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都蒲阪,而封象于道州鼻亭,在三苗以南荒服之地,誠為可疑。如《孟子》所論,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又且欲其源源而來,何以不在中原近畿之處,而置之三千余里之外邪?蓋上古諸侯之封萬國,其時中原之地必無閑土可以封故也。又考太公之于周,其功亦大矣,而僅封營丘。營丘在今昌樂、瀐二縣界。史言其地瀉鹵,人民寡,而《孟子》言其儉于百里,又萊夷逼處,而與之爭國。夫尊為尚父,親為后父,功為元臣,而封止于此,豈非中原之地無閑土,故至薄姑氏之滅,而后乃封太公邪?或曰:“禹封在陽翟,稷封在武功,何與?”二臣者,有安天下之大功,舜固不得以介弟而先之也。故象之封于遠,圣人之不得已也。
周室班爵祿
為民而立之君,故斑爵之意,天子與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絕世之貴。代耕而賦之祿,故班祿之意,君、卿、大夫、士與庶人在官一也,而非無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義,則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祿以代耕之義,則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不明乎此,而侮奪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
費惠公
《孟子》“費惠公”注:“惠公,費邑之君。”按春秋時有兩費,其一見《左傳·成公十三年》:“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殄滅我費滑。’”注:“滑國都于費,今河南緱氏縣。”《襄公十八年》:楚蒵子馮、公子格率銳師侵費滑,蓋本一地,秦滅之而后屬晉耳。其一《僖公元年》:“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齊乘》:“費城,在費縣西北二十里,魯季氏吧了。”在子思時,滑國之費其亡久矣,疑即季氏之后,而僣稱公者。魯連子稱陸子謂齊湣王曰:“魯費之眾臣甲舍于襄賁。”而楚人對頃襄王有鄒、費、郯、邳,殆所謂泗上十二諸侯者邪?
仁山金氏曰:“費本魯季氏之私邑,而《孟子》稱小國之君,曾子書亦有費君、費子之稱。蓋季氏專魯,而自春秋以后,計必自據其邑,如附庸之國矣。大夫之為諸侯,不待三晉而始,然其來亦漸矣。”
季氏之于魯,但出君而不敢立君,但分國而不敢篡位,愈于晉、衛多矣。故曰:“魯猶秉周禮。”
行吾敬故謂之內也
先生治天下之具,五典、五禮、五服、五刑,其出乎身,加乎民者,莫不本之于心。以為之裁制。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孟子答公都子言義,而舉酌鄉人、敬尸二事,皆禮之也,而莫非義之所宜。自此道不明,而二氏空虛之教至于槌提仁義,絕滅禮樂,從此起矣。自宋以下,一二賢智之徒,病漢人訓詁之學,得其粗跡,務矯之以歸于內,而達道達德、九經三重之事置之不論,此真所謂“告子未嘗知義”者也,其不流于異端而害吾道者幾希。
董子曰:“宜在我者而后可以稱義,故言義者合我與宜以為一言。以此操之,義之言我也。”此與孟子之言相發。
以紂為兄之子
以紂為弟,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王子比干。并言之,則于文有所不便,故舉此以該彼,此古人文章之善。且如“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不言后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不言臣妻;“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不言渾敦、窮奇、饕餮。后之讀書者不待子貢之明,亦當聞一以知二矣。
才
人固有為不善之才而非其性也。性者天命之,才者亦天降是以禽獸之人,謂之未嘗有才。
《中庸》言能盡其性,《孟子》言不能盡其才能。盡其才則能盡其性矣,在乎擴而充之。
求其放心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然則但求放心,可不必于學問乎?與孔子之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者,何其不同邪?他日又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是所存者非空虛之心也,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孟子》之意蓋曰能求放心,然后可以學問。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具學,弗若之矣。此放心而不知求者也。然但知求放心,而未嘗“窮中羖之方,悉雁行之勢”,亦必不能從事于奕。
所去三
免死而已矣,則亦不久而去矣,故曰“所去三”。
自視欣然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足以朝諸侯、有天下,不敢自小也;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欣然,則過人遠矣,不敢自大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則可謂不自小矣。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則可謂不自大矣。故自小,小也;自大,變也。今之學者非自小則自大,吾見其同為小人之歸而已。
士何事
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于《管子》。三代之時,民之秀者乃收之鄉序,升之司徒,而謂之士,固千百之中不得一焉。大宰以九職任萬民,……五曰百工,飭化八材,計亦無多人爾。武王作《酒誥》之書,曰:“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此謂農也。“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此謂商也。又曰:“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則謂之者。大抵皆有職之人矣,惡有所謂“群萃而州處,四民各自為鄉之法”哉。春秋以后,游士日多。《齊語》言桓公為游士八十人奉以車馬衣裘,多其資幣,使周游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而戰國之君遂以士為輕重,文者為儒,武者為俠。嗚呼!游人而先王之法壞矣,彭更之言,王子墊之問,其猶近古之意與?
飯糗茹草
享天下之大福者,必先天下之大勞;宅天下之至貴者,必執天下之至賤。是以殷王小乙使其子武丁舊勞于外,知小人之依。而周之后妃亦必服浣濯之衣,修煩縟之事。及周公遭變,陳后稷、先公王業之所由者,則皆農夫、女工、衣食之務也。古先王之教,能事人而后能使人。其心不敢失于一物之細,而后可以勝天下之大。舜之圣也,而飯糗茹草;禹之圣也,而手足胼胝,面目黧黑。此其所以道濟天下,而為萬世帝王之祖也,況乎其不如舜、禹者乎!
孟子外篇
《史記》伍被對淮南王安,引《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揚子《法言·修身》引《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無意而至者也。”桓寬《鹽鐵論》引《孟子》曰:“吾于河廣,知德之至也。”又引《孟子》曰:“堯、舜之道非遠人也,人不思之爾。”《周禮·大行人》注引《孟子》曰:“諸侯有王。”宋鮑照“河清頌”引《孟子》曰:“千載一圣,猶旦暮也。”《顏氏家訓》引《孟子》曰:“圖影失形。”《梁書·處士傳·序》引《孟子》曰:“今人之于爵祿,得之若其生,失之若其死。”《廣韻》“圭”字下注曰:“《孟子》:‘六十四黍為一圭,十圭為一合。’”以及《集注》中程子所引荀子、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門人疑之,孟子曰:“我先攻其邪心。”今《孟子》書皆無其文,豈所謂“外篇”者邪?《詩·維天之命》傳引孟仲子曰:“大哉,天命之無極,而美周之禮也。”《閟宮》傳引孟仲子曰:“是閟宮也。”《正義》引趙岐云:“孟仲子,孟子從昆弟,學于孟子者也。《譜》云:‘子仲子者,子思弟子。’蓋與孟軻共事子思,后學于孟軻,著書論《詩》,毛氏取以為說。”則又有孟仲子之書矣。
孟子引論語
《孟子》書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載于《論語》者八。又多大同而小異,然則夫子之言其不傳于后者多矣。故曰:“仲尼沒而微言絕。”
孟于字樣
九經《論語》皆以漢石經為據,故字體未變,《孟子》字多近今,蓋久亦于魏、晉以下之傳錄也。然則石經之功亦不細矣。
《唐書》言:邠州故作“豳”,開元十三年,以字類“幽”,故為“邠”。今惟《孟子》書用“邠”字。
《容齋四筆》言《孟子》“是由惡醉而強酒”,“見且由不得亟”,并作“由”,今本作“猶”。是知今之《孟子》又與宋本小異。
孟子弟子
趙岐注《孟子》,以季孫、子叔二人為孟子弟子。季孫知孟子意不欲,而心欲使孟子就之,故曰:“異哉,弟子之所聞也。”子叔心疑惑之,亦以為可就之矣。“使己為政”以下,則孟子之言也。又曰:“告子名不害,兼治儒、墨之道者。嘗學于孟于,而不能純徹性命之理。”又曰:“高子,齊人也。學于孟子,鄉道而未明,去而學他術。”又曰:“盆成括,嘗欲學于孟子,問道,未達而去。”宋徽宗政和五年,封告子不害東阿伯,高子泗水伯,盆成括萊陽伯,季孫豐城伯,子叔乘陽伯,皆以孟子弟子故也。《史記索隱》曰:“孟子有萬章、公明高等,并軻之門人。”《廣韻》又云:“離婁,孟子門人。”不知其何所本。元吳萊著《孟子弟子列傳》二卷,今不傳。
《晏子書》稱西郭徒居布衣之士,貧成適嘗為孔子門人,尤誤。
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