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覲禮第十
[疏]《覲禮》第十。
鄭《目錄》云:“覲,見也,諸侯秋見天子之禮。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朝宗禮備,覲遇禮省,是以享獻不見焉。三時禮亡,唯此存。爾覲禮於五禮屬賓。《大戴》第十六,《小戴》十七,《別錄》第十。”
釋曰:鄭云“春見曰朝”等,《大宗伯》文。云“朝宗禮備,覲遇禮省”者,按《曲禮下》云:“天子當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鄭注:“諸侯春見曰朝,受摯於朝,受享於廟,生氣,文也。秋見曰覲,一受之於廟,殺氣,質也。朝者,位於內朝而序進;覲者,位於廟門外而序入。王南面立於,寧而受焉。夏宗依春,冬遇依秋,春秋時齊侯唁魯昭公,以遇禮相見,取易略也。覲禮今存,朝、宗、遇禮今亡。”據此彼而言,是朝宗禮備,覲遇禮省可知。鄭又云“是以享獻不見焉”者,享謂朝覲而行三享,獻謂二享後行私覿,私覿後即有私獻,獻其珍異之物。故《聘禮記》云:“既覿,賓若私獻,奉獻將命。”注云:“時有珍異之物,或賓奉之,所以自序尊敬也。猶以君命致之。”臣聘猶有私獻,況諸侯朝覲,有私獻可知。是以《周禮大宰職》云:“大朝覲會同,贊玉幣、玉獻。”注云:“幣,諸侯享幣。玉獻,獻國珍異,亦執(zhí)玉以致之。”大朝覲會同既有私獻者,四時常朝有私獻可知。案下文有享,亦當有獻,而云享,獻不見者,案《周禮大行人》云:上公冕服九章,介九人,賓主之九十步,廟中將幣三享。侯伯子男亦云。鄭云:“朝先享不言朝者,朝正禮,不嫌有等。”彼據春夏朝宗而言,不見秋冬者,以四時相對,朝宗禮備,故見之。覲遇禮省,故略而不言。此下文見享者,不對春夏,故言之。鄭云是以享獻不見者,據《周禮大行人》而說也。必知鄭據《大行人》者,以其引《周禮》四時朝見,即云“是以享獻不見”,明鄭據《周禮大行人》而言也。有人解享字上讀,以獻不見為義者,茍就此文有享無獻,不辭之甚也。
覲禮。至于郊,王使人皮弁用璧勞。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門之外,再拜。(郊,謂近郊,去王城五十里。《小行人職》曰:“凡諸侯入王,則逆勞于畿。”則郊勞者,大行人也。皮弁者,天子之朝朝服也。璧無束帛者,天子之玉尊也。不言諸侯,言侯氏者,明國殊舍異,禮不凡之也。郊舍狹寡,為帷宮以受勞。《掌舍職》曰:“為帷宮,設旌門。”)
[疏]“覲禮”至“再拜”。
注“郊謂”至“旌門”。
釋曰:自此盡“乃出”,論侯氏至近郊,天子使使者勞侯氏之事。云“郊,謂近郊”者,案《聘禮》云至於近郊,君使卿勞。故知此郊者亦近郊也。知“近郊去王城五十里”者,成周與王城相去五十里,而《君陳序》云“分正東郊成周”,鄭云:“今河南洛陽相去則然,是近郊五十里也。”引《小行人職》者,約近郊勞是大行人,以其尊者宜逸,小行人既勞于畿,明近郊使大行人也。案《大行人》上公三勞,侯伯再勞,子男一勞。此雖不辨勞數,案《小行人》云“凡諸侯入王,則逆勞于畿”,不辨尊卑,則五等同有畿勞。其子男唯有此一勞而已,侯伯又加遠郊勞,上公又加近郊勞,則此云近郊,據上公而言。若然,《聘禮》使臣聘,而云近郊勞者,臣禮異於君禮。君禮宜先遠,臣禮宜先近故也。若然,《書傳略說》云“天子之子十八曰孟侯”者,於四方諸侯來朝,迎於郊。《孝經》注亦云天子使世子郊迎者,皆異代法,非周禮也。案《玉人職》云:“案十有二寸,棗栗十有二列,諸侯純九,大夫純五,夫人以勞諸侯。”注云:夫人謂王后。勞諸侯皆九勞,大夫皆五。此文不見者,以其《聘禮》於聘客,主國夫人尚有勞,以二竹簋方,明后亦有。略言王勞,不言后,文不具也。云“皮弁者,天子之朝朝服”者,《司服》云“視朝則皮弁”,故知在朝服皮弁,至入廟乃裨冕也。云“璧無束帛者,天子之玉尊”者,此對諸侯玉卑,故《聘禮》云“束帛加璧”,是諸侯臣所執(zhí)。《小行人》合六幣云“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是諸侯所執(zhí)。以致享皆有束帛配之,諸侯玉卑故也。此乃行勞所用,以享禮況之耳。云“不言諸侯,言侯氏者,明國殊舍異,禮不凡之也”者,言諸侯則凡之總稱,言侯氏則指一身,不凡之也。而所勞之處,或非一國,舍處不同,故不總言諸侯而云侯氏也。云“郊舍狹寡,為帷宮以受勞”者,《周禮》十里有廬,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市有館,郊關之所各自有舍。或來者多,館舍狹寡,故不在館舍,以帷為宮,以受勞禮也。云“《掌舍職》曰:為帷宮,設旌門”者,謂為帷宮,則設旌旗以表四門。彼天子所舍,平地之事,引之者,證諸侯行亦有帷宮,設旌為門之事也。案《聘禮》使卿勞,賓受於門內。司儀,諸侯之臣相為國客,亦是受勞於館,不為帷宮者,彼臣禮,卿行旅從徒眾少,故在館。此諸侯禮,君行師從徒眾多,故於帷宮。襄二十八年《左氏傳》云:“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為壇。”注云:“至敵國郊,除地封土為壇,以受郊勞。”又:“外仆言曰:先大夫相先君四國,未嘗不為壇,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子產曰:大小,則為壇,小大,茍舍而已,焉用壇。”彼亦是諸侯相朝,當為壇,以帷為宮受勞之事也。
使者不答拜,遂執(zhí)玉,三揖。至于階,使者不讓,先升。侯氏升聽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不答拜者,為人使不當其禮也。不讓先升,奉王命尊也。升者,升壇。使者東面致命,侯氏東階上西面聽之。)
[疏]“使者”至“受玉”。
注“不答”至“聽之”。
釋曰:云“升者,外壇”者,以帷宮無堂可升,故知升者升壇也。云“使者東面致命,侯氏東階上西面聽之”者,知面位如此者,并約下文就館賜侯氏車服而知也。
使者左還而立,侯氏還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左還,還南面,示將去也。立者,見侯氏將有事於己,俟之也。還玉,重禮。)
[疏]“使者”至“乃出”。
注“左還”至“重禮”。
釋曰:直云“使者左還”,不云拜送玉者,凡奉命使,皆不拜送。若卿歸饔餼,不拜送幣,亦斯類也。若身自致者,乃拜送,下文儐使者及聘禮私覿、私面皆拜送幣是也。云“左還,還南面,示將去也”者,以其東面致命而左還,明左還者,南面也,未降而南面,示將去故也。云“立者,見侯氏將有事於己,俟之”者,經云“而立”,即云“侯氏還璧”,故知立者見侯氏將有還玉之事,於已故俟之不降。云“還玉,重禮”者,案《聘義》圭璋還之,璧琮加束帛報之,所以輕財重禮。彼以璧琮不還,則為輕財者,以其璧琮加束帛,故為輕財不還。此以天子之璧不加束帛,尊之,與圭璋同,故亦還之,為重禮也。
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與之讓升。侯氏先升,授幾。侯氏拜送幾,使者設幾,答拜。(侯氏先升,賓禮統(tǒng)焉。幾者,安賓,所以崇優(yōu)厚也。上介出止使者,則己布席也。)
[疏]“侯氏”至“答拜”。
注“侯氏”至“席也”。
釋曰:自此盡“遂從之”,論侯氏儐使者遂從入朝之事。云“侯氏先升,賓禮統(tǒng)焉”者,行賓禮是賓客之禮,是以賓在館為主人,主人先升,使者為賓,賓後升,故云禮統(tǒng)焉,謂賓統(tǒng)有此堂也。云“幾者,安賓,所以崇優(yōu)厚”者,按《大宰》云“贊玉幾”,注云:“立而設幾,優(yōu)尊也。”此使者亦不坐而設幾,故云所以優(yōu)厚也。《聘禮》卿勞受儐不設幾者,諸侯之卿卑,故不與此同也。云“上介出止使者,則己布席”者,經不云上介出止使者,鄭云上介出止使者,案至館皆不敢當,皆使上介出請事。又見此經云“使者乃入”,始云“侯氏與之讓升”,是侯氏不出,故知使上介止使者也。云“則己布席”者,以其素不云布席,而云設幾,幾不可設於地,明有席,席之所設,唯在此時。案《聘禮》受聘云“幾筵既設”,是幾筵相將,故云上介出止使者,則己布席也。
侯氏用束帛、乘馬儐使者,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幣。(儐使者,所以致尊敬也。拜者各於其階。)
[疏]“侯氏”至“送幣”。
注“儐使”至“其階”。
釋曰:云“儐使者,所以致尊敬也”者,案《聘禮》使卿用束帛勞賓,賓不還束帛,賓儐卿以束錦。此使者以玉勞侯氏,侯氏還玉,仍亦儐使者,是致尊敬天子之使故也。知“拜各於其階”者,此賓與使行敵禮,若《鄉(xiāng)飲酒》、《鄉(xiāng)射》賓主拜各於其階也。
使者降,以左驂出。侯氏送于門外,再拜。侯氏遂從之。(馬曰驂。左驂,設在西者。其馀三馬,侯氏之士遂以出授使者之從者于外。從之者,遂隨使者以至朝。)
[疏]“使者”至“從之”。
注“馬”至“至朝”。
釋曰:知“左驂,設在西”者,陳四馬與人,以西為上,案《聘禮》禮賓時,賓執(zhí)左馬以出,此亦以左驂出,故知左驂設在西也。又知“其馀三馬,侯氏之士遂以出授使者之從者于外”者,亦案《聘禮》禮賓執(zhí)左馬以出,記云:“主人之庭實,則主人遂以出,賓之士訝受之。”此侯氏在館如主人,明三馬亦侯氏之士以出授使者從者可知。云“從之者遂隨使者以至朝”者,亦如《聘禮》云下大夫勞賓使者,“遂以賓入,至於朝”,其義同,故知義然也。
天子賜舍。(以其新至,道路勞苦,未受其禮,且使即安也。賜舍猶致館也,所使者司空與?小行人為承擯。今文賜皆作錫。)
[疏]“天子賜舍”。
注“以其”至“作錫”。
釋曰:自此盡“乘馬”,論賜侯氏舍館,侯氏儐使之事。云“賜舍,猶致館”者,猶《聘禮》賓至於朝,君使卿致館,此不言致館,言賜舍者,天子尊極,故言賜舍也。云“所使者司空與”者,《聘禮》使卿致館,此亦宜使卿。知是司空,非卿者,《周禮》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卿,無致館之事。司空主營城郭宮室,館亦宮室之事,故知所使者,司空也。但司空亡,無正文,故云“與”以疑之。知“小行人為承儐”者,案《聘禮》致館,賓主人各擯介,故知此亦陳擯介。必知使小行人為承擯者,案《小行人》云:“及郊勞,視館,將幣,為承而擯。”是其義也。囗
曰:“伯父,女順命于王所,賜伯父舍。”(此使者致館辭。)
[疏]“曰伯”至“父舍”。
注“此使者致館辭”。
釋曰:此及下經皆云“伯父”者,案下文謂同姓大國,舉同姓大國,則同姓小國及異姓之國禮不殊也。
侯氏再拜稽首,(受館。)儐之束帛、乘馬。(王使人以命致館,無禮,猶儐之者,尊王使也。侯氏受館於外,既則儐使者於內。)
[疏]“儐之束帛乘馬”。
注“王使”至“於內”。
釋曰:云“王使人以命致館,無禮,猶儐之者,尊王使也”者,決《聘禮》卿無禮致館,賓無束帛儐卿,此王使亦無禮致館,其賓猶儐使者,用束帛、乘馬,故云尊王使也。云“侯氏受館於外”者,案《聘禮》“大夫帥至館,卿致館”,而云賓迎再拜,卿退,賓送再拜,則《聘禮》致館不在外。此不見大夫帥至館,即云天子賜舍,是侯氏受舍于外可知,與《聘禮》異也。知“既則儐使者於內”者,以其既受館,則為己所有,明儐使者在內可知也。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大夫者,卿為訝者也。《掌訝職》曰:“凡訝者,賓客至而往,詔相其事。”戒猶告也。其為告,使順循其事也。初猶故也。古文帥作率。)
[疏]“天子”至“初事”。
注“大夫”至“作率”。
釋曰:自此盡“再拜稽首”,論天子使大夫戒侯氏期日使行覲禮之事。知大夫是卿為訝者,以其《周禮秋官掌訝職》云“諸侯有卿訝”,故知大夫即卿為訝者。云“其為告,使順循其事也。初猶故”者,以其四時朝覲,自是尋常,故使恒循故事之常也。
侯氏再拜稽首。(受覲日也。)
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言諸侯者,明來朝者眾矣。顧其入覲,不得并耳。受舍於朝,受次於文王廟門之外。《聘禮記》曰:“宗人授次,次以帷,少退于君之次。”則是次也。言舍者,尊舍也,天子使掌次為之。諸侯上介先朝受焉此覲也,言朝者,覲、遇之禮雖簡,其來之心,猶若朝也。分別同姓異姓受之,將有先後也。《春秋傳》曰:“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則周禮先同姓。)
[疏]“諸侯”至“北上”。
注“言諸”至“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