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9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3280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案賓覿禮云“側授宰幣”,此不云“側授”,故云“介禮輕”。宰自公左受則是側,不云“側”者,當有贊者於公受,轉授宰,故云“介禮輕”也。

有司二人坐舉皮以東。

擯者又納士介。(納者,出道入也。)

[疏]“擯者又納士介”。

注“納者出道入也”。

釋曰:自此盡“序從之”,論士介行私覿之事。云“納者,出道入也”者,謂若《燕禮》、《大射》小臣納卿大夫,出道入之也。

士介入門右,奠幣,再拜稽首。(終不敢以客禮見。)

[疏]注“終不”至“禮見”。

釋曰:上介奠幣訖,辭之,終以客禮,是士介卑,奠幣出,私覿即了,終不敢以客禮見也。

擯者辭,介逆出。擯者執上幣以出,禮請受,賓固辭。(禮請受者,一請受而聽之也。賓為之辭,士介賤,不敢以言通於主君也。固,衍字,當如面大夫也。)

[疏]“擯者”至“固辭”。

注“禮請”至“大夫也”。

釋曰:知“固,衍字,當如面大夫”者,案下士介面大夫時,擯者執上幣出,禮請受,賓辭無固字。故知此固衍字,當如士介面大夫。

公答再拜。擯者出,立于門中以相拜。(擯者以賓辭入告,還立門中閾外,西面。公乃遙答拜也,相者贊告之。)

[疏]注“擯者”至“吉之”。

釋曰:鄭知擯立門中閾外西面者,以公在內,賓在門外之西,東面,擯者兩處相之,明居閾外西面,向賓告之也。

士介皆辟。(辟,於其東面位逡遁也。)

士三人,東上,坐取幣,立。(俟擯者執上幣來也。)

[疏]“士三”至“幣立”。

注“俟擯”至“來也”。

釋曰:上文擯者執上幣以出,賓辭之,士皆辟之,乃云士三人取幣立,擯者執上幣始來,明士三人立俟之可知也。

擯者進。(就公所也。)

[疏]“擯者進”。

注“就公所也”。

釋曰:以公在庭,故擯者自門外來,進向公左,授幣與宰也。

宰夫受幣于中庭,以東。(使宰夫受于士,士介幣輕也。受之于公左。賓幣,公側授宰,上介幣,宰受于公左,士介幣,宰夫受于士,敬之差。)

[疏]注“使宰”至“之差”。

釋曰:云“使宰夫受于士”者,以上文士三人取幣,明此宰夫所受,受于士也。知“受之於公左”者,《禮記少儀》云“贊幣自左”,是以凡受幣皆於公左也。云“賓幣,公側授宰”者,即上文公側授宰幣于序端是也。云“上介幣,宰受於公左”者,即上云庭中,宰自公左受之是也。云“士介幣,宰夫受于士”者,即經文是也。在公左受之,是尊卑不同,敬之差也。(元缺一字)所受之雖不同,及其以東,其藏并是宰夫,宰夫幣所主故也。

執幣者序從之。(序從者,以宰夫當一一受之。)

擯者出請,賓告事畢。(賓既告事畢,眾介逆道賓而出也。)

[疏]“擯者”至“事畢”。

注“賓既”至“出也”。

釋曰:自此盡“不顧”,論事畢送賓之事。云“眾介逆道賓而出也”者,介為首,賓為尾,謂逆道也。必知有逆出者,上文聘訖,云“賓降介逆出”,又聘夫人私覿亦介逆出,諸聘禮之等皆逆出,故知此亦逆出可知也。

擯者入告,公出送賓。(公出,眾擯亦逆道。紹擯及賓并行,亦六步。)

及大門內,公問君。(鄉以公禮將事,無由問也。賓至始入門之位,北面,將揖而出。眾介亦在其右,少退西上,於此可以問君“居處為于”,序殷勤也。時承擯、紹擯亦於門東,北面東上。上擯往來傳君命,南面。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問曰:“夫子何為?”此公問君之類也。)

[疏]“及大”至“問君”。

注“鄉以”至“類也”。

釋曰:云“眾介亦在其右,少退西上”者,案上賓初入門左,鄭注云:由賓位也。眾介隨入,北面西上,少退,今賓出,至入門之位,將北面拜君,而後出,故知其位亦當初入門之位。此位前後皆約聘享入廟,北面西上之位也。云“時承擯、紹擯亦於門東,北面東上。上擯往來傳君命”者,亦約常朝入門,門東,北面東上之揖位。上擯往來相君,自是其常。引《論語》者,彼雖非聘,亦是大夫使人往來法,問夫子何為?亦是問君之類,故云“之類”也。

賓對,公再拜。(拜其無恙。公拜,賓亦辟。)

[疏]注“拜其”至“亦辟”。

釋曰:案《爾雅釋言》:“恙,憂也。”言“亦”者,亦初迎賓入門,主君拜,賓辟,故云亦也。

公問大夫,賓對。公勞賓,賓再拜稽首,公答拜。(勞以道路之勤。)

公勞介,介皆再拜稽首,公答拜。賓出,公再拜送,賓不顧。(公既拜,客趨辟,君命上擯送賓出,反告賓不顧,於此君可以反路寢矣。《論語》說孔子之行曰:“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ㄟ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疏]“公勞”至“不顧”。

注“公既”至“顧矣”。

釋曰:云“賓不顧”,據上擯送賓復回,謂君云賓不顧矣,故引孔子事為證。若然,此送賓是上擯,則卿為上擯,孔子為下大夫,得為上擯者,以孔子有德,君命使攝上擯,若定十年夾谷之會令孔子為相同也。

賓請有事於大夫。(請問,問卿也。不言問聘,聘亦問也,嫌近君也。上擯送賓出,賓東面而請之,擯者反命,因告之。)

[疏]“賓請”至“大夫”。

注“請問”至“告之”。

釋曰:自此盡“亦如之”,論賓請問大夫訖,即館,卿大夫勞賓介之事。云“不言問聘,聘亦問也,嫌近君也”者,對文大聘曰聘,小聘曰問,總而言之,問聘一也。不得云問卿,若言問近君矣,故云“有事于大夫也”。鄭云“擯者反命,因告之”者,但從朝以來,行聘享、行禮賓之事,事已煩矣,今日即請,未可即行,故云反命因告之。告之使知而已,是以賓至館行勞賓介,及受饔餼,終日有事,明日乃行問卿之禮也。賓所請問,卿宜云有事于某子,故下記云“幣之所及皆勞”,鄭云“所以知及不及者,賓請有事,固曰某子某子”是也。

公禮辭,許。(禮辭,一辭。)

賓即館。(小休息也。即,就也。)

[疏]“賓即館”。

注“小休息也”。

釋曰:言休息者,據此一日之間,其事多矣,明旦行問,卿暫時止息,故云“小休息也”。

卿大夫勞賓,賓不見。(以己公事未行,上介以賓辭辭之。)

[疏]注“以己”至“辭之”。

釋曰:“以己公事未行”者,其聘享公事已行,仍有問大夫之等公事未行,故不敢見。云“上介以賓辭辭之”者,以經云“賓不見”,明上介以賓辭辭之,可知。是以下言“上介受”,明此上介辭也。

大夫奠雁再拜,上介受。(不言卿,卿與大夫同執雁,下見于國君。《周禮》:凡諸侯之卿見朝君,皆執羔。)

[疏]“大夫”至“介受”。

注“不言”至“執羔”。

釋曰:云《周禮》者,案《周禮秋官掌客》云:凡諸侯之禮,上公五積,卿皆見以羔;侯伯四積,卿皆見以羔。是主國之卿見朝君皆執羔。引之證主國卿見聘,客不得執羔,與大夫同用雁,不見朝君故也。

勞上介,亦如之。

君使卿韋弁,歸饔餼五牢。(變皮弁,服韋弁,敬也。韋弁,韋之弁,兵服也。而服之者,皮韋同類,取相近耳。其服蓋布以為衣,而素裳。牲,殺曰饔,生曰餼。今文歸或為饋。)

[疏]“君使”至“五牢”。

注“變皮”至“為饋”。

釋曰:自此盡“無儐”,論主君使卿歸饔餼於賓介之事。云“變皮弁,服韋弁,敬也”者,案《周禮春官司服》王之吉服有九,祭服之下先云兵事韋弁服,後云視朝皮弁服,則韋弁尊於皮弁。今行聘享之事等皆皮弁,至歸饔餼則韋弁,故云敬也。云“韋弁,韋之弁,兵服也”者,鄭知弁用韋者,案《司服》注,鄭引《春秋傳》曰:“晉至衣韋之跗。”注又云:“今時五伯緹衣,古兵服之遺色。”故知用韋也。即赤色,以赤韋為弁也。云兵服者,《司服》云“凡兵事韋弁服”,故云兵服也。云“服之者,皮韋同類,取相近耳”者,有毛則曰皮,去毛熟治則曰韋,本是一物,有毛無毛為異,故云取相近耳。云“其服蓋布以為衣,而素裳”者,此無正文,但正服則鄭注《司服》云“韋弁,以韋為弁,又以為衣裳”,又晉至衣韋之跗注,《鄭志》解此跗注,以跗為幅,以注為屬,謂制韋如布帛之幅,而連屬為衣及裳。今此鄭云以布為衣而素裳,全與兵服異者,鄭以意量之。此為賓館於大夫士之廟,既為入廟之服,不可純如兵服,故為布為衣而素裳。《鄭志》兵服以其與皮弁同白舄,故以素裳解之。此言素裳,又與《鄭志》同。若然,唯變其衣耳,以無正文,故云“蓋”以疑之也。云“殺曰饔,生曰餼”者,《周禮》有內饔、外饔,皆掌割亨之事。《詩》云:“有母之尸饔。”故知殺曰饔,生曰餼者,以其對饔是腥飪,故知餼是生。故下云“餼二牢”,皆活陳之也。

上介請事,賓朝服禮辭。(朝服,示不受也。受之當以尊服。)

[疏]“上介”至“禮辭”。

注“朝服”至“尊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霸州市| 齐齐哈尔市| 石渠县| 宜春市| 浑源县| 西贡区| 富平县| 鄂州市| 都昌县| 柘城县| 汝城县| 洞口县| 通河县| 榕江县| 抚顺县| 永丰县| 石泉县| 咸宁市| 明水县| 楚雄市| 闵行区| 衡南县| 商水县| 平南县| 云浮市| 钟山县| 乃东县| 桦南县| 黑河市| 含山县| 夏津县| 金沙县| 勐海县| 镇远县| 甘泉县| 荣昌县| 阿拉尔市| 襄汾县| 辽中县| 广州市| 深水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