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17字
- 2015-12-26 16:11:54
《北虞先生遺文》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邵圭潔撰。圭潔字伯如,一字茂齊,號北虞,常熟人,嘉靖己酉舉人。其詩妥適而乏警策,惟散文筆力頗縱宕;然史論諸篇,縱橫曼衍,已啟后來顧大韶等之風。是集為其子兵部主事釐所編,分為二帙,前一帙凡六卷,繕寫多脫誤,后一帙凡二卷,與前帙間有重復,豈編次未定之本歟?
《平山文集》八卷、《詩集》八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何濤撰。濤字仲平,江西廣昌人,嘉靖己酉舉人。據集中所言,蓋嘗官於安慶,不知為安慶何官也。詩文皆率其所欲言,詩集第五卷,有《讀白集卒業》一首,可以知其宗尚矣。
《子威集》三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劉鳳撰。鳳有《續吳中先賢贊》,已著錄。其文皆僻字奧句,尤澀體之饾飣者,《江左脞談》載:劉侍御子威,好為詰屈聱牙之文,吳人推服之無敢后。
袁卜士景休,字孟逸,每向人抉摘其字句鉤棘,文義紕繆者以為姍笑。子威聞之怒,訴於邑尉,攝而笞之。尉數之曰:“若復敢姍笑劉侍御文章耶?”景休仰而對曰:“民寧再受笞數十,終不能改口沓舌,妄諛劉侍御也。”是亦可資笑噱者矣。
《素園存稿》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宏靜撰。宏靜字定之,歙縣人,嘉靖庚戌進士。朱彝尊《明詩綜》載,其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千頃堂書目》亦同。《江南通志》,則載其奉使入浙,擊水寨寇,論功當敘,中蜚語歸,卒贈工部尚書。據集內《山中稿小序》稱,自撫浙待命凡十載,自留京歸田經廿載。葉向高《序》亦云然。是宏靜實自南京罷歸,《通志》所記偶誤也。是集目錄只十六卷,而書實十八卷,其目錄之次序,前后參互,亦與卷內不合,皆校刊之疏漏。又《千頃堂書目》載,是集作二十卷。
殆初刻十六卷,后增至十八卷,又增至二十卷,而目則未改歟。
《云山堂集》六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魏裳撰。裳字順甫,蒲圻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濟南府知府。《明史文苑傳》附載《王世貞傳》中。是集前三卷皆詩,后三卷為雜文。當嘉、隆之際,李攀龍、王世貞方負盛名,而裳與南昌余曰德德甫、銅梁張佳允肖甫、新蔡張九一助甫,實左右之。當時稱為“四甫”。裳才地稍弱,尤為墨守不變。集首佳允《序》,謂其文非左、國、兩司馬,詩非建安、大歷,則不以寓目。此即其力持王、李馀論之證,故世貞《藝苑卮言》,亦稱其不失門宗云。
《大雅堂摘稿》(無卷數,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況叔祺撰。叔祺有《考古詞綜》,已著錄。是集《千頃堂書目》不載,《江西通志》亦稱,是時王、李之學盛行,有后五子、廣五子等目,而不及叔祺。
《大雅堂集》世亦罕有傳者,則明代已不行於世矣。此本題云《摘稿》,則尚非叔祺之全集,詩止近體無古體,叔祺尤不應若是之陋,或選錄者不諳古體,惟取其所能解耶?
《居來山房集》六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佳允撰。佳允字肖甫,銅梁人,初號<山盧>山,以其家在居來兩山之間,更號居來山人。(案:居來,一作崌崍,蓋字之別體。)嘉靖庚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督薊遼。事跡具《明史》本傳。佳允為郎時,與王世貞諸人相酬和,七子仕宦多不達,而佳允鎮雄邊,定大變,以功名始終。論者謂其詩文才氣縱橫,而頗乏深致。蓋雄心大略,不耐研思於字句間也。是集賦一卷,詩二十八卷,雜文三十五卷,末一卷附錄行狀、墓志,后又載同時諸人所作序、記等文十一篇。
《天目山堂集》二十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徐中行撰。中行字子與,號龍灣,長興人。讀書天目山下,故自稱“天目山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江西左布政使。《明史文苑傳》附見《李攀龍傳》中。中行為后七子之一,王世貞《藝苑卮言》亟稱之,以為左準右繩,靡所不合。
胡應麟《詩藪》則惜其少深沈之致;陳子龍《明詩選》復有摹古太似之譏。是非恩怨,輾轉相爭。要之,或褒或貶,各有所當,合而觀之,則中行之定評出矣。
雜文亦有意矯揉,頗失渾雅,蓋當時風尚,七子同一軌轍,非如是不能預壇坫也。
《青蘿館詩》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徐中行撰。是集乃隆慶中,其婿汪時元所刻。其守汝寧以后之詩,居三分之一。汰其古文,又汰其少作,較前集為精簡。然中行於北地之學,漸染既深,時元能刪其枝蔓,不能變其根柢也。
《余德甫集》十四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余曰德撰。曰德初名應舉,字德甫,南昌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明史文苑傳》附見《王世貞傳》中。與魏裳、汪道昆、張佳允、張九一,所謂“嘉靖后五子”也。世貞稱其詩,古近體無所不佳,近體獨超;近體五七言無所不超,七言獨妙。《靜志居詩話》則謂其詩尚未見門戶,元美冠諸后五子之首,未免阿其所好。今觀是集,彝尊所論公矣。
《豐陽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馮皋謨撰,皋謨字明卿,海鹽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福建布政司參政。
是集凡詩四卷,文八卷。皋謨在粵平大盜張璉,擊敗倭寇,皆有功;又創議立“條鞭投柜之法”,至今稱便。其經濟頗可觀,而詩文則但有浮聲,殊乏切響。
許聞造《行狀》,稱皋謨官刑部時,與梁有譽、宗臣、吳國倫、徐中行相善,切劘為詩,故其趨向亦相近云。
《采薇集》四卷、《幽貞集》二卷、《邕歈集》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董傳策撰。傳策有《奏疏輯略》,已著錄。此三集乃傳策以嘉靖戊午遣戍,至隆慶丁卯召還,前后十年之詩也。《采薇集》為四言、樂府、歌行、絕句等體;《幽貞集》為五言古體;《邕歈集》為七言律體。詩多激烈如其為人。案《千頃堂書目》,《采薇集》作十四卷,《幽貞集》作十一卷,《邕歈集》作七卷,與此互異。明人集多隨作隨刊,卷帙無定。未知為此本不完,或黃虞稷誤載。又有《廓然子稿》二卷,《蘧廬稿》七卷,此本不載,殆偶佚矣。
《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續稿》二十七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吳國倫撰。國倫有《陳張本末略》,已著錄。初,國倫為兵科給事中時,以倡眾賻楊繼盛,忤嚴嵩,左遷,世稱其義。在后七子中最為老壽,初與王世貞、李攀龍唱和;后與李維楨、汪道昆輩,狎主詩盟,其著述頗富。然在當時,胡元瑞作《詩藪》,已譏其用句多同,一篇而外,不耐多讀。國朝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亦謂王、李既沒,《甔甀》幾與四部爭富,而海內之為真詩者寡,則文章不逮其行誼矣。此《甔甀洞稿》,國倫所手定;《續稿》則其子士良所校刊。《明史藝文志》,此二集外,又載其詩稿十五卷,今未之見,意其散佚歟。
《蘇山集》二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柏撰。柏字子堅,一字憲卿,沔陽人。嘉靖庚戌進士,官至井陘兵備副使。是集凡詩十卷,文十卷,詩頗宕逸有姿,而失於薄弱,文又不及其詩。《千頃堂書目》別載,柏《見南山集》八卷,不載此集,殆偶未見歟?
《蘇山選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陳柏撰。是集為莆田黃謙所選定,凡詩四卷,文三卷。《千頃堂書目》作五卷,傳寫誤也。
《小漁遺稿》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唐汝楫撰。汝楫字思濟,蘭谿人,吏部尚書龍之子。龍號漁石,故汝楫自號小漁。嘉靖庚戌進士第一,官至左春坊左諭德。事跡附見《明史唐龍傳》。
史稱龍與嚴嵩相善,汝楫又以素附嵩得第一人及第,后坐嵩黨奪官,則其人不足重,其文章亦不為世所稱。是集為萬歷乙卯,蘭谿知縣莊起元所編,皆應俗之文。
起元稱其著作甚夥,散佚不傳,僅從其孫宗本、曾孫明照,索得殘稿,就而編次云。
《春明稿》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徐學謨撰。學謨有《春秋億》,已著錄。是編皆其以尚書召起,再入都時所作,故以“春明”為名。凡文編十卷,詩編三卷,續編一卷,文編末四卷為《齊語》,皆所著雜說。《千頃堂書目》作八卷,蓋除《齊語》計之也。其《論詩》一條云:近來作者,綴成數十艷語,如黃金、白雪、紫氣、中原、居庸、碣石之類,不顧本題應否,強以竄入,專愚聾瞽,自以為前無古人。小兒效顰,引為同調。南北傳染,終作癘風,詩道幾絕。其語蓋為王、李而發。學謨與王世貞里闬相近,而立論如此,頗不為習俗所染。然詩多懦響,終不能副所言也。
《徐氏海隅集》四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徐學謨撰。《明史藝文志》載,《學謨文集》四十三卷,《千頃堂書目》亦載,《學謨海隅集》四十三卷。此本僅四十卷,前無序、目,蓋奸黠書賈,以殘闕之本,割去序、目,冒為完書也。開卷即列《寶殿》、《主芝》諸頌,蓋當時風氣類然。至其書《易名始末》一篇,與世傳學謨初名學詩,以其時有上虞徐學詩疏劾嚴嵩,懼以同名罹禍,故改名學謨者,說又不同。蓋莫得而詳焉。
《歸有園稿》二十九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徐學謨撰。是集文二十二卷,詩七卷,乃其歸田后所作。學謨嘗謂昔人有云:近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於歸。故自早歲罷荊州守,即構一園,名曰“歸有”,因以名其詩文。中多酬應之筆,其雜著《中麈諧》、《鏡戒》二卷,尤未免失之於俚。
《留馀堂集》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潘季馴撰。季馴平生功業,著於治河,所作《河防一覽》,已著錄,是集詩一卷,文三卷,皆不見所長。《千頃堂書目》作五卷,或尚佚一卷歟?
《李溫陵集》二十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李贄撰。贄有《九正易因》,已著錄。是集一卷至十三卷,為答書、雜述,即《焚書》也。十四卷至十七卷為《讀史》,即摘錄《藏書》史論也。十八、十九二卷,為《道原錄》,即《說書》也。第二十卷則以所為之詩終焉。前有《自序》,蓋因刻《說書》而并摘《焚書》、《藏書》,合為此集也。贄非圣無法,敢為異論,雖以妖言逮治,懼而自剄。而焦竑等盛相推重,頗熒眾聽,遂使鄉塾陋儒,翕然尊信,至今為人心風俗之害。故其人可誅,其書可毀,而仍存其目,以明正其為名教之罪人,誣民之邪說,庶無識之士,不至怵於虛名,而受其簧鼓,是亦彰癉之義也。
《周禹川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周大章撰。大章字章之,號禹川,吳江人,嘉靖壬子舉人,官至瑞安縣知縣。是編為《文藝集》二卷,皆所作雜文;《御倭武略》三卷,前二卷載《防倭方略》,后一卷附錄投贈詩文。嘉靖中,江以南屢被倭寇,大章以書生佐守吏,調兵食,所至克捷,鄉里實受其利。然生平本不以文章名,其《御倭武略》中,多載公移、札付之類,尤為叢雜。
《羽王先生集略》(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鳴鳳撰。鳴鳳有《桂故》,已著錄。是集為僧超撥所刻,超撥即鳴鳳之孫也。自稱家遺鐫集七種,值兵火幸存,因從全稿內錄其十分之二,付之剞劂。
然《桂故》等三書,亦在其內。惟詩文集及《漕書八論》,世無別行之本,而超撥刪削無識,往往去其菁華,搴其蕭艾,已非復鳴鳳之舊矣。
《子相文選》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宗臣撰。臣有《宗子相集》,已著錄。是編止詩一卷,文四卷,為鄭二陽所選評,姜承宗、姜纘宗所編輯,於集外別行者也。
《九愚山房詩集》十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何東序撰。東序字崇教,號肖山,猗氏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其詩未能入格,而尤喜作古樂府,凡郭茂倩樂府詩集古題,擬之幾遍,甚至郊廟樂章,亦仿為之。然唐人已不能擬漢、魏,而東序欲為唐人所不能,不亦難乎?
《惺堂文集》十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史桂芳撰。桂芳字景實,號惺堂,鄱陽人。嘉靖癸丑進士,官至兩浙鹽運使。桂芳與羅汝芳、耿定向講學,其語錄稱,誦陳獻章“未分無極源頭在,誰畫先天樣子來?碧玉樓中閑隱幾,十千川繞又山回”之句,謂數十年不似今夕了悟,其宗旨可見。而文章頗樸實,不為虛渺之談。集末附《書經補說》三卷,多與先儒立異。其謂周武王無封箕子事,說亦甚辯。然史傳炳然,古無異論,安可懸斷其誣也?
《曹太史含齋集》十六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曹大章撰。大章字一呈,號含齋,金壇人。嘉靖癸丑進士,官翰林院編修,以廢疾罷。是集凡文十三卷,詩三卷,多慶祝哀輓之篇,應試策論,亦悉載焉。
《姜鳳阿文集》三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姜寶撰。寶有《周易傳義補疑》,已著錄。是集分十稿:《初稿》一卷,《中秘稿》一卷,《讀禮稿》一卷,《史館稿》三卷,《西川稿》二卷,《周南稿》二卷,《八閩稿》二卷,《銀臺稿》二卷,《南雍稿》二卷,《家居稿》十一卷,《留部稿》十一卷。寶少從學於唐順之,其行文步驟開闔,頗得力於師說,而學力根柢不及順之之深厚,故論明代之文者,不及焉。王世貞《序》謂:弘、正而后,士大夫禰檀、左而晜先秦,及其流弊而為似龍,出之無所自,施之無所當,六季之習,巧者猴棘端,侈者繡土木。而極推寶之學,為能深造自得。蓋世貞晚年亦深厭字剽句竊之病,而折服於歸有光諸人,故其說如此也。
《虛籟集》十四卷(湖南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