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11字
- 2015-12-26 16:11:54
明魯鐸撰。鐸字振之,號蓮北,景陵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南京國子監祭酒。卒贈禮部侍郎,謚文恪,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為其子彭嘉所編,前四卷皆詩;第五卷為使交稿,鐸官編修時,嘗奉使安南故也;第六卷以下為雜文。
史稱:鐸為司業日,與祭酒趙永皆李東陽門生也。東陽生日,相約以二帕為壽,索笥無有,有乾魚食過半矣,乃攜其半饋東陽,云云。案司業秩六品,何至貧不能具二帕?無帕可徒往,何必以食殘之物為敬?皆於事理為不近。此殆世人欲著其清介,故甚其詞,史因而錄之。然亦足見其素行孤高,故致影造是語,不能不謂之賢者也。至於詩文,則皆不甚擅長,蓋其平生志趣,不在於斯耳。
《山堂萃稿》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徐問撰。問有《讀書劄記》,已著錄。是編,詩六卷,文十卷,而奏疏三篇,附詩之末,體例殊別。其詩文平正通達,而傷於淺易,中有孫偉、方豪、黃佐三人評語,蓋即以點勘之本付雕,亦非古式。
《白石野稿》十七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林魁撰。魁自號白石山人,龍溪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云南兵備副使。
是集,賦、詩、詞六卷,序記、雜言等十卷。前有自序,稱平生應酬雜稿,毋慮千首。審非作家,然亦一愚之發也。今觀集中,如《上吏部揭帖》及與楊一清、李東陽諸書,頗足覘其學行,詩亦俊逸,惟其稱心而談,不免乏鍛煉之功耳。
《水南稿》十九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陳霆撰。霆有《唐馀紀傳》,已著錄。是集所載諸詩,意境頗為蕭灑,而才氣坌涌,信筆而成,故往往不暇檢點。古文大致樸直,而少波瀾頓挫之勝。惟詩馀一體較工,其豪邁激越,猶有蘇、辛遺范。末附詩話一卷,中間論詞一條,謂明代騷人多不務此,間有知者,十中之一二,則其自負亦不淺矣。
《周恭肅集》十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周用撰。用字行之,吳江人,弘治壬戌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謚恭肅,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為其子國南所編,凡詩九卷,詩馀一卷,文六卷。其詩古體多啴緩之音,近體音節頗宏整,文則平實坦易,縱其筆之所如。
《樗林摘稿》三卷、《附錄》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秦钅堂撰。钅堂字國和,號樂易,又自號類樗子,無錫人,弘治甲子舉人,親沒后不復進取。嘉靖中,詔選人不愿試者,授以散銜致仕,遂循例授南京都察院都事。是集為其子淮、漳所刊,凡詩三卷,附錄贊、銘、志、文,為一卷,钅堂隱居不仕,絕意時名,其於詩,特以寄興,故附錄諸篇,皆敘其隱德,而不及其文章。朱彝尊《明詩綜》,亦未采錄一篇云。
《未齋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顧鼎臣撰。鼎臣字九和,昆山人,弘治乙丑進士第一,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謚文康,事跡具《明史》本傳。初,鼎臣以直講筵受世宗恩眷,世宗好長生術,內殿設齋醮,鼎臣進《步虛詞》七章,且列上壇中應行事宜;又享太廟,上命鼎臣及霍韜捧主。二人有期功當辭,鼎臣乃言:古者諸侯絕期,今公卿即古諸侯,請得毋避,深為清議所譏。惟其憫東南賦役失均,屢陳其弊,及請昆山筑城,卒免倭患,為其鄉人所稱。《明史藝文志》載《鼎臣集》二十四卷,今所存者凡二本。一為其孫晉璠等輯,凡文稿六卷,詩六卷,續稿六卷,其題曰:《顧文康集》,較史志少六卷,此本多三集四卷,亦止二十二卷,不足二十四卷之數。或集本殘缺,或史文偶誤,則莫之詳矣。
《鈐山堂集》三十五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嚴嵩撰。嵩字惟中,分宜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大學士,事跡具《明史奸臣傳》。嵩雖怙寵擅權,其詩在流輩之中,乃獨為迥出。王世貞《樂府變》云:“孔雀雖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論也。然跡其所為,究非他文士,有才無行,可以節取者比,故吟詠雖工,僅存其目,以昭彰癉之義焉。
《洹詞別本》十七卷、《附錄》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崔銑撰。銑有《讀易馀言》,已著錄。是集原本為趙王所刊,僅十二卷,編年排次而不分體。此本乃嘉靖甲寅池州知府周鎬,命貴池教諭范所重編,始區別體裁,以類匯次,而其文則無所增損焉。
《甘泉集》三十二卷(廣東巡撫采進本)
明湛若水撰。若水有《二禮經傳測》,已著錄。據若水門人洪垣所記,其集本四十八冊,刊以行世者十五冊。此本凡《樵語》一卷,《新論》一卷,《雍語》一卷,《二業合一訓》一卷,《大科訓規》一卷,《書》一卷。《新泉問辨錄》一卷,《新泉問辨續錄》一卷,《問疑錄》一卷,《問疑續錄》一卷,《金陵問答》一卷,《金臺問答》一卷,《書問》二卷,《古樂經傳或問》一卷,序記章疏三卷,講章一卷,雜著一卷,約言一卷,語錄一卷,《揚子折衷略》一卷,《非老子略》一卷,詩二卷,《歸來紀行略》一卷、《岳游紀行略》一卷,祭文、碑銘二卷,外集一卷。蓋語錄居十之九,詩文其馀贅耳。
《梅國集》四十一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劉節撰。節有《春秋列傳》,已著錄。是集凡詩十二卷,附以詩馀、雜文二十九卷,節所輯廣文選,采摭浩博,而門目瑣碎,體例冗雜,頗有貪多務得之失。其所自作,亦惟取明白條暢,盡所欲言。往往下筆不能自休,故不免稍傷於蔓衍。
《寶制堂錄》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劉節撰。是集乃節官副都御史時,其子魯掇拾雜稿而成。前有林庭<木昂>、呂柟、方豪“三《序》”,皆題曰《寶制堂私錄》,以明非節所自編。此本標題乃皆作《寶制堂錄》,蓋其曾孫一翼等重刻所改也。然節之著作,備於《梅國集》中,此未全之本也。
《石川集》四卷、《附集》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殷云霄撰。云霄字近夫,壽張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南京工科給事中。
嘗疏論武宗納有娠女子馬姬事,以峭直稱。《明史文苑傳》附載《鄭善夫傳》中。是集分二種,又各分詩文為二卷:曰《瀛洲集》者,官靖江知縣時作;曰《芝田集》者,官青田知縣時作。附一卷,曰《金陵稿》者,則官南京時作也。
史稱云霄嘗作蓄艾堂,聚書數千卷,以作者自命,多與孫一元唱和,詩派亦與相近,然大抵才情富贍,而骨格未堅。
《孟有涯集》十七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孟洋撰。洋字望之,一字有涯,信陽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以論張璁、桂萼,下獄。謫桂林府教授,移知汶上縣,終南京大理寺卿。是集詩十三卷。文四卷。洋娶於何氏,故其詩格多效何景明,而才則不逮。景明之沒,洋志其墓,其文亦不甚工。
《玉巖集》九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周廣撰,廣有《江西通志》,已著錄。所著詩文,自釋褐以前,曰《初稿》;官縣令時,曰《鳴琴稿》;御史時,曰《排云稿》;謫懷遠時,曰《啖荔稿》;官建昌時,曰《量移稿》,曰《乞骸稿》;謫竹寨時,曰《沅芷稿》;官江西時,曰《攬轡稿》,曰《閱江稿》;視學福建時,曰《外臺稿》;官巡撫時,曰《內臺稿》;官刑部時,曰《邦禁稿》;篇帙甚富。后其子匄同邑周鳳鳴簡汰編次,定為此集。凡詩六卷,文三卷,卷中仍注原集諸名,附錄一卷,則志狀之屬也。
廣在正德中疏攻錢寧,直聲動海內,而文名不甚著。故歸有光《序》止著其生平大節,而不論其詩文之工拙云。
《倪小野集》二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倪宗正撰。宗正字本端,馀姚人,弘治乙丑進士。官兵部武選司員外郎時,嘗以言事廷杖,后終於南雄府知府。嘉靖中賜祭葬,贈學士,謚文忠。所著有《豐富集》、《突兀稿》、《觀海集》、《太倉稿》,晚年復有《小野集》十六卷。此本二十二卷,蓋國朝康熙中,其七世孫健宗匯輯重刻,而題以最后之名者也。謝遷豐富集序,述李東陽之言,謂明之詩文,至宗正而集大成,未免推之已甚。宗正嘗有詩云:“偶入棠陵眼,難齊少谷肩。”棠陵,方豪別號;少谷,鄭善夫別號也。可謂自知之審矣。
《治齋集》十七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萬钅堂撰。钅堂字仕鳴,進賢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吏部尚書。事跡附見《明史李默傳》。是編凡奏議十卷,分順天、南京、南臺、勘夷、北兵、吏部、辭謝、稱賀八集,文集四卷,詩詞三卷。每集冠以《自序》,而其文一字不易,蓋其后人印行之時,分冠每集之首,而忘其合而編之,遂致復出也。史載,钅堂為南京都御史時,以星變上言八事,除名,頗著豐采。后為嚴嵩汲引,起為副都御史,征湖廣蠟爾山蠻,剿撫失宜,暫平復叛,委罪於偏裨以解。及居吏部,委曲以順嵩,反為趙文華斥擠罷官,則是集所載奏議,未必盡為可據,詩文則更其馀事矣。
《南原集》七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王韋撰。韋字欽佩,上元人。弘治乙丑進士,官至太仆寺少卿。《明史文苑傳》,附見《顧璘傳》中。韋與璘及朱應登、陳沂相友善,時有朱、顧、陳、王之目。朱、顧皆羽翼北地,共立壇墠。而韋與陳沂獨心懲剿襲之非,頗欲自出手眼,《閣試春陰》一篇,當時至謂有神助,然所作多尚秾麗,亦未能突過李、何。是編璘所選定,凡詩三卷,文四卷,前有璘所作《小傳》,一篇。
《西樵遺稿》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方獻夫撰。獻夫有《周易傳義約說》,已著錄。是集名曰《西樵》,以早年讀書西樵山也。獻夫緣議禮驟貴,故開卷即冠所上《大禮疏》,《明史》本傳,謂其:雖執大政,氣厭厭不振,入閣之初,攻者四起,故集中多引疾求退之章,無所謂嘉言碩畫云。
《行遠集、行遠外集》(皆無卷數,內府藏本)
明陸深撰。深有《南巡錄》,已著錄。其文集、續集,刻於嘉靖中。此集,則崇禎庚午,其曾孫休寧縣知縣起龍所編。前有起龍《述言》一篇,稱深隨地著述,散見四方者,邈不可購,所鐫正、續集,一百五十卷有奇,十不得五,迄今模糊散佚,又十之二三,起龍眷懷先澤,多方搜購,見輒筆之,又積至二十馀卷,以次校編;又稱附以年譜,重開生面云云。今考此本所載,皆《文裕集》所已收,蓋其時,舊刻散佚,因掇拾所存,重刻此版,故稱搜購,實則非續獲於正、續二集之外也;所稱年譜,今亦不存,或裝輯偶漏,或歲久版又佚缺歟。
《雪窗詩》六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吳爰撰。爰字翼夫,上海人。本姓陸、以父贅於吳。故冒其姓。本名瑗,后去玉旁名爰,則不知其何故也。是集為其門人高介所編,淺弱殊甚,如《謝定翁招聯句》詩云:“舊雨不來新雨至,繡衣寧豈布衣嫌。”“寧豈”二字,殆不成語,又附載其里人張衎評語,如朱隱翁《易齋詩》曰:“庖犠王天下,龍馬負河圖,夏禹治水成,元龜呈洛書。”即密點其旁,批於句下曰:味易之深,有此等語。通集大抵此類,殆故相侮弄耶。
《霞城集》二十四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程誥撰。誥字自邑,歙縣人。生平好游,所至山川都邑,輒紀以詩。卷帙雖多,亦瑕瑜互見,朱彝尊《靜志居詩話》云:“誥詩氣格專學空同,第才情稍鈍,色澤未鮮,五言庶稱具體耳。”其論當矣。
《類稿》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涂幾撰。幾字守約,又字孟規,宜黃人。以隱居著述稱。然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幾嘗撰時事策十九篇,上言孝廟,大言不怍,蓋非安於遯世者云云。”今觀其集,亦不甚講經世之學也。
《士齋集》三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女子鄒賽貞撰。賽貞,當涂人,贈監察御史謙之女,翰林院編修濮韶之母也。當時稱為女士,故自號曰士齋。是集凡詩二卷,雜文一卷,其婿大學士費宏為之序。考明弘治中,有御史鄒魯,謫官蕭山令,以私憾害何舜賓。其子競,結客復仇,毆魯幾死。遣官鞫實,競與魯皆抵罪,見於《明史孝義傳》。今以賽貞所作,其父謙行狀證之,則賽貞即魯之妹也。
《丹巖集》十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黃云撰。云字應龍,丹巖其別號也,昆山人。弘治中,以歲貢授瑞州訓導,是集凡詩四卷,文六卷,其門人巡按御史高安朱實昌所編,中多與沈周、文徵明諸人,往來題詠之作。
《東壁遺稿》二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蔣燾撰。燾字仰仁,長洲人,徐有貞之外孫也。九歲能究經史百家言,十一歲補郡學生,十七歲而卒。祝允明為作遺文《后序》,載其死為《丹臺記》,事甚怪。燾外舅程遵為作《墓志》、《墓碣》、《集序》,乃無一語及之。允明故好奇,所作野記、志怪諸書,朱孟震《河上楮談》稱其百無一信,則所述燾事,殆影附李賀小傳為之,未必有據矣。是編乃燾沒之后,遵所編次,凡論十五篇,策五篇,表四篇,皆其揣摩科舉之文,大抵才氣溢發,有蘇氏父子遺意,而神鋒太雋,義蘊未深,則天限其年,學問未足副之也。遵《序》稱燾在時,嘗題其文曰:《東壁錄》,故因其志,題曰《東壁遺稿》云。
《尋樂堂集》十一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王烈撰。烈字正邦,樂安人,尋樂其別號也。成化弘治間諸生,是集文五卷,詩六卷。末附其族孫、澄江府經歷、素節所撰《行實》一篇,載其論文、論經史之語,蓋志大而學則未廣者也。
《康谷子集》六卷(湖南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