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38字
- 2015-12-26 16:11:54
此本為康熙庚子其門人蔣樞所編,但分《經集》、《文集》二部。《經集》自《仲氏易》以下凡五十種,已別著錄。《文集》凡二百三十四卷,而《策問》一卷、《表》一卷、《集課記》一卷、《續哀江南賦》一卷、《擬廣博詞連珠詞》一卷,皆有錄無書。其中如《王文成傳》本二卷、《制科雜錄》一卷、《后觀石錄》一卷、《越語肯綮錄》一卷、《何御史孝子祠主復位錄》一卷、《湘湖水利志》三卷、《蕭山縣志刊誤》三卷、《杭志三詰三誤辨》一卷、《天問補注》一卷、《勝朝彤史拾遺記》六卷、《武宗外紀》一卷、《后鑒錄》七卷、《韻學要指》十一卷、《詩話》八卷、《詞話》二卷,外附《徐都講詩》一卷,本各自為書。今亦分載於各部。其當編於集部者,實文一百一十九卷、詩五十三卷、詞七卷,統計一百七十九卷。奇齡之文,縱橫博辨,傲睨一世,與其經說相表里,不古不今,自成一格,不可以繩尺求之,然議論多所發明,亦不可廢。其詩又次於文,不免傷於猥雜,而要亦我用我法,不屑隨人步趨者,以馀事觀之可矣。
《陳檢討四六》二十卷(庶吉士祝堃家藏本)
國朝陳維崧撰。程師恭注。維崧有《兩晉南北史集珍》,已著錄。國朝以四六名者,初有維崧及吳綺,次則章藻功《思綺堂集》亦頗見稱於世。然綺才地稍弱於維崧,藻功欲以新巧勝二家,又遁為別調。譬諸明代之詩,維崧導源於庾信,氣脈雄厚如李夢陽之學杜。綺追步於李商隱,風格雅秀,如何景明之近中唐。藻功刻意雕鐫,純為宋格,則三袁、鍾、譚之流亞。平心而論,要當以維崧為冠,徒以傳誦者太廣,摹擬者太眾,論者遂以膚廓為疑,如明代之詬北地,實則才力富健,風骨渾成,在諸家之中,獨不失六朝、四杰之舊格。要不能以挦撦玉溪,歸咎於三十六體也。師恭此注,成於康熙癸酉。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曰:“昔人云:‘一人知己,可以不恨。’故友陽羨陳其年,諸生時老於場屋,小試亦多不利。己未博學鴻詞之舉,以詩賦入翰林。不數年病卒京師。及歿,而其鄉人蔣京少景祁刻其遺集,無只字遺失。皖人程叔才師恭又注釋其四六文字,以行於世。此世人不能得之子孫者,而一以桑梓后進,一以平生未面之人,而收拾護惜其文章如此”云云。其推獎師恭頗至。然師恭所注,往往失其本旨。如《銅雀瓦賦》“彈棋愛子”句,自用曹丕巾角彈棋事,而但引《藝經》注彈棋引陸機《吊魏武帝文》注;“愛子傅粉佳兒”句,自用曹植傅粉對邯鄲淳事,而引《魏志》武帝欲以何晏為子及文帝疑晏傅粉事,皆似是而非。又如《述祖德賦》“況彼鯉庭”句,自用楊汝士桃李新陰在鯉庭事,而但引《論語》伯魚事;《憺園賦》“雙丁詎擬”句,自用梁武帝《賜到溉詩》“漢世重雙丁”語,而但引《文士傳》丁儀兄弟事,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至於《毛貞女墮樓詩序》“空空實下天之狀”句,自用李斯奏秦始皇“鑿之空空如下天狀”語,而補注引《劍俠傳》“妙手空空兒”,尤為乖謬。如是之類,不一而足。且任淵、史容注《黃庭堅集》,於作詩本事及年月俱一一詳核,故為善本。師恭去維崧最近,文中事實緣起,可以考知。如《璿璣玉衡賦序》之“烏空楚幕,鵑去巴江”句,因圣祖召試博學鴻詞在己未歲,正平定湖廣、四川之后,故維崧云云。師恭不注其故,則突入此語,是何文義哉。特以四六之文,非注難明,而師恭捃摭故實,尚有足資考證者,故并存之,以備參稽焉。
《蓮洋詩鈔》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吳雯撰。雯字天章,本遼陽人。順治六年,其父允升任蒲州學政,卒於官。雯兄弟孤弱,不能歸,遂寄籍於蒲州。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不中選。
其卒也,刑部尚書王士禎為志墓,稱初見其詩,有“泉繞漢祠外,雪明秦樹根”,“濃云濕西嶺,春泥沾條桑”,“至今堯峰上,猶見堯時日”諸句,吟諷不絕於口。所作《居易錄》中,又亟稱雯《西城別墅》諸篇。趙執信《懷舊詩序》亦稱雯拙於時藝,困躓場屋,體貌粗丑,衣冠垢敝,或經歲不盥浴,人咸笑之。然詩才特超妙。其詩一刻於吳中,再刻於都下,三刻於津門。后士禎為刪定,存千馀首,亦見墓志中。因雯沒之后,未及刊行。故《懷舊詩序》曰“蓮洋卒后,阮翁為作墓志,且刪定其集,迄今將二十年,未行於世。意其時阮翁耄而多忘,未幾遂亡,未及歸諸吳氏也。池北書庫散失殆盡,蓮洋集從可知矣”云云。然其集實已歸吳氏。乾隆辛未,汾陽劉組曾裒其全稿刻之,又以士禎所評者別刊一小冊并行。越十三年甲申,蒲州府同知山東孫諤始從雯侄敦厚得士禎所定原本,簡汰重刊,詳載士禎之評,并以劉本所遺者補刻於后,以所見墨跡補之。其士禎所刪而劉本誤刻者,咸為汰去。凡得古詩二卷、近體五卷、補遺一卷、詩馀一卷、文一卷,冠以墓志,而附以同時唱和題詠之作,即此本也。雯天才雄駿,其詩有其鄉人元好問之遺風。惟熟於梵典,好拉雜堆砌釋氏故實,是其所短。劉本無所別擇,故頗傷冗濫。此本沿新城之派,又以神韻婉約為宗,一切激昂沉著之作,多見屏斥。反似鄰於清弱,亦不足盡其所長。然終較劉本為簡潔,故置彼錄此。惟雯詩本足自傳,不籍士禎之評為輕重,而刊此本者牽於俗見,務引士禎以重雯。所載士禎評語,繁碎特甚。如《題汪如輪看劍圖詩》下附記云:“原本評語‘奇作’二字似阮亭先生筆跡,‘胸有造化’四字非阮亭先生筆跡,刻本并作一處,誤。”
又如《城曲眺望詩》下附記原本題下有“墨筆評劉長卿之詩也,不知何人評,阮亭先生改作似劉長卿”云云。此亦何關宏旨,而字句異同乃如是。其考證今悉刪除,以廓清耳目焉。
《張文貞集》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玉書撰。玉書字素存,丹徒人,順治辛丑進士,選庶吉士,官至大學士,謚文貞。是集有《儲大文序》,不分卷帙,亦無目錄。其繕寫格紙版心皆有“松蔭堂”字,蓋其家藏抄本編輯未成者也。首為賦二篇,次為頌三篇、表三篇、箋六篇、疏二十篇、議一篇、書一篇、考一篇、說一篇、序二十八篇、跋一篇、記九篇、紀事十篇、傳一篇、贊二篇、策問十二篇、紀功碑二篇、墓碑六篇、神道碑四篇、墓志銘三十二篇。大抵皆舂容典雅,沨沨乎盛世之音。其《拖諾山》、《狼居胥山》二碑敘述圣武神功,皆為詳贍,足以昭示萬世。其《紀平定江南事》、《紀滅闖獻二賊事》、《紀三路進師下云南事》、《紀平水西事》及《外國紀》,皆端緒詳明,得諸耳聞目見,足以彰開國之鴻烈。《紀順治間樂章及錢糧戶口》三篇,皆足資掌故。而《紀陜西殉難官事》一篇,亦足與史傳相參。
他若《賜游玉泉山記》、《賜游化育溝后苑記》、《賜游喀喇河屯后苑記》、《賜游熱河后苑記》,皆足發揚太平愷樂之象。其馀碑志,亦多國初將相事跡,可備考核。惟募疏、祭文之屬,收載太濫。蓋其后人遇稿即錄,不暇持擇,轉為全集之累。今悉刪除,而惟錄其賦、頌以下諸篇,釐為十二卷,庶不以榛楛勿翦為將來論者所病焉。
《西陂類稿》三十九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宋犖撰。犖有《滄浪小志》,已著錄。是書凡詩二十二卷、詞一卷、雜文八卷、奏疏六卷。其詩之目曰《古竹圃稿》,曰《嘉禾堂稿》,曰《柳湖草》,曰《將母樓稿》,曰《古竹圃續稿》,曰《都官草》,曰《雙江唱和集》,曰《回中集》,曰《西山倡和詩》,曰《續都官草》,曰《海上雜詩》,曰《漫堂草》,曰《漫堂倡和詩》,曰《嘯雪集》,曰《廬山詩》,曰《述鹿軒詩》,曰《滄浪亭詩》,曰《迎鑾集》,曰《紅橋集》,曰《迎鑾二集》,曰《清德堂詩》,曰《迎鑾三集》,曰《藤陰倡和集》,曰《樂春閣詩》,曰《聯句集》,凡二十有五。其初本各自為集。晚年致仕居西陂,乃手自訂定,匯為茲帙。惟初刻《綿津山人詩集》,刪除不載。蓋以早年所作,格調稍殊,故別為一編,不欲使之相混也。犖雖以任子入官,不由科目,而淹通典籍,練習掌故,詩文亦為當代所推,名亞於新城王士禎。其官蘇州巡撫時,長洲邵長蘅選士禎及犖詩為《王宋二家集》,一時頗以獻媚大吏為疑。趙執信尤持異論,并士禎而掎軋之。平心而論,犖詩大抵縱橫奔放,刻意生新,其源淵出於蘇軾。王士禎《池北偶談》記其嘗繪軾像,而己侍立其側。后謁選果得黃州通判,為軾舊游地。又施元之《蘇詩注》久無傳本,犖在蘇州,重價購得殘帙,為校讎補綴,刊版以行。其宗法可以概見。故其詩雖不及士禎之超逸,而清剛雋上,亦拔戟自成一隊。其序、記、奏議等作,亦皆流暢條達,有眉山軌度。士禎《寄犖詩》有曰:“尚書北闕霜侵鬢,開府江南雪滿頭。當日朱顏兩年少,王揚州與宋黃州。”言二人少為卑官,即已齊名,不自長蘅合刻始。所以釋趙執信之議也,然則士禎亦未嘗不引為同調矣。
《鐵廬集》三卷、《外集》二卷、《后錄》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潘天成撰。天成字錫疇,溧陽人。寄籍桐城,為安慶府學生。《溧陽志》載“其幼與父母避讎相失。年十五,乞食行求,遇於江西界,百計迎歸。傭販以養,備極艱苦。以其閑讀書講業,竟為積學。年七十四,汔窮餓以死”。《瞿源洙集》有《潘孝子傳》,與《志》所言合,蓋篤志苦行之士也。是集為其門人許重炎所編,冠以小傳、年譜。第一卷為《默齋訓言》,天成述其師湯之锜語也。
二卷為雜著,天成詩文也。三卷為語錄,重炎與蔣師韓記天成語也。《外集》一卷為《勿菴訓言》,天成記其師梅文鼎語;二卷為雜著,亦天成遺文補刊者。
《后錄》一卷,則其墓記之類也。天成學問,源出姚江,以養心為體,以經世為用。其詩文皆抒所欲言,不甚入格。然行誼者文章之本,綱常者風教之源。天成出自寒門,終身貧賤,而天性真摯,人品高潔,類古所謂獨行者。其精神堅苦,足以自傳其文。故身沒嗣絕,而人至今重之。特錄其集,俾天下曉然知國朝立教在於敦倫紀,礪名節,正人心,厚風俗。固不與操觚之士論文采之優劣,亦不與講學之儒爭議論之醇疵也。
《湛園集》八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國朝姜宸英撰。宸英有《江防總論》,已著錄。初編其文為《湛園未定稿》,秦松齡、韓菼皆為序。后武進趙同斅摘為《西溟文鈔》。此本為黃叔琳所重編,凡八卷。宸英少習古文,年七十始得第。績學勤若,用力頗深。集中有《與洪虞鄰書》,論兩浙十家古文事,謂兩浙自洪、永以來三百馀年,不過王子充、宋景濂、方希直、王陽明三四人。其馀謝方石、茅鹿門、徐文長等,尚具體而未醇。
不應浙東西一水之間,一時至十人之多,不欲以身廁九人之列。蓋能不涉標榜之習,以求一時之名者。其文閎肆雅健,往往有北宋人意,亦有以也。是集前二卷皆應酬之作,去取之間,未必得宸英本意,然梗概亦略具於斯矣。集末札記二卷,據鄭羽逵所作《宸英小傳》,本自單行。今亦別著於錄,不入是集焉。
《古懽堂集》三十六卷、附《黔書》二卷、《長河志籍考》十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田雯撰。雯字子綸,一字綸霞,號山{艸疆},德州人,康熙甲辰進士,授中書舍人,官至戶部侍郎。是集凡文二十二卷、詩十四卷。當康熙中年,王士禎負海內重名,文士無不依附門墻,求假借其馀論。惟雯與任邱龐塏不相辨難,亦不相結納。塏《叢碧山房集》,格律謹嚴,而才地稍弱。雯則天姿高邁,記誦亦博,負其縱橫排奡之氣,欲以奇麗駕士禎上。故詩文皆組織繁富,鍛煉刻苦,不肯規規作常語。趙執信作《談龍錄》,常議其詩中無人。然偏師馳突,終能自成一隊,談藝者弗能廢也。附載《黔書》二卷,其為貴州巡撫時作。又《長河志籍考》十卷,德州古廣川地,《隋書》避煬帝諱,改長河也。王士禎《居易錄》嘗稱《黔書》篇不一格,有似《考工記》者,似《公》、《穀》、《檀弓》者,似《越絕書》者,如觀偃師化人之戲。然與《長河志籍考》實皆祖郭憲《洞冥記》、王嘉《拾遺記》之體。是亦好奇之一證,存備文章之別格云爾。
《榕村集》四十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光地撰。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是集為乾隆丙辰其孫清植所校刊,其門人李紱為序。惟詩下注“自選”字,則馀皆清植排纂也。凡《觀瀾錄》一卷,《經書筆記》、《讀書筆錄》共一卷,《春秋大義》、《春秋隨筆》共一卷,《尚書句讀》一卷,《周官筆記》一卷,《初夏錄》二卷,《尊朱要旨》、《要旨續記》共一卷,《象數拾遺》、《景行摘篇》又《附記》共一卷,文二十五卷,詩五卷,賦一卷。所注諸書及語錄刊本別行者不與焉。其不以詩文冠集而冠以劄記者,光地所長在於理學、經術,文章非所究心。然即以文章而論,亦大抵宏深肅括,不雕琢而自工。蓋有物之言,固與鞶帨悅目者異矣。數十年來,屹然為儒林巨擘,實以學問勝,不以詞華勝也。
《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錄》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陸隴其撰。隴其有《古文尚書考》,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侯銓所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