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618字
- 2015-12-26 16:11:54
宋吳渭編。渭字清翁,號潛齋,浦江人。嘗官義烏令,入元后退居吳溪,立月泉吟社,至元丙戌、丁亥間,征《賦春日田園雜興詩》,限五、七言律體,以歲前十月分題,次歲上元收卷,凡收二千七百三十五卷,延致方鳳、謝翱、吳思齊評其甲乙。凡選二百八十人,以三月三日揭榜。此本僅載前六十人,共詩七十四首。又附錄句圖三十二聯,而第十八聯佚其名,蓋后人節錄之本,非完書也。
其人皆用寓名,而別注本名於其下。如第一名連文鳳,改稱“羅公福”之類,未詳其意,豈鳳等校閱之時,欲示公論,以此代糊名耶?首載社約、題意、誓文、詩評,次列六十人之詩,各為評點,次為摘句,次為賞格及送賞啟,次為諸人覆啟,亦皆節文。其人大抵宋之遺老,故多寓遯世之意,及《聽杜鵑》、《餐薇蕨語》。王士禎《池北偶談》稱其清新尖刻,別自一家,而怪所品高下未當。為移第六名子進為第一,第十三名魏子大為第二,第九名全泉翁為第三,第五名山南隱逸為第四,第十五名躡云為第五,第四名仙村人為第六,第十一名方賞為第七,第三名高宇為第八,第四十二名俞自得為第九,第二十五名槐空居士為第十,第四十三名東湖散人為十一,第三十七名徐端甫為十二,第四十四名仇近村為十三,第三十一名陳希邵為十四,第五十三名子直為十五,第二名司馬澄翁為十六,第四十五名陳緯孫為十七,第五十一名聞人仲伯為十八,第五十九名君瑞為十九,第十七名田起東為二十,第一名羅公福為二十一。然諸詩風格相近,無大優劣,士禎所移,與鳳等所定,均各隨一時之興,未見此之必是,彼之必非也。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曰:元季國初,東南士人重詩社,每一有力者為主,聘詩人為考官。隔歲封題於諸郡之能詩者,期以明春集卷私試,開榜次名,仍刻其優者,略如科舉之法,今世所傳惟浦江吳氏“月泉吟社”取羅公福為首,其所刻詩以和平溫厚為主,無甚警拔,而卷中亦無能過之者云云。則鳳等所定,東陽固以為允矣。
《文選補遺》四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陳仁子編。仁子有《牧萊脞語》,已著錄。是書前有廬陵趙文《序》,述仁子之言,謂《文選》存《封禪書》,何如存《天人三策》。存《劇秦美新》,何如存《更生封事》?存《魏公九錫文》,何如存《蕃、固諸賢論列》?《出師表》不當刪去《后表》;《九歌》不當止存《少司命》、《山鬼》;九章不當止存《涉江》。《漢詔令》取武帝不取高、文,《史論贊》取班、范,不取司馬遷。
淵明《詩家冠冕》,十不存一、二;又不當以“詩賦”先“詔令、奏疏”,使君臣失位,質文先后失宜。其排斥蕭統甚至,蓋與劉履《選詩補注》皆私淑文章正宗之說者。然正宗主於明理,文選原止於論文,言豈一端,要各有當,仁子以彼概此,非通方之論也。且所補司馬談《六家要旨論》,則齊黃老於六經;魯仲連《遺燕將書》,則教人以叛主。高帝《鴻鵠歌》情鍾嬖愛,揚雄《反離騷》事異忠貞,蔡琰《胡笳十八拍》非節烈之言,《越人歌》、《李延年歌》直淫褻之語;班固《燕然山銘》,實為貢諛權臣,董仲舒《火災對》亦不免附會經義。律以正宗之法,皆為自亂其例,亦非能恪守真氏者,至於宋王《微詠賦》,訛為宋玉《微詠賦》,則姓名時代并訛;引佛經橫陳之說以注《諷賦》,則龐雜已甚;荊軻《易水歌》與《文選》重出,亦為不檢。觀所著《牧萊脞語》,於古文、時文之格律尚未分明。則排斥古人,亦貿貿然徒大言耳。然其說云補《文選》,不云竟以廢《文選》,使兩書并行,各明一義,用以濟專尚華藻之偏,亦不可謂之無功。較諸舉一而廢百者,固尚有間焉。
《蘇門六君子文粹》七十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卷首凡例稱,或傳為陳亮所輯。然亮輯歐陽《文粹序》,載《龍川集》,而此書之序無考,則未必出於亮也。《宋史》稱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為蘇門四學士。而此益以陳師道、李廌,稱蘇門六君子者,蓋陳、李雖與蘇軾交甚晚,而師道則以軾薦起官,廌亦以文章見知於軾,故以類附之也。
其文皆從諸家集中錄出,凡《淮海集》十四卷,《宛邱集》二十二卷,《濟北集》二十一卷,《濟南集》五卷,《豫章集》四卷,《后山集》四卷。頗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繁文,僅存其要語者。觀其所取,大抵議論之文居多,蓋坊肆所刊,以備程試之用也。陸游《老學菴筆記》曰:建炎以來,尚蘇氏文章,學者翕然從之,而蜀士尤盛,有語曰:“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云云。蓋風會所趨,并其從游之士,亦為當代所摹擬矣。然其去取謹嚴,猶工文之士所輯,且李廌集,世無傳本。今始從《永樂大典》裒輯成帙,頗藉此書相補苴;又張耒集,寫本僅存,字多舛誤;陳師道集,刊本較詩差詳,較文則略,亦頗藉此書以勘正云。
《三國文類》六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人名氏。今流傳有宋刊本。然《宋史藝文志》載此書,注云:集者不知名,則當時已無可考矣。案:柳宗元《河東集》,有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其文皆采之《漢書》;是編惟采《三國志》之文,蓋沿其例。凡分二十三門:曰《詔書》,曰《教令》,曰《表奏》,曰《書疏》,曰《諫諍》,曰《戒責》,曰《薦稱》,曰《勸說》,曰《對問》,曰《議》,曰《論》,曰《書》,曰《箋》,曰《評》,曰《檄》,曰《盟》,曰《序》,曰《祝文》,曰《祭文》,曰《誄》,曰《詩賦》,曰《雜文》,曰《傳》。所采上涉漢末,而下及晉初,則以《魏志太祖紀》,其事皆在建安,而裴松之注,所采多晉人書也。惟其中《勸說》、《對問》二門,皆當時口語,本非詞翰,取盈卷帙,於義未安。又陳壽所評正猶馬、班之贊,摘出別立篇名,亦乖體例。以其宋人舊本,姑存之以備考證焉。
《增注唐策》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前有明正德丁丑新安汪燦《序》,惟言舊刊《唐策》,不知誰集,考書中魏徵作“魏證”,與《古文集成》同,則亦宋人作也。其集中所錄,兼有唐人策論、書狀、表奏之文,而獨以《唐策》為名者,蓋輯以備答策之用,從所重耳。每篇略標其要語於上方,而卷前目錄又摘其所標之語於題下,中間注語有“崇曰”、“張曰”、“李曰”、“竇曰”、“董曰”諸目,“崇曰”一處作“王崇”,則是其名,而馀又皆題其姓,均莫詳其所自,亦不知諸人為誰。
殆當時盛行,其本互相訓釋,而書賈合刊之耳。所注雖簡略,而所錄皆唐人名作,持擇頗審,非明代坊選,冗濫無序者可比,存之亦足備采擇也。
《十先生奧論》四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亦無刊書年月,驗其版式,乃南宋建陽麻沙坊本也。書中集程子、張耒、楊時、朱子、張栻、呂祖謙、楊萬里、胡寅、方恬、陳傳良、葉適、劉穆元、戴溪、張震、陳武、鄭湜諸人所作之論,分類編之加以注釋。據其原目,凡前集、后集、續集各十五卷,此本續集脫去前五卷,僅存十卷,而前集第七卷以上,亦屬后人抄補,其原注并佚去不存。所亡之卷,已無篇目可考,不知作者凡幾。此四十卷中,核其所作者已十六人,但題曰十先生,所未詳也。中間《宋史》有傳者凡十一人,其馀若張震字東父,益寧人,孝宗時中書舍人,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嘗繳回詞頭,事見《胡沂傳》。鄭湜有二,其一字溥之,福州人,光宗時為從臣,奏立太子監國,見《留正傳》;其一則紹熙元年為從政郎,進《治術》十卷,見《書錄解題》。此所載之鄭湜,其進《治術》者歟。
陳武有《江東地利論》,見《永樂大典》,方恬、劉穆元二人,則史傳俱無可考見矣。宋人文集,名著史冊者,今已十佚其八九,至於名姓無聞,篇章湮滅,如方恬諸人者,更指不勝屈。此書雖不出科舉之學,而殘編斷簡,得存於遺軼之馀,議論往往可觀;詞采亦一一足取,固網羅放失者所不廢也。
《詩家鼎臠》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卷首有題詞,署曰“倦叟”,亦不知倦叟為誰也。所錄有王惲之詩,頗疑為元人所輯。然元王惲為東平人,而此題曰:“古汴王惲”,里籍既不相符,考《秋澗集》內亦不載此詩,則非元王惲明矣。方回《瀛奎律髓》稱慶元、嘉定以來,有詩人為謁客者,錢塘湖山,什伯為群。阮梅峰秀實,林可山洪,孫花翁季蕃,高菊磵九萬,往往雌黃士大夫,口吻可畏。今考是書,阮秀實、林洪、孫季蕃、高九萬諸人之詩,并在選中,或即其時所刊?如陳起《江湖小集》之類歟。上卷凡五十八人,下卷凡三十七人,每人各著其里居字號,為例不一,所存詩多者十馀首,少者僅一二首,蓋取“嘗鼎一臠”之意,故以為名。
其間家數太雜,時代亦多顛倒,編次頗為無緒,然宋末佚篇,賴此以存者頗多,亦未可以書肆刊本忽之矣。上卷首原脫半頁,上卷末金沙夏某一人,名字詩篇均有闕佚,今亦姑仍之云。
《兩宋名賢小集》三百八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思有《寶刻叢編》,世隆有《北軒筆記》,并已著錄。是編所錄宋人詩集,始於楊億,終於潘音,凡一百五十七家,有紹定三年魏了翁《序》,及國朝朱彝尊二《跋》,考所載了翁《序》,與《寶刻叢編》之《序》,字句不易,惟更書名數字,其為偽托無疑。彝尊《跋》中,謂是書又稱為《江湖集》,刻於寶慶、紹定間,史彌遠疑有謗己之言,牽連逮捕,思亦不免,詩版遂毀。案:刊《江湖集》者乃陳起,非陳思。且《江湖集》所載皆南渡以后之人,而是書起自楊億、宋白,二書迥異。彝尊牽合為一,紕繆殊甚。然考彝尊《曝書亭集》有宋高菊磵《遺稿》序中,述陳起罹禍之事甚悉,未嘗混及陳思,而集中亦不載此《跋》。當由近人依托為之,未必真出彝尊手。又《跋》內稱,陳世隆為思從孫,於思所編六十馀家外,增輯百四十家,稿本散逸,曹溶復補綴之。今檢編中所錄,率多漏略,如王應麟集雖不傳,其遺篇見於《四明文獻集》者尚多,而此編僅以五首為一集,溶不應疏略若此,則謂曹溶補綴,亦不足信也。考王士禎《居易錄》曰:竹垞輯《宋人小集》四十馀種,自前卷所列《江湖詩》外,如劉翼躔文《心游摘稿》,林希逸《膚齋十一稿》,敖陶孫《器之臞翁集》,朱繼芳《季實靜佳集》,林尚志《潤叟端隱稿》,劉過改之《龍洲集》,劉仙倫叔《擬招山集》,黃文雷希聲《看云集》,黃大受德容《露香拾稿》,武衍朝宗《藏拙稿》,張蘊仁溥《斗野集》,劉翰武子《小山集》,張良臣武子《雪窗集》,越希<木路>誼父《抱拙集》,利登履《道骳稿》,何應龍子翔《橘潭稿》,沈說惟肖《庸齋集釋》,永頤山老《云泉集》,薛嵎仲止《云泉集》,俞桂希郄《漁隱稿》,葛天民《無懷集》,姚鏞希聲《雪蓬集》云云。
是彝尊本有《宋人小集》四十馀種,或舊稿零落,后人得其殘本,更掇拾他集合為一帙,又因其稿本出彝尊,遂嫁名偽撰二《跋》歟。然編詩之人雖出贗托,而所編之詩則非贗托,宋人遺稿,頗藉是以薈稡,其蒐羅亦不謂無功。黎邱幻技,置之不論可矣。
《柴氏四隱集》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柴望及其從弟隨亨、元亨、元彪之詩文也。望有《丙丁龜監》,已著錄。
隨亨字瞻屺,登文天祥榜進士,歷知建昌軍事;元亨字吉甫,與隨亨同舉進士,歷官朝散大夫,荊湖參制;元彪字炳中,號澤矅居士,嘗官察推。宋亡以后,兄弟俱遁跡不仕,時稱“柴氏四隱”。望所著有《道州臺衣集》,《詠史詩》,《涼州鼓吹》。元彪所著有《襪線集》;隨亨、元亨著作散佚,其集名皆不可考。
明萬歷中,其十一世孫復貞等蒐羅遺稿,元亨之作已無復存,因合望與隨亨、元彪詩文共為一集,仍以“四隱”為名,因舊稱也。世所行者僅望《秋堂》一集,而實非足本;錢塘吳允嘉始得刻本抄傳之。又據《江山志》及《吳氏詩永》,益以集外詩五首,遂為完書。其詩格頗近晚唐,無宋人杈椏之習,隨亨、元彪所作,差遜其兄。然諒節高風,萃於一門,雖遺編零落,而幽憂悲感之意,托諸歌吟者,往往猶可考見。存之足以勵風教,正非徒以文章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