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曰:上文主人如賓服,則主人亦朝服矣。今言“釋服”,謂釋去朝服。朝服之下,衣則次玄端,故知“釋服說朝服服玄端也”。玄端即朝服之下易其裳為異也。《月令》者,彼是十月農功畢,勞農以休息之,為息田夫之臘祭,引之者,證息勞來休息之義也。
無介。(勞禮略,貶於飲酒也。此已下皆記禮之異者。)
[疏]“無介”。
注“勞禮”至“異者”。
釋曰:云“勞禮略,貶於飲酒也”者,謂貶於《鄉飲酒》,《鄉飲酒》禮有介,此上司正飲酒及此勞禮皆無介,是貶於《鄉飲酒》也。云“此以下皆記禮之異”者,謂息司正之禮與上飲酒禮異之事也。
不殺。(無俎故也。)
[疏]“不殺”。
注“無俎故也”。
釋曰:下文云“無俎”,無俎故不殺,殺即有俎也。
使人速。(速,召賓。)
[疏]“使人速”。
注“速召賓”。
釋曰:若《公食》使人召之還,司正為擯也。
迎于門外,不拜,入,升。不拜至,不拜洗。薦脯醢,無俎。賓酢主人,主人不崇酒,不拜眾賓。既獻眾賓,一人舉觶,遂無爵。(言遂者,明其間闕也。賓坐奠觶于其所,擯者遂受命于主人,請坐于賓,賓降說屨升坐矣。不言遂請坐者,請坐主於無爵。)
[疏]“迎于”至“爵”。
注“言遂”至“爵”。
釋曰:云“言遂者,明其闕也”者,闕謂一人舉觶,下有工升歌,立司正旅酬,及二人舉觶及徹俎之事,以其闕此數事,故云“遂無爵”也。云“賓坐奠觶于其所,擯者遂受命于主人,請坐于賓,賓降說屨升坐矣”,此并依正飲酒禮。不言遂請坐者,請坐主於無爵者,以其請坐主於無爵,今言無爵,自然請坐可知,故不須言請坐于賓也。
無司正。(使擯者而已,不立之。)
[疏]“無司正”。
注“使擯”至“立之”。
釋曰:不立司正,亦是與飲酒禮異。
賓不與。(昨日至尊,不可褻也。古文與作豫。)
[疏]“賓不與”。
注“昨日”至“作豫”。
釋曰:賓者,主人所尊敬,不可復召之,復召之亦是褻瀆也。
征唯所欲,(征,召也。謂所欲請呼。)
[疏]“征唯所欲”。
注“征召”至“請呼”。
釋曰:須止則止,須召則召,在主人之意,故云“所欲請呼”也。
以告於鄉先生、君子可也。(告,請也。鄉先生,鄉大夫致仕者也。君子,有大德行不仕者。)
[疏]“以告”至“可也”。
注“告請”至“仕者”。
釋曰:云“鄉大夫致仕者也”者,此即《鄉飲酒》注云“先生,謂老人教學者”。云“君子,有大德行不仕”者,大德行,謂六德、六行,可貢而不仕者。此即居士縞帶,亦曰處士。
羞唯所有。(用時見物。)
[疏]“羞唯所有”。
注“用時見物”。
釋曰:謂昨日所有之馀見物。
鄉樂唯欲。(不歌《雅》、《頌》,取《周》、《召》之《詩》,在所好。)
[疏]“鄉樂唯欲”。
注“不歌”至“所好”。
釋曰:此即與上無樂同,而云不歌《雅》、《頌》者,以其上飲酒主於射,略於樂,不用《小雅》。此非鄉射,而亦不歌《雅》、《頌》者,亦不可過于正飲酒禮,故云“《周》、《召》之詩在所好”也。
記。大夫與,則公士為賓。(不敢使鄉人加尊於大夫也。公士,在官之士。鄉賓主用處士。)
[疏]“記大”至“為賓”。
注“不敢”至“處士”。
釋曰:據此鄉射使處士無爵命者為賓,故有大夫來,不以鄉人加尊於大夫,故易去之,使公士為賓。若然,《鄉飲酒》貢士法:賢者為賓,其次為介,又其次為眾賓。有大夫來,不易去之,以其賓擬貢故也。云“鄉賓主用處士”,即君子者也。
使能,不宿戒。(能者敏於事,不待宿戒而習之。)
[疏]“使能不宿戒”。
注“能者”至“習之”。
釋曰:解上賓用處士。云“能者敏於事”者,《孝經》云:“參不敏。”鄭云:“敏猶達也。”則此通達於事。
其牲,狗也。(狗取擇人。)
[疏]“其牲狗也”。
注“狗取擇人”。
釋曰:《鄉飲酒》、《鄉射》義取擇賢士為賓,天子已下,燕亦用狗,亦取擇人可與燕者。
亨于堂東北。(《鄉飲酒義》曰:“俎陽氣之所發也。”)
[疏]“亨于堂東北”。
注“鄉飲”至“發也”。
釋曰:陽氣起於東北而盛於南方,亨狗于東北,飲酒是陽,故法之。
尊,冪。賓至,徹之。(以為冪,取其堅。)
[疏]“尊冪賓至徹之”。
注“以”至“堅”。
釋曰:凡冪者皆為塵埃加,故設之。但用冪不用冪不同者,凡用醴,皆不見用冪,質故也。即《士冠》禮子,《昏禮》禮賓贊禮婦,《聘禮》禮賓,此等用醴皆無冪是也。醮無酒,亦用冪者,從禮子,質也。或以尊厭卑,亦無冪。《燕禮》君尊,有冪,方圜壺則無冪。《昏禮》尊於室內有冪,尊於房戶外為媵御賤,故無冪。《鄉飲酒》、《鄉射》有冪者,無所厭故也。若祭祀之冪,《冪人》云:“以疏布冪八尊。”鄭云:“天地之神尚質。”“以畫布冪六彝。”鄭云:“宗廟可以文。”“凡王巾皆黼。”注云:“周尚武,其用文德則黻可。”諸侯無文,或與王同。其喪中之冪皆用疏布。《士喪禮》小斂用功布,大斂亦同。《士虞》用冪,與吉同,大夫亦當然也。云“賓至,徹之”者,巾冪必布,執冪,賓未至,恐塵加,賓至,徹去不復用,以其《鄉射》、《飲酒》不見更用之文故也。《燕禮》君命徹冪,則未命之前重用之者。君尊,久設恐塵,故重覆之。
蒲筵,緇布純。(筵,席也。純,緣。)
[疏]“蒲筵緇布純”。
注“筵席也純緣”。
釋曰:鄉大夫、州長與鄉人習禮,雖有公卿之尊,無加席,唯一種,故記人記之云筵席者,鄭注《周禮序官》云:“鋪陳曰筵,藉之曰席。”然其言之筵席,通但在地者為筵,取鋪陳之義,在上曰席,取相承藉之義耳。
西序之席,北上。(眾賓統於賓。)
[疏]“西序之席北上”。
注“眾賓統於賓”。
釋曰:眾賓之席繼賓,己西南面東上,今云“西序之席北上”者,謂眾賓有東面者則北上,此東面非常,故記之也。若然,此鄉射上設席,雖不言眾賓之數,上文云“三拜眾賓”,鄭云:“三拜,示遍也。”則眾賓亦三人矣。而復有東面者,若公卿大夫多,尊東不受則於尊西,賓近於西,則三賓東面北上,統於賓也。
獻用爵,其他用觶。(爵尊,不可褻也。)以爵拜者,不徒作。(以爵拜,謂拜既爵。徒猶空也。作,起也。不空起,言起必酢主人。)
薦,脯用籩,五只,祭半只,橫于上。醢以豆,出自東房。只長尺二寸。(脯用籩,籩宜乾物也。醢以豆,豆宜濡物也。只猶廷也,為記者異耳。祭橫于上,殊之也。於人為縮。只廣狹未聞也。古文只為,今文或作植。)
[疏]“薦脯”至“二寸”。
注“脯用”至“作植”。
釋曰:云“豆,宜濡物也”者,案《王制》云:“一為乾豆。”鄭云:“謂臘之以為祭祀,豆實。”與此違者,以其豆實則醢也。鄭注《周禮醢人》云:“作醢及贊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後細之,雜以梁麴及鹽漬,以美酒涂置<垂瓦>中,百日則成矣。”是乾以為豆實,醢是也。云“只猶廷也,為記者異耳”者,《鄉飲酒》記云:“脯五廷。”此云五只,只與廷不同,非訓之,是記者異,名不同,非別有義,故鄭云只猶廷也。云“於人為縮”者,脯法於人為縮者,《鄉飲酒》記引《曲禮》云:“以脯置者,左朐右末。”鄭注《曲禮》云:“屈中曰朐。”取左手案之,右手擘之,便故。於人為縮。橫,祭半只橫上,於脯為橫,於人則為縱也。
俎由東壁,自西階升。(狗既亨,載于東方。)
[疏]“俎由”至“階升”。
注“狗既”至“東方”。
釋曰:云“狗既亨,載于東方”者,上云“亨于堂東北”,今云“俎由東壁”者,亨在東北,實俎曰載,載則於東方,東方則東壁,故云俎由東壁也。云“自西階升”者,既由東壁,恐如祭饌由東階升,故記人明之。若祭饌則東階升,《特牲》、《少牢》是也。尊神,故由阼階升。
賓俎,脊、脅、肩、肺。主人俎,脊、脅、臂、肺。肺皆離。皆右體也。進腠。(以骨名肉,貴骨也。賓俎用肩,主人用臂,尊賓也。離猶扌奎也。腠,膚理也。進理,謂前其本。右體,周所貴也。若有尊者,則俎其馀體也。)
[疏]“賓俎”至“進腠”。
注“以骨”至“體也”。
釋曰:云“以骨名肉”者,骨為本,有名,肉為末,無名。所食即肉,故以骨名肉,必知骨有肉者,《特牲》“乃食舉”,注云:“舉言食者,明凡解體皆連肉。”是有肉也。云“賓俎用肩,主人用臂,尊賓也”者,此據前三體而言,以其體有肩、臂、。《禮記祭統》云:“周人貴肩。”為其顯,故賓用肩,尊賓也。云“離猶扌奎也”者,案《禮記少儀》云:“牛羊之肺,離而不提心。”鄭云:“提猶絕也。扌奎離之不絕中央少者。”中央少者,即是心也。此將食,舉肺也。云“進理,謂前其本”者,此與《公食》同,生人食法。《少牢》進下者,是鬼神食法。云“右體,周所貴也”者,對左,殷所貴。云“若有尊”者,則俎其馀體也者,前有三,肩、臂、,以次用之。賓、主、已用肩臂,有一大夫則用,二大夫則取後體用專,若有三大夫巳上則用胳,其脊、脅與賓、主同,故下文云“獲者之俎折脊脅肺”,注云“,若專胳觳折之,以為大夫之馀體”是也。
凡舉爵,三作而不徒爵。(謂獻賓、獻大夫、獻工,皆有薦。)
[疏]注“謂獻”至“有薦”。
釋曰:知此三人者,以其言三作,故知唯此三人而已。
凡奠者於左,(不飲,不欲其妨。)
[疏]“凡奠者於左”。
釋曰:謂若酬賓奠於右,賓奠之於左。
將舉者於右。(便其舉也。)
[疏]“將舉者於右”。
釋曰:謂若酬一人二人,舉奠之,於薦右後舉之者也。
眾賓之長,一人辭洗,如賓禮。(尊之於其黨。)
[疏]“眾賓”至“賓禮”。
注“尊之於其黨”。
釋曰:此獻三賓之時,主人唯為長者一人洗爵,如經文恐已後更洗,故記人明之也。
若有諸公,則如賓禮,大夫如介禮。無諸公,則大夫如賓禮。(尊卑之差。諸公,大國之孤也。)樂作,大夫不入。(後樂賢也。)樂正與立者齒。(謂其飲之次也。尊樂正同於賓黨。《鄉飲酒》記曰:“與立者皆薦以齒。”)
三笙一和而成聲。(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爾雅》曰:“笙小者謂之和。”)
[疏]“三笙”至“成聲”。
注“三人”至“之和”。
釋曰:云“《爾雅》曰:笙小者謂之和”者,案《爾雅釋樂》云:“大笙謂之巢。”孫氏注云:“巢高大。”又云:“小者謂之和。”注云:“和,小笙是也。”
獻工與笙,取爵于上篚。既獻,奠于下篚。其笙,則獻諸西階上。(奠爵于下篚,不復用也。今文無與笙。)
[疏]“獻工”至“階上”。
注“奠爵”至“與笙”。
釋曰:云“奠爵于下篚,不復用也”者,謂堂上不復用,無妨堂下更入用之。知者,獻獲及釋獲者皆取而獻之是也。《大射》獻服不氏用散不用爵者,彼君禮,與此異也。
立者,東面北上。(賓黨。)
[疏]“立者東面北上”。
注“賓黨”。
釋曰:此謂一命及不命來觀禮者,與堂下眾賓齒,東面北上而立。
司正既舉觶而薦諸其位。(薦於觶南。)
[疏]“司正”至“其位”。
注“薦於觶南”。
釋曰:知薦於觶南不薦於觶北者,以司正觶南北面立,若薦觶北,與觶相隔,非位前,故知觶南位北也。
三耦者,使弟子,司射前戒之。(弟子,賓黨之少者也。前戒,謂先射請戒之。)
[疏]“三耦”至“戒之”。
注“弟子”至“戒之”。
釋曰:云“使弟子,司射前戒之”者,謂請射之前戒之,以其經云“三耦俟於堂西”,故鄭云“前戒謂先射請戒之”也。
司射之弓矢與撲,倚于西階之西。(便其事也。)
[疏]“司射”至“之西”。
注“便其事也”。
釋曰:此矢謂挾一個者,初,司射堂西袒、決、遂,取弓矢于階西,兼挾一矢,則誘射之,弓矢亦在階西矣。若然,誘射訖,堂西改取一個挾之,遂階西取撲,此一個實在堂西,至視之時,於西階西釋弓矢,去撲,獻釋獲者,此亦在西階西,故鄭云“便其事也”。
司射既袒、決、遂而升,司馬階前命張侯,遂命倚旌。(著并行也。古文曰:遂命獲者倚旌。)
[疏]“司射”至“倚旌”。
注“著并”至“倚旌”。
釋曰:云“著并行”者,謂司射與司馬有不并行事時,案上文將射,堂西,袒決遂,取弓矢於西階上,北面告賓曰:“弓矢既具,有司請射。”其時司馬即階前令倚旌,此皆同時,故鄭云著并行事。如上經納射器及比三耦以前,司射獨行事後及司正為司馬,與司射并行事,故記人記之也。
凡侯,天子熊侯,白質;諸侯麋侯,赤質;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侯,畫以鹿豕。(此所謂獸侯也,燕射則張之。鄉射及賓射,當張采侯二正。而記此者,天子諸侯之燕射,各以其鄉射之禮而張此侯,由是云焉白質、赤質,皆謂采其地。其地不采者,白布也。熊、麋、虎、豹、鹿、豕,皆正面畫其頭象於正鵠之處耳。君畫一,臣畫二,陽奇陰偶之數也。燕射射熊、虎、豹,不忘上下相犯。射麋、鹿、豕,志在君臣相養也。其畫之皆毛物之。)
[疏]“凡侯”至“鹿豕”。
注“此所”至“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