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93字
- 2015-12-26 16:11:54
明劉養微撰。養微字敬伯,廣濟人。是集前三卷為樂府及詩,四卷則其《說鈴》及《自譜》四則,其詩宗李夢陽,而才力薄弱,頗窘於邊幅。其《說鈴》內極推夢陽,謂古色過於子美,未免為偏好之言;五卷以下附其弟養言詩文,及其遠祖天行、文煥等傳。又附劉秉鉁《石浪詩鈔》,劉醇駿《盟鷗集》,劉鹍化《味閑軒遺稿》數種,皆寥寥數篇,姑備劉氏一家之書而已。
《句曲紀游詩》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朱凱撰。凱字堯民,長洲人,與同里朱存理齊名,稱為“二朱先生”。所著有《堯民集》,久已散佚,故朱彝尊《明詩綜》不載其詩,但附其名於存理之下。且云有《句曲紀游》一卷,亦不傳。此本乃馬裕家所藏,末有馬人伯《跋》,謂崇禎己巳仲秋,摹錄成、弘諸先哲詩,因凱度先生談及,借得此本,抄於雙橘齋中,云云。則明末,尚有傳本,彝尊偶未見耳。編中古體八首,近體十七首,乃正德丁卯三月十三日凱與東陽沈用之、沈宜永兄弟,同游三茅山而作,前有凱《自序》,末有凱友吳奕《跋》。
《謙光堂詩集》八卷(兩廣總督采進本)
明文城王朱彌鉗撰。彌鉗號秋江翁,唐莊王芝阯次子。初封文城王,后以子宇溫嗣封唐王,彌鉗亦追封唐王,謚曰恭。《明史》附見《唐王桱傳》,稱其有學行,孝友篤至。是集諸體詩凡八卷,而賦物居其大半,“詠梅”一韻,至百首。頗見才氣,而骨格尚未成就,集為正德戊寅彌鉗所自編,卷首有嘉靖辛丑思誠子《序》,“思誠子”即宇溫自號也,親藩尊貴,筆札例不署名。然子序父集,則又不當拘此格,此亦於禮未協者矣。
《省愆稿》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魁撰。魁字煥吾,泰和人。正德丁卯舉人,官至工部員外郎。嘉靖初,疏諫雷壇工作太急,忤旨廷杖,與楊爵、周怡同,長系鎮撫司獄。久之,釋歸而卒。隆慶初,贈太常寺少卿,事跡具《明史》本傳。所著有《晴川集》、《仁恩錄》,今皆不傳。此編乃其詩集,其六世族孫承琦所編,與黃淮《省愆集》同名,蓋亦獄中作也。魁少從王守仁游,講良知之學,登朝以氣節著,吟詠非所注意,大抵皆一時遣興之作而已。
《禺山文集》一卷、《詩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張含撰。含字愈光,永昌衛人,正德丁卯舉人。其學出于李夢陽,又與楊慎最契,故詩文皆慎所評定。慎《序》有曰:“張子自少不喜為時文舉子語,見宋人厭棄之猶膩也。其為文必弓、左,字必蒼、雅。其推挹甚至,然其病正坐于此,故襞積字句,而乏熔鑄運化之功。明人別有雕鏤堆砌一派,含其先聲歟。蓋慎在云南,無可共語。得一好奇之士,遂為空谷足音,不覺譽之過當。且慎名既重,聞者咸推波助瀾,而贗古之文,又足以駴俗目,含遂盛為文士所稱,實則涂飾之學,與其師同一病源,各現變證也。
《涇野集》三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呂柟撰。柟有《周易說翼》已著錄。其集初刻於西安,既而佚闕,其門人徐紳、吳遵、陶欽,重為刪補編次,刻於真定。此本即真定刻也。柟之學,出薛敬之,敬之之學,出於薛瑄,授受有源,故大旨不失醇正。然頗刻意於字句,好以詰屈奧澀為高古,往往離奇不常,掩抑不盡,貌似周、秦間子書,其亦漸漬於空同之說者歟。
《矯亭存稿》十八卷、《續稿》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方鵬撰。鵬有《續觀感錄》,已著錄。是集詩文多應酬之作,所載筆記,亦無所發明。
《韓五泉詩集》四卷、《附錄》二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韓邦靖撰。邦靖有《朝邑縣志》,已著錄。是集乃其兄邦奇所編,以“志”、“傳”二卷,附錄於后。邦靖兄弟,負重名,時有“關中二韓”之目。而詩則不出當日之風氣。王九思云:“五泉子七言絕句詩,絕類少陵,古歌詞浸淫唐初,逼漢、魏矣。”標榜之詞,未免溢美。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曰:“五泉心摹手追,乃在大復,比於西原、南泠不足,方之孟有渥、李嵩渚似勝一籌。”斯為平允之論矣。
《鳥鼠山人集》二十九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胡纘宗撰。纘宗有《安慶府志》,已著錄。是編凡《正德集》四卷,《嘉靖集》七卷,《鳥鼠山人小集》十六卷,《后集》二卷。其詩激昂悲壯,頗近秦聲,無娬媚之態,是其所長,多粗厲之音,是其所短。
《擬涯翁擬古樂府》二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明胡纘宗撰。纘宗游李東陽之門,乃取《東陽古樂府》二卷,以次屬和,立題指事,率由“東陽”之舊,亦間有所釐正。凡一百八首,太康張光孝為之評,而其弟統宗為之注。
《擬漢樂府》八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明胡纘宗撰。一名《輿上集》,以其多成之輿上也。漢樂府多聲詞合寫,不能復辨,沈約《宋書》言之甚明。纘宗乃揣摩題意為之,殊類於刻舟求劍,況唐人歌詩之法,宋人不傳,惟《小秦王》一調,勉強歌之,尚須雜以虛聲,乃能入律。宋人歌詞之法,元人亦不傳。《白石道人歌曲》自度諸腔,所注節拍,今皆不省為何等事矣。纘宗乃於千年以外,求漢樂府之音節,不愈難而愈遠乎?
《邃谷集》十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戴冠撰。案:明有兩戴冠,其一長洲人,有《禮記集說辨疑》,已著錄;此戴冠,字仲鹖,信陽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山東提學副使,事跡具《明史》本傳,或混為一人,非也。冠受業於鄉人何景明,詩亦似之。然景明詩雖風姿俊逸,而醞釀猶深。冠才學皆遜於師,而徒守其格調,殆所謂時女步春,終傷婉弱者矣。
《少岷拾存稿》四卷、附《司徒大事記》一卷(兩廣總督采進本)
明曾玙撰。玙字東玉,瀘州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建昌府知府。宸濠之叛,玙率屬引兵從王守仁破賊,收復南康。集中有《平江凱歌》,即記是事也。玙號少岷山人,其集本曰《少岷存稿》。此本乃隆慶辛未南京工部主事章懋所選定,故曰“拾存”。后載《司徒大事紀》一卷,自“裁冗食”至“重漕政”凡十條,皆陳當世時務,題曰:戶部江西司郎中臣曾玙修,蓋奏進之書,附刻集末者也。
《毛襄懋集》十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毛伯溫撰。伯溫有《奏議》,已著錄。此本凡詩十卷,文八卷。文格頗疏暢,詩則所造不深,詞多淺易,蓋伯溫北拒蒙古,南服安南,以功名自見於世,文章非所專營。童承欽《序》稱:“正德間,李、何首倡,《雅》、《頌》復振,嗣響有唐,伯溫亦其一”。乃自尊其師之詞,非公論也。
《東塘詩集》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毛伯溫撰。是集為伯溫所自編,后并入全集,此乃其初出別行之本。
《歐陽恭簡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歐陽鐸撰。鐸字崇道,泰和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謚恭簡。
事跡具《明史》本傳。史稱鐸清介自持,內行修飭,嘗知延平,毀淫祠百十所,以其材葺學宮壇廟。今考集中《延平改建山川壇記》,具載其事,與史相符。集中又有《上嚴嵩書》,然只敘述榮遇,而無一字及其相業,猶異於稱功頌德之流。
其文娟秀自喜,而邊幅頗狹,詩多近體,又遜於文。
《東畬集》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錢琦撰。琦有《錢子測語》,已著錄。是集為其子蘥、蓘等所編。
其文如《申請設縣事宜》以及《論御寇》、《勸捕蝗》諸作,皆能留心世務,詩則氣味和粹,而警策者稀。陸師道稱其七言絕句云:“江北滁南數日程,蕭蕭落木送秋聲;夕陽滿地鳥飛絕,人在亂山堆里行。”頗亦瀟灑有致。然集中似此者,正不多覯也。
《峰溪集》五卷、《外集》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孫璽撰。璽字朝信,平湖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是集乃其子、刑部尚書植所編。璽先世居松江之華亭,南有九峰,東有盛溪,自號曰峰溪道人,并以名集。卷一至卷四為詩,多往來滇、晉道中游覽之作;卷五為文,不過試策、書啟之類;外集則其任揚州時,所頒條令也。
《棠陵集》八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方豪撰。豪有《斷碑集》,已著錄。是集前六卷為文,后二卷為詩。豪與鄭善夫友善,集中有《祭鄭繼之文》,敘交情極為篤摯,而詩則不及善夫遠甚。
《鍾筠溪家藏集》三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鍾芳撰。芳有《春秋集要》,已著錄。《瓊州府志》載,芳詩文集二十卷。
此集,文二十四卷,詩六卷,與《志》不符。蓋《志》誤“三”為“二”也。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為《讀書札記》。第二十二卷為《皇極經世圖續》,所推起宋神宗,迄明嘉靖。第二十三卷為《雜著》。第二十四卷為《夷情要覽》,蓋皆各自為書者,附編於文集中云。
《丁吏部文選》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丁奉撰。奉字獻之,常熟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著有《南湖留稿》,《南湖逸稿》,此集則宣城梅守箕合二稿選輯者也。凡詩四卷,文四卷,而詩末附以史贊,文末又附詩三首,體例頗為叢脞。詩文皆未成家,史論二卷,亦大半陳因之語。
《漁石集》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唐龍撰。龍有《易經大旨》,已著錄。龍敭歷中外,所著有《黔南集》、《江右集》、《關中集》、《晉陽集》、《淮陽上集》,陜西提學僉事王維賢為合而刻之,以成此集。其文頗具浩瀚之氣,詩尤長於五言,然集中自朱彝尊《詩話》所摘數聯以外,亦復罕逢佳句矣。
《涂水集》八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寇天敘撰。天敘字子惇,榆次人,正德戊辰進士,官至兵部侍郎,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凡詩文三卷,巡撫陜西時奏疏五卷。天敘為應天府丞時,值武宗南征宸濠,力抗權倖,以風節著,后巡撫甘肅,又屢以戰功顯,詞采則非所擅長,故郭璽《序》亦稱:其平日未嘗肆志於文章云。
《東廓集》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鄒守益撰。守益字謙之,安福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
隆慶初,追謚文莊,事跡具《明史儒林傳》。守益傳王守仁之學,詩文皆闡發心性之語,其門人陳辰,始編錄所作為《東廓初稿》。東廓,山名,守益講學處也。諸門人又梓其切要者,一百二十四篇,名曰《摘稿》,而晚年著述則未之備。
是編為嘉靖中所刊,題建寧府知府劉佃匯選,同知董燧編次,通判黃文明掄集。
又題門人周怡、宋儀望、邵廉續編,孫德涵等十八人重輯,錯互顛舛,莫知竟出誰手也。史稱:世宗欲去興獻帝本生之稱,守益疏諫,下獄拷掠。嘉靖二十九年,九廟災,守益疏陳上下交修之道,又忤旨落職。其疏具載本傳,今集中乃不載。
考《千頃堂書目》,此集之外尚有《東廓遺稿》十三卷,今未見其本,或別收於《遺稿》中歟。
《陽峰家藏集》三十五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張璧撰。璧字崇象,石首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謚文簡。是集為璧居內閣時所自編。首以經筵講章及議典禮之文,次為應制諸詩及誥敕、賦頌、表疏,次為古今體詩及雜文。璧當夏言、嚴嵩相持之時,入閣不及一年而卒。《明史》不為立傳,其人蓋無所短長者,今觀其詩文,殆亦如其為人焉。
《黼庵遺稿》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柴奇撰。奇字德美,昆山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應天府尹。奇在正德時,諫南巡,劾權倖,及上《邊儲屯政》諸疏,頗著直聲。以當時自焚其草,故集中不載。是編前有正德辛巳題識,稱舊有《石池詩稿》、《石池文稿》、《嘉樹軒紀聞》各一冊,己卯轉南光祿,失之。重置一冊,錄后來之作,時有所憶,或就人錄得,亦錯置其間云云。蓋猶奇所手編也。凡詩六卷,雜文四卷,皆平易有馀,精深不足。鄒守益《序》,稱其詩文典雅雄健,不落骫骳,不矜刻峭。
友朋推挹之詞耳。
《巽峰集》十二卷、《附錄》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尹襄撰。襄字舜弼,號巽峰,永新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司經局洗馬。
是集凡詩五卷,文七卷。后有其子祖懋題識,謂原集十卷,刻於閩中,繼復收輯得十二卷。其文持論頗純正,而波瀾結構則未造古人。
《平田詩集》二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明管楫撰。楫字汝濟,號平田,又號竹木山人,咸寧人,正德辛未進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因與嚴嵩相忤,辭疾家居二十年。文徵明嘗畫《平田草堂》、《杜曲山房》二圖,并詩貽之,重其人也。此集前有張治道《序》,稱驪邑令刻諸縣齋,楫不知也。又有楫自序,稱再閱舊稿,又刪其十之三。然其本今皆不傳,故朱彝尊作《明詩綜》,不列其名。此本乃乾隆初,其裔孫錫綬所輯。
其詩頗沿七子之派,蓋楫與薛蕙、何景明、高叔嗣諸人相倡和,漸染而然也。
《費文通集選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費寀撰。寀有《廣信府志》,已著錄。所著《文名鍾石集》,本二十四卷。
此本乃劉同升、許穀所選,與其兄宏、詩文合刻之本也。
《東巖詩集》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夏尚樸撰。尚樸有《東巖文集》,已著錄。此編乃其詩集,多涉理語,近白沙、定山流派。集中《讀擊壤集》絕句云:“閑中風月吟邊見,始信堯夫是我師。”其宗法可知也。
《古菴文集》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