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989字
- 2015-12-26 15:58:17
十四年,“莊公之子猶有八人”。解:“莊公子,傳惟見四人:‘于忽、子亹、子儀并死,獨(dú)厲公在。八人名字記傳無聞?!卑椽q有八人者,除此四人之外,尚有八人見在也?;甘哪辏嵅蛊涞苷Z來盟,傳稱其字曰“子人”,亦其一也。
二十二年,“山岳則配天”。解曰:“得太岳之權(quán),則有配天之大功?!狈且?,《詩》曰:“崧高維岳,駿極于天?!毖蕴熘叽?,惟山岳足以配之。
二十五年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惟正月之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市于社,伐鼓于朝。周之六月,夏之四月,所謂正月之朔也。然則此其常也,而曰非常者何?蓋不鼓于朝而鼓于社,不用市而用牲,此所以謂之非常禮也。杜氏不得其說,而曰以長(zhǎng)歷推之,是年失閏。辛未實(shí)七月朔,非六月也。此則咎在司歷,不當(dāng)責(zé)其伐鼓矣。又按。“唯正月之朔”以下乃昭十七年季平子之言,今載于此,或恐有誤。
信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解曰:“不知其故而問之。”非也,蓋齊侯以為楚罪而間之,然昭王五十一年南征不復(fù),至今惠王二十一年,計(jì)三百四十七年,此則孔文舉所謂丁零盜蘇武牛羊,可并案者也。
五年,“太伯不從”。不從者謂太伯不在太王之側(cè)爾。《史記》述此文曰:“太伯虞仲,太王之子也,太伯之去,是以不嗣?!币酝鋈椴粡模淞x甚明。杜氏誤以不從父命為解,而后儒遂傅合《魯頌》之文,謂太王有翦商之志,太伯不從,此與秦檜之言“莫須有”者何以異哉!
六年,“圍新密,鄭所以不時(shí)城也”。實(shí)密,而經(jīng)云新城,故傳釋之,以為鄭懼齊而新筑城,因謂之新城也。解曰:“鄭以非時(shí)興土功,故齊桓聲其罪以告諸侯?!狈蜃锸氪笥谔用苏撸慷?zé)其非時(shí)興土功,不亦細(xì)乎?且上文固日“以其逃首止之盟故也”,則不煩添此一節(jié)矣。
十五年,“涉河,侯車敗”。解曰:“秦伯之軍涉河,則晉侯車敗?!狈且?。秦師及韓、晉尚未出,何得言晉侯車???當(dāng)是秦伯之車敗,故穆公以為不祥而潔之耳。此二句乃事實(shí),非卜人之言。若下文所云“不敗何待”,則謂晉敗。古人用字自不相蒙。
“三敗及韓”,當(dāng)依《正義》引劉炫之說,是秦伯之車三敗。
及韓在涉河之后,此韓在河?xùn)|,故曰:“寇深矣?!薄妒酚洝氛x引《括地志》云:“韓原在同州韓城縣西南?!狈且?。杜氏解但云“韓,晉地”,卻有斟酌。
十八年,“狄?guī)熯€”。解曰:“邢留距衛(wèi)?!狈且?。狄強(qiáng)而邢弱,邢從于狄而伐者也。言狄?guī)熯€,則邢可知矣。其下年,“衛(wèi)人伐邢”,蓋憚狄之強(qiáng),不敢伐,而獨(dú)用師于邢也。解曰:“邢不速退,所以獨(dú)見伐。”亦非。
二十二年,“大司馬固諫曰”。解曰:“大司馬固,莊公之孫公孫固也?!狈且?。大司馬即司馬子魚。固諫,堅(jiān)辭以諫也。隱三年言召大司馬孔父而屬殤公焉,桓二年言孔父嘉為司馬,知大司馬即司馬也。文八年上言殺大司馬公子卯,下言司馬握節(jié)以死,知大司馬即司馬也,定十年,“公若貌固諫曰”,知固諫之為堅(jiān)辭以諫之也。
二十四年,“晉侯求之不獲,以解上為之田”。蓋之推既隱,求之不得,未幾而死,故以田祿其子爾?!冻o·九章》云:“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泵魑墓跁r(shí)之推已死?!妒酚洝穭t云:“聞其入綿上山中,于是環(huán)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hào)日介山?!比粍t受此田者何人乎?于義有所不通矣。
三十三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骰。”解曰:“不同陳,故言及?!狈且?。及者,殊戎翟之辭。
文元年,“于是閏三月,非禮也”。古人以閏為歲之余,凡置閏必在十二月之后,故曰歸余于終??冀?jīng)文之書,閏月者皆在歲末。文公六年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哀公五年閏月,葬齊景公是也。而《左傳》成公十七年、襄公九年、哀公十五年皆有閏月,亦并在歲末。又經(jīng)傳之文,凡閏不言其月者,言閏即歲之終可知也。今魯改歷法,置閏在三月,故為非禮,《漢書·律歷志》曰“魯歷不正,以閏馀一之歲為蔀首“是也。又按《漢書·高帝紀(jì)》:“后九月”,師古曰:“秦之歷法,應(yīng)置閏月者總致之于歲末,蓋取《左傳》所謂歸馀于終之意。何以明之?據(jù)《漢書·表》及《史記》漢未改秦歷之前屢書‘后九月’,是知?dú)v法故然?!?
二年,“陳侯為衛(wèi)請(qǐng)成于晉,執(zhí)孔達(dá)以說”。此即上文所謂我辭之者也,解謂晉不聽而變計(jì)者非。
三年,“雨蠢于宋”。解曰:“宋人以螽死為得天佑,喜而來告,故書?!狈螂E石鹢退,非喜而來告也。
七年,“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贏,且畏逼”。解曰:“畏國人以大義來逼己?!狈且病N纺纶A之逼也,以君夫人之尊故。
十三年,“文子賦《四月》”。解曰:“不欲還晉。”以傳考之,但云成二國,不言公復(fù)還晉?!端脑隆分姰?dāng)取亂離瘓矣,維以告哀之意爾。
宣十二年,“宵濟(jì),亦終夜有聲”。解曰:“言其兵眾,將不能用?!狈且?,言其軍囂,無復(fù)部伍。
成六年,“韓獻(xiàn)子將新中軍,且為仆大夫”。必言仆大夫者,以君之親臣,故獨(dú)令之從公而入寢庭也。解未及。大夫,如王之太仆,掌內(nèi)朝之事。
十六年,“邲之師,茍伯不復(fù)從”。解曰:“茍林父奔走,不復(fù)故道?!狈且?,謂不復(fù)從事于楚。
“子在君側(cè),敗者壹大。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敗者壹大,恐君之不免也。我不如子,子之才能以君免也。解謂軍大崩為壹大,及御與車右不同者,非。
襄四年,“有窮由是遂亡”。解曰:“浞因羿室,不改有窮之號(hào)?!狈且病0г辏Q有過澆矣,此特承上死于窮門而言,以結(jié)所引夏訓(xùn)之文爾。
十年,“鄭皇耳帥師侵衛(wèi),楚令也”。猶云從楚之盟故也。解謂“亦兼受楚之敕命”者,非。
十一年,“政將及子,子必不能”。解謂:“魯次國,而為大國之制,貢賦必重,故憂不堪?!狈且?。言魯國之政將歸于季孫,以一軍之征而供霸國之政令,將有所不給,則必改作。其后四分公室而季氏擇二,蓋亦不得已之計(jì),叔孫固己豫見之者。
十八年,“塹防門而守之廣里”。解曰:“故經(jīng)書‘圍’”。非也。圍者,圍齊也,非圍防門也。
二十一年,“得罪于王之守臣”。守臣謂晉侯?!队裨濉罚骸爸T侯之于天子日某土之守臣某”是也。解以為范宣子,非。
二十三年,“禮為鄰國闕”。解曰:“禮,諸侯絕期,故以鄰國責(zé)之?!狈且病h叫⒐瑫x平公之舅。尊同不降,當(dāng)服緦麻三月。言鄰國之喪,且猶徹樂,而況于母之兄弟乎!
二十八年,“陳文子謂桓子曰:‘禍將作矣,吾其何得?’對(duì)曰:‘得慶氏之木百車于莊?!淖釉唬骸缮魇匾惨眩骸苯庠唬骸吧破洳恢居谪涁?cái),”非也。邵國賢曰:“此陳氏父子為隱語以相諭也?!庇拗^:木者,作室之良材;莊者,國中之要路。言將代之執(zhí)齊國之權(quán)。
三十一年,“我問師故”。問齊人用師之故。解曰:“魯以師往?!狈?。
昭五年,“民食于他”。解曰:“魯君與民無異,謂仰食于三家?!狈且?。夫民生于三,而君食之。今民食于三家而不知有君,是昭公無養(yǎng)民之政可知矣。
八年,“輿劈袁克殺馬毀玉以葬”。解以輿為眾,及謂欲以非禮厚葬哀公,皆非也。輿嬖,劈大夫也,言輿者掌君之乘車,如晉七輿大夫之類。馬,陳侯所乘。玉,陳侯所佩。殺馬毀玉,不欲使楚人得之。
十年,“棄德曠宗”。謂使其宗廟曠而不把。解曰:“曠,空也。”未當(dāng)。
十二年,“子產(chǎn)相鄭伯,辭于享,請(qǐng)免喪而后聽命,禮也”。子產(chǎn)能守喪制,晉人不奪,皆為合禮。解但得其一偏。
十五年,“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言忘其彝器,是福柞之不登,惡在其為叔父乎?解以為“福祚不在叔父,當(dāng)復(fù)在誰”者,非。
十七年,“夫子將有異志,不君君矣”。日者人君之表,不救日食,是有無君之心。解以為“安君之災(zāi)”者,非。
十八年,“振除火災(zāi)”,振如振衣之振,猶火之著于衣,振之則去也,解以振為“棄”,未當(dāng)。
“鄭有他竟,望走在晉”。言鄭有他竟之憂也。解謂“雖與他國為競(jìng)”者,非。
二十三年,“先君之力可濟(jì)也”。先君謂周之先王,《書》言,“昔我先君文王、武王”是也。解以為“劉盆之父獻(xiàn)公”,非。
二十七年,“事君如在國”。當(dāng)時(shí)諸侯出奔,其國即別立一君,惟魯不敢,故昭公雖在外,而意如猶以君禮事之,范鞅所言正為此也。解以為“書公行,告公至”,謬矣。
三十二年,“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兇”。解曰:“星紀(jì),吳,越之分也,歲星所在,其國有福。吳先用兵,故反受其殃?!狈且?。吳,越雖同星紀(jì),而所人宿度不同,故歲獨(dú)在越。
定五年,“卒于房”。房疑即“防”字。古
阝字作阜,脫其下而為字,漢《仙人唐公碑》可證也?!稘h書》:“汝南郡吳房”,盂康曰:“本房子國。”而《史記·項(xiàng)羽紀(jì)》封陽武為吳防侯,字亦作
哀六年,“出萊門而告之故”。解曰:“魯郭門也,”按定九年解曰:“萊門,陽關(guān)邑門?!?
十一年,“為王孫氏”。傳終言之,亦猶夫概王奔楚為堂溪氏也,解曰:“改姓,欲以避吳禍?!狈?。
凡邵、陸、傅三先生之所已辯者不錄。
考工記注
《考工記·輪人》注:“鄭司農(nóng)云:掣讀為紛容掣參之削?!闭x曰:“此蓋有文,今檢未得?!苯癜此抉R相如《上林賦》云:“紛溶忘記萷參,猗柅從風(fēng)?!弊肿魅p,音蕭。而上文“既建而迤,崇于軫四尺”注:“鄭司農(nóng)云:迤讀為猗移從風(fēng)之移,”《正義》則曰:“引司馬相如《上林賦》?!笔杵湎戮?,忘其上句,蓋諸儒疏義不出一人之手。
爾雅注
《爾雅·釋詁篇》:“梏,直也。”古人以覺為梏?!抖Y記·緇衣》引《詩》:“有覺德行”作“有梏德行”,注未引。
《釋言篇》:“郵,過也。”注:“道路所經(jīng)過,是以為郵傳之郵?!笨址?。古人以“尤”為“郵”,《詩·賓之初筵》”是曰既醉,不知其郵”,《禮記·王制》:“郵罰麗于事”,《國語》:“夫郵而效之,郵又甚焉”,《家語》:“帝而廢裘,投之無郵”,《漢書·成帝紀(jì)》:“天著變異以顯朕郵”,《五行志》:“后妾當(dāng)有失節(jié)之郵”,《賈誼傳》:“般紛紛其離此郵兮,亦夫子之故也”,《谷永傳》:“卦氣悖亂,咎征著郵”,《外戚傳》班倢什賦:“猶被覆載之厚德兮,不廢捐于罪郵”,《敘傳》:“譏苑扦愜,正諫舉郵”,皆是過失之義?!读凶印罚骸棒斨?,迷之郵者”,則又以為過甚之義。
國語注
《國語》之言“高高下下”者二。周太子晉諫靈王曰:“四岳佐禹,高高下下,疏川道滯,鐘水豐物?!敝^不墮高,不埋卑,順其自然之性也。申肯諫吳王曰:“高高下下,以罷民于姑蘇。”謂臺(tái)益增而高,池益浚而深,以竭民之力也。語同而意則異。
“昔在有虞,有崇伯鯀”。據(jù)下文“堯用殛之于羽山”,當(dāng)言“有唐”,而曰“有虞”者,以其事載于《虞書》。
“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問焉”。
注云:“魯哀公十六年九月。”非也。當(dāng)云魯哀公十六年十一月,夏之九月。
楚辭注
《九章·惜往日》:“甘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注謂“罪及父母與親屬”者,非也。蓋懷王以不聽屈原而召秦禍,今頃襄王復(fù)聽上官大夫之譖,而遷之江南,一身不足惜,其如社稷何!《史記》所云“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即原所謂禍殃之有再者也。
《大招》:“青春受謝”。注以謝為去,未明。按古人讀謝為序,《儀禮·鄉(xiāng)射禮》:“豫則鉤楹內(nèi)”注:“豫讀如成周宣謝之榭,《周禮》作‘序’?!薄睹献印罚骸靶蛘?,射也?!敝^四時(shí)之序,終則有始,而春受之爾。
《九思》:“思丁文兮圣明哲,哀平差兮迷謬愚。呂傅舉兮殷周興,忌噽專兮鄂吳虛?!贝嗽刨t不肖君臣各二,丁謂商宗武丁,舉傅說者也。注以丁為當(dāng),非。
荀子注
《荀子》:“案角鹿唾隴種東籠而退耳?!弊⒃疲骸捌淞x未詳。蓋皆摧敗披靡之貌?!苯窨贾杜f唐書·竇軌傳》:“高祖謂軌曰:‘公之人蜀車騎、驟騎從者二十人,為公所斬略盡,我隴種車騎,未足給公?!薄侗笔贰だ钅聜鳌罚骸懊⑸街畱?zhàn),周文帝馬中流矢,驚逸墜地。穆下馬以策擊周文背,罵曰:‘籠凍軍士爾!曹主何在?爾獨(dú)住此?”蓋周、隋時(shí)人尚有此語。
淮南子注
《淮南子·詮言訓(xùn)》:“弄死于棓?!弊⒃疲骸皸敚笳龋蕴夷緸橹?,以擊殺羿。自是以來鬼畏桃也。”《說山訓(xùn)》:“羿死桃部不給射”,注云:“桃部,地名?!卑础安俊奔础皸敗弊?,一人注書而前往不同若此。
史記注
《秦始皇紀(jì)》:“五百石以下,不臨,遷勿奪爵?!蔽灏偈缺叭螠\,故但遷而不奪爵。其六百石以上之不臨者亦遷而不奪爵也。史文簡(jiǎn)古,兼二事為一條。
“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其時(shí)已秋,歲將盡矣,今年不驗(yàn)則不驗(yàn)矣,山鬼豈能知來年之事哉!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謂稱祖乃亡者之辭,無與我也,皆惡言死之意。
始皇崩于沙丘,乃又從井陘抵九原,然后從直道以至咸陽,回繞三四干里而歸者,蓋始皇先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湮谷千八百里。若徑歸咸陽,不果行游,恐人疑揣,故載辒辌辣而北行。但欲以欺天下,雖君父之尸臭腐車中而不顧,亦殘忍無人心之極矣。
《項(xiàng)羽紀(jì)》:“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毖则抵笳吣懿6荒芷剖?,喻距鹿城小而堅(jiān),秦不能卒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