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書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作者名: 永瑢本章字數: 4985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6:11:54
又有《耐軒雜錄》五卷、《問津集》一卷、《南歸集》一卷、《通書發明》一卷、《天游詩集》十卷、《文集》三十卷,今皆未見。惟《景仰撮書》一卷、《筆疇》二卷,附於此集之末者,今尚有別本行世,蓋即從此集抄出云。
《黃忠宣集》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黃福撰。福字如錫,號后樂翁,昌邑人,洪武甲子舉人,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兼掌兵部,參贊留都機務,事跡具《明史》本傳。是集為其子琮所編。冠以奉使安南水程,殊乖體例。馀多手札公牘,皆不入格。蓋福本以政續傳也。
《坦菴文集》八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梁本之撰。本之名混,以字行,坦菴其別號也。泰和人。洪武中為瑞州府學訓導,遷溧陽教諭,改魯王府紀善。本之與其兄潛齊名。蕭鎡稱所作泓渟澄深,端重典則,蓋莊人學者之文。然規模與其兄相近,骨力根柢則皆不及其兄也。
《桐嶼集》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釋德祥撰。德祥字麟洲,號止菴,錢塘人。洪武中住持徑山。吳之鯨《武林梵剎志》稱德祥以《西園詩》忤上意。今觀集中所載《夏日西園》一律,有“熱時無處可乘涼”,又有“林木三年未得長”諸句,語意頗近譏諷,之鯨說當有所據。都穆《南濠詩話》曰:“國初詩僧稱宗泐、來復。同時有德祥者,亦工於詩。其《送僧東游詩》云:‘與云秋別寺,同月夜行船。’《詠蟬》云:‘玉貂名并出,黃雀患相連。’泐、復不能道也”云云。今案《送僧》一聯,乃四靈之末派;《詠蟬》一聯,尤落滯相。穆之所品,殊屬乖方。朱彝尊《明詩綜》於此集雖多所采錄,然氣格薄弱,終不能與泐等并驅也。卷首有福建布政使富春《姚肇序》,稱詩集一卷。今本實四卷,又集外詩一首。其為何人所分析,則不可考矣。
《松月集》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釋睿略撰。睿略字道權,號簡菴,蘇州人。嘗以“松月”匾其軒,人呼為松月翁,因以名集。前有洪武癸酉《俞貞序》。后載姚廣孝《塔銘》,稱其詩格高趣遠,絕肖唐人制作,無一點塵俗氣。今觀其集,大致亦承九僧、四靈之派,而陶冶之力則不及古人。故邊幅淺狹,意言并盡。五首以外,規模略同。廣孝之言未為篤論也。
《林公輔集》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林右撰。右字公輔,臨海人。洪武中官中書舍人,進春坊大學士,輔導皇太孫,以事謫中都教授。是集多記序酬應之作,惟題后數則間及史事,亦無特識。
至於故國舊君,動多詆斥。其視徐鉉撰《李煜碑》但陳運數有歸者,用心之厚薄尤相去遠矣。
《逃虛子集》十一卷、《類稿補遺》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姚廣孝撰。廣孝,長洲人。初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以僧宗泐薦,選侍燕邸。燕王謀逆,資其策力居多。篡立之后,乃使復姓賜今名。爵至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封榮國公。然迄未改僧服。事跡具《明史》本傳。廣孝為高啟北郭十友之一。所著初名《獨菴集》,沒后吳人合刻其詩文,曰《逃虛子集》。后人掇拾放佚,謂之《補遺》。其詩清新婉約,頗存古調,然與嚴嵩《鈐山堂集》同為儒者所羞稱。是非之公,終古不可掩也。附載《道馀錄》二卷,持論尤無忌憚。《姑蘇志》曰:“姚榮國著《道馀錄》,專詆程、朱。少師亡后,其友人張洪謂人曰:‘少師與我厚,今死矣,無以報之。但每見《道馀錄》,輒為焚棄’。”
云云。是其書之妄謬,雖親暱者不能曲諱矣。
《光菴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王賓撰。賓字仲光,長洲人。博聞強記,尤精醫學。隱居奉母,以孝行稱。
少與姚廣孝相善。《吳中往哲記》稱“廣孝既貴,歸訪賓,賓弗與見。方盥,掩面而走”。黃姬水《貧士傳》所記相同。《明史廣孝傳》中亦略載其事。然觀賓集有所作《賑災記》,稱廣孝為少師,鋪陳功德甚至。賓沒后,廣孝為之傳,亦極稱譽。是兩人交契,終始如一。蓋流俗欲推尊賓者造作此言,殊非事實。集凡文一卷,后附諸家贊頌及《吳中古跡詩》一卷。詩共一百三十七首,各有小序。
其文務為奇崛之語,間傷冗贅,未能成家。詩詞亦頗傷流易。卷首記唐鈺、林德旸二事,全錄舊文,而無所論斷。或賓嘗手書此二節,后人不考,誤編入集歟。
《別本東里文集》二十五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楊士奇撰。士奇有《代言錄》,已著錄。是集記二卷、序六卷、題跋四卷、碑銘十卷、雜文三卷。末一卷題曰《方外》,凡為二氏所作悉別編焉,蓋用楊杰《無為集》例,疑即《懷麓堂詩話》所謂士奇自定之本。以不及全集之完備,故附存其目焉。
《胡文穆集》二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胡廣撰。廣有《胡文穆雜著》,已著錄。是集其裔孫張書等所刻。凡詩八卷、應制詩文一卷、各體文七卷、題跋二卷、《扈從詩》及《扈從北征日記》一卷,其第十九卷即所謂《雜著》也。朱彝尊《明詩綜》錄其《楊白花》一首,謂世傳袁景文賦此題。蓋緣讓皇遜國而作,不無故主之思。集中過顏平原、文信國、余青陽祠,輒有吊古之作。其題宋思陵所書《洛神賦》,詞意凄惋,不類牧豬奴云云。似有意為廣湔洗。又卷首《米嘉績序》,極論靖難之事,斥死節諸臣之非,而以廣之迎降為是。然公論久定,要非可以他說解也。集中論漢高祖初入關,秦王子嬰獻傳國璽。王莽篡漢,亦從孺子嬰取傳國璽。其受傳相似,所謂天時,非人力所致。又論李若水乃宋之賊,豈可以列之《忠義》,《宋史》失討賊之公云云。持論殊為倒置。惟記《高昌碑》有裨史事,《李元忠神道碑》所載事跡頗詳,亦足備唐史之闕耳。
《節菴集》八卷、《續編》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高得旸撰。得旸字節菴,錢塘人,遷居臨安。洪武間有司以文學薦,三為校官。永樂初擢為宗人府經歷,充《永樂大典》副總裁。是集首雜著一卷,次各體詩七卷。鄒濟《墓志》謂其生平稿多不存,故所錄僅止於此。《志》又稱得旸與修《永樂大典》,分掌《三禮》,編摩有方。今核所纂《三禮》諸條,於前人經說,去取尚為精審。蓋亦博識之士。其詩文以清麗為宗,如曲澗回溪,瑩澈見底,而一往清激,尚少渟蓄之致。《姚廣孝序》乃以“江漢奔流,曲折千里”擬之,過其實矣。
《存軒集》(無卷數,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趙友同撰。友同字彥如,浦江人,徙居長洲。洪武末官華亭訓導。永樂初用薦授御醫,與修《永樂大典》、《五經大全》諸書。集首結銜稱修職郎、太醫院御醫兼文淵閣副總裁。蓋明初官制如此也。其集皆賦頌記序雜文,而無詩,共一百四十四翻。篇首雖標“卷一”,而書中實不分卷數。其文沿南宋馀習,頗為平衍,在明初未為作手。
《澹然集》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陳敬宗撰。敬宗字光世,號澹然居士,慈谿人。永樂甲申進士。選庶吉士,預修《永樂大典》。官至國子監祭酒,贈禮部侍郎,謚文定。事跡具《明史》本傳。敬宗與李時勉同舉進士,同時為南北祭酒。時勉立朝剛勁,而待諸生則平恕;敬宗亦立身端直,而待諸生則甚嚴。然同以德望為士林師范,世不得而優劣之。
惟文章質樸太甚,又遜於時勉耳。所著詩文集,《明史藝文志》作十八卷。此本乃萬歷四十四年慈谿知縣吳門陳其柱所編,僅詩三卷、文二卷,亦非完本也。
《寅菴集》三卷、《外集》四卷、《附錄》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羅肅撰。肅字汝敬,號寅菴,以字行,廬陵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陜西巡撫。是集為其玄孫廷相所編。詩文無詭僻之習,亦無精深之致。《外集》四卷,皆誥敕、像贊、誄祭之詞。《附錄》一卷,為《桃林四景》詩文,蓋羅氏聚族之地也。
《覺非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羅亨信撰。亨信字用實,號樂素,東莞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亨信居諫垣有直聲。其巡撫大同、宣府,值英宗北狩,捍城有功。生平著述,每不留稿。是集乃其后人收拾散逸,而邱濬、祁順為之詮次。其中頌美中官之文至十馀篇,編錄者略不刪汰,殊不可解也。
《西墅集》十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明曾棨撰。棨字子棨,永豐人,永樂甲申進士第一,官至少詹事。棨文章捷敏,信筆千百言立就。劉昌《懸笥瑣探》稱成祖嘗御試《天馬歌》,棨文先成,詞旨瀏亮,成祖賜以瑪瑙帶,其思速可見。然集中一題百首,往往才氣用事,而按切肌理,不耐推敲,是亦速成之過也。此本乃萬歷中永豐知縣德清吳期炤所選錄,雖頗為簡汰,而菁華終鮮。鄭瑗《井觀瑣言》曰:“曾子棨詩,佳處不減昆體。”曹安《讕言長語》亦曰:“曾學士棨《巢睫集》,絕似唐人。”殆未確焉。
《東墅詩集》六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周述撰。述字崇述,東墅其別號也,吉水人,永樂甲申進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事跡具《明史》本傳。述及第時,與從弟孟簡同榜,成祖至比之二蘇。
史亦稱其文章雅贍,然其詩不出當時臺閣之體也。
《質菴文集》(無卷數,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章敞撰。敞字尚文,會稽人,永樂甲申進士,由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官至禮部侍郎,嘗與修《永樂大典》及《五經》、《四書》、《性理大全》,事跡具《明史》本傳。其集本四十卷,其子瑾等所編。因倭亂散失,茲編所存不及十之二三,乃其裔孫元綸所蒐輯也。凡賦四篇;詩百馀首;文僅三篇,二篇為記,一篇為敘;又一篇并不標題。皆錯雜於詩中,殊無倫次。又《明詩綜》載敞《長安雪夜歸興》絕句,集中無之,則舛漏亦殊不少。末附錄《祝壽詩》一卷,亦非古法也。
《南齋摘稿》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魏驥撰。驥字仲房,號南齋,蕭山人,永樂乙酉舉人,以進士副榜授松江訓導,召修《永樂大典》,擢太常寺博士,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謚文靖,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為其孫婿福建布政使錢塘洪鍾所編。《前集》四卷,兩京居官時所作;《后集》六卷,自景泰辛未歸田至成化辛卯所作。蓋驥年九十八始卒,故身歷七朝,各有著述也。前有《鍾序》云:“公為文,一本諸性情所發,初不事雕刻,務奇巧。其稿具存,皆公親書。但其簡帙浩繁,未易遍刻。再閱原稿,凡題上有點注者,皆公墨跡。玩其詞意,皆有益於事者也。因摘取以付諸梓,名曰《摘稿》。”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別載有《驥前后集》二十卷,蓋其未摘之全稿,今未見傳本,其存佚不可考矣。
《東岡集》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柯暹撰。暹字啟暉,更字用晦,建德人。永樂乙酉領鄉薦,年僅十六。明年與修《永樂大典》,選入翰林。知機宜文字,進《元兔詩》,授戶科給事中。
以三殿災,應詔陳言,謫交阯驩州知州。累遷云南按察使,致仕歸。事跡附見《明史鄒緝傳》。是集乃暹晚年所手訂。《劉定之序》稱其詩文奇崛,出人意表。今觀所作,文豪邁有馀,而落筆太快,少氵縈洄渟蓄之致;詩亦矢口即成,不耐咀詠;是亦登科太早,才高學淺之效歟。
《石潭存稿》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劉髦撰。髦有《易傳撮要》,已著錄。是編上卷為詩,中卷即《易傳撮要》,下卷為《義方錄》。《義方錄》者,皆寄其子定之之手札,而定之匯稡成編者也。
《若金集》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彭百煉撰。百煉字若金,泰和人,永樂乙未進士,官至廣西道監察御史。
是編前有《任敬敏序》,稱遺文分為十四卷。而是編僅二卷,文三十九首、詩四首,后附他人所為碑志題詠而已。考其族孫《敏求跋》,蓋散佚之馀,后復重抄成帙也。
《歲寒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孫瑀撰。瑀字原貞,以字行,德興人,永樂乙未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乃其孫孚吉等所編,凡文一卷、詩一卷。前有《李東陽序》,稱其詩平正通達,無鉤棘險怪之態。今觀諸作,大抵純任自然,不事結構,韓愈所謂“此詩有何好有何惡”也。
《芳洲集》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陳循撰。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乙未進士第一,官至戶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英宗復辟,謫戍鐵嶺。石亨敗后,循上疏自訟,詔放還。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其裔孫以躍所輯。《附錄》一卷,則諭祭文、志銘、祭文、輓詩、乞恩復官疏及祀鄉賢文移。首列奏對而無章疏。其自訟疏本傳尚載其略,乃削而不存,未喻何故,殆久而佚其稿耶。
《東行百詠集句》九卷、附《芳洲年譜》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陳循撰。是編乃其被謫東行時集古人詩句以成七絕。初得三百首,復疊和其韻至千馀首。集句皆不著姓名,頗多竄易牽就。和韻諸作,更多累句。后附《年譜》一卷,乃其門人王翔所錄。當時敕諭及循所進詩頌,俱載入其中,亦非體例也。
《襪線集》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明蕭儀撰。儀字德容,樂安人,永樂乙未進士,官吏部主事,以疏論遷都北京不便,忤旨見殺,《明史》附見《夏原吉傳》中。是集乃其子超進所編。據其原目,凡文十卷、詩十卷。此本僅十五卷,蓋詩佚其五卷矣。其文有紆徐曲折之致,而意境不深。其詩為朱彝尊《明詩綜》所不錄,殆偶未見歟。
《半隱集》十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
明陳衡撰。衡字克平,淳安人,永樂丁酉舉人,官亳州學正。是集序四卷、記一卷、說一卷、詩四卷,附雜文於后。末有其甥方漢所撰行狀。詩文皆不入格,與明初諸人為未能方軌并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