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99字
- 2015-12-26 16:11:54
明顧存仁撰。存仁有《太仆寺志》,已著錄。是編詩,分四集,每集一卷。
曰《使蜀初編》,存仁為給事中時作;曰《居庸內編》,曰《居庸外編》,曰《居庸別編》,存仁編管保安時作。《別編》末,《答羅太史》韻十首,自記作於吳中,蓋當隆慶改元,存仁將起用時也。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其建言,受杖,起草時鬼近榻前,詰旦鴉鳴戶上,無所畏縮,其勁直如是。故其詩亦稱心而談,罕鍛煉之功云。
《期齋集》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呂本撰。本字汝立,號南渠,又號期齋,馀姚人。初冒姓李,晚乃歸宗。
嘉靖壬辰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謚文安。本在位不久,即遭憂以歸,遂不復出,家居數十年,以亭館花竹之勝,擅名一時。是編,詩四卷,文十卷,為其子禮部主事元所編,大抵應酬之作,仍沿臺閣之體。
《璞岡集》三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馬汝彰撰。汝彰字存美,璞岡其號也,汲縣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云南右布政使。是編,乃汝彰所自編。垂沒之時,其友人陰秉旸欲刻之,汝彰不可;汝彰沒,其嗣子繩祖與其婿阮承謙始刻之,而秉旸為之《序》,其始末具載《序》中。凡文一卷,詩一卷,詩馀一卷,皆不擅長。蓋其友、其子、其婿,均不及汝彰之自知也。
《許水部稿》三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許應元撰。應元字子春,錢塘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是集乃應元官夔州知府時所自刊。以皆官郎署時所作,故仍以水部名集,凡詩一卷,文二卷。
《元光漫稿》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徵撰。徵字誠之,湖廣桃源人。嘉靖壬辰進士,官至布政司參議。歸田后結廬於元光洞,因以名集。其於律詩題曰“八句”,而不名律詩;於絕句題曰“四句”,而不名絕句。為唐、宋諸集,未見之例。詩多出韻,又不合洪武正韻,亦不知何說也。前《序》稱六卷,而其書實止五卷,后馀一頁,蓋殘闕之本,故今以五卷著錄焉。
《藎心堂集》二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王尚文撰。尚文字寶江,真定人。嘉靖壬辰武進士,累官福建總兵官,掛征蠻將軍印,都督同知。明萬歷戊寅,廣西桂林、柳州,苗獞煽亂,馬平獞韋王朋率東甌,大產諸蠻,攻掠邨落,尚文剿平之。是書所載,只當時奏疏、劄啟,附以贈言、壽序之類。故標題《藎心堂集》,而以《征蠻紀略》為子目。
然韋王朋與堡兵爭斗之由,及要挾東甌大產諸蠻事實,書中多不一敘,又十寨先后分合開設事宜,亦未能備載,均不及《明史土司傳》,及《廣西通志》之詳實。非紀事之書,與紀略之名,殊不相應。今從其總名,仍題曰《藎心堂集》,存其目於《集部》,庶不失實焉。
《白云山房集》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高應冕撰。應冕字文中,仁和人,嘉靖甲午舉人,官光州知州。是集,序、記、雜文,凡八十七篇,中如《游閑公子》、《白云先生》、《羲皇上人諸傳》、《虞秦對曹交篇》諸文,大抵構虛托喻,游戲筆墨。惟《縱囚一辨》,差為有見云。
《求志齋言草》三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陳瀚撰。瀚號龍岳,秀水人,嘉靖甲午舉人,官至廉州府知府。是集兼載詩文,詞頗質實,而微嫌鈍置。前有薛僑《序》,稱所著學論十篇,尤其平日所自得。今在第十七卷中。然皆宋儒所常言,無所闡發也。
《孫文恪集》二十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孫升撰。升字志高,馀姚人,燧之子也,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是集,文十四卷,詩六卷,其子鑨等所編。有《與人論詩文書》云:李空同步武古人,學李譬則燕途入秦,車轍所歷,可循而至。又云:空同與何大復辯論,詆其好詞乖法之失。何氏亦嘗詆李,謂其作疏鹵,間涉於宋。總之,負氣求勝,各不相下。觀於是言,可以知其瓣香所在矣。附錄一卷,乃其繼室楊文儷作。
文儷,仁和人,工部員外郎應獬之女。諸子成進士者四人;鑨,鋌、鑛皆至尚書,錝至太仆寺卿,皆文儷教之。蓋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舉之文者,文儷一人而已。詩其馀事也。
《西野遺稿》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李璣撰。璣字邦在,號西野,豐城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是集,前有何钅堂《序》,稱璣文稿多毀於火,仲孫自茂掇拾其僅存者,裒為五帙授梓。此本多至十四卷,又崇禎中,其曾孫九疇所刻也。凡文十卷,詩三卷,雜著一卷,詩中以古體與五言古風,分為二目,殊乖體例。
《文肅集》二十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趙貞吉撰。貞吉,字孟靜,內江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肅。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凡詩六卷,文十七卷。貞吉學以釋氏為宗,姜寶為之《序》曰:今世論學者,多陰采二氏之微妙,而陽諱其名,公於此能言之,敢言之,又訟言之、昌言之,而不少避忌。蓋其所見真,所論當,人固莫得而訾議也。其持論可謂悍矣。
《駱兩溪集》十四卷、《附錄》一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駱文盛撰。文盛,字質甫,武康人。嘉靖乙未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初,蔡汝楠刻其詩集七卷,并為之評點。卷首汝楠《序》,即為詩集而作。此集,益以雜文、筆記七卷,蓋楊鶴所續增也。其詩文皆於淺弱之中,時有清遠之致,蓋文盛官翰林時,以不附嚴嵩,遂移疾不出,后貧病垂死,有以千金求居間者,尚力揮之,至歿無以葬。事具吳尚文《序》,及卷末尚文書事中。是其胸次本高,故吐言不俗,特編次者,欲取卷帙之富,未能盡翦其榛楛耳。
《奚囊蠹馀》十八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張瀚撰。瀚有《臺省疏稿》,已著錄。是集,賦一卷,詩九卷,記一卷,雜著一卷,墓志二卷,行狀、行略一卷,祭文一卷,書二卷。瀚於萬歷中以忤張居正罷歸,頗著風節。《浙江通志》稱其善書法,工點染,詩文莊嚴典則,歸之爾雅;然集中酬贈牽率,什居六七,雖平正無瑕,而殊少醞釀。其《自序》謂:奔走四方二十馀年,每以一囊自隨,凡所得簡札、詩帖,俱納其中。積久蠹蝕,因取其字畫稍全,章句可讀者,錄出成帙,故名曰《奚囊蠹馀》云。
《璉川詩集》八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施峻撰。峻字平叔,歸安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青州府知府。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平叔以七律自詡,然殊不見好。諸體過修邊幅,未免氣餒。
是集,有顧應祥《序》,亦謂唐以后詩,音調格律相尚,鍛煉益工,其氣益弱,亦似微致不滿焉。
《陳梧岡集》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堯撰。堯字敬甫,號梧岡,南通州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
《明史藝文志》載:堯文集五卷,詩集三卷。是集乃文二卷,詩二卷,與《志》不符,然首尾完具,篇次分明,《志》蓋偶沿《千頃堂書目》之誤也。其文樸直不支,而微傷太質,其詩又遜於文。
《驪山集》十四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明趙統撰。統有《杜律意注》,已著錄;是集乃楊光訓所編。集中自謂:“嘉靖丁未,誤讎陷獄,近三十年,多為詩。萬歷癸酉恤歸,仍歲為一集。”此本凡賦及詩九卷,文一卷,雜著二卷,詩話二卷,總題曰《驪山集》,似光訓有所刪汰也。前有朱勤{艸美}《序》,稱其命意搜微,多出己見。大都骨力莽蒼,學殖淹博,稍稍融透,莫難雁行獻吉。然則明譏其未融透矣,何不悟而猶刊以弁集也?
《方山文錄》二十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薛應旂撰。應旂有《四書人物考》,已著錄。是集為應旂所自編。其學初出於邵寶,后從泰和歐陽德,德,姚江派也。又從高陵呂柟,柟,河東派也。
故所見出入朱、陸之間。然先入為主,宗良知者居多。集中論學之語,互有醇疵,蓋由於此。至其《職勢論》中稱:“黨錮興,而漢社屋;玄談盛,而晉室傾;清流濁,而唐祚移;學禁作,而宋舟覆。其初文雅雍容,議論標致,不過起於一二人之獵勝。而其究乃致怨惡沸騰於寰中,干戈相尋於海內,而潰敗不可收拾”云云。若於七八十年之前,預見講學之亡明者,則篤論也。其文章當李、何崛起之時,獨毅然不變於風氣。然應旂以時文擅長,古文特自抒胸臆,惟意所如。故往往輕快有馀,少停蓄深厚之意,如十五卷《費文通傳》,稱公生成化癸卯三月十四日,距卒六十有六年。初娶婁氏,以產卒;繼娶金谿吳都御史女,復卒,俱贈夫人。五子:長某,次某,云云。此志狀之文,非傳之體,於文格亦多未合,所謂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歟。所作史論,如漢武帝、蘇軾諸篇,特為平允。而《漢文帝論》中,稱賈生不死,文帝終必用之。《賈誼論》中又稱,文帝終不能用之。取快筆端,自相矛盾,亦不可盡據為典要也。
《兩城集》二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明靳學顏撰。學顏字子愚,濟寧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前有于若瀛《序》,稱所著有《閑存集》、《兩城集》、《荒稿園志》等部。歿后所存,僅十之二三。其子需等復裒輯為:詩十四卷,文六卷,即此本也。其詩格律清整,而蹊徑尚存,不脫歷下流派,文則偶然揮灑而已。
《嵩陽集》(無卷數,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劉繪撰。繪字子素,一字少質,光州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重慶府知府。
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首賦、次詩、次書、次疏,復以詩賦殿后,而不分卷帙,蓋編次未定,旋作旋刊,明人文集,往往多如是也。其詩局度頗宏整,而乏深致,文不加修飾,暢所欲言,如《春秋補傳序》云:古之注經者務簡,后之注經者務繁;古之注經者務簡而經益明,后之注經者務繁而經益晦。六經之注,莫不皆然,而《春秋》為甚。持論頗為平允。至劾夏言一疏,但以不戴所賜香葉冠激世宗之怒,則非諫臣之體,案《明史夏言本傳》稱,賜香葉束發巾,言謂人臣非法服不受。帝積憤欲去言,嚴嵩因得間之。至言得罪下獄,帝猶及前不戴香冠事。據此,則繪是疏或當有所受之歟?
《王氏存笥稿》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王維楨撰。維楨字允寧,華州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明史文苑傳》附見《李夢陽傳》中。《千頃堂書目》載:維楨《存笥稿》二十卷,又全集四十二卷。今全集未見傳本,惟此集存,乃其友馀姚孫升所編也。
前十六卷為雜文,后四卷為古今體詩。升《序》稱:其文法司馬遷,詩法漢、魏,近體尤宗杜氏。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則謂七律滯鈍,五言有句無篇。今觀其集,彝尊之論為允。胡應麟又稱:其文矯健勝其詩,亦不盡然。
《天山草堂存稿》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何維柏撰。維柏字喬仲,南海人。嘉靖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監察御史,坐劾嚴嵩,廷杖,除名。隆慶初,復原官,累遷南京禮部尚書,謚端恪,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文六卷,詩二卷。文集中有《講義》、《語錄》二種,皆以《白沙緒論》為宗。其詩亦多講學語,蓋維柏嘗從陳獻章游也。朱彝尊《明詩綜》謂其《乞休詩》云:“樂事尚饒新歲月,勝游不改舊云山。”乃侍其父與鄉人,為九老會時所作。今考《乞休詩》為萬歷丙子,得旨歸老之作。而和其父與九老韻七律二首,則作於嘉靖戊申,乃劾嚴嵩后削籍歸里時作。彝尊徵引偶誤,殆亦未見此集歟。
《金齋集》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宋諾撰。諾字子重,號金齋,故城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兗州府知府。
是集,文三卷,詩一卷,而別以策對、書啟之類附入詩后。其《歷官條教》,又標《政績》一目,體例頗為糅雜,集中大抵宦游應酬之作。
《沈鳳岡集》四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沈良才撰。良才字鳳岡,泰州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其為吏科給事中時,嘗疏劾嚴嵩,頗見風采,詩則尚未成家。
《陳文岡集》二十卷(內府藏本)
明陳棐撰。棐,鄢陵人,文岡其字也。嘉靖乙未進士,官至甘肅巡撫。是集詩文多率筆,奏疏亦多迂論。
《省中稿》二卷、《二臺稿》二卷、《歸田稿》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許穀撰。穀字仲貽,上元人。嘉靖乙未進士,官至尚寶司卿。《二臺稿》、《歸田稿》皆詩集,惟《省中稿》兼有雜文。詩格頗爽俊,當其合處,時得古人之意;而失於芟擇,多參以應俗之作,遂不免沙中金屑之憾。《千頃堂書目》載,所作尚有《武林稿》一卷。此本不載,或裝緝者偶佚歟?
《徐陽溪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徐燦撰。燦字文華,后更字本充,號陽溪,奉新人。嘉靖丁酉舉人,嘗館於嚴嵩家,一日嵩與朝官燕,方獻酬,客皆跪受爵,燦遂慨然辭歸,蓋亦知幾之士,較賢於張觷。平生喜講良知之學,故其文皆質俚,詩亦類“《擊壤集》派”。
《見滄文集》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茅瓚撰。瓚字見滄,錢塘人。嘉靖戊戌進士第一,官至吏部左侍郎。是集為其門人趙應元所編,而其子藉吉校刊之,第一卷為廷對策,二卷至七卷為各體詩,八卷以下皆雜文,大抵應俗之作也。
《袁文榮詩略》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袁煒撰。煒字懋中,慈谿人。嘉靖戊戌進士,官至建極殿大學士,謚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