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退以終。而乃名流諸夏立傳。在唐聲著矣。夫又高麗釋波若入中國天臺山。受
智者教。觀以神異。間山中而滅。唐僧傳亦有章頗多靈范。贊曰
鹿尾傳經(jīng)倦一場 去年清誦倚云藏
風(fēng)前青史名流遠(yuǎn) 火后江蓮舌帶芳
信忠掛冠
孝成王潛邸時。與賢士信忠圍碁于宮庭柏樹下。嘗謂曰。他日若忘卿。有如柏樹。
信忠興拜。隔數(shù)月。王即位賞功臣。忘忠而不第之。忠怨而作歌。帖于柏樹。樹
忽黃悴。王怪使審之。得歌獻(xiàn)之。大驚曰。萬機鞅掌。幾忘乎角弓。乃召之賜爵
祿。柏樹乃蘇。歌曰
物叱好支柏史 秋察尸不冬爾屋支墮米 汝于多支行齊教因隱 仰頓隱面矣改衣
賜乎隱冬矣也 月羅理影支古理因淵之叱 行尸浪 阿叱沙矣以支如支 兒史沙
叱望阿乃 世理都 之叱逸烏隱第也 后句亡
由是寵現(xiàn)于兩朝。景德王(王即孝成之弟也)二十二年癸卯。忠與二友相約。掛冠
入南岳。再征不就。落發(fā)為沙門。為王創(chuàng)斷俗寺居焉。愿終身立壑。以奉福大王。
王許之。留真在金堂后壁是也。南有村名俗休。今訛云小花里(按三和尚傳有。
信忠奉圣寺。與此相混。然計其神文之世。距景德已百余年。況神文與信忠乃宿
世之事。則非此信忠明矣。宜詳之)又別記云。景德王代有直長李俊(高僧傳作李
純)早曾發(fā)愿。年至知命須出家創(chuàng)佛寺。天寶七年戊子。年登五十矣。改創(chuàng)槽淵
小寺為大剎。名斷俗寺。身亦削發(fā)。法名孔宏長老。住寺二十年乃卒。與前三國
史所載不同。兩存之闕疑。贊曰
功名未已鬢先霜 君寵雖多百歲忙
隔岸有山頻入夢 逝將香火祝吾皇
包山二圣
羅時有觀機道成二圣師。不知何許人。同隱包山(鄉(xiāng)去所瑟山。乃梵音。此云包也)
機庵南嶺。成處北穴。相去十許里。披云嘯月。每相過從。成欲致機。則山中樹
木皆向南而俯。如相迎者。機見之而往。機欲邀成也。則亦如之。皆北偃。成乃
至。如是有年。成于所居之后。高巖之上。常宴坐。一日自巖縫間透身而出。全
身騰空而逝。莫知所至。或云。至壽昌郡(今壽城都)指骸焉。機亦繼踵歸真。今
以二師名命其墟。皆有遺趾。道成巖高數(shù)丈。后人置寺穴下。大平興國七年壬午。
有釋成梵。始來住寺。敞萬日彌陀道場。精懃五十余年。屢有殊祥。時玄風(fēng)信士
二十余人歲結(jié)社。拾香木納寺。每入山采香。剪折淘洗。攤置箔上。其木至夜放
光如燭。由是郡人項施其香。徒以得光之歲為賀。乃二圣之靈感。或岳神攸助也。
神名靜圣天王。嘗于迦葉佛時受佛矚。有本誓。待山中一千人出世。轉(zhuǎn)受余報。
今山中嘗記九圣遺事。則未詳。曰。觀機。道成。搬師。[打-丁+牒]師。道義
(有柏巖基)子陽。成梵。今勿女。白牛師。贊曰
相過蹯月弄云泉 二老風(fēng)流幾百年
滿壑煙霞余古木 低昂寒影尚如迎
搬音般。鄉(xiāng)云雨木。[打-丁+牒]音牒。鄉(xiāng)云加乙木。此二師久隱巖叢。不交人世。
皆編木葉為衣。以度寒暑。掩濕遮羞而已。因以為號。嘗聞楓岳亦有斯名。乃知
古之隱倫之士。例多逸韻如此。但難為蹈襲。子嘗寓包山。有記二師之遺美。今
并錄之
紫茅黃精[祝/土]肚皮 蔽衣木葉非蠶機
寒松颼颼石犖確 日暮林下樵蘇歸
夜深披向月明坐 一半颯颯隨風(fēng)飛
敗蒲橫臥于憨眠 夢魂不到紅塵羈
云游逝兮二庵墟 山鹿恣登人跡稀
永才遇賊
釋永才性滑稽。不累于物。善鄉(xiāng)歌。暮歲將隱于南岳。至大峴嶺。遇賊六十余人。
將加害。才臨刃無懼色。怡然當(dāng)之。賊怪而問其名。曰永才。賊素聞其名。乃命
囗囗囗作歌。其辭曰
自矣心米 貌史毛達(dá)只將來吞隱日遠(yuǎn)鳥逸囗過出知遣 今吞藪未去遣省如 但非
乎隱焉破囗主次弗囗史內(nèi)于都還于尸朗也 此兵物叱沙過乎好尸曰沙也內(nèi)乎吞尼
阿耶 唯只伊吾音之叱恨隱[泳-永+善]陵隱安支尚宅都乎隱以多
賊感其意。贈之綾二端。才笑而前謝曰。知財賄之為地獄根本。將避于窮山以餞
一生。何敢受焉。乃投之地。賊又感其言。皆釋釰投戈。落發(fā)為徒。同隱智異。
不復(fù)蹈世。才年僅九十矣。在元圣大王之世。贊曰
策杖歸山意轉(zhuǎn)深 綺紈珠玉豈治心
綠林君子休相贈 地獄無根只寸金
勿稽子
第十奈解王即位十七年壬辰。保羅國。古自國(今固城)史勿國(今泗州)等八國。
并力來侵邊境。王命太子奈音將軍一伐等率兵拒之。八國皆降。時勿稽子軍功第
一。然為太子所嫌。不賞其功。或謂勿稽曰。此戰(zhàn)之功唯子而已。而賞不及子。
太子之嫌君其怨乎。稽曰。國君在上。何怨人臣。或曰。然則奏聞于王幸矣。稽
曰。伐功爭命。揚已掩人。志士之所不為也。勵之待時而已。十年乙未。骨浦國
(今合浦也)等三國王各率兵來攻竭火(疑屈弗也。今蔚州)王親率御之。三國皆敗。
稽所獲數(shù)十級。而人不言稽之功。稽謂其妻曰。吾聞仕君之道。見危致命。臨難
忘身。仗于節(jié)義。不顧死生。之謂忠也。夫保羅(疑發(fā)羅今羅州)竭火之役。誠是
國之難。君之危。而吾未曾有忘身致命之勇。此乃不忠甚也。既以不忠而仕君。
累及于先人。可謂孝乎。既失忠孝。何顏復(fù)游朝市之中乎。乃被發(fā)荷琴入師彘山
(未詳)悲竹樹之性病。寄托作歌。擬溪澗之咽響。扣琴制曲。隱居不復(fù)現(xiàn)世
迎如師
實際寺釋迎如。未詳族氏。德行雙高。景德王將邀致供養(yǎng)。遣使征之。如詣內(nèi)齋
罷。將還。王遣使陪送至寺。入門即隱。不知所在。使來奏。王異之。追封國師。
后亦不復(fù)現(xiàn)世。至今稱曰國師房
布川山 五比丘 景德王代
歃良州東北二十許里有布山川。石窟奇秀。宛如人斫。有五比丘。未詳名氏。來
寓而念彌陀求西方幾十年。忽有圣眾自西來迎。于是五比丘各坐蓮臺。乘空而逝。
至通度寺門外留連。而天樂間奏。寺僧出觀。五比丘為說無常苦空之理。蛻棄遺
骸。放大光明。向西而去。其捐舍處。寺僧起亭榭。名置樓。至今存焉
念佛師
南山東麓有避里村。村有寺。因名避里寺。寺有異僧。不言名氏。常念彌陀。聲
聞于城中。三百六十坊。十七萬戶。無不聞聲。聲無高下。瑯瑯一樣。以此異之。
莫不致敬。皆以念佛師為名。死后泥塑真儀。安于敏藏寺中。其本住避里寺。改
名念佛寺。寺旁亦有寺名讓避。因村得名
孝善第九
真定師孝善雙美
法師真定羅人也。白衣時隸名卒伍。而家貧不娶。部役之余。傭作受粟。以養(yǎng)孀
母。家中計產(chǎn)。唯折腳一鐺而已。一日有僧到門。求化營寺鐵物。母以鐺施之。
既而定從外歸。母告之故。且虞子意何如爾。定喜現(xiàn)于色曰。施于佛事。何幸如
之。雖無鐺又何患。乃以瓦盆為釜。熟食而養(yǎng)之。嘗在行伍間。聞人說義湘法師
在太伯山說法利人。即有向慕之志。告于母曰。畢孝之后。當(dāng)投于湘法師。落發(fā)
學(xué)道矣。母曰。佛法難遇。人生大速。乃曰畢孝。不亦晚乎。曷若趁予不死。以
聞道聞。慎勿因循。速斯可矣。定曰。萱堂晚景。唯我在側(cè)。棄而出家。豈敢忍
乎。母曰。噫為我防出家。令我便墮泥黎也。雖生養(yǎng)以三牢七鼎。豈可為孝。予
其衣食于人之門。亦可守其天年。必欲孝我。莫作爾言。定沉思久之。母即起罄
倒囊儲。有米七升。即日畢炊。且曰。恐汝因熟食經(jīng)營而行慢也。宜在予目下。
喰其一。橐其六。速行速行。定飲泣固辭曰。棄母出家。其亦人子所難忍也。況
其杯漿數(shù)日之資。盡裹而行。天地其謂我何。三辭三勸之。定重違其志。進(jìn)途宵
征。三日達(dá)于太伯山。投湘公剃染為弟子。名曰真定。居三年。母之訃音至。定
跏趺入定。七日乃起 說者曰。追傷哀毀之至。殆不能堪。故以定水滌之爾。或
曰。以定觀察母之所生處也。或曰。斯乃如實理薦冥福也。既出定以后。事告于
湘。湘率門徒歸于小伯山之錐洞。結(jié)草為廬。會徒三千。約九十日。講華嚴(yán)大典。
門人智通隨講。撮其樞要成兩卷。名錐洞記。流通于世。講畢。其母現(xiàn)于夢曰。
我已生天矣
大城孝二世父母 神文代
牟梁里(一作浮云村)之貧女慶祖有兒。頭大頂平如城。因名大城。家窘不能生育。
因役傭于貨殖福安家。其家俵田數(shù)畝以備衣食之資。時有開士漸開。欲設(shè)六輪會
于興輪寺。勸化至福安家。安施布五十疋。開咒愿曰。檀越好布施。天神常護持。
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大城聞之。跳踉而入。謂其母曰。予聽門僧誦倡。云
施一得萬倍。念我定無宿善。今茲困匱矣。今又不施。來世益艱。施我傭田于法
會。以圖后報何如。母曰善乃施田于開。未幾城物故。是日夜國宰金文亮家有天
唱云。牟梁里大城兒今杔汝家。家人震驚使檢牟梁里。城果亡。其日與唱同時有
娠生兒。左手握不發(fā)。七日乃開。有金簡子雕大城二字。又以名之。迎其母于第
中兼養(yǎng)之。既壯。好游獵。一日登吐含山捕一熊。宿山下村。夢熊變?yōu)楣怼TA曰。
汝何殺我。我還啖汝。城怖懅請容赦。鬼曰。能為我創(chuàng)佛寺乎。城誓之曰喏。既
覺。汗流被蓐。自后禁原野。為熊創(chuàng)長壽寺于其捕地。因而情有所感。悲愿增篤。
乃為現(xiàn)生二親創(chuàng)佛國寺。為前世爺娘創(chuàng)石佛寺。請神琳表訓(xùn)二圣師各住焉。茂張
像設(shè)。且酬鞠養(yǎng)之勞。以一身孝二世父母。古亦罕聞。善施之驗可不信乎。將雕
石佛也。欲煉一大石為龕蓋。石忽三裂。憤恚而假[穴/(爿*未)]。夜中天神來降。
畢造而還城方[木*尤]起。走跋南嶺。爇香木以供天神。故名其地為香嶺。其佛
國寺云梯石塔雕鏤石木之功。東都諸剎未有加也。古鄉(xiāng)傳所載如上。而寺中有記
云。景德王代。大相大城以天寶十年辛卯始創(chuàng)佛國寺。歷惠恭世。以大歷九年甲
寅十二月二日大城卒。國家乃畢成之。初請瑜伽大德降魔住此寺。繼之至于今。
與古傳不同。未詳孰是。贊曰
牟梁春后施三畝 香嶺秋來獲萬金
萱室百年貧富貴 槐庭一夢去來今
向得舍知割股供親 景德王代
熊川州有向得舍知者。年兇。其父幾于餓死。向得割股以給養(yǎng)。州人具事奏聞。
景德王賞賜租五百碩
孫順埋兒 興德王代
孫順者(古今作孫舜)牟梁里人。父鶴山。父沒。與妻同。但傅人家得米谷養(yǎng)老娘。
娘名運烏。順有小兒。每奪娘食。順難之。謂其妻曰。兒可得。母難再求。而奪
其食。母饑何甚。且埋此兒以圖母腹之盈。乃負(fù)兒歸醉山(山在牟梁西北)北郊。
堀地忽得石鐘甚奇。夫婦驚怪。乍懸林木上。試擊之。舂容可愛。妻曰。得異物
殆兒之福。不可埋也。夫亦以為然。乃負(fù)兒與鐘而還家。懸鐘于梁扣之。聲聞于
闕。興德王聞之。謂左右曰。西郊有異鐘聲。清遠(yuǎn)不類。速檢之。王人來檢其家。
具事奏王。王曰。昔郭巨瘞子。天賜金釜。今孫順埋兒。地涌石鐘前孝后孝。覆
載同鑒。乃賜屋一區(qū)。歲給粳五十碩。以尚純孝焉。順舍舊居為寺。號弘孝寺。
安置石鐘真圣王代。百濟橫賊入其里。鐘亡寺存。其得鐘之地名完乎坪。今訛云
枝良坪
貧女養(yǎng)母
孝宗郎游南山鮑石亭(或云三花述)門客星馳。有二客獨后。郎問其故。曰芬皇寺
之東里有女。年二十左右手抱盲母相號而哭。問同里曰。此女家貧。乞啜而反哺
有年矣。適歲荒。倚門難以藉手。贖賃他家。得谷三十石。寄置大家服役。日暮
橐米而來家。炊餉伴宿。晨則歸役大家。如是者數(shù)日矣。母曰。昔日之糠秕。心
和且平。近日之香粳。膈肝若刺。而心未安。何哉。女言其實。母痛哭。女嘆已
之但能口腹之養(yǎng)。而失于色難也。故相持而泣。見此而遲留爾。郎聞之潛然。送
谷一百斛。郎之二親亦送衣袴一襲。郎之千徒斂租一千石遺之。事達(dá)宸聰。時真
圣王賜谷五百石。并宅一廛。遣卒徒衛(wèi)其家。以儆劫掠。旌其坊為孝養(yǎng)之里。后
拾其家為寺。名兩尊寺
吾東方三國。本史遺事兩本。他無所刊。而只在本府。歲久刓缺。一行可解
僅四五字。余惟士生斯世。歷觀諸史。其于天下治亂興亡。與諸異跡。尚欲博識。
況居是邦。不知其國事。可乎。因欲改刊。廣求完本。閱數(shù)載不得焉。其曾罕行
于世。人未易得見。可知若今不改。則將為失傳。東方往事。后學(xué)竟莫聞知。可
嘆也已。幸吾斯文。星州牧使權(quán)公(輳)聞余之求。求得完本送余。余喜受。具告
監(jiān)司安相國。(塘)都事樸候。(佺)僉曰善。于是分刊列邑。令還藏于本府。噫。
物久則必有廢廢則必有興。興而廢。廢而興。是理之常。知理之常而有時興。以
永其傳。亦有望于后來之惠學(xué)者云
皇明正德壬申季冬。府尹推誠定難功臣嘉善大夫慶州鎮(zhèn)兵馬節(jié)制使全平君李繼福
謹(jǐn)跋
生員 李 山 甫
校正生員 崔 起 潼
中訓(xùn)大夫行慶州府判官慶州鎮(zhèn)
兵馬節(jié)制都尉 李 琉
奉直郎守慶尚道都事 樸 佺
推誠定難功臣嘉靖大夫慶尚道觀察使兼兵馬水軍節(jié)度使安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