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7章

明王相撰。相號介塘,鄞縣人。正德辛巳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嘉靖初,以爭大禮,廷杖卒。事跡附見《明史王思傳》。是冊僅雜文十八篇,且多酬贈之作,所著歲月,皆在嘉靖二三年,蓋叢殘抄本,非其遺集。文格頗傷於雕琢,亦七子流派也。

《棟峰遺稿》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曾梧撰。梧字于易,江西廣昌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常州府知府。是集凡文一卷,詩一卷,文冠以《應詔疏》,反覆申明合祀天地之說,蓋是事古今聚訟,儒者各尊其所聞,不足異也。初鋟於嘉靖中,后毀於火,天啟辛酉,其曾孫邦泰又重刻焉。

《龍湖文集》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治撰。治字文邦,茶陵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隱,改謚文毅;萬歷初,復改謚文肅。是集凡文十卷,詩五卷,乃豐城雷禮與治婿彭宣所編刊,版久漫漶,雍正丙午,宣之從曾孫思眷得舊刻校正,屬其子維新重刊於浙江。治,《明史》無傳,《獻徵錄》稱,其臨事不阿,以是失世宗旨,及其卒也,命與中謚,隆慶改元,始更謚焉。然觀何喬遠所撰小傳,不能舉其相業,集中奏疏,於時事亦罕指陳。喬遠所稱為輔臣時,默默不自得,冀乘間爭諫,殆亦曲解之詞歟?歸有光、薛應旂皆治所取士,當時以識鑒稱。而詩文則未能自為一家。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嘗摘其《夜過洞庭》詩云:“曉發吳閶門,夕渡廣陵沚,日暮江帆遲,洞庭三百里。微風澹無波,明月照天水,隱隱見君山,鐘聲翠微里。”以吳地而混於楚,且云:“文肅家茶陵,與洞庭湖密邇,何得以君山屬吳耶?”今觀集中是詩,曉發吳閶門,作“武昌門”;夕渡廣陵沚,作“黃陵沚”;洞庭三百里,作“八百里”。則固未嘗涉於吳地,豈彝尊所見之本,乃思眷《序》所謂翻本雜淆,或思眷重校,因彝尊是語,而改之歟?

《張水南集》十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袞撰。袞字補之,江陰人。正德辛巳進士,歷官至南京光祿寺卿。是集凡詩二卷,文九卷。袞在諫垣,頗多建白,嘉靖中,倭擾東南,袞家居在危城中,馳書政府,條上御倭五事,蓋亦留心於經世者,詞章則又當別論焉。

《張文忠集》十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孚敬撰。孚敬有《諭對錄》,已著錄。是集凡《奏疏》八卷,《詩稿》四卷,《續稿》一卷、《文稿》六卷。孚敬以議禮得君,故其著述,強半皆考禮之詞,不惟議興獻王禮,而且議郊祀禮,議孔廟禮;不惟撰《明倫大典》,而且撰《禮記章句》,自謂有明一主持禮教之人。其間所論,未必百無一當,然穿鑿附會,以遷就時局者,比比然也。

《弘藝錄》三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邵經邦撰。經邦字仲德,仁和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刑部員外郎,以論劾張孚敬下獄謫戍。事跡具《明史》本傳。經邦以講學自任,嘗采古今論學語,發明其旨,為《弘道錄》;又刪掇諸史,為《弘簡錄》。所著詩文,則別為此錄。

經邦自作《志銘》所云:“三弘集”成,瞽開聾鳴者是也。考其自作《小傳》,稱榷稅荊州時,裒所著為《弘藝錄》,故卷首《自序》題嘉靖四年乙酉,而集中所載,并及於暮年絕筆。則又后人續編,非其手定之本矣。經邦《上武宗疏》及《中興保治》、《日食建言》諸疏,皆慷慨激烈,足以見其志節。其他詩文則類皆抒寫胸臆,不屑屑以研煉為工。卷首《藝苑元機》七十三條,專明作詩之法,以嚴羽詩有別才,非關學之說為不然,且謂清廟緝熙,莫非至理所寓,未可不謂之詩;人惟狃於習俗,謂與經生不同,故往往粘皮帶骨。觀其持論,其宗旨概可知也。

《群玉樓集》八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明李默撰。默有《建陽人物傳》,已著錄。是集凡文五卷,詩三卷,乃其子太學生培所編。康太和《序》稱:其镕意鑄詞,不涉蹊徑,然少傷於樸直。原集刊於萬歷元年,此本為其裔孫重刊。默為趙文華借策題謗訕,構陷下獄以死。有孝廉江宗者力爭之,故卷末以江舉人《上侍郎趙文華書》附焉,其事蓋史所未及也。

《秬山稿》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田頊撰。頊字太素,龍溪人。正德辛巳進士,官至貴州提學副使。是集前半卷為雜文,后半卷為詩,大抵皆應酬之作。文格頗淺弱,惟詩頗爽朗,蓋沿前七子之流波,有意規橅唐人,而模擬未免有跡也。

《甓馀集》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朱紈撰。紈有《茂邊紀事》,已著錄。是集九卷以前,皆其在官時章疏、公移。十卷曰:《海道紀言》,其巡撫閩浙時所著詩文。十一卷即《茂邊紀事》,其整飭威茂兵備時所著平寇始末,并詩數十首。末卷曰《永感錄》,則其先人行述、志銘及諸人贈言也。

《李徵伯存稿》十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兆先撰。兆先字徵伯,茶陵人,大學士東陽之子。以蔭為國子生,年二十七而卒。《懷麓堂詩話》載兆先論詩之語,可云夙慧。東陽所作《兆先志》文,亦悼惜特甚。而沈周《客座新聞》,乃載其父子相謔一事,則狂縱無復人理,雖晉人放達,不至於斯。平心而論,殆才雋而不修行檢,譽之者有所粉飾,毀之者亦有所附會耳。是集,凡詩賦、雜文十一卷。又《東行稿》一卷,乃其自京師赴山東之作;附錄一卷,則東陽所為《兆先志》,及同時諸人慰問詩,具在焉。

《董從吾稿》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董澐撰。澐字復宗,一字子壽,號蘿石,海鹽人。《明史儒林傳》附載《錢德洪傳》末。嘉靖甲申,澐年六十八,始游會稽,從王守仁講學,或沮之,澐曰:“吾從吾所好耳。”遂又自號“從吾”。其集以詩與語錄、雜文,共為一編,而附守仁和贈諸作。大抵皆暮年談理之詞也。卷末有其子穀《跋》,稱尚有詩文若干卷未刻。蓋講學以后,轉以早年之作,為不足存云。

《嗜泉詩存》二卷、《附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李璋撰。璋字政虹,海鹽人。是集前有正德四年璋自序,稱取舊刻痛加刊削,存十之一,并及近作為二卷,雜著、詩馀為一卷,易其名曰:《詩存》。此本為其十世孫鳳藻所刊,上卷為古體,下卷為近體,附錄詩說五則,而獨無詩馀、雜著。據其九世族孫纘祖《后序》,蓋舊刊已佚,此重刻者殘本耳,卷末《摘句三十四聯》,同時諸人和章及《小傳》、《墓志銘》,皆鳳藻所續也。纘祖《跋》又稱,尚有《重刊殘本詩鈔》第八、第九兩卷。今未見傳本,其存佚不可知矣。

《譚樵海集》六卷、附《幽谷集》一卷、《霜巖集》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譚寶煥撰。寶煥,江西樂安人,樵海其號也。集凡文三卷,詩三卷。寶煥少好講學,為文多涉理趣;詩尤沿《擊壤集》流派,如《自示》云:“從今脊骨剛如鐵,一擔綱常勿放肩。”《寄鄧九邱》云:“還與先生磨太極,乾坤肯負苦心人。”較《定山集》抑又甚矣。末附《幽谷集》一卷,其孫欽瑗作;《霜巖集》一卷,其曾孫清嚴作也。

《性理吟》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譚寶煥撰。是集成於正德壬申,前有《自序》,皆以“四書”及性理中字句為題,前列朱子之說,而以一詩括其意。前集一卷為七言絕句,后集一卷為七言律詩,其意不在於詩,亦遂難以詩論也。

《鴻泥堂小稿》八卷、《續稿》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薛章憲撰。章憲字堯卿,自號浮休居士,江陰人。《小稿》刻於正德丁丑,其子布所編。《續稿》刻於嘉靖庚申,邑人沈翰卿所編。詩文皆乏神韻,蓋摹古而僅得其貌也。

《東原集》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杜瓊撰。瓊有《紀善錄》,已著錄。其詩以平正暢達為宗,而傷於樸僿,后有正德己卯俞弁《跋》,稱刻本體制未備,此集乃其鄉人“僉都御史”張企翱所輯補云。

《佘山人詩集》四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佘世亨撰。卷首題嶺南,不著郡邑。《廣東通志》亦失載其姓名,惟歐大任《序》稱:其在正德、嘉靖間,好游名山。去家數載而歸,卜居粵秀山下,粵秀為廣州山名,則當為廣州人矣。大任又稱山人有子嘉詔,既成進士,試令合肥,手錄《山人詩》四卷,即縣齋刻之。案:《太學題名碑》,嘉靖乙丑科有三甲進士佘嘉詔,廣東順德縣人,蓋即世亨之子也。其詩近體居多,古體僅寥寥數篇耳。

《雅宜集》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寵撰。寵字履吉,自號雅宜山人,長洲人。八舉不第,終於諸生。《明史文苑傳》附見《文徵明傳》中。是集詩八卷,文二卷。詩分體編列,而各以“正德稿”、“嘉靖稿”字系標題之下,蓋約略編年之意,以自記所造淺深。大抵才力富贍,而抑郁之氣激為亢厲,亦往往失之過觕;文則非所留意,姑附存詩后云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梧州市| 萍乡市| 海晏县| 新巴尔虎右旗| 扎鲁特旗| 青冈县| 阳西县| 华池县| 前郭尔| 察哈| 蒙自县| 漾濞| 酉阳| 尖扎县| 白玉县| 双桥区| 洛宁县| 福鼎市| 无锡市| 枞阳县| 镇沅| 水城县| 桂东县| 西城区| 岗巴县| 耿马| 扶沟县| 南京市| 沙坪坝区| 若羌县| 韶山市| 彰化市| 肇州县| 清丰县| 积石山| 苍山县| 蓝山县| 千阳县| 北川| 和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