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932字
- 2015-12-26 15:58:17
鴻門之會,沛公但稱羽為將軍,而樊噲則稱大王,其時羽未王也。張良曰:“推為大王畫此計者?”其時沛公亦未王也。此皆臣下尊奉之辭,史家因而書之,今百世之下,辭氣宛然如見。又如黃歇上秦昭王書:“先帝文王、武王。”其時秦亦未帝。必以書法裁之,此不達古今者矣。
“背關懷楚”,謂舍關中形勝之地而都彭城。如師古之解,乃背約,非背關也。
古人謂倍為二。秦得百二,言百倍也。齊得十二,言十倍也。
《孝文紀》:“天下人民未有賺志”,與《樂毅傳》:“先王以為謙于志”同,皆厭足之意。《荀子》:“悵然不慊”,又曰:“由俗謂之道盡賺也”,又曰“向萬物之美而不能賺也”,又曰“不自賺其行者言濫過”;《戰國策》:“桓公夜半不賺”,又曰“膳咱之賺于口”,并是“慊”字而誤從口。《大學》:“此之謂自謙”,亦“慊”字而誤從言。《呂氏春秋》:“茍可以謙劑貌辨者,吾無辭為也”,亦“慊”字而誤從人。
“三年,復晉陽中都民三歲。”《正義》曰:“晉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南。”此當言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遙縣西南、言晉陽誤也,然此注已見卷首“中都”下。
“文帝前后死,竇氏,妾也。”諸侯皆同姓,謂無甥舅之國可娶,《索隱》解非。
“十一月晦日,有食之。”《漢書》多有食晦者,蓋置朔參差之失。其云“十二月望日又食”,此當作月耳。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后相謾。”謂先共祝詛,已而欺負乃相告言也,故詔令若此者勿聽抬。注并非。
《考武紀》:“其后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日建元,二元以長星日元光,三元以郊得角獸一曰元狩云。”是建元、元光之號皆自后追為之,而武帝即位之初亦但如文、景之元,尚未有年號也。
《天官書》:“疾其對國”,謂所對之國。如《漢書·五行志》所謂“歲在壽星,其沖降婁”;《左氏傳·襄二十八年》:“歲棄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社氏解謂失次于北,禍沖在南者也。
“四始者候之日”,謂歲始也,冬至日也,臘明日也,立春日也。正義專指正月旦,非也。
“星隕如雨”,乃宋閔公之五年;言襄公者,史文之誤。正義以“僖公十五年隕石于宋五”注之,非也。
《封禪書》:“成山斗人海。”謂斜曲人之如斗柄然,古人語也,《匈奴傳》:“漢亦棄上谷之斗辟縣造陽地以予胡”,又云“匈奴有斗人漢地,直張掖郡”。
“各以勝日駕車避惡鬼。”勝日謂五行相克之日也,索隱非。
“天子病鼎湖甚。”湖當作“胡”,鼎胡,宮名,《漢書·楊雄傳》:“南至宜春鼎胡,御宿昆吾”是也。
故卒起幸甘泉而行右內史界。索隱以為湖縣,在今之閿鄉,絕遠,且無行宮。
“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按此即謂武帝,服虔以為高祖,非。
“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死于海上,非死于泰山也。索隱所引《新論》之言殊謬。
《河渠書》:“引洛水至商顏下。”服虔曰:“顏音崖。”崖當作‘岸’。《漢書·古今人表》屠岸賈作“屠顏賈”是也。師古注謂山領象人之顏額者非,其指商山者尤非。劉攽已辯之。
《衛世家》:“頃侯厚賂周夷王,夷王命衛為侯。”是頃侯以前之稱伯者乃“伯子男”之伯也,索隱以為“方伯”之伯,雖有《詩序》“旄丘責衛伯”之文可據,然非太史公意也,且古亦無以方伯之伯而系溢者。
《楚世家》:“武土使隨人請王室尊吾號,王弗聽。還報楚,楚王怒,乃自立,為楚武王。”“乃自立”為一句,“為楚武王”為一句,蓋言自立為王,后謚為武王耳。古文簡,故連屬言之。如《管蔡世家》:“楚公子圍弒其王郟敖,而自立,為靈王。”《衛世家》、《鄭世家》皆云;楚公子棄疾弒靈王,自立,為平王。《司馬穰直傳》:“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玉。”又如《韓世家》:“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與此文勢正同。劉炫云號為武,武非溢也,此說鑿矣。項梁立楚懷王孫心為楚懷王,尉忙自立為南越武帝,此后世事爾。“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此兩國即謂秦、齊也,索隱以為韓、魏,非也。《越世家》:“乃發習流二千。”習流謂士卒中之善泅者,別為一軍。索隱乃曰“流放之罪人”,非也。庾信《哀江南賦》:“彼鋸牙而鉤瓜,又巡江而習流。”
“不者且得罪”,言欲兵之。
《越世家》:“吾有所見子晰也。”晰者,分明之意,《易·大有》象傳:“明辨晢也。”即此字。音折,又音制。索隱誤以為“鄭子晳”之晳。
《魏世家》:“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于秦。”安陵氏,魏之別封。蓋魏王之使過安陵,有所不快,而毀之于秦也。
《孔子世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按《玉篇,彳部》:“彽,除饑切。抵徊,猶徘徊也。”然則字本當作“抵徊”,省為“低回”耳。今讀為“高低”之低,失之。《楚辭·九章·抽思》:“低徊夷猶,宿北姑兮。”“低”一作“徘”。
《絳侯世家》:“此不足君所乎?”
謂此豈不滿君意乎?蓋必條侯辭色之間露其不平之意,故帝有此言,而條侯免冠謝也。
“建德代侯坐酎金不善,元鼎五年,有罪,國除。”當云“元鼎五年,坐酎金不善,國除”,衍“有罪”二字。
《梁孝王世家》:“乘布車。”謂微服而行,使人不知耳,無降服自比喪人之意。
《伯夷傳》:“其重若彼”,謂俗人之重富貴也;“其輕若此”,謂清士之輕富貴也。
《管晏傳》:“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后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此言晏子之勇于為義也。古人著書,引成語而反其意者多矣。《左傳·僖九年》:“君子曰:《詩》所謂‘自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茍息有焉,”言茍息之能不玷其言也。后人持論過高,以茍息贊獻公立少為失言,以晏子不討崔行為無勇,非左氏,太史公之指。
《孫殯傳》:“重射。”渭以千金射也。索隱解以為好射,非。
“批亢搗虛”,索隱曰:“亢言敵人相亢拒也。”非也。此與《劉敬傳》:“搤其骯”之骯同,張晏曰:“喉嚨也。”下文所謂“據其街路”是也。以敵人所不及備,故謂之虛。
《蘇秦傳》:“前有樓闕軒轅。”當作“軒縣”。《周禮·小胥》:“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注謂:“軒縣者,闕其南面。”
“殊而走。”《說文系傳》曰:“斷絕分析曰殊。”謂斷支體而未及死。
《樗里子傳》:“今伐蒲人于魏,衛必折而從之。”此文誤,當依索隱所引《戰國策》文為正。魏”。
《甘茂傳》:“其居于秦累世,重矣。”謂歷事惠王、武王、昭王。
《孟子茍卿傳》:“始也濫耳。”濫者,泛而無節之謂。猶《莊子》之洸洋自恣也,注引濫觴之義,以為初者,非。
“儻亦有牛鼎之意乎?”謂伊尹負鼎,百里奚飯牛之意,藉此說以干時,非有仲尼、孟子守正不阿之論也。
《孟嘗君傳》:“嬰卒,溢為靖郭君。”以號為謚,猶之以氏為姓,皆漢初時人語也。《呂不韋傳》:“謚為帝太后”,與此同,王褒賦“幸得溢為洞蕭兮”,亦是作號字用。
《平原君傳》:“非以君為有功也而以國人無勛。”當作一句讀,言非國人無功而不封,君獨有功而封也。
《信陵君傳》:“如姬資之三年。”謂以資財求客報仇。
“徒豪舉耳”,謂特貌為豪杰,舉動非真,欲求有用之士也。
《蔡澤傳》:“豈道德之符,而圣人所謂吉祥善事者與?”“豈”下當有“非”字。
《樂毅傳》:“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里。”謂一室之中有不和之語,乃不自相規勸,而告之鄰里,此為情之薄矣,正義謂必告者非。
《魯仲連傳》:“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賻襚。”謂二國貧小,生死之禮不備。索隱謂君弱臣強者非。
“楚攻齊之南陽。”南陽者,泰山之陽。《孟子》:“一戰勝齊,遂有南陽。”
《賈生傳》:“斡棄周鼎兮,而寶康瓠。”應劭曰:“斡音筦。筦,轉也。”“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索隱》曰:“斡音烏活反。斡,轉也。”義同而音異。今《說文》云:“斡,蠡柄也。從斗,朝聲。楊雄、杜林說皆以為軺車輪斡。烏括切。”按朝字,古案切。《說文》既云朝聲,則不得為烏括切矣。顏師古《匡謬正俗》云:“《聲類》《字林》并音管。”賈誼《服鳥賦》云:“斡流而遷。”張華《勵志詩》云:“大儀斡運。”皆為轉也。《楚辭》云:“筦維焉系?”此義與斡同,字即為“筦”。故知斡、管二者不殊,近代流俗音烏括切,非也。《漢書·食貨志》:“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貨。”師古曰:“斡謂主領也,讀與管同。”
《張敖傳》:“要之置。”置,驛也。如《漢相國世家》:“取祁善置”,《田橫傳》:“至尸鄉廄置”之“置”,《漢書·馮奉世家》:“燔燒置亭。”
《淮陰侯傳》:“容容無所倚。”容容即“禹禹”字。
《盧縮傳》:“匈奴以為東胡盧王,”封之為東胡王也,以其姓盧,故曰東胡盧王。
《田榮傳》:“榮弟橫收齊散兵,得數萬人,反擊項羽于城陽。”正義以為濮州雷澤縣,非也。《漢書》城陽郡治莒;《史記·呂后紀》言齊王乃上城陽之郡;《孝文紀》言以齊劇郡立朱虛侯章為城陽王;而《淮陰侯傳》言擊殺龍且于瀐水上,齊王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此地。按《戰國策》貂勃對襄王曰:“昔王不能守王之社稷,走而之城陽之山中,安平君以敝卒七千禽敵,反千里之齊,當是時,閻城陽而王天下,莫之能止,然為棧道木閣而迎王與后于城陽之山中,王乃復反,子臨百姓。”則古齊時已名城陽矣。
“無不善畫者莫能圖”,謂以橫兄弟之賢而不能存齊。
《陸賈傳》:“尉佗乃蹶然起,坐謝陸生。”坐者,跪也。
“數見不鮮”,意必秦時人語,猶今人所謂“常來之客不殺雞”也。賈乃引此以為父之于子亦不欲久慁,當時之薄俗可知矣。
《袁盎傳》:“調為隴西都尉。”此今日調官字所本。調有更易之意,猶琴瑟之更張乃調也。如淳訓為選,未盡。
《扁鵲傳》:“醫之所病病道少。”言醫之所患患用其道者少,即下文六者是也。
《倉公傳》:“臣意年盡三年,年三十九歲也。”按徐廣注,高后八年,意年二十六,當作“年盡十三年,年三十九歲也”,脫“十”字。《孝文本紀》:“十三年,除肉刑。”
《武安傳》:“與長孺共一老禿翁。”謂爾我皆垂暮之年,無所顧惜,當直言以決此事也,索隱以為共治一老禿翁者非。
“因匈奴犯塞,而有衛、霍之功。”故序匈奴于衛將軍、驟騎傳之前。
《南越尉佗傳》:“發兵守要害處。”按《漢書·西南夷傳》注:“師古曰:要害者,在我為要,于敵為害也。”此解未盡,要害謂攻守必爭之地,我可以害彼,彼可以害我,謂之害。人身亦有要害,《素問》:“岐伯對黃帝曰:‘脈有要害。’”《后漢書·來歙傳》:“中臣要害。”
《司馬相如傳》:“其為禍也不亦難矣。”衍“亦”字。
《汲黯傳》:“愚民安知”為一句。
《鄭當時傳》:“高祖令諸故項籍臣名籍。”謂奏事有涉項王者,必斥其名曰“項籍”也。
《酷吏傳》:“尸亡去,歸葬。”言其家人竊載尸而逃也。謂尸能自飛去,怪矣!
《游俠傳》:“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延陵謂季札,以其遍游上國,與名卿相結,解千金之劍,而系冢樹,有俠士之風也。
《貨殖傳》:“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又曰:“貪賈三之,廉賈五之。”夫放于利而行,多怨。廉者知取知予,無求多于人,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是以取之雖少,而久久更富,廉者之所得乃有其五也。注非。
“洛陽街居在齊、秦、楚、趙之中。”《說文》:“街,四通道。”《鹽鐵論》:“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丘,鄭之陽翟,二周之三川,皆為天下名都,居五諸侯之衢,跨街沖之路。”
“盡椎埋去就,與時俯仰。”椎埋當是“推移”二字之誤。
《太史公自序》:“申呂肖矣。”肖乃“削”字,脫其旁耳。與《孟子》:“魯之削也滋甚”義同,徐廣注以為痟者非。
漢書注
《漢書敘例》,顏師古撰。其所列姓氏鄧展、文穎下亦云:“魏建安中”,建安乃漢獻帝年號,雖政出曹氏,不得遽名以魏。
《高帝紀》:“諸侯罷戲下,各就國。”注引一說云:“時從項羽在戲水之上。”此說為是。蓋羽入咸陽,而諸侯自留軍戲下爾。他處固有以戲為麾者,但云罷麾下似不成文。
“不因其幾而遂取之。”訓幾為危,未當。幾即“機”字,如《書》:“若虞機張”之機。
“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謂書其平日為人之實跡,如《昭帝紀》:“元鳳元年三月,賜郡國所選有行義者涿郡韓福等五人帛”,《宣帝紀》:“令郡國舉孝弟有行義聞于鄉里者各一人”是也。劉攽改“義”為“儀”,謂若今團貌,非。
《武帝紀》:元封元年,“詔用事八神。”謂東巡海上而祠八神也,即《封禪書》所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之屬。文穎以為祭太一,開八通之鬼道者,非。
“天漢元年秋,閉城門,大搜。”與二年及征和元年之大搜同,皆搜索好人也,非逾侈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