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0章

國朝盧元昌撰。元昌有《左傳分國纂略》,已著錄。是書成於康熙壬戌。前有《自序》,稱杜詩有因注而顯者,有因注反晦者。一晦於訓詁之太雜,一晦於講解之太鑿,一晦於援引之太繁。反是者,又為膚淺凡庸之詞曰:“吾以杜注杜也則太陋?!逼涑终撋醍?。然其注如《四書講章》,其評亦如時文批語。說詩不當如是,說杜詩尤不當如是也。

《杜律疏》八卷(洗馬劉權之家藏本)

國朝紀容舒撰。容舒有《唐韻考》,已著錄。此書因顧宸所撰《辟疆園杜詩注解》繁碎太甚,又多穿鑿,乃汰其蕪雜,參以己意,以成是編。初名《杜詩詳解》。后以所解皆律詩,又字字句句備為詮釋,體近於疏,因改今名焉。

《讀杜心解》六卷(通行本)

國朝浦起龍撰。起龍有《史通通釋》,已著錄。其書雖總題六卷,而卷首分上下二冊,不入卷數,卷一分子卷六,卷二分子卷三,卷三分子卷六,卷四分子卷二,卷五分子卷五,卷六分子卷二,實二十六卷也。自昔注杜詩者,或分體,或編年。起龍是編,則於分體之中又各自編年,殊為繁碎。如《江頭五詠》,以二首編入五言古詩、三首編入五言律詩,尤割裂失倫。其賦及雜文,舊本皆系卷末,起龍亦散附各詩之后,如《雜述》附《送孔巢父詩》后,《秋述》附《秋雨嘆》后,《祭房琯文》附《別琯墓詩》后,《說旱》附《大雨詩》后,《封西岳賦》附《贈獻納使田舍人詩》后,事尚相屬。以《三大禮賦》附《贈崔國輔于休烈詩》后,因詩中有“謬稱三賦在”句;以《皇甫淑妃碑》附《宴鄭駙馬宅詩》后,因公主為淑妃所生;以《華州試進士策問》附《洗兵馬》后,因所問乃中興之政,已為牽合。至以《天狗賦》附《靈湫詩》后,以《雕賦》附《義鶻行》后,以《畫太乙天尊圖文》附《李道士松樹障子歌》后,則強綴之甚矣。自有別集以來,無此編次法也。其間考訂年月,印證時事,頗能正諸家之疏舛。而句下之注,漏略特甚。篇末之解。繳繞亦多。又詮釋之中。每參以評語,近於點論時文,彌為雜糅。與所撰《史通通釋》評與注釋夾雜成文者同一有乖體例。殆好學深思之士而不善用所長者歟?

《類箋王右丞集》十卷、附《文集》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顧起經撰。起經字長濟,更字元緯,無錫人,嘉靖中以國子監生官廣東鹽課副使。是集以王維詩分類重編。五言古詩分十一門,七言古詩分六門,五言律詩分十一門,五言排律分八門,五言絕句分七門,七言絕句分五門。各為箋注,而以劉辰翁評散附句下。冠以本傳、年譜。別以外編、遺詩及同詠、贈答、畫評附后。其文集四卷則絕無箋注。大都區別繁碎,更甚於王洙之割裂杜詩、王十朋之竄亂蘇集。如《清如玉壺冰》詩,雖題出鮑照《白頭吟》,然實省試之作,列之閨情,殊為不類。配隸尤多乖舛也。

《樊紹述集注》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之騄撰。之騄所輯《尚書大傳》,已著錄。樊宗師之文見稱於韓愈。

愈所為墓志,稱其書號魁紀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傳》十五卷,表箋以下雜文凡二百九十一篇,又雜銘二百二十,賦十,詩七百一十九。

《唐書藝文志》云:《樊宗師集》二百九十一卷。而今傳於世者止此二卷。絳守居《園池記》舊有宋王晟、劉忱所注,至元時已不傳。其載於《輟耕錄》者凡有二本,其一為氵欒陽趙仁舉字伯昂者所箋注,其一不著注者姓名。然宗儀亦僅著其句讀,而不盡著其箋注。此本以宗儀所得前本為主,而以后一本及他本注釋并題跋附焉。至《綿州越王樓詩序》一篇,則得自計有功《唐詩紀事》,舊無句讀,之騄以意創補之。宗師文故為詭異,本非正軌。韓愈以交游之故,曲以文從字順許之。然所謂二百九十一卷者,卒以無傳,則是非之公,雖愈不能奪也。之騄乃掇拾廢棄,為之注釋,謂之好奇則可,如謂有當於文章則未也。故特存舊注絳守居《園池記》一篇,示好奇之戒,而此則附《存目》焉。

《香山詩鈔》二十卷(內府藏本)

國朝楊大鶴編。大鶴字芝田,武進人,康熙己未進士,官至左春坊左諭德。

是編用明馬元調所刊《白氏長慶集》本。錄十之三四,芟其所分門目,但以五言、七言分古今體編之。

《玉川子詩集注》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之騄撰。盧仝詩,《唐書藝文志》一卷;《書錄解題》作二卷,又《外集》一卷;明正德中刊本作二卷,蓋無《外集》;《全唐詩》增多二十二篇,編為三卷。之騄又增入《櫛銘》一篇、《月詩》一篇,編為五卷。然《月詩》見《錦繡萬花谷》,其詞不類?!稒便憽穭t僅與《梳銘》異數字,乃一詩而訛為兩題,不當重入。且彭叔夏《文苑英華辨證》據羅袞《四銘小序》,知《櫛銘》乃袞所作,《唐文粹》誤題為盧仝。之騄均未能訂正,殊考之未詳也。(案朱彝尊《明詩綜》以《櫛銘》為明人所作,僅刪去二“兮”字,尤為舛謬,并附訂於此。)

仝詩故為粗獷,非風雅之正聲。之騄嗜奇,故特注之。卷首《月蝕》一篇,考據元和庚寅時事,箋注最詳。然“后幅天若不肯信,試喚皋陶鬼一問,而今三臺文昌宮”云云。應以“問”字為句。之騄乃以“而今”字為句,殊為割裂。其他注亦多支蔓。如《客答蛺蝶》一首,引羅隱詩以釋黃雀字,不顧其人之在仝后,亦未免失檢矣。

《西昆發微》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吳喬撰。喬一名殳,字修齡,太倉人。是編乃所說李商隱詩。案《唐書商隱傳》,稱與溫庭筠、段成式俱以四六得名,號三十六體。則商隱所作,別無西昆之名。楊億《西昆倡酬集序》,稱取玉山冊府之義,名曰西昆。則西昆之名,又非商隱所作。此書標題先已失考。其所說,凡《無題》之詩又無一不歸於令狐綯。如《錦瑟》一首,劉攽《中山詩話》以為令狐楚青衣之名,其說本謬。

計有功《唐詩紀事》稱為令狐丞相青衣,蓋沿此文,特省書楚名耳。喬不考其源,但據丞相之文,亦執為綯之青衣。他如《少年》一首,明言“外戚平羌第一功”;《富平少侯》一首,明言“十三身襲富平侯”;《可嘆》一首,明言“趙后樓中赤鳳來”,與綯何與,皆鍛煉入之。然則《柳枝》五首非商隱明作一序,亦必謂為綯作矣。

《李長吉歌詩匯解》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琦撰。琦有《李太白詩注》,已著錄。注昌谷集者,宋有吳正子,明有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佺。又有宋劉辰翁評本。然賀詩鏤心劌腎,意匠多在筆墨之外,往往可以意會,不可言詮。諸家多鉆研字句以求之,失之愈遠。

琦此注兼采諸家之本,故曰《匯解》,亦不免尋行數墨之見?;蚋綍╄?,或引據失當。如《雁門太守行》“塞土胭脂凝夜紫”句,舊注引古今注紫塞為解,本不為謬,而琦必從別本作“塞上”,引王勃“煙光凝而暮山紫”句,以就“凝紫”二字,是豈塞上夜景耶。又如《勉愛行》“洛郊無俎豆,弊廄慚老馬”句,舊本誤“慚”為“斬”。曾益注遂云“斬老馬以祖別”。直謂殺馬食客,固非事理。

余光注“斬”為絕,謂廄中無馬可乘,亦牽強未安。琦不從之,是矣。然不知此用陶潛詩“馬廄講肆”之意,明儒者之不得志,而以為無俎豆以餞行,即乘馬亦非強壯,仍郢書燕說也。至《蘇小小墓詩》“油壁車,久相待。冷翠燭,勞光彩。

西陵下,風吹雨”。下與雨葉,乃用古音。集中如讀來為厘,押入支韻之類,不一而足。琦乃易末句為風雨,改以就“待”、“彩”二韻,尤失古法矣。此類不可枚舉,與諸家亦魯、衛之政也。

《豐溪存稿》一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呂從慶撰。前有任啟運所撰小傳,稱從慶字世膺,大梁人。從其祖伸官於金陵。廣明元年黃巢攻金陵,從慶走歙之堨田。及朱溫篡唐,遂遁居旌德萬山中,隱居不仕,稱唐遺民。至南唐時乃卒,年九十七。其集歷代史志書目皆不著錄。此本為乾隆庚申其裔孫積祚所刊,稱其從叔高祖元進所手錄。黃之雋、邵泰、儲大文皆為之序,稱其湮沒八百年而始顯。然其書晚出,授受源流渺不可考。越宋、元、明至今,忽傳於世,論者頗以為疑。其詩如《賊警》之“何以慰時匆”,《游多寶寺》之“先供座佛歆”,《村徑即景》之“啼鳥斷還仍”及“長此樂清礽”,《草堂坐雨》之“憊黍轉馀精”,《薄暮步村徑》之“飛蟲摶澗舞,鳴鵲抱巢修”,《醉臥田間里人扶歸》之“垂手引模糊”,《詠菊》之“風雨困秋曦”,皆不似晚唐、五代人語。又其中有《懷嚴子陵前輩》一題,案李肇《國史補》,稱進士互相推敬,謂之先輩,無稱古人以前輩之事。杜甫詩“畫手看前輩,吳生遠擅埸”,又“前輩飛騰入,馀波綺麗為”,亦僅用為詞藻,無稱人以某前輩之事。況遠隔千年,忽被此目,唐人諸集,實未前聞。又《春雪往柵山》題中有“敲詩驢子背上”語。案賈島詠“推敲”二字不定,見《唐摭言》。

鄭綮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見《唐詩紀事》。在今日則為故典,在唐末猶為近事,不應從慶用之。且稱吟詩為推敲,已屬割裂。至改為敲詩,明以前人實無此語。疑為贗鼎,蓋亦有由矣。

《譚藏用詩集》一卷、《集外詩》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譚用之撰。用之字藏用,其履貫時代不見於史。《新唐書藝文志》載有譚藏用詩一卷,次於劉言史、黃滔之前。《全唐詩》亦載用之詩一卷,謂為五代末人。而《宋史文苑傳》又云:“開寶初,有穎贄、劉從義善為文章,張翼、譚用之善為詩,張之翰善箋啟?!眲t又當為宋初人。厲鶚《宋詩紀事》遂系之於宋。眾說紛紛,莫能考定。今此集前題“姑蘇吳岫家藏本,悉依宋鈔”十一字。后有譚氏子孫札一通,稱集本元人抄宋版,抄書家珍藏,罕行於世云云。是其書當出於明之中葉。而《全唐詩》所載之七律四十首,則別為《集外詩》附之於后。蓋亦其子孫所題以別於本集者。然自宋以來,閱數百年,收藏者從未著錄,而忽得於吳岫家。又集外諸詩皆本於唐詩鼓吹,當時郝天挺所選錄已不為少,乃無一篇出於本集。其故頗不可解。且反覆檢勘,頗多疑竇。如經歷官名不特《唐百官志》所無,即宋代亦未曾置,至元時始有此職。而集中《夢祝直詩》,乃有“忽夢潯州祝經歷”句,其可疑者一也。又《吳真人奉旨求賢詩》,不似唐人語。

考元時有道士吳全節,被遇成宗、仁宗、英宗,封崇文弘道真人,見於《元史》。

而延祐中嘗命真人王壽衍求訪道行之士,與此所云奉旨求賢者情事相近,似當為吳全節作。其可疑者二也。又集中《贈胡守詩》,鋪敘時事極詳,其大略云:“因思閩廣間,壤地有深阻。兇豪據深洞,老幼負戈弩。幸逢天子圣,元帥復神武。詔書一日下,海內盡歌舞。橫筭罷舟車,求賢復科舉。”而《金盤山詩》又有貞元紀年。案貞元為德宗年號,距唐末百馀歲,時代大不相及。而證諸《唐書》,亦無閩、廣作亂之事。惟《元史》載,成宗元貞元年,昭、賀、藤、邕、澧、全、衡、吉、贛、南安等處,蠻寇竊發。二年,上思州叛賊黃勝許攻剽水口思光寨,其后屢見於《本紀》,似與閩、廣兇豪之語相合。而仁宗皇慶二年始行科舉,與“求賢復科舉”語亦相近。蓋元代未嘗有此制,仁宗始法古舉行,故謂之復。若唐則科舉一代不絕,不可謂之復矣。貞元年號恐當是元貞之訛。特元貞盡二年,而此作七年為不相符耳。其可疑者三也。又《送趙容詩》云:“武林楊柳舊依依,甲第樓臺有是非。莫道天涯龍已化,但看云際鶴還飛?!逼湟馑浦改纤沃觥H籼颇⑽宕鷷r,則錢氏據有臨安,勢方全盛,安得有此語。其可疑者四也。豈用之遺集散佚殘闕,其子孫剽他人所作,攙雜其間,以足卷帙,故牴牾如是歟。

《范文正公尺牘》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范仲淹撰。仲淹有《范文正集》,已著錄。是編皆其平生手簡,為家書三十六首、交游八十一首。蓋其家子孫所輯,宋時已於集外別行。后有張栻及朱子所作《文正書帖跋語》二則,當亦后人所附入。原本五卷,今止三卷,則陳振孫所改編也。

《曾樂軒集》一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張維撰。維,烏程人,仁宗時官衛尉寺丞,都官郎中張先之父也。先嘗摘維所自愛詩十首,繪為《十詠圖》,孫覺為之序。周密《齊東野語》備載其詩及《覺序》,并述是圖始末甚詳。此本乃安邑葛鳴陽所刊,即從《齊東野語》錄出。

原圖殘闕,佚其第五首,故此亦惟存九首焉。

《別本公是集》六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宋劉敞撰。敞有《春秋傳》,已著錄。其文集久佚,今始從《永樂大典》編次成帙。此本乃錢塘吳允嘉從諸書中搜輯而成。考《宋文鑒》尚有敞所作《續謚法》一篇,唐順之《右編》有奏議六篇,此集均未收入。又誤載劉攽詩及詩文重復文同題異者數篇。又《舜讓禹》以下三篇,抄錄舛錯,原目亦頗失先后之序。

然較之新喻所刻《三劉集》,采摭稍富。故今仍存其目,不沒其蒐輯之勞焉。

《陳副使詩》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城市| 石楼县| 乌恰县| 邻水| 陈巴尔虎旗| 贵溪市| 利辛县| 平江县| 龙岩市| 贺兰县| 涿鹿县| 龙南县| 沧源| 沙洋县| 衡水市| 嘉定区| 绥化市| 察隅县| 温州市| 左贡县| 东乡| 奈曼旗| 泗阳县| 娱乐| 青阳县| 桓仁| 新宁县| 佳木斯市| 吉林省| 巴里| 墨竹工卡县| 桑日县| 乐都县| 黄石市| 枣强县| 肥东县| 察隅县| 固镇县| 阿图什市| 孟村| 徐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