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689字
  • 2015-12-26 15:58:17

四海

《書》正義言天地之勢,四邊有水。鄒衍書言九州之外,有大瀛海環之,是九州居水內,故以州為名。然《五經》無西海、北海之文,而所謂四海者,亦概萬國而言之爾。《爾雅》:“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海。”《周禮·校人》:“凡將有事于四海山川。”注:“四海猶四方也。”則海非真水之名。《易》卦兌為澤,而不言海。《禮記·鄉飲酒義》曰:“祖天地之左海也,”則又以見右之無海矣。《虞書》禹言:“予決九川,距四海,”據《禹貢》,但有一海,而南海之名,猶之西河即此河爾。

《禹貢》之言海有二:“東漸于海”,實言之海也;“聲教訖于四海”,概言之海也。

宋洪邁謂海一而已,地勢西北高,東南下,所謂東北南三海,其實一也,北至于青、滄,則曰北海;南至于交、廣,則曰南海;東漸吳、越,則曰東海;無繇有所謂西海者。《詩》、《書》、《禮經》之稱四海,蓋引類而言之。至于《莊子》所謂窮發之北有冥海,及屈原所謂指西海以為期,皆寓言爾。程大昌謂條支之西有海,先漢使固嘗見之,而載諸史。后漢班超又遣甘英輩親至其地,而西海之西又有大秦,夷人與海商皆常往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其山實臨瀚海。蘇武、郭吉皆為匈奴所幽、置諸北海之上,而《唐史》又言,突厥部北海之北有骨利干國,在海北岸。然則《詩》、《書》所稱四海,實環華裔而四之,非寓言也。然今甘州有居延海,西寧有青海,云南有滇海,安知漢、唐人所見之海非此類邪?

九州

九州之名始見于《禹貢》《周禮·職方氏》疏曰“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至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于神州之內分為九州。”蓋天下有九州,古之帝者皆治之,后世德薄,止治神州。神州者,東南一州也。此謊誕之說,固無足采。然中國之大,亦未有窮其涯域者,尹耕《兩鎮志》引《漢書·地理志》,言黃帝方制萬里,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而疑不盡于禹九州之內。且曰:以今觀之,涿鹿,東北之極陬也,而黃帝以之建都;釜山,塞上之小山也,而黃帝以之合符,則當時藩國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秦、漢以來,匈奴他部如爾朱宇文之類,往往祖黃帝,稱昌意后,亦一證也。厥后昌意降居,帝摯遜位,至于洪水之災,天下分絕,而諸侯之不朝者有矣,以《書》考之,禹別九州;而舜又肇十一州,其分為幽、并、營者,皆在冀之東北,必其前閉而后通,前距而后服者也。而此三州以外,則舜不得而有之矣。此后世幅員所以止于禹跡九州之內,而天地之氣亦自西北而趨于東南,日荒日辟,而今猶未已也。騶子之言雖不盡然,亦豈可謂其無所自哉。

幽、并、營三州,在《禹貢》九州之外,先儒謂以冀、青二州地廣而分之,殆非也。幽則今涿、易以北,至塞外之地。并則今忻、代以北,至塞外之地,營則今遼東大寧之地。其山川皆不載之《禹貢》,故靡得而詳,然而益、稷之書謂“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則冀方之北不應僅數百里而止。《遼史·地理志》言幽州在渤、碣之間,并州北有代、朔、營州,東暨遼海。《營衛志》言冀州以南,歷洪水之變,夏后始制城郭,其人士著而居。并、營以北,勁風多寒,隨陽遷徙,歲無寧居,曠土萬里。或其說之有所本也。劉三吾《書》傳謂孔氏以遼東屬青州,隔越巨海,道里殊遠,非所謂因高山大川以為限之意,蓋幽、并、營三州皆分冀州之地,今亦未有所考。

禹畫九州在前,舜肇十二州在后。肇,始也。昔但有九州,今有十二州,自舜始也。然則謂《禹貢》九州為盡虞、夏之疆域者,疏矣。

夏。商以后,沿上世九州之名,各就其疆理所及而分之,故每代小有不同。《周禮·量人》:“掌建國之法,以分國為九州,”曰“分”,則不循于其舊可知矣。

州有二名。《舜典》“肇十有二州”,《禹貢》“九州”,大名也。《周禮·大司徒》:“五黨為州。”《州長》注:“二千五百家為州。”《左傳·僖十五年》:“晉作州兵,”《宣十一年》:“楚子入陳鄉,取一人焉以歸,謂之夏州,”《昭二十二年》:“晉籍談、荀躒帥九州之戎。”《哀四年》:“士蔑乃致九州之戎。”《十七年》:“衛侯登城以望見戎州。”《國語》:“謝西之九州如何?”并小名也。陳祥道《禮書》:“二百一十國謂之州,五黨亦謂之州;萬二千五百家謂之遂,一夫之間亦謂之遂;王畿謂之縣,五鄙亦謂之縣,”

六國獨燕無后

春秋之時,楚最強,楚之官,今尹最貴,而其力令尹者皆同姓之親。至于六國已滅之后,而卒能自立以亡秦者、楚也。嘗考夫七國之時,人主多任其貴戚,如孟嘗、平原、信陵三公子;毋論楚之昭陽,昭奚恤、昭睢,韓之公仲、公叔,趙之公子成、趙豹,趙奢,齊之田嬰、田忌、田單,單之功至于復齊國,至秦則不用矣,而徑陽、高陵之輩,猶以擅國聞。獨燕蔑有。子之之于王噲,未知其親疏。自昭王以降,無一同姓之見于史者。及陳、項兵起,立六國后,而孫心王楚,儋王齊,咎王魏,已而歇王趙,成王韓,惟燕人乃立韓廣,豈王喜之后無一人與?不然,燕人之哀太子丹,豈下于懷王,而忍亡之也?蓋燕宗之不振久矣,嗚呼!楚用其宗而立懷王者,楚也;燕用非其宗而立韓廣者,燕也。然則晉無公族而六卿分,秦無子弟而閻樂弒,魏削藩王而陳留篡于司馬,宋卑宗子而二帝辱于金人,皆是道矣。《詩》曰:“宗子維城,無俾城壞,無獨斯畏。”人君之獨也,可不畏哉!

郡縣

《漢書·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蕩滅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遺。”后之文人祖述其說,以為廢封建,立郡縣,皆始皇之所為也,以余觀之,殆不然。《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晉襄公以再命命先茅之縣賞胥臣。”《宣公十一年》:“楚子縣陳。”《十二年》:“鄭伯逆楚下之辭曰:‘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十五年》:“晉侯賞士伯以瓜衍之縣。”《成公六年》:“韓獻子曰:‘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襄公二十六年》:“蔡聲子曰:‘晉人將與之縣,以比叔向。’”《三十年》:“絳縣人或年長矣。”《昭公三年》:“二宣子曰:‘晉之別縣,不惟州。’”《五年》:“薳啟疆曰:‘韓賦七邑,皆成縣也’”又曰:“因其十家九縣,其馀四十縣。”《十年》:“叔向曰:陳人聽命,而遂縣之。”《二十八年》:“晉分祁氏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哀公十七年》:“子穣曰:‘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晏子春秋》:“昔我先君桓公,予管仲狐與穣其縣十七。”《說苑》:“景公令吏致千家之縣一于晏子。”《戰國策》:“智過言于智伯曰:‘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史記·秦本紀》:“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縣之。十一年,初縣杜、鄭。”《吳世家》:“王馀祭三年,予慶封朱方之縣。”則當春秋之世,滅人之國者,固已為縣矣。

《史記》:“吳王發九郡兵伐齊,”范蜎對楚王曰:“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甘茂謂秦王曰:“宜陽,大縣。”名曰縣,其實郡也。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匈奴傳》言趙武靈王置云中、雁門、代郡,燕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又言魏有河西上郡,以與戎界邊。則當七國之世,而固已有郡矣。

吳起為西河守,馮亭為上黨守,李伯為代郡守,西門豹為鄴令,荀況為蘭陵令,城渾說楚新城令,衛有蒲守,韓有南陽假守。魏有安邑令。蘇代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而齊威王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則六國之未入于秦,而固已先為守令長矣。故史言樂毅下齊七十馀城皆為郡縣。而齊湣王遺楚懷王書曰:“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張儀說燕昭王曰:“今時趙之于秦,猶郡縣也。”安得謂至始皇而始罷侯置守邪?傳稱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至周武王僅千八百國,春秋時見于經傳者百四十馀國,又并而為十二諸侯,又并而為七國,此固其勢之所必至。秦雖欲復古之制,一一而封之,亦有所不能。而謂罷侯置守之始于秦,則儒生不通古今之見也。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西河、上郡則因魏之故,云中、雁門、代郡則趙武靈王所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則燕所置。《史記》不志地理,而見之于匈奴之傳。孟堅《志》皆謂之秦置者,以漢之所承者秦,不言魏、趙、燕爾。

秦始皇議封建,實無其本。假使用淳于越之言,而行封建,其所封者不過如穰侯、徑陽、華陽、高陵君之屬而已,豈有建國長世之理。

秦始皇未滅二國

古封建之國其未盡滅于秦始皇者,《衛世家》言:“二世元年,廢衛君角為庶人。”是始皇時衛未嘗亡也。《越世家》言:“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秦始皇本紀》言:“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漢興,有東海王搖、閩越王無諸之屬,是越未嘗亡也。《西南夷傳》又言:“秦滅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然則謂秦滅五等而立郡縣,亦舉其大勢然耳。

漢王子侯

漢王子侯之盛,無過哀、平之間。《王莽傳》:五威將帥七十二人,還奏事,漢諸侯王為公者悉上璽緩為民。《后漢·光武紀》:“建武二年十二月戊午,詔曰:惟宗室列侯為王莽所廢,先靈無所依歸,朕甚憫之,其并復故國。若侯身已沒,屬所上其子孫,見名尚書封拜。”是皆絕于莽而復封于光武之時。然《漢書》表、傳中往往言“王莽篡位,絕”,而《表》言安眾侯崇,居攝元年舉兵,為王莽所滅。侯寵,建武二年,以崇從父弟紹封。十三年,侯松嗣,今見。”師古曰:“作《表》時見為侯也。”《表》言“今見”者止此一人,是光武之時侯身已沒者,其子孫亦但隨宜封拜而已。惟安眾之以故國紹封者,褒崇之忠,非通例也。又《莽傳》云:“嘉新公國師,以符命力予四輔。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寇,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唯國師公以女配莽子,故不賜姓。”《武五子傳》:“廣陽王嘉以獻符命,封扶美侯,賜姓王氏,”《諸侯王表》:“魯王閔獻神書,言莽德封列侯,賜姓王。”“中山王成都獻書,言莽德,封列侯,賜姓王。”《王子侯表》:“新鄉侯佟,元始五年,上書言莽宜居攝,莽篡位,賜姓王。”若此之類,光武豈得而復封之乎?又《王子侯表》序曰:“元始之際,王莽攝朝,偽褒宗室侯及王之孫焉。居攝而愈多,非其正,故弗錄,旋踵亦絕。”又可見莽攝位之所封者,光武皆不紹封也。夫惟于親親之中而寓褒忠之意,則于安眾之封見之。史文雖略,千載之下可以情測也。此一代之大典,不可不論。

《武五子傳》:“昌邑王賀,廢封為海婚侯,薨。元帝復封賀子代宗為海婚侯。傳子至孫,今見為侯。”《表》云:“賀以神爵三年薨,坐故行淫辟,不得置后,初元三年,厘侯代宗,以賀子紹封,傳至孫原侯保世嗣,傳至曾孫侯會邑嗣,免,建武復封。”是光武之復封有此二人,安眾以褒忠,海婚以嘗居尊位故與?

《功臣表》:“蕭何九世孫禹,王莽始建國元年更為蕭鄉侯。莽敗,絕。”“曹參十世孫宏,舉兵佐軍,詔封平陽侯,十一世侯曠嗣,今見。”非光武之薄于酂侯而厚于平陽也,非有功不侯,高帝法也。

紅陽侯王泓,以與諸劉結恩,父丹降為將軍,戰死。富平侯張純,以先來詣闕,皆得紹封,而杜憲、趙牧并以先降梁王,不得嗣,光武命功之典如此。

漢侯國

《漢書·地理志》,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并無侯國,以在畿內故也。然《功臣侯表》有陽陵侯傅寬、高陵侯王虞人,《恩澤侯表》有高陵侯翟方進,并左馮翊縣名。《功臣侯表》平陵侯蘇建、平陵侯范明友,右扶風縣名。而高陵下曰“瑯琊”,二平陵下曰“武當”,則知此鄉名之同于縣者,而非三輔也。若后漢則新豐侯單超、新豐侯段飃、京兆縣夏陽侯馮異、櫟陽侯景丹、臨晉侯楊賜,并左馮翊縣。好畤侯耿弇、槐里侯萬修,槐里侯竇武、槐里侯皇甫嵩、栒邑侯宋弘、郿侯董卓,并右扶風縣。而嵩傳云:“食槐里、美陽兩縣,八千戶。”蓋東都之后,三輔同于郡國矣。

《地理志》侯國有注有不注,殆不可曉意者,班史亦仍前人之文,止據其時之見在者而書之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白山市| 腾冲县| 沭阳县| 宜川县| 西充县| 井冈山市| 宁国市| 禹城市| 泸州市| 东台市| 安图县| 洱源县| 彰化市| 宁陕县| 布尔津县| 红桥区| 琼结县| 合水县| 蓬溪县| 蒲江县| 江安县| 石棉县| 迭部县| 察雅县| 彩票| 融水| 大化| 富川| 呼和浩特市| 肥城市| 乌拉特前旗| 宁武县| 施秉县| 榆林市| 兴城市| 祁东县| 霍城县| 永济市| 山东省|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