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 三國遺事
- 僧一然
- 4572字
- 2015-12-26 15:13:50
川源石上置錫缽而隱。使來復命。遂創釋迦寺于琵琶巖下。創佛無寺于滅影處。
分置錫缽焉。二寺至今存。錫缽亡矣。智論第四云。昔有罽賓三藏。行阿蘭若法。
至一王寺。寺設大會。守門人見其衣服粗弊。遮門不前。如是數數。以衣弊故。
每不得前。便作方便。假借好衣而來。門人見之。聽前不禁。既獲詣坐。得種種
好食。先以與衣。眾人問言何以爾乎。答曰。我比數來。每不得入。今以衣故得
此座。得種種食。宜以與衣爾。事可同按。贊曰
燃香擇佛看新繪 辦供齋僧喚舊知
從此琵琶巖上月 時時云掩到潭遲
月明師兜率歌
景德王十九年庚子四月朔。二日并現。挾旬不滅。日官奏。請緣僧作散花功德。
則可禳。于是潔壇于朝元殿。駕幸青陽樓望緣僧。時有月明師行于阡陌時之南路。
王使召之。命開壇作啟。明奏云。臣僧但屬于國仙之徒。只解鄉歌。不閑聲梵。
王曰。既卜緣僧。雖用鄉歌可也。明乃作兜率歌賦之。其詞曰
今日此矣散花唱良巴寶白乎隱花良汝隱直等隱心音矣命叱使以惡只 彌勒座主陪
立羅良
解曰。龍樓此日散花歌桃送青云一片花殷重直心之所使遠邀兜率大仙家 今俗謂
此為散花歌。誤矣。宜云兜率歌。別有散花歌。文多不載。既而日怪即滅。王嘉
之。賜品茶一襲。水精念珠百八個。忽有一童子。儀形鮮潔。跪奉茶珠。從殿西
小門而出。明謂是內宮之使。王謂師之從者。及玄征而俱非。王甚異之。使人追
之。童入內院塔中而隱。茶珠在南壁畫慈氏像前。知明之至德與至誠。能昭假于
至圣也如此。朝野莫不聞知。王益敬之。更贐絹一百疋。以表鴻誠。明又嘗為亡
妹營齊。作鄉歌祭之。忽有驚飚吹紙錢。飛舉向西而沒。歌曰
生死路隱 此矣有阿米次肹伊遣 吾隱去內如辭叱都 毛如云遣去內尼叱古 于
內秋察早隱風未 此矣彼矣浮良落尸葉如一等隱枝良出古 去奴隱處毛冬乎丁
阿也 彌陀剎良逢乎吾道修良待是古如
明常居四天王寺。善吹笛。嘗月夜吹過門前大路。月馭為之停輪。因名其路日月
明里。師亦以是著名。師即能俊大師之門人也。羅人尚鄉歌者尚矣。蓋詩頌之類
歟。故往往能感動天地鬼神者非一。贊曰
風送飛錢資逝妹 笛搖明月住姮娥
莫言兜率連天遠 萬德花迎一曲歌
善律還生
望德寺僧善律。施錢欲成六百般若。功未周。忽被陰府所追至冥。司問曰。汝在
人間作何業。律曰。貧道暮年欲成大品經。功未就而來。司曰。汝之壽箓雖盡。
勝愿囗囗。宜復人間畢成寶典。乃放還。途中有一女子哭蒞拜前曰。我亦南閻州
新羅人。坐父母陰取金剛寺水田一畝。被冥府追檢。久受重苦。今師若還古里。
告我父母速還厥田。妾之在世。胡麻油埋于床下。并藏致密布于寢褥間。愿師取
吾油點佛燈。貨其布為經幅。則黃川亦恩。庶幾脫我苦惱矣。律曰。汝家何在。
曰沙梁部久遠寺西南里也。律聞之方行。乃蘇。時律死已十日。葬于南山東麓。
在冢中呼三日。牧童聞之來告于本寺。寺僧歸發冢出之。具說前事。又訪女家。
女死隔十五年。油布宛然。律依其諭作冥福。女來魂報云。賴師之恩妾已離苦得
脫矣。時人聞之莫不驚感。助成寶典。其經秩今在東都僧司藏中。每年春秋。披
轉禳災焉。贊曰
堪羨吾師仗勝緣 魂游卻返舊林泉
爺娘若問兒安否 為我催還一畝田
金現感虎
新羅俗每當仲春。初八至十五日。都人士女。競繞興輪寺之殿塔為福會。元圣王
代。有郎君金現者。夜深獨繞不息。有一處女念佛隨繞。相感而目送之繞畢。引
入屏處通焉。女將還?,F從之。女辭拒而強隨之。行至西山之麓。入一茅店。有
老嫗問女曰附率者何人。女陳其情。嫗曰。雖好事不如無也。然遂事不可諫也。
且藏于密??秩甑苄种異阂?。把郎而匿之奧。小繞有三虎咆哮而至。作人語曰。
家有腥膻之氣療饑何幸。嫗與女叱曰。爾鼻之爽乎。何言之狂也。時有天唱。爾
輩嗜害物命尤多。宜誅一以征惡。三獸聞之。皆有憂色。女謂曰。三兄若能遠避
而自懲。我能代受其罰。皆喜俛首妥尾而遁去。女入謂郎曰。始吾恥君子之辱臨
弊族。故辭禁爾。今既無隱。敢布腹心。且賤妾之于郎君。雖曰非類。得陪一夕
之歡。義重結褵之好。三兄之惡天既厭之。一家之殃予欲當之。與其死于等閑人
之手。曷若伏于郎君刃下以報之德乎。妾以明日入市為害劇。則國人無如我何。
大王必募以重爵而捉我矣。君其無[怯*力]。追我乎城北林中。吾將待之?,F曰。
人交人彝倫之道。異類而交蓋非常也。既得從容。固多天幸。何可忍賣于伉儷之
死。僥幸一世之爵祿乎。女曰。郎君無有此言。今妾之壽夭蓋天命也。亦吾愿也。
郎君之慶也。予族之福也。國人之喜也。一死而五利備。其可違乎。但為妾創寺。
講真詮資勝報。則郎君之惠莫大焉。遂相泣而別。次日果有猛虎。入城中剽甚。
無敢當。元圣王聞之。申令曰。戡虎者爵二級?,F詣闕奏曰。小臣能之。乃先賜
爵以激之?,F持短兵入林中。虎變為娘子。熙怡而笑曰。昨夜共郎君繾綣之事。
惟君無忽。今日被爪傷者。皆涂興輪寺醬。聆其寺之螺缽聲則可治。乃取現所佩
刀。自頸而仆。乃虎也?,F出林而托曰。今茲虎易搏矣。匿其由不泄。但依諭而
治之。其瘡皆效。今俗亦用其方?,F既登庸。創寺于西川邊。號虎愿寺。常講梵
網經。以導虎之冥游。亦報其殺身成己之恩。現臨卒。深感前事之異。乃筆成傳
俗。姑聞知因名論虎林稱于今。貞元九年。申屠澄自黃冠調補漢州。什方縣之尉。
至真符縣之東十里許。遇風雪大寒。馬不能前。路旁有茅舍。中有煙火甚溫照燈
下就之。有老父嫗及處子。環火而坐。其女年方十四五。雖蓬發垢衣。雪膚花臉。
舉止妍媚。父嫗見澄來。遽起曰??蜕鯖_寒雪。請前就火。澄坐良久。天色已暝。
風雪不止。澄曰。西去縣尚遠。請宿于此。父嫗曰。茍不以蓬蓽為陋。敢承命。
澄遂解鞍施衾幃。其女見客方止。修容靘妝自[竺-二+惟]箔間出。有閑雅之態。
猶過初時。澄曰。小娘子明惠過人甚。幸未婚。敢請自媒如何。翁曰。不期貴客
欲采拾。豈定分也。澄遂修子婿之禮。澄乃以所乘馬載之而行。既至官俸祿甚薄。
妻力以成家。無不歡心。后秩滿將歸。已生一男一女。亦甚明惠。澄尤加敬愛。
嘗作贈內詩云。一官慚梅福。三年愧孟光。此情何所喻。川上有[元/鳥]鴦。其
妻終日吟諷。似默有和者。未嘗出口。澄罷官罄室歸本家。妻忽悵然謂澄曰。見
贈一篇。尋即有和。乃吟曰。琴瑟情雖重。山林志自深。常憂時節變。辜負百年
心。遂與訪其家。不復有人矣。妻思慕之甚。盡日涕泣。忽壁角見一虎皮。妻大
笑曰。不知此物尚在耶。遂取披之。即變為虎。哮吼拏攫。突門而出。澄驚避之。
攜二子尋其路。望山林大哭數日。竟不知所之。噫。澄現二公之接異物也。變為
人妾則同矣。而贈背人詩。然后哮吼拏攫而走。與現之虎異矣?,F之虎不得已而
傷人。然善誘良方以救人。獸有為仁如彼者。今有人而不如獸者。何哉。詳觀事
之終始。感人于旋繞佛寺中。天唱征惡。以自代之。傳神方以救人置精廬講佛戒。
非徒獸之性仁者也。蓋大圣應物之多方。感現公之能致情于旋繞。欲報冥益耳。
宜其當時能受禧佑乎。贊曰
山家不耐三兄惡 蘭吐那堪一諾芳
義重數條輕萬死 許身林下落花忙
融天師彗星歌 真平王代
第五居烈郎。第六實處郎(一作突處郎)第七寶同郎等三花之徒。欲游楓岳。有彗
星犯心大星。郎徒疑之。欲罷其行。時天師作歌歌之。星怪即滅。日本兵還國。
反成福慶。大王歡喜。遣郎游岳焉。歌曰
舊理東尸汀叱 干達婆矣游烏隱城叱[月*(夸-大+八)]良望良古 倭理叱軍置來
叱多烽燒邪隱邊也藪耶 三花矣岳音見賜烏尸聞古 月置八切爾數于將來尸波衣
道尸掃尸星利望良古 彗星也白反也人是有叱多 后句 達阿羅浮去伊叱等邪
此也友物比所音叱彗叱只有叱故
正秀師救冰女
第四十哀莊王代。有沙門正秀。寓止皇龍寺。冬日雪深。既暮。自三郎寺還。經
由天嚴寺門外。有一乞女產兒。凍臥濱死。師見而憫之。就抱。良久氣蘇。乃脫
衣以覆之。裸走本寺。苫草覆身過夜。夜半有天唱于王庭曰?;数埶律抽T正秀宜
封王師。急使人撿之。具事升聞。上備威儀迎入大內。冊為國師
避隱第八
朗智乘云 普賢樹
歃良州阿曲縣之靈鷲山(歃良。今梁州阿曲一作西又云求佛。又屈弗。今蔚州置
屈弗驲。今存其名)有異僧。庵居累紀。而鄉邑皆不識。師亦不言名氏。常講法
華。仍有通力。龍朔初。有沙彌智通。伊亮公之家奴也。出家年七歲。時有烏來
鳴云。靈鷲去投朗智為弟子。通聞之尋訪此山。來憩于洞中樹下。忽見異人出。
曰我是普大士。欲授汝戒品。故來爾。因宣戒訖乃隱。通神心豁爾。智證頓圓。
遂前行路。逢一僧。乃問朗智師何所住。僧曰。奚問朗智乎。通具陳神烏之事。
僧莞爾而笑曰。我是朗智。今茲堂前亦有烏來報。有圣兒投師將至矣。宜出迎。
故來迎爾。乃執手而嘆曰。靈烏驚爾投吾。報予迎汝。是何祥也。殆山靈之陰助
也。傳云。山主乃辨才天女。通聞之泣謝。投禮于師。既而將與授戒。通曰。予
于洞口樹下。已蒙普賢大士乃授正戒。智嘆曰。善哉汝已親稟大士滿分之戒。我
自生年來。夕惕慇懃。念遇至圣。而猶未能昭格。今汝已受。吾不及汝遠矣。反
禮智通。因名其樹曰普賢。通曰。法師住此其已久。如曰法興王丁未之歲。始寓
足焉。不知今幾。通到山之時。乃文武王即位元年辛酉歲也。計已一百三十五年
矣。通后詣義湘之室。升堂睹奧。頗資玄化。寔為錐洞記主也。元曉住磻高寺時。
常往謁智。令著初章觀文及安身事心論。曉撰訖。使隱士文善奉書馳達。其篇尾
述偈云。西谷沙彌稽首禮。東岳上德高巖前(磻高在靈鷲之西北。故西谷沙彌乃
自謂也)吹以細塵補鷲岳。飛以微滴投龍淵(云云)。山之東有大和江。乃為中國
大和池龍植福所創。故云龍淵。通與曉皆大圣也。二圣而摳衣師之。道邁可知。
師嘗乘云往中國之清涼山。隨眾聽講。俄頃即還彼中僧謂是鄰居者。然罔知攸止。
一日令于眾曰。除常住外。別院來僧。各持所居名花異植。來獻道場。智明日折
山中異木一枝歸呈之。彼僧見之。乃曰。此木梵號怛提伽。此云赫。唯西竺海東
二靈鷲山有之。彼二山皆第十法云地菩薩所居。斯必圣者也。遂察其行色。乃知
住海東靈鷲也。因此改觀。名著中外。鄉人乃號其庵曰赫木。今赫木寺之北崗有
古基。乃其遺趾。靈鷲寺記云。朗智嘗云。此庵址乃迦葉佛時寺基也。堀地得燈
缸二。隔元圣王代。有大德緣會來居山中。撰師之傳行于世。按華嚴經第十名法
云地。今師之馭云。蓋佛陀屈三指。元曉分百身之類也歟。贊曰
想料巖藏百歲間 高名曾未落人寰
不禁山鳥閑饒舌 云馭無端泄往還
緣會逃名 文殊岾
高僧緣會。嘗隱居靈鷲。每讀蓮經修普賢觀行。庭池常有蓮數朵。四時不萎(今
靈鷲寺龍藏殿。是緣會舊居)國主元圣王聞其瑞異。欲征拜為國師。師聞之。乃
棄庵而遁。行跨西嶺巖間。有一老叟今爾耕。問師奚適。曰。吾聞邦家濫聽。縻
我以爵。故避之爾。叟聽曰。于此可賈。何勞遠售。師之謂賣名無厭乎。會謂其
慢已。不聽。遂行數里許。溪邊遇一媼。問師何往。答如初。媼曰。前遇人乎。
曰有一老叟侮予之甚。慍且來矣。媼曰。文殊大圣也。夫言之不聽何。會聞即驚
悚。遽還翁所??垲嬯惢谠?。圣者之言敢不聞命乎。今且還矣。溪邊媼彼何人。
斯叟曰。辯才天女也。言訖遂隱。乃還庵中。俄有天使齎詔征之。會知業已當受。
乃應詔赴闕。封為國師(僧傳云。憲安王封為二朝王師號照咸通四年卒。與元圣
年代相示未知孰是)師之感老叟處。因名文殊岾。見女處曰阿尼岾。贊曰
倚市難藏久陸況 囊錐既露括難禁
自緣庭下青蓮誤 不是云山固未深
惠現求靜
釋惠現。百濟人。小出家??嘈膶V菊b蓮經為業。祈禳請福。靈應良稠。兼攻三
論。染指通神。初住北部修德寺。有眾則講。無則持誦。四遠欽風。戶外之履滿
矣。稍厭煩擁。遂往江南達拏山居焉。山極巖險。來往艱稀?,F靜坐求忘。終于
山中。同學輿尸置右室中?;⑧⒈M遺骸。唯髏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猶紅軟。過
后方變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齡五十八。即貞觀之初?,F不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