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5章

宋趙師秀編。師秀有《清苑齋集》,已著錄。是集,錄唐代五七言律詩,起沈佺期、訖王貞白,共七十六人,不甚詮次先后,五言居十之九,七言僅十之一。

師秀之詩,太抵沿溯武功一派,意境頗狹,而是集乃以風度流麗為宗,多近中唐之格。馮氏《才調集》凡例,謂其惟取名句,殆不盡然。陳振孫《書錄解題》不載其名。此本明季出自嘉興屠用明家,寒山趙靈均以授常熟馮班,班寄毛晉刊之,始傳於世。其書晚出,故談藝家罕論及之。然其去取之間,確有法度,不似明人所依托,疑當時偶爾選錄,自供吟詠,非有意勒為一編,故前后無序跋,亦未刊版行世。惟傳其詩法者,轉相繕寫,幸留於后耳。觀其有近體而無古體,多五言而少七言,確為“四靈”門徑,與其全集可以互相印證。明末作偽之人,斷不能細意吻合如是也。

《江湖小集》九十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宋陳起編。起字宗之,錢塘人,開書肆於睦親坊,亦號陳道人。今所傳宋本諸書,稱臨安陳道人家開雕者,皆所刻也。是集所錄凡六十二家:洪邁二卷,僧紹嵩七卷,葉紹翁一卷,嚴粲一卷,毛珝一卷,鄧林一卷,胡仲參一卷,陳鑒之一卷,徐集孫一卷,陳允平一卷,張至龍一卷,杜旃一卷,李龏三卷,施樞二卷,何應龍一卷,沈說一卷,王同祖一卷,陳起一卷,吳仲孚一卷,劉翼一卷,朱繼芳二卷,林尚仁一卷,陳必復一卷,斯植二卷,劉過一卷,葉茵五卷,高似孫一卷,敖陶孫二卷附《詩評》,朱南杰一卷,余觀復一卷,王琮一卷,劉仙倫一卷,黃文雷一卷,姚鏞一卷,俞桂三卷,薛嵎一卷,姜夔一卷,周文璞三卷,危稹一卷,羅與之二卷,趙希<木路>一卷,黃大受一卷,吳汝弌一卷,趙崇鉘一卷,葛天民一卷,張弋一卷,鄒登龍一卷,吳淵二卷,宋伯仁一卷,薛師石一卷,附諸《跋》及《墓志》,高九萬一卷,許棐四卷,戴復古四卷,利登一卷,李濤一卷,樂雷發四卷,張蘊一卷,劉翰一卷,張良臣一卷,葛起耕一卷,武衍二卷、林同一卷。內惟姚鏞、周文璞、吳淵、許棐四家,有賦及雜文,馀皆詩也。案:方回《瀛奎律髓》曰,寶慶初,史彌遠廢立之際,錢塘書肆陳起宗之能詩,凡江湖詩人俱與之善,刊《江湖集》以售,劉潛夫《南岳稿》亦與焉,宗之賦詩有云:“秋雨梧桐皇子府,春風楊柳相公橋”,本改劉屏山句也。或嫁“秋雨春風”句,為敖器之所作。言者并潛夫《梅詩論列》,劈《江湖集》版,二人皆坐罪,而宗之坐流配。於是,詔禁士大夫作詩。紹定癸巳,彌遠死,詩禁乃解。今此本無劉克莊《南岳稿》,且彌遠死於紹定六年,而此本諸集多載端平、淳祐、寶祐紀年,反在其后;又張端義《貴耳集》,自稱其輓周晉仙詩載《江湖集》中,而此本無端義詩;又周密《齊東野語》載,寶慶間李知孝為言官,與曾極、景建有隙,每欲尋釁以報之,適極有《春詩》云:“九十日春晴日少,一千年事亂時多”,刊之《江湖集》中;因復改劉子翚《汴京紀事》一聯云:“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風楊柳相公橋”。以為指巴陵及史丞相。及劉潛夫《黃巢戰場》詩曰:“未必朱三能跋扈,只緣鄭五欠經綸”,遂皆指為謗訕。同時被累者,如敖陶孫、周文璞、趙師秀及刊詩陳起,皆不免焉。(案:此說與方回所記小異,未詳孰是。)而此本無曾極詩,亦無趙師秀詩,且洪邁、姜夔皆孝宗時人,而邁及吳淵位皆通顯,尤不應列之江湖,疑原本殘闕,后人掇拾補綴,已非陳起之舊矣,宋末詩格卑靡,所錄不必盡工。然南渡后詩家姓氏,不顯者多,賴是書以傳,其摭拾之功亦不可沒也。

《江湖后集》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起編。案:起以刻《江湖集》得名,然其書刻非一時,版非一律,故諸家所藏如黃俞邰、朱彝尊、曹棟、吳焯、及花谿徐氏、花山馬氏諸本,少或二十八家,多至六十四家,輾轉傳抄,真贗錯雜,莫詳孰為原本。今檢《永樂大典》所載,有《江湖集》,有《江湖前集》,有《江湖后集》,有《江湖續集》,有《中興江湖集》諸名。其接次刊刻之跡,略可考見。以世傳《江湖集》本互校,其人為《前集》所未有者,凡鞏豐、周弼、劉子澄、林逢吉、林表民、周端臣、趙汝鐩、鄭清之、趙汝績、趙汝回、趙庚夫、葛起文、趙崇嶓、張榘、姚寬、羅椅、林昉、戴植、林希逸、張煒、萬俟紹之、儲泳、朱復之、李時可、盛烈、史衛卿、胡仲弓、曾由基、王諶、李自中、董杞、陳宗遠、黃敏求、程炎子、劉植、張紹文、章采、章粲、盛世宗、程垣、王志道、蕭澥、蕭元之、鄧允端、徐從善、高吉、釋圓悟、釋永頤,凡四十八人??剂址昙戳直砻裰?,蓋前后刊版,所題偶異,實得四十七人。又《詩馀》二家,為吳仲方、張輯,共四十九人。

有其人已見《前集》,而詩為《前集》未載者,凡敖陶孫、李龏、黃文雷、周文璞、葉茵、張蘊、俞桂、武衍、胡仲參、姚鏞、戴復古、危稹、徐集孫、朱繼芳、陳必復、釋斯植及起所自作,共十七人。惟是當時所分諸集,大抵皆同時之人。隨得隨刊,稍成卷帙,即別立一名以售,其分隸本無義例,故往往一人之詩,而散見於數集之內。如一一復其舊次,轉嫌割裂參差,難於尋檢,謹校驗前集,刪除重復,其馀諸集,悉以人標目,以詩系人,合為一編,統名之曰《江湖后集》。庶條理分明,篇什完具,俾宋季詩人姓名、篇什湮沒不彰者,一一復顯於此日,亦談藝之家見所未見者矣。

《三體唐詩》六卷(內府藏本)

宋周弼編。弼有《汶陽端平詩雋》,已著錄。是編乃所選唐詩,其曰三體者,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也。首載選例,七言絕句分七格,一曰“實接”、一曰“虛接”、一曰“用事”、一曰“前對”、一曰“后對”、一曰“拗體”、一曰“側體”。七言律詩分六格,一曰“四實”、一曰“四虛”、一曰“前虛后實”、一曰“前實后虛”、一曰“結句”、一曰“詠物”。五言律詩分七格,前四格與七言同,后三格一曰“一意”,一曰“起句”,一曰“結句”。宋末風氣日薄。詩家多不工古體,故趙師秀《眾妙集》、方回《瀛奎律髓》所錄者,無非近體,弼此書亦復相同。所列諸格,尤不足盡詩之變。而其時詩家授受,有此規程,存之亦足備一說??挤稌勎摹秾Υ惨拐Z》曰:周伯弼選唐人家法,以四實為第一格,四虛次之,虛實相半又次之。其說四實,謂中四句皆景物而實也。於華麗典重之中,有雍容寬厚之態,此其妙也。昧者為之,則堆積窒塞,而寡於意味矣。是編一出,不為無補。后學有識高見卓,不為時習薰染者,往往於此解悟。

間有過於實而句未飛健者,得以起或者窒塞之譏。然刻鵠不成尚類鶩,豈不勝於空疏輕薄之為?使稍加探討,何患古人之不我同也。云云。又申明其“四虛”之說,及前實后虛、前虛后實之說,頗為明白,乃知弼撰是書,蓋以救江湖末派油腔滑調之弊。與《滄浪詩話》各明一義,均所謂有為言之者也。舊有元釋圓至注,疏陋殊甚,已別存其目。此本為高士奇所補正,雖未能本本元元,盡得出典,而文從字順,視舊注差清整矣。

《論學繩尺》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宋魏天應編,林子長注。天應號梅墅,自稱鄉貢進士;子長號筆峰,官京學教諭,皆閩人也。是編,輯當時場屋應試之論,冠以《論訣》一卷。所錄之文,分為十卷,凡甲集十二首,乙集至癸集俱十六首,每兩首立為一格,共七十八格。

每題先標出處,次舉立說大意,而綴以評語,又略以典故分注本文之下。蓋建陽書肆所刊,歲久頗殘闕失次。明福建提學僉事游明訪得舊本,重為校補,又以原注多所訛誤,并為考核增損,付書坊刊行。何喬新《椒邱集》有是書《序》,今本不載,蓋佚脫也??妓味Y部貢舉條式,元祐法以三場試士,第二場用論一首,紹興九年定以四場試士,第三場用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經義、詩賦二科并同。又載紹興九年國子司業高閌《札子》,稱太學舊法,每旬有課,月一周之;每月有試,季一周之。皆以經義為主,而兼習論策。云云。是當時每試必有一論,較諸他文應用之處為多,故有專輯一編以備揣摩之具者。天應此集,其偶傳者也。

其始尚不拘成格,如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自出機杼,未嘗屑屑於頭項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后,講求漸密,程式漸嚴,試官執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於是“雙關三扇”之說興,而場屋之作遂別有軌度,雖有縱橫奇偉之才,亦不得而越。此編以“繩尺”為名,其以是歟?紹興重修貢舉式中,試卷犯點抹條下,有論策經義連用本朝人文集十句之禁。知拘守之馀,變為剽竊,故以是防其弊矣。然當日省試中選之文,多見於此,存之可以考一朝之制度。且其破題、接題、小講、大講、入題、原題諸式,實后來“八比”之濫觴,亦足以見制舉之文,源流所自出焉。

《吳都文粹》九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鄭虎臣編。案:《蘇州府志》,虎臣字景兆,曾為會稽尉,宋德祐初,自請監押賈似道,殺之於木綿菴者,即其人也。是書於吳郡遺文,綜緝頗富,其中若李壽朋之《劄補新軍》,汪應辰之《申奏許浦水軍》,趙肅之《三十六浦利害》,郟亶之《至和塘六得六失》諸篇,均有關兵農大計。其他輿地沿革,亦多有因文以著者,如書中龔頤正《企賢堂記》曰:長洲為縣,肇唐萬歲通天中;而《吳地記》則云,建自貞觀七年??继啤兜乩碇尽罚c頤正之《記》合,可以證《吳地記》之訛。又《吳地記》云:常熟縣改自唐貞觀九年。而書中范成大《常熟縣題名記》曰:縣舊為毗陵,至梁而改,又可與《吳地記》考異,蓋是書雖稱文粹,實與地志相表里。東南文獻,藉是有徵;與范成大《吳郡志》相輔而行,亦如驂有靳矣。

《古文集成前集》七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舊本題廬陵王霆震亨福編,不著時代。觀其標識名字,魏徵猶作“魏證”,而宋人奏議於朝廷國家諸字皆空一格,蓋南宋書肆本也。卷端題“新刊諸儒評點”字,凡呂祖謙之《古文關鍵》,真德秀之《文章正宗》樓昉之《迂齋古文標注》,一圈一點,無不具載。其理宗時所刊乎?集以十干為紀,而自甲至癸皆稱曰“前某集”,則有“后集”而佚之矣。凡甲集六卷,乙集八卷,丙集七卷,丁集九卷,戊集八卷,己集八卷,庚集八卷,辛集七卷,壬集八卷,癸集九卷。所錄自春秋以逮南宋,計文五百二十二首。其中宋文居十之八。雖多習見之作,而當日名流,其集不傳於今者?如馬存、程大昌、陳謙、方恬、鄭景望諸人,亦頗賴以存。所引諸評,如槐城、松齋、斅齋、郎學士《戴溪筆議》、《東塾燕談》之類,今亦罕見其書,且有未知其名者。宋人選本,傳世者稀,錄而存之,亦足以資循覽也。

《文章軌范》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謝枋得編。枋得有《疊山集》,已著錄。是集,所錄漢、晉、唐、宋之文,凡六十九篇,而韓愈之文居三十一,柳宗元、歐陽修之文各五,蘇洵之文四,蘇軾之文十二。其馀諸葛亮、陶潛、杜牧、范仲淹、王安石、李覯、李格非、辛棄疾,人各一篇而已。前二卷題曰《放膽文》,后五卷題曰《小心文》,各有批注圈點,其六卷《岳陽樓記》一篇,七卷《祭田橫文》,《上梅直講書》、《三槐堂銘表忠觀碑》,《后赤壁賦》,《阿房宮賦》,《送李愿歸盤谷序》七篇,皆有圈點而無批注。蓋偶無獨見,即不填綴以塞白,猶古人淳實之意。其《前出師表》、《歸去來辭》,乃并圈點亦無之,則似有所寓意。其門人王淵濟《跋》,謂漢丞相、晉處士之大義清節,乃枋得所深致意,非附會也。前有王守仁《序》,稱為當時舉業而作,然凡所標舉,動中窾會,要之,古文之法亦不外此矣。舊本以“王侯將相有種乎”,七字分標七卷,近刻以“九重春色醉仙桃”七字易之。

觀第三卷批有先熟“侯王”兩集之語,則此本為枋得原題。近刻乃以意改竄之,雖無關大義,亦足見坊刻之好改古書,不可據為典要也。

《月泉吟社》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县| 夏河县| 米脂县| 阳江市| 五寨县| 临湘市| 丽水市| 清丰县| 丰镇市| 宝丰县| 隆子县| 婺源县| 马尔康县| 利辛县| 墨江| 内乡县| 牟定县| 晋城| 留坝县| 兴安县| 额尔古纳市| 偃师市| 通州市| 宁远县| 呈贡县| 长沙县| 滦南县| 泸水县| 大同县| 称多县| 灌南县| 璧山县| 宣恩县| 梅州市| 安阳市| 克什克腾旗| 青河县| 申扎县| 潍坊市| 缙云县| 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