭子聃等八人;異人一門,列王中立等四人;隱德一門,列薛繼先、宋可、張潛、曹玨四人詩,而獨標繼先名,疑傳寫訛脫;《癸集》列知己三人,曰辛愿、李汾、李獻甫。南冠五人,曰司馬樸、滕茂實、何宏中、姚孝錫、朱弁。而附見宋遺民趙滋及好問父兄詩於末。前有好問《自敘》,稱魏道明作《百家詩略》,商衡為附益之。好問又增以己之所錄,以成是編。《序》作於癸巳,蓋哀宗天興二年也。
其例每人各為小傳,詳具始未,兼評其詩。或一傳而附見數人,如乙集張子羽下附載僧可道、鮮于可、高鹍、王景徽、吳演之類;或附載他文,如丙集黨懷英下附載《誅永蹈詔書》之類;或兼及他事,如乙集祝簡下附載所論《王洙不注杜詩》之類。大致主於借詩以存史,故旁見側出,不主一格。至壬集賈益謙條下,述其言世宗大定三十年中,能暴海陵蟄惡者,得美仕。史官修《實錄》,誣其淫毒狠鷙,遺臭無窮。自今觀之,百無一信。又稱衛王勤儉,慎惜名器,較其行事,中材不能及者多。如斯之類,尤足存一代之公論。王士禎《池北偶談》嘗論其記蔡松年事,不免曲筆,然亦白璧之瑕,不足以累全體矣。惟大書劉豫國號、年號,頗乖史法,然豫之立國,實金朝所命,好問金之臣子,宜有內詞,固不得而擅削之,亦未可以是為咎也。其選錄諸詩,頗極精審,實在宋末江湖諸派之上,故卷末自題有“若從華實評詩品,未便吳儂得錦袍”,及“北人不拾江西唾,未要曾郎借齒牙”句。士禎亦深不滿之,殆以門戶不同歟。后附《中州樂府》一卷,與此集皆毛晉所刊,卷末各有晉《跋》,稱《初刻中州集》,佚其樂府,后得陸深家所藏樂府,乃足成之。今考集中小傳,皆兼評其樂府,是《樂府》與《中州集》合為一編之明證。今亦仍舊本錄之,不別入詞曲類焉。
《唐詩鼓吹》十卷(通行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據趙孟頫《序》,稱為金元好問所編,其門人中書左丞郝天挺所注,國朝常熟陸貽典題詞。則據《金史隱逸傳》,謂天挺乃好問之師,非其門人。又早衰厭科舉,不復充賦,亦非中書左丞,頗以為疑。案:王士禎《池北偶談》曰:金、元間有兩郝天挺,一為元遺山之師,一為遺山弟子。考元史《郝經傳》云,其先潞州人,徙澤州之陵川,祖天挺,字晉卿,元裕之嘗從之學。裕之謂經曰,汝貌類祖,才器非常者是也。其一字繼先,出於多羅別族,父哈賞巴圖爾元太宗世多著武功。天挺英爽剛直,有志略,受業於遺山元好問,累官河南行省平章事,追封冀國公,謚文定;為皇慶名臣,嘗修《云南實錄》五卷,又注《唐詩鼓吹集》十卷。近常熟刻《鼓吹集》,乃以為《隱逸傳》之“晉卿”,而致疑於趙文敏之《序》,稱尚書左丞,又於尚書左丞上妄加“金”字,誤甚云云。然則貽典等所考,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矣。是集所錄皆唐人七言律詩,凡九十六家,共五百九十六首,作者各題其名,惟柳宗元、杜牧題其字,未喻何故。第四卷中宋邕詩十一首,天挺注以為實出曹唐集中,題作宋邕,當必有據。然第八卷中胡宿詩二十三首,今并見文恭集中,實為宋詩誤入,則亦不免小有疏舛,顧其書與方回《瀛奎律髓》同出元初,而去取謹嚴,軌轍歸一,大抵遒健宏敞,無宋末“江湖”、“四靈”瑣碎寒儉之習,實出方書之上。天挺之注,雖頗簡略,而但釋出典,尚不涉於穿鑿,亦不似明廖文炳等所解橫生枝節,庸而至於妄也。
據都卬《三馀贅筆》,此書至大戊申江浙儒司刊本。舊有姚燧、武一昌二《序》,此本佚之。又載燧《序》,謂宋高宗嘗纂唐、宋軼事為《幽閑鼓吹》,故好問本之。案三都二京,五經鼓吹,其語見於《世說》,好問立名,當由於此。燧所解,不免附會其文也。
《二妙集》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金段克己、段成己兄弟詩集也。克己字復之,號遯庵;成己字誠之,號菊軒。
稷山人,克己,金末嘗舉進士,入元不仕,成己登正大間進士,授宜陽主簿,元初起為平陽府儒學提舉,堅拒不赴,兄弟并以節終。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書趙秉文嘗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編詩集,即以為名。泰定間,克己之孫輔,官吏部侍郎,以示吳澄,始《序》而傳之。朱彝尊《曝書亭書目》於《二妙集》下,乃題作段鏞、段鐸撰。考虞集所作《段氏世德碑》,鏞、鐸實克己、成己之五世祖,鐸官至防御使,未嘗有集行世,彝尊蓋偶誤也。集凡詩六卷,樂府二卷,大抵骨力堅勁,意致蒼涼,值故都傾覆之馀,悵懷今昔,流露於不自知。吳澄《序》言其有感於興亡之會,故陶之達、杜之憂,其詩兼而有之。所評良允。房祺編《河汾諸老詩》八卷,皆金之遺民,從元好問游者,克己兄弟與焉。
而好問編《中州集》,金源一代作者畢備,乃獨無二人之詩。蓋好問編《中州集》時,為金哀宗天興二年癸巳,方遭逢離亂、留滯聊城,《自序》稱據商衡《百家詩略》及所記憶者錄之,必偶未得二人之作,是以不載。故又稱嗣有所得,當以甲乙次第之,非削而不錄也。《河汾諸老詩集》所載,尚有克己《楸花詩》一首,成己《蘇氏承顏堂》等詩七首,皆不在此集中,疑當時所自刪削。又此集成己《冬夜無寐》一首,《中秋》二首,《云中暮雨》一首,《河汾諸老詩集》皆題為克己作。此集出自段氏家藏,編次必無舛錯,當屬房祺誤收,今姑各仍其舊,而特識其同異於此焉。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內府藏本)
元方回撰。回有《續古今考》,已著錄。是書,兼選唐、宋二代之詩,分四十九類,所錄皆五、七言近體,故名律髓。《自序》謂取十八學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義,故曰《瀛奎》。大旨排“西昆”而主“江西”,倡為“一祖三宗”之說。一祖者,杜甫;三宗者,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也。其說以生硬為健筆,以粗豪為老境,以煉字為句眼,頗不諧於中聲。其去取之間,如杜甫《秋興》惟選第四首之類,亦多不可解。然宋代諸集,不盡傳於今者,頗賴以存。而當時遺聞舊事,亦往往多見於其注;故厲鶚作《宋詩紀事》,所采最多。其議論可取者,亦不一而足,故亦未能竟廢之。此書世有二本,一為石門吳之振所刊,注作夾行,而旁有圈點;前載龍遵《敘》,述傳授源流至詳。一為蘇州陳士泰所刊,刪其圈點,遂并注中所圈是句中眼等句刪去;又以龍遵《原序》屢言圈點,亦并刪之以滅跡,校讎舛駁,尤不勝乙。之振切譏之,殆未可謂之已甚焉。
《谷音》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杜本編。本有《清江碧嶂集》,已著錄。是編末有張榘《跋》,稱右詩一卷,凡二十三人,無名者四人,共一百首。明毛晉《跋》,則稱《谷音》二卷,宋末逸民詩也,凡二十有九人,詩百篇。此本上卷凡十人,詩五十首;下卷凡十五人,無名者五人,詩五十一首。當為三十人,詩一百一首。與二《跋》皆不合。
其厘為二卷,亦不知始自何人也。每人各載小傳,惟柯芝、柯茂謙父子共一傳;楊應登、楊零祖孫共一傳。凡小傳二十有八,其間如王澮、程自修、冉琇、元吉、孟鯁,皆金元間人。張璜以牙兵戰沒,汪涯以不草露布為賈似道所殺,毛晉以為皆宋逸民,亦約略大概言之耳。本所著《清江碧嶂集》,詞意粗淺,不稱其名;而是集所錄,乃皆古直悲涼,風格遒上,無宋末江湖齷齪之習。其人又皆仗節守義之士,足為詩重。王士禎《論詩絕句》曰“誰嗣篋中冰雪句,《谷音》一卷獨錚錚”,其品題當矣。
《梅花百詠》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元馮子振與釋明本倡和詩也。子振字海粟,攸州人,官承事郎集賢待制。明本姓孫氏,號中峰,錢塘人,居吳山圣水寺,工於吟詠,與趙孟頫友善。子振方以文章名一世,意頗輕之,偶孟頫偕明本訪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韻詩》,明本一覽,走筆和成;復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與定交。是編所載七言絕句一百首,即當時所立和者是也。后又附“春”字韻七律一百首,則僅有明本和章,而子振原倡,已不可復見矣。《宋史藝文志》載:李祺《梅花百詠》一卷,久佚弗傳。又端平中有張道洽者,作《梅花詩》三百馀首,今惟《瀛奎律髓》僅存數首。子振才思奔放,一題衍至百篇,往往能出奇制勝;而明本所和,亦頗琱鏤盡致,足以壁壘相當。今明本所著《中峰廣錄》,雖有傳本,而只有偈頌數十首,不載此詩。而子振著作,則惟《元文類》諸書略見一二,全集久佚無存。此集雖游戲之作,而半爪一鱗,猶可以窺見崖略。其詩別本,互有同異,《東閣梅》一首,中峰和章原闕,而別見於韋德珪集。國朝夏洪基為之訂正校刊,頗有依據。今亦并仍之焉。
《河汾諸老詩集》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元房祺編。祺,平陽人,據高昂霄《跋》,稱祺為大同路儒學教授,而祺作《后序》,自稱“橫汾隱者”,豈罷官后乃編斯集耶?所編凡麻革、張宇、陳賡、陳飏、房皞、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謙八人之詩,人各一卷,皆金之遺老從元好問游者。曹之謙本大同人,以流寓河汾,遂營邱墓,故總以“河汾諸老”題焉。
祺《后序》稱,好問有專集行世,故不錄其詩。然段氏兄弟,亦自有《二妙》集,乃其孫輔所編。蓋《二妙集》出於泰定中,祺為此集時,尚未輯成,故其詩仍得錄入也。其書成於大德間,皇慶癸丑,高昂霄為鋟版,明弘治十一年,御史沁水李叔淵,復授開封同知謝景星刊行,河南按察司副使車璽為之《序》。今舊刻皆佚,此本為毛晉汲古閣所刊,稱以林古度、周浩若、及智林寺僧所抄,三本互校,乃成完書。然祺《后序》稱古律詩二百一首,暤暤郝先生序於前,今郝《序》已佚,而詩止一百七十七首,則尚非全本矣。然諸老以金源遺逸,抗節林泉,均有淵明、義熙之志,人品既高,故文章亦超然拔俗,吉光片羽,彌足寶貴,又何論其完闕乎?
《天下同文集》四十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周南瑞撰。南瑞始末未詳,考吳澄《支言集》,有《贈周南瑞序》,稱安成周南瑞敬修,扁“濂溪”二字於室,或者議之。又稱敬修之文詞,固已早冠於鄉儒之上,自濂溪視之則陋也。盍暫舍其所已學,而勉其所未學?云云。當即其人也。澄《序》多不滿之詞,至稱其欲為濂溪后人,當知其門戶路徑。是明以冒稱周子之裔誚之,其人蓋好趨附高名者。觀其目錄末標“隨有所傳錄,陸續刊行”九字,其體例與今時庸陋坊本無異,可以概見也。卷首有劉將孫一《序》,亦潦倒淺陋,似乎依托。然其所載頗有蘇天爵《文類》所未收,而足資當日典故者。
如《元史》崔彧上寶璽事,見於《成宗本紀》及彧本傳,未詳得璽月日,是集所載崔彧《獻璽書文》,知為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又《成宗本紀》元貞元年三月乙巳朔,安南世子陳日燇遣使上表,并獻方物,而《安南國傳》則紀其事於至元三十一年五月之下,與本紀互異。今考是集所載《安南國王賀成宗登極表》,末云元貞元年三月初一日,知《列傳》為誤書。皆可以旁資考證,其他文亦多有可觀者,其中十七卷、十八卷,三十一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四十一卷并闕,蓋麻沙舊式,分卷破碎,傳抄易於佚脫。今既無別本校補,亦姑仍原本錄之,以存其真焉。
《古賦辨體》八卷、《外集》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祝堯編。《江西通志》載:堯,上饒人,延祐五年進士,為江山尹,后遷無錫州同知。《廣信府志》載:堯字君澤,與此本所題同,惟云官萍鄉州同知,與《江西通志》異。其書自楚詞以下,凡兩漢、三國、六朝、唐、宋諸賦,每朝錄取數篇,以辨其體格,凡八卷。其外集二卷,則擬騷、琴操歌等篇,為賦家流別者也。采摭頗為賅備。其論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謂問答之體其源出自《卜居》、《漁父》,宋玉輩述之,至漢而盛。首尾是文,中間是賦,世傳既久,變而又變。其中間之賦,以鋪張為靡,而專於詞者則流為齊、梁、唐初之俳體。其首尾之文,以議論為便,而專於理者,則流為唐末及宋之文體。於正變源流,亦言之最確。何焯《義門讀書記》嘗譏其論潘岳《耤田賦》,分別賦頌之非,引馬融《廣成頌》為證,謂古人賦頌通為一名,然文體屢變,支派遂分,猶之姓出一源,而氏殊百族。既云辨體,勢不得合而一之。焯之所言,雖有典據,但追溯本始,知其同出異名可矣。必謂堯強主分別即為杜撰,是亦非通方之論也。
《圭塘欸乃集》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