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32字
- 2015-12-26 16:11:54
明劉堯誨撰。堯誨號凝齋,臨武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是集為其六世孫心忠所編,凡文九卷,詩五卷,詞三首、偈四首,共為一卷。其《論性》、《論格物》,頗拾姚江緒馀;“書啟”、“序記”中,皆贈答應(yīng)酬之作,標(biāo)題多稱:父母、郡祖、都臺、乃堂之類,亦頗嫌太質(zhì)。
《綠波樓詩集》十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張九一撰。九一字助甫,號周田,新蔡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明史文苑傳》附見《王世貞傳》中。世貞詩亦謂吾黨有“三甫”,蓋余曰德字德甫,張佳允字肖甫,與九一字助甫,為“三甫”也。(案此與四甫之說不同,蓋作詩之時,魏裳猶未入社也。)論者,謂其詩高華雄爽,振宕不羈。於七子齊盟,風(fēng)氣雷同之時,自稱拔俗。然今觀其集,實未能於七子之外,別開門徑。蓋九一服膺王世貞,曾因世貞父忬故,觸忤嚴嵩,遭遷謫而不悔,即其生平規(guī)橅可知矣。九一官湖廣參議時,嘗構(gòu)綠波樓,后遂以名其集。
舊版已毀,此本國朝康熙中,新蔡知縣呂民服所重鋟也。
《學(xué)孔精言舍匯稿》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孫應(yīng)鼇撰。應(yīng)鼇有《淮海易談》,已著錄。《明史藝文志》載,《應(yīng)鼇匯稿》十六卷。此本十二卷,前有萬歷己卯劉伯燮《序》,言集首奏疏,終於古風(fēng)、絕、律。今第十二卷止於五言律詩,而絕句、七言律詩皆闕,知非足本矣。
《百可亭摘稿》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龐尚鵬撰。尚鵬字少南,南海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天啟初,追謚惠敏,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奏疏四卷,雜文三卷,詩二卷,凡分三編。《千頃堂書目》作三卷,蓋僅據(jù)其雜文一種也。詩文皆樸實,惟奏議頗為明暢,其《與張居正小簡》尤切直,居正復(fù)書附焉。蓋論萬歷四年九月居正奪情事也。史稱居正深銜之,嗾吏科給事中陳三謨“以給由歲月有誤”劾之,遂罷去。家居四年而卒云。
《石泉山房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郭汝霖撰。汝霖字時望,號一厓,永豐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汝霖從鄒守益、歐陽德諸人講學(xué),故其議論與羅汝芳一派相近。古詩頗規(guī)模陳子昂、李白諸人,得其形似,近體則又次焉。
《李子田文集》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蓘撰。蓘有《黃谷瑣談》,已著錄。所選《宋元藝圃集》,頗有別裁,而文章沿歷城、太倉之派,未能自辟門庭。其持論務(wù)合儒、釋為一,遂并孟子而非之。如曰:“孟子非排告子也,排告子而自異於孔氏諸圣人也;諸儒非尊孟氏也,尊孟氏而自別於孔氏諸圣人也。”可云大繆。
《近溪子文集》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羅汝芳撰。汝芳有《孝經(jīng)宗旨》,已著錄。其學(xué)出於顏鈞,承姚江之末流,而極於泛濫。故其說放誕自如,敢為高論。著述最易成編,多至四五十種,即其集亦非一刻。有《近溪子集》,其門人杜應(yīng)奎編;有《近溪子全集》,其孫懷祖刊;有《批點近溪子集》,耿定向所編;有《批點近溪子續(xù)集》,楊起元所編;有《明德公文集》、《近溪先生詩集》、《近溪子附集》、《近溪子外編》,有《從姑山集》、《續(xù)集》,并其孫懷智所編;有《明德詩集》,其門人左宗郢刊。
今多散佚。此集則其曾孫萬先所刊也。
《愧非集》十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馬攀龍撰。攀龍字沖霄,號“愧非子”,陽信人。嘉靖乙卯舉人,官禮部主事。是編凡《談略》四卷,《乾坤逆旅集》一卷,《漫稿》一卷,《游涉稿》一卷,《游林稿》一卷,《邯鄲學(xué)步集》四卷,《忙忙亭稿》二卷。《明詩綜》稱其博學(xué)雄才,著述甚富,惜年不稱壽。今以集考之,攀龍為學(xué)官時,有院試詩云:“五十老文學(xué),低頭竊自羞。”自注云:余赴試許州,自傷老大,猶滯學(xué)博云云。其后遷邯鄲令,轉(zhuǎn)京邑,入為主事,有《早春入朝》詩句云:“書生慶際遇,白首得為郎。”又《長安除夕》,有“為客已三載,壯志灰頹齡”等句。則年不稱壽之說非也。《談略》所引,多小說俚語。詩用《洪武正韻》,又與《詩馀雜編》,亦乖體例。
《震堂集》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養(yǎng)端撰。養(yǎng)端字茂成,遂昌人,嘉靖乙卯舉人。是集為其鄉(xiāng)人何钅堂所刪定,而遂昌知縣池明刻之。其時王、李并馳,海內(nèi)響應(yīng),故養(yǎng)端所作,亦沿二家之波。大都一字一句必似古人,而意趣則罕所自得。冠以擬古樂府一卷,望其標(biāo)目,古色斑然,核其文章,乃多無取。如《李延年歌》、《漢武帝李夫人歌》,皆偶爾神來,遂成絕調(diào),即作者亦不能再為,而皆衍為長篇,味如嚼蠟;《焦仲卿妻詩》、《木蘭詩》,正以委曲瑣屑入妙,而縮為數(shù)句,又似斷鶴;至於樂府諸篇,古詞僅在,如曰摹其音節(jié),則無詔伶人,事謝絲管,劉勰言之矣。非夔非曠,誰能於千百年后得其律呂?如曰闡其意義,則標(biāo)名既每難詳,詞句尤多訛闕。
吳兢所解,已多在影響之間,今安得知其本旨?《釣竿》、《朱鷺》之類,尚可緣題成文,至《東光》、《翁離》諸篇,題既不明,詞又不解。一概描摹不已,實不知何所見而云然矣。
《潛學(xué)稿》十二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鄧元錫撰。元錫有《三禮繹》,已著錄。此其所作雜文及語錄也。其語錄力辟心學(xué),在當(dāng)時尚為篤實,文章則頗為樸僿,未足擅長。
《耿天臺文集》二十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明耿定向撰。定向有《碩輔寶鑒要覽》,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劉元卿所編。
凡“詩賦”一卷,“雜文”十九卷。末一卷為“時藝”,蓋用《宋文鑒》收張才叔經(jīng)義例也。定向之學(xué),歸宿在王守仁。故集中第十三卷以薛瑄諸人為列傳,而以守仁為世家。此蓋陰用《史記孔子世家》之例,不但以守仁封新建伯也。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列之泰州王艮派下。摘其與張居正論趙用賢、吳中行等書,以為雖欲少殺其禍,亦近於誦六藝以文奸言;又摘其《劾御史王藩臣疏》,以為鉗制言官。考《與居正書》在第六卷中,核其詞意,蓋求寬言者之罰,不得不先解居正之怒;求解其怒,不得不先順其意,而使之喜,於是借伊尹之任,以獻諛頌,遂為天下口實。(案《明史》定向本傳,稱居正奪情,定向貽書友人譽為伊尹,而貶言者,時議訾之,蓋偶未檢此集,誤以與居正為與友人,謹附識於此。)
《糾王藩臣疏》,今在第二卷中,大旨慍藩臣劾巡撫周繼,未以揭帖送都御史,使藩臣所劾不實,定向糾其妄奏可也。乃因遺誤送揭,閱一月之后,始糾其不實。
此爭私憤,非爭公論矣。顧允成作《客問》以詰定向,定向不能答,厥有由歟。
大抵定向之學(xué),兼講作用,觀其全集,大略可知。宗羲所論,雖責(zé)備賢者之言,要不可謂之無因。
《濟美堂集》八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吳文華撰。文華有《粵西疏稿》,已著錄。是集凡詩文四卷,頗沿臺閣舊體。后四卷即《粵西奏議》及《留都奏議》,其初別本各行,后又編入集中也。
《屏居集》八卷、《浪游集》六卷、《耕馀集》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姚汝循撰。汝循字敘卿,江寧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大名府知府,終於嘉州知州。汝循自大名罷官歸田,著《屏居集》;及嘉州罷后,歷游燕、趙、楚、蜀間,著《浪游集》;晚年退耕秦淮,著《耕馀集》。王穉登序其《耕馀集》,謂其沖若陶、韋,然陶、韋不在其貌也。
《濟美堂集》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瓚撰。案:世宗時有兩陳瓚:其一獻縣人,嘉靖丁未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即嘗為楊繼盛奏請恤典者;此陳瓚字廷祼,常熟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謚莊靖,事跡附見《明史魏時亮傳》。是編首列疏一卷,詞頗伉直,馀多酬應(yīng)之文,六卷之末,附詩二十八首、詞一首,亦非所長。
《蘭暉堂集》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屠應(yīng)埈撰。應(yīng)埈字文升,刑部尚書勛之子。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左春坊左諭德。《明史文苑傳》附載《王慎中傳》中。應(yīng)埈為文,善比事屬辭,詩法汎濫諸家,時有獨造,一時名出其父右。然牽於華藻,蘊蓄未深。是編凡詩二卷,文二卷,與其父集本別行,后其曾孫繩德等,又取勛所著《太和堂集》,與是集合刻,名曰《屠氏家藏二集》云。
《怡云堂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蔡國珍撰。國珍字汝聘,奉新人。嘉靖丙辰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恭靖。
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乃其從曾孫尚才所編,凡詩四卷,文六卷,詩皆近體,尚才《序》謂:從敗簏中得其歸田后所作詩一帙,分類編次,蓋非全稿也。
卷四后附其子若孫之詩;卷五、卷六,乃國珍所作奏疏、序記諸文;又卷七、卷八,附以敕命、墓表、及壽文、祭文;卷九又為國珍所作書啟、小詞;卷十又附刻他人書啟,編次殊為無緒。且詩實四卷,而《序》云二卷,尤為不檢矣。
《心泉集》二十五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何源撰。源字仲深,號心泉,江西廣昌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謚靖惠。源官吏部文選司主事時,張居正以親故托之,拒弗應(yīng),緣是引疾歸。
及為南京吏部侍郎,京察黜陟公允,為海瑞所稱,以為士人致身報主當(dāng)如是。后卒於官,貧幾不能殮,蓋以氣節(jié)自負者。是集為其子孔賢、孔賓所編,凡文二十二卷,詩賦、歌詞三卷。大抵非公牘即應(yīng)酬之作。然源之足以不朽者,固不在此也。
《張滸東集》十四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張鹵撰。鹵字召和,號滸東,儀封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以忤張居正、馮保,左遷南京太常寺卿,旋乞休歸,終於家。是集凡詩六卷,文八卷,初刻於天啟五年,為其子永忠及門人王安仁所訂定。版久毀,此本為其后人重刊。其中如《慶成宴》、《代巡》、《贈別》諸作,本五言長律,而雜之古體中;《題鹿鳴宴圖》,本七言古詩,而列之詞內(nèi)。編次頗為舛誤。且考鹵在諫垣時,陳奏頗為侃直,其后三領(lǐng)節(jié)鉞,能殲叛卒,修邊備,與中朝權(quán)貴相抗,多有政績可紀(jì);而集中章疏,乃無一篇,意者尚別有奏議,自為一集乎?
《華陽洞稿》二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祥鳶撰。祥鳶字道卿,別號虛齋,金壇人。嘉靖己未進士,官至云南府知府。是編文十三卷,詩九卷。祥鳶多與嘉靖七子相往還,而詩能不涉其窠臼,然所造則尚未深也。
《王奉常集》六十九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王世懋撰。世懋有《卻金傳》,已著錄。是集賦、詩、詞十五卷,文五十四卷,第五十二卷曰《澹思子》,第五十三卷曰《藝圃擷馀》,第五十四卷曰《經(jīng)子臆解》、《易爻解》,皆所作雜說、筆記,附編集內(nèi)者也。世懋名亞於其兄世貞,而澹於聲氣,持論較世貞為謹嚴。厥后《藝苑卮言》為世口實,而《藝圃擷馀》,論者乃無異議,高明、沉潛之別也。但天姿學(xué)力,皆不及世貞,故所作未能相抗耳,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敬美才雖不逮哲昆,習(xí)氣猶未陷溺,斯持平之論也。
《關(guān)洛記游稿》二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王世懋撰。是集乃萬歷辛巳,世懋官陜西提學(xué)副使,旋以曇陽子事,為臺諫所彈,乃移疾自洛陽東歸時作。上卷游記三篇,下卷詩七十七首。屠隆為之《序》,亦全作二氏支離語,蓋一時士大夫習(xí)氣如斯也。
《賜閑堂集》四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申時行撰。時行有《書經(jīng)講義會編》,已著錄。是集賦、詩共六卷,文及雜著共三十四卷,其相業(yè)無咎無譽,詩文亦如其為人。
《王文肅集》五十二卷、《附錄》二卷(檢討蕭芝家藏本)
明王錫爵撰。錫爵有《王文肅奏草》,已著錄。是集為其孫時敏所編,凡雜文十二卷,書十八卷,奏疏二十二卷,附載《榮哀錄》一卷,志狀碑傳一卷,前有申時行《序》,然時行乃序其奏疏,非序其全集,時敏刊刻之時,取以冠編耳。
時敏《跋》稱:匯集文稿,不能十之五六,詩稿經(jīng)年廣搜,未能成帙,又稱:入閣以后參軍代筆,奉有先命,不敢混入云。
《觀我堂摘稿》十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李材撰。材有《李見羅書》,已著錄。其學(xué)出於姚江,而稍變其說。遂開止修一派,與良知一派并傳。然制行頗率意自恣,官巡撫時,毀參將署為書院,致激兵變。后云南巡按御史劾其破蠻冒功,逮問坐系十馀年,謫戍福建,乃仍用巡撫儀從以往,為當(dāng)時所怪。黃宗羲《明儒學(xué)案》謂:其以師道自任,不因患難而改,不知者謂其不忘開府門面,則失之。然師道尊嚴,豈在鼓吹張蓋?宗羲以姚江一派門戶相同,從而為之曲說耳。是集凡《大學(xué)古本義》一卷,《書問》十卷,《雜著》一卷,皆其講學(xué)之文也。
《敬和堂集》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許孚遠撰。孚遠字孟中,德清人,嘉靖壬戌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事跡具《明史儒林傳》。孚遠之學(xué)雖出於唐樞,然史稱其篤信良知,而惡夫援良知以入佛者。故與羅汝芳、楊起元、周汝登龂龂相爭,在姚江末派之中,最為篤實。
馮從吾、劉宗周、丁元薦傳其所學(xué),皆能有所樹立。是集前,有葉向高《序》,蓋萬歷甲午,孚遠為福建巡撫時所刊,每卷之首尚空其次第,未鐫以版心號數(shù),計之凡序一卷,記一卷,雜著一卷,書一卷,疏二卷,公移二卷云。
《衛(wèi)陽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