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2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972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此注云“大夫卒爵不拜,賤不備禮”,《燕禮》注云:“禮殺者,兩注相兼乃足。”對公卿拜既爵,此不拜,此獻卿後是禮殺,亦是賤不備禮也。

胥薦主人于洗北,西面。脯醢,無囗。(胥,宰官之吏。主人,下大夫也。先大夫薦之,尊之也。不薦于上,辟正主。囗,俎實。)

辯獻大夫,遂薦之,繼賓以西,東上。若有東面者,則北上。卒,擯者升大夫,大夫皆升,就席。(辯獻乃薦,略賤也。亦獻後布席也。)

[疏]“辯獻”至“就席”。

注“辯獻”至“席也”。

釋曰:既言“辯獻大夫,遂薦之”,後乃云“繼賓以西,東上”以下云云者,上總言獻大夫辯,乃一時薦之,下文更明布席位次,就席之儀,故云“辯獻乃薦,略賤”也。“略賤”則是獻訖,降階,獻辯,擯者乃總升之就席,就席訖,乃薦之。

乃席工于西階上,少東。小臣納工,工六人,四瑟。(工,謂瞽蒙善歌諷誦《詩》者也。六人,大師、少師各一人,上工四人。四瑟者,禮大樂眾也。)

[疏]“乃席”至“四瑟”。

注“工謂”至“眾也”。

釋曰:自此盡“西面北上坐”,論作樂及獻工之事。云“六人者,大師、少師各一人,上工四人”,皆據文而言也。云“禮大樂眾也”者,對《燕禮》工四人而言也。

仆人正徒相大師,仆人師相少師,仆人士相上工。(徒,空手也。仆人正,仆人之長。師,其佐也。士,其吏也。天子視了相工,諸侯兼官,是以仆人掌之。大師、少師,工之長也。凡國之瞽蒙正焉。杜蒯曰:“曠也,大師也。”於是分別工及相者。《射禮》明貴賤。)

[疏]“仆人正”至“上工”。

注“徒空”至“貴賤”。

釋曰:云“仆人正,仆人之長。師,其佐也”者,以正為長,師為眾,故仆人正為長,仆人師為佐也。云“士,其吏也”者,以其在仆人之下,故知仆人之吏,吏則府史之類。云“天子視了相工”者,見於《氐了職》文。云“大師、少師,工之長也”者,《周禮春官》:“大師,下大夫二人,小師上士四人。”鄭注云:“凡樂之歌,必使瞽蒙為焉。命其賢知者,以為大師、小師。”是樂工之長也。云“杜蒯曰,曠也大師也”者,《禮記檀弓》文。引之者,證大師為樂工之長也。云“於是分別工及相者,《射禮》明貴賤”者,對《燕禮》主歡,不明貴賤,故不分別工貴及相賤(元空一字)。

相者皆左何瑟,後首,內弦,挎越,右手相。(謂相上工者,後首,主於射,略於此樂。內弦挎越,以右手相工,由便也。越,瑟下孔,所以發越其聲者也。古文後首為後手。)

後者徒相入。(謂相大師、少師者也。上列官之尊卑,此言先後之位,亦所以明貴賤,凡相者以工出入。)

[疏]“後者徒相入”。

注“謂相”至“出入”。

釋曰:“上列官之尊卑”,此陳先後之位,亦是以明貴賤者。“上列官之尊卑”,謂先言仆人正與大師,後言仆人士與上工,是列官尊卑也。此陳先後,則上工與瑟在前,大師、少師在後,是先後之位。既據入時行位,亦據升堂坐之先後,亦依此也。云“凡相者以工出入”者,欲見入時如此,出時亦然。

小樂正從之。(從大師也,後升者,變於《燕》也。小樂正於天子,樂師也。)

[疏]“小樂正從之”。

注“從大”至“師也”。

釋曰:云“從大師也,後升者,變於《燕》也”者。《燕禮》樂正先升,又不使小樂正者,彼主於樂,此則略於樂故也。

升自西階,北面,東上。(工六人。)

坐授瑟,乃降。(相者也,降立于西縣之北。)

[疏]”坐授瑟乃降“。

注”相者“至”之北“。

釋曰:《鄉飲酒》注云:“降立于西方,近其事。”以取近其事,故在西縣之北也。

小樂正立于西階東。(不統於工,明工雖眾,位猶在此。)

[疏]“小樂”至“階東”。

注“不統”至“在此”。

釋曰:云“不統於工,明工雖眾,位猶在此”者,決《燕禮》工四人,樂正升立于工之西,在西階東,不統於工,此雖六人,眾於彼,猶統于階,而云西階東不變。若使小樂正通之於工,恐工位移近西,故猶統于階也。

乃歌《鹿鳴》三終。(《鹿鳴》,《小雅》篇也。人君與臣下及四方之賓燕,講道政之樂歌也。言已有旨酒,以召嘉賓,與之飲者,樂嘉賓之來,示我以善道,又樂嘉賓有孔昭之明德,可則效也。歌《鹿鳴》三終,而不歌《四牡》、《皇皇者華》,主於講道,略於勞苦與諮事。)

[疏]“乃歌鹿鳴三終”。

注“鹿鳴”至“諮事”。

釋曰:云“主於講道,略於勞苦”者,據《四牡》勞使臣,此不用之。云“與諮事”者,謂《皇皇者華》有諮謀、諮度、諮詢之事,亦略之也。

主人洗,升實爵,獻工。工不興,左瑟。(工歌而獻之,以事報之也。洗爵獻工,辟正主也。獻不用觚,工賤,異之也。工不興,不能備禮,左瑟,便其右。大師無瑟,於是言左瑟者,節也。)

[疏]“主人”至“左瑟”。

注“工歌”至“節也”。

釋曰:云“洗爵獻工,辟正主也”者,案《鄉飲酒》、《鄉射》云“大師則為之洗”,謂君賜之樂者,其馀工不為之洗,是正主法。今此工六人皆為之洗,故云“辟正主人”。必知同洗者,以其更無別獻之文,故知同洗也。云“獻不用觚,工賤,異之也”者,《燕禮》、《大射》獻賓、獻卿大夫皆用觚,而獻工用爵,故云異之。《鄉飲酒》、《鄉射》獻同用爵者,變於君故也。云“大師無瑟,於是言左瑟者,節也”者,上言“獻工”,下云“一人拜受爵”,則六人皆在工內,而云“工不興”,“左瑟”,於是明大師亦入左瑟中,故須云“大師無瑟”。於是言左瑟者,以其六人總當獻酒之節,故總入左瑟文,不謂有瑟也。

一人拜受爵。(謂大師也。言一人者,工賤,同之也。工拜於席。)

[疏]“一人拜受爵”。

注“謂大”至“於席”。

釋曰:云“謂大師也。言一人者,工賤,同之也”者,《鄉飲酒》、《鄉射》云:“大師則為之洗。”則知此一人謂大師,不言大師,對君,工賤,不異其文,故同之而云一人也。

主人西階上拜送爵。薦脯醢。(輒薦之,變於大夫。)

[疏]“主人”至“脯醢”。

注“輒薦之變於大夫”。

釋曰:案上文云“辯獻大夫遂薦之”,此工得獻,不待辯輒薦之,故云“變於大夫”也。

使人相祭。(使人相者,相其祭薦,祭酒。)

[疏]“使人相祭”。

注“使人”至“祭酒”。

釋曰:知“祭薦,祭酒”者,此文承一人受爵薦脯醢之下,明二者皆祭也,若下文眾工直祭酒,不祭脯醢也。

卒爵,不拜。主人受虛爵。眾工不拜,受爵,坐祭,遂卒爵。辯有脯醢,不祭。(相者,相其祭酒而已。)

主人受爵,降奠于篚,復位。大師及少師、上工皆降,立于鼓北,群工陪于後。(鼓北,西縣之北也。言鼓北者,與鼓齊面,馀長在後也。群工陪于後,三人為列也。於是時,小樂正亦降立於其南,北面。工立,仆人立於其側,坐則在後。《考工記》曰:“鼓人為皋陶,長六尺有六寸。”)

[疏]“大師”至“于後”。

注“鼓北”至“六寸”。

釋曰:知“鼓北是西縣之北”者,以其下文大師、少師始遷向東,明此降者降在西縣之北可知。云“言鼓北者,與鼓齊面,馀長在後也”者,案前列樂縣之時,鼓在钅薄南,今不言在鍾磬之北,遙據鼓而言之者,欲取形大又面向東,工亦面向東,故遙取鼓面也。言“馀長在後”者,欲見鼓長六尺六寸,工面與鼓面齊,鼓有馀長在人後矣。言此者,工與鼓前面齊、後面不齊之意也。云“群工陪于後,三人為列也”者,大師、少師二人,上工四人,今若立時,三人為列,大師後有工二人,少師後亦有工二人,故云三人為列也。云“於是時,小樂正亦降立於其南,北面”者,亦約遷樂於東方,工西面,樂正北面,言“亦”者,亦東方也。云“工立,仆人立于其側,坐則在後”者,亦約遷樂東方時面位得知也。云“《考工記》曰:鼓人為皋陶,長六尺有六寸”者,彼云“<韋軍>人為皋陶”,先鄭云:“<韋軍>,書或為。”玄謂者以皋陶,名官,即陶字,從革,今云鼓人者,誤。當作人,人掌鼓,後人誤言鼓,鼓人自在《地官》,掌教六鼓矣。云“為皋陶”者,鼓木之名,其穹隆二十板,謂鼓木長六尺六寸,賈侍中彼解為晉鼓,引之者,證鼓東西長,工齊前面,於後有馀之義也。

乃管《新宮》三終。(管,謂吹以播《新宮》之樂。其篇亡,其義未聞。笙從工而入,既管不獻,略下樂也。立于東縣之中。)

[疏]“乃管《新宮》三終”。

注“管謂”至“之中”。

釋曰:云:“管,謂吹”者,此云管,上云,故鄭合為一事解之。云“其篇亡,其義未聞”者,以其堂下詩,故與《由庚》之等同亡,但上《由庚》、《由儀》之等有序無詩,同云有其義而亡其辭,此則辭義皆亡,故云其義未聞。云“笙從工而入”者,案《燕禮》云:“笙入,立于縣中。”有笙入之文,此上下不見笙入之文,故知笙從工而入也。上云,解為竹,謂笙簫之屬。竹即管也。今此經云管,已解為管,復云笙從工而入者,《燕禮》記云“下管《新宮》,笙入三成”。則吹管者亦吹笙,故兼言笙,欲見笙管相將也。云“立于東縣之中”者,《燕禮》笙入立于縣中,則於此縣而言,此辟射位,故知立于東縣之中也。

卒管。大師及少師、上工皆東坫之東南,西面,北上,坐。(不言縣北,統於堂也。於是時,大樂正還北面立于其南。)

[疏]“卒管”至“上坐”。

注“不言”至“其南”。

釋曰:工人前不即遷于東者,為管笙所作,不以無事亂有事,故待卒管。大師乃東坫西面北上坐,不言去堂,遠近當如《鄉射》遷工阼階下之東南,堂前三,西面北上。云“不言縣北,統于堂也”者,上云鼓北,不統於堂者,彼權立,非正位故也。

擯者自阼階下請立司正。(三爵既備,上下樂作,君將留群臣而射,宜更立司正以監之,察儀法也。)

[疏]“擯者”至“司正”。

注“三爵”至“法也”。

釋曰:自此盡“北面立”,論將射,立司正察儀安賓之事。

公許,擯者遂為司正。(君許其請,因命用之,不易之者,俱相禮,其事同也。)

司正洗,洗角觶,南面坐奠于中庭。(奠觶者,著其位以顯其事,威儀多也。)

[疏]注“奠觶”至“多也”。

釋曰:《燕禮》及此《射禮》,司正不以觶升而奠之於地,比《鄉飲酒》及《鄉射》為顯,其威儀多,自此已後,還與二鄉同也。

升,東楹之東受命于公,西階上北面命賓、諸公、卿大夫:“公曰‘以我安賓’。”諸公、卿大夫皆對曰:“諾,敢不安!”(以我安者,君意殷勤,欲留之,以我故安也。)司正降自西階,南面坐取觶,升酌散,降,南面坐奠觶,(奠於中庭故處。)興,右還,北面少立,坐取觶興,坐,不祭,卒觶,奠之,興,再拜稽首,左還,南面坐取觶,洗,南面反奠于其所,北面立。(皆所以自昭明於眾也。將於觶南北面則右還,於觶北南面則左還,如是,得從觶西往來也。必從觶西往來者,為君在阼不背之也。)

司射次,袒、決、遂,執弓,挾乘矢於弓外,見鏃於付,右巨指鉤弦。(司射,射人也。次,若今時更衣處,張幃席為之。耦次在洗東南。袒,左免衣也。決,猶也,以象骨為之,著右巨指,所以鉤弦而之。遂,射也,以朱韋為之,著左臂,所以遂弦也。方持弦矢曰挾。乘矢,四矢。付,弓杷也。見鏃焉,順其射也。右巨指,右手大擘,以鉤弦,弦在旁,挾由便也。古文挾皆作接。)

[疏]“司射”至“鉤弦”。

注“司射”至“作接”。

釋曰:自此至“于次”,論射事將至,誓射者及比三耦之事。云“司射,射人也”者,案《燕禮》“射人告具”,注云:“射人主此禮,以其或射。”又云:“射人納賓。”又云:射人“請立司正,公許,射人遂為司正”。則射人、司正一人也。又云:“乃薦司正與射人一人。”注:“天子射人、司士皆下大夫二人,諸侯則上士,其人數亦如之。”又曰:“若射,則大射正為司射。”注:“大射正,射人之長。”此篇云“射人告具”,又曰“大射正擯”,自此以後皆止云“擯”。擯者自阼階下請立司正,公許,遂為司正,則此篇司正與大射正為一人也。下云:“公就物,小射正奉決、拾以笥,大射正執弓。”注云:“大射正舍司正,親其職。”“乃薦司正”,注云:“司正,大射正是也。”云“耦次在洗東南”者,此無正文,案《鄉射》記云:“設橫奉之,南面坐奠之,南北當洗。”此下云三耦出次,西行拾取矢,又當北行向,則次在洗東南矣。云“方持弦矢曰挾”者,以矢橫為方,《鄉射》記云“凡挾矢,於二指橫之”是也。

自阼階前曰:“為政請射。”(為政,謂司馬也。司馬,政官,主射禮。)

[疏]“自阼”至“請射”。

注“為政”至“射禮”。

釋曰:云“為政,謂司馬也”者,案《大宰》云:“四曰夏官,其屬六十,掌邦政。”是為政謂司馬也。云“司馬,政官,主射禮”者,其屬有射人,主射事,故司馬政官主射禮也。

遂告曰:“大夫與大夫,士御於大夫。”(因告選三耦於君。御猶侍也。大夫與大夫為耦,不足,則士侍於大夫,與為耦也。今文於為于。)

[疏]“遂告”至“大夫”。

注“因告”至“為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抚州市| 神木县| 那坡县| 晴隆县| 宽城| 吴江市| 宾阳县| 建始县| 林甸县| 大同县| 西乌| 安塞县| 南部县| 邵武市| 全南县| 怀宁县| 隆化县| 简阳市| 淮南市| 台东县| 郧西县| 务川| 万宁市| 万年县| 临泽县| 闵行区| 彭山县| 班玛县| 资中县| 湾仔区| 安徽省| 高州市| 肃南| 调兵山市| 德令哈市| 富阳市| 施甸县| 凤山县| 灵宝市|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