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2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655字
  • 2015-12-26 15:10:39

喪服第十一

小功布衰裳、牡麻、即葛五月者。(即,就也。小功輕,三月變麻,因故衰以就葛帶,而五月也。《傳》曰:“小功之葛與緦之麻同。”舊說小功以下,吉屨無纟句也。)

[疏]注“即就”至“纟句也”。

釋曰:此是《小功成人章》,輕於殤小功,故次之。此章有三等:正、降、義。其衰裳之制,澡等與前同,故略也。云“即葛五月者”,以此成人文縟,故有變麻從葛,故云即葛。但以日月為足,故不變衰也,不列冠屨,承上大功文略,小功又輕,故亦不言也。言日月者,成人文縟,故具言也。云“即就也”者,謂去麻就葛也。引《傳》,欲見小功有變麻服葛法,既葬,大小同,故變同之也。引舊說云“小功以下吉屨無纟句也”者,以小功輕,非直喪服不見屨,諸經亦不見其屨,以輕略之,是以引舊說為證纟句者。案《周禮屨人職》屨舄皆有纟句、纟意、純。純者,於屨口緣。纟意者,牙底接處縫中有條。纟句者,屨鼻頭有飾,為行戒,吉時有行戒,故有纟句。喪中無行戒,故無纟句。以其小功輕,故從吉屨為其大飾,故無纟句也。

從祖祖父母、從祖父母,報。(祖父之昆弟之親。)

[疏]注“祖父”至“之親”。

釋曰:此亦從尊向卑,故先言從祖祖父母,已上章已先言父,次言祖,次言曾。此從祖祖父母,是曾祖之子,祖之兄弟,故次之。是以鄭言祖父之昆弟之親者,云從祖父母者,是從祖祖父之子,是父之從父昆弟之親,故鄭并言祖父之昆弟之親。云“報”者,恩輕,欲見兩相為服,故云報也。

從祖昆弟。(父之從父昆弟之子。)

[疏]注“父之”至“之子”。

釋曰:此是從祖父之子,故鄭云“父之從父昆弟之子”,已之再從兄弟。以上三者為三小功也。

從父姊妹、(父之昆弟之女。)

[疏]注“父之昆弟之女”。

釋曰:此謂從父姊妹在家大功,出小功。不言出,與在室姊妹既逆降,宗族亦逆降報之,故不辨在室及出嫁也。

孫人者。(孫者,子之子,女孫在室,亦大功也。)

[疏]注“孫者”至“功也”。

釋曰:以女孫在室,與男孫同大功,故出小功也。

為人後者,為其姊妹人者。(不言姑者,舉其親者,而恩輕者降可知。)

[疏]注“不言”至“可知”。

釋曰:云“不言姑者,舉其親者,而恩輕者降可知”,案《詩》云:“問我諸姑,遂及伯姊。”注云:“先姑後姊,尊姑也。”是姑尊而不親,姊妹親而不尊,故云不言姑,舉姊妹親者也。

為外祖父母。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尊加也。

[疏]釋曰:發問者,是傳之不得決此,以云外親之服不過緦,今乃小功,故發問。云“以尊加也”者,以言祖者,祖是尊名,故加至小功。言“為”者,以其母之所生情重,故言為。猶若眾子恩愛,與長子同退入期,故特言為眾子也。

從母,丈夫婦人,報。(從母,母之姊妹。)

[疏]注“從母母之姊妹”。

釋曰:母之姊妹與母一體,從於己母而有此名,故曰從母。言“丈夫婦人”者,母之姊妹之男女,與從母兩相為服,故曰報。云丈夫婦人者,馬氏云:從母報姊妹之子,男女也。丈夫婦人者,異姓無出入降。若然,是皆成人長大為號。

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外親之服皆緦也。(外親異姓,正服不過緦。丈夫婦人,姊妹之子,男女同。)

[疏]注“外親”至“女同”。

釋曰:云“以名加也”者,以有母名,故加至小功。云“外親之服皆緦也”者,以其異姓,故云外親,以本非骨肉,情疏,故圣人制禮無過緦也。言此者,見有親與母名,即加服之意耳。注云“外親異姓”者,從母與姊妹,子舅與外祖父母皆異姓,故總言外親也。

夫之姑、姊妹,娣姒婦,報。(夫之姑姊妹,不殊在室及嫁者,因恩輕,略從降。)

[疏]注“大夫”至“從降”。

釋曰:夫之姑姊妹,夫為之期,妻降一等,出嫁小功。因恩疏,略從降,故在室及嫁同小功。若此釋,恐謂未當報,然文不為娣姒設,以其娣姒婦兩見,更相為服自明,何言報也?既報字不為娣姒,其報於娣姒上者,以其於夫之兄弟使之遠別,故無名,使不相為服。要娣姒婦相為服,亦因夫而有姑娣姒婦,下云報,使娣姒上蒙夫字以冠之也。

傳曰:娣姒婦者,弟長也,何以小功也?以為相與居室中,則生小功之親焉。(娣姒婦者,兄弟之妻相名也。長婦謂稚婦為娣婦,娣婦謂長婦為姒婦。)

[疏]注“娣姒”至“姒婦”。

釋曰:傳云娣姒婦者弟長也者,此二字皆以女為形,以弟為聲,則據二婦立稱,謂年小者為娣,故云娣,弟是其年幼也;年大者為姒,故云姒。長是其年長,假令弟妻年大,稱之曰姒,兄妻年小,謂之曰娣,是以《左氏傳》穆姜是宣公夫人,大婦也。聲伯之母是宣公弟叔之妻,小婦也。聲伯之母不聘,穆姜云:“吾不以妾為姒。”是據二婦年大小為娣姒,不據夫年為小大之事也。

大夫、大夫之子、公之昆弟為從父昆弟、庶孫、姑姊妹女子子士者。(從父昆弟及庶孫,亦謂為士者。)

[疏]注“從父”至“士者”。

釋曰:從父昆弟、庶孫本大功,此三等以尊降入小功,姑、姊妹、女子子本期,此三等出降入大功。若士又降一等,入小功也。此等以重出其文,姑姊妹又以再降,故在此。鄭云“為父昆弟及庶孫亦謂為士”者,以經女子子下總云“士”,鄭恐人疑,故鄭別言之,以其從父昆弟及庶孫已見於《大功章》,今在此,故三等人降親一等,故知此文亦謂為士者也。

大夫之妾為庶子人者。(君之庶子,女子子也。庶女子子在室大功,其嫁於大夫亦大功。)

[疏]注“君之”至“大功”。

釋曰:此云“人”者,謂士,是以本在室大功,出降,故小功。鄭云“嫁於大夫亦大功”者,直有出降,無尊降故也。

庶婦。(夫將不受重者。)

[疏]注“夫將不受重者”。

釋曰:經云於支庶舅姑為其婦小功。鄭云“夫將不受重”,則若《喪服小記》注云:“世子有廢疾不可立,而庶子立”,其舅姑皆為其婦小功,則亦兼此婦也。

君母之父母從母。(君母,父之妻也。從母,君母之姊妹。)

[疏]注“君母”至“姊妹”。

釋曰:此亦謂妾子為妻之父母,及君母姊妹,知妻子為之同也。

傳曰:何以小功也?君母在則不敢不從服,君母不在則不服。(不敢不服者,恩實輕也。凡庶子,為君母,如子。)

[疏]注“不敢”至“子”。

釋曰:何以發問者,以既不生己母,又非骨肉,怪為小功,故發問也。答云“不敢不從服”者,言無情,實但畏敬,故云不敢不從服也。云君母不在者,或出或死,故直云不在,容有數事不在也。鄭云“不敢不服者,恩實輕也”者,以解不敢意也。云“如子”者,則如妻之子,非正長,而據君母在,而云如,若君母不在,則不如。若然君母在,既為君母父母,其己母之母母或亦兼服之。若馬氏義,君母不在,乃可申矣。

君子子為庶母慈己者。(君子子者,大夫及公子之妻子。)

[疏]注“君子”至“妻子”。

釋曰:鄭云“君子子者,大夫及公子之妻子”者,禮之通例。云君子與貴人皆據大夫已上,公子尊卑比大夫,故鄭據而言焉。又國君之子為慈母無服,士又不得稱君子,亦復自養子無三母具,故知此二人而已。必知妻子者,妾子賤,亦不合有三母故也。

傳曰:君子子者,貴人之子也,為庶母何以小功也?以慈己加也。(云君子子者,則父在也。父沒,則不服之矣。以慈己加,則君子子亦以士禮為庶母緦也。《內則》曰:“異為孺子室於宮中,擇於諸母與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無事不往。”又曰:“大夫之子有食母。”庶母慈己者,此之謂也。其可者賤於諸母,謂傅姆之屬也。其不慈己,則緦可矣。不言師、保,慈母居中,服之可知也。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三年而出,見於公宮,則劬非慈母也。士之妻自養其子。)

[疏]注“云君”至“其子”。

釋曰:云“為庶母何以小功也”,發問者,以諸侯與士之子皆無此服,唯此貴人大夫與公子之子猶有此服,故發問也。答云“慈己加也”,故以緦麻上加至小功也。云“君子子者,則父在也”者,以其言子繼於父,故云父在。且大夫公子不繼世,身死則無馀尊之厭,如凡人,則無三母慈己之義,故知父在也。云“父沒則不服之矣”者,以其無馀尊,雖不服小功,仍服庶母緦麻也,如士禮,故鄭又云“以慈己加,則君子子以士禮為庶母緦也”,是其本為庶母緦麻也。“《內則》”已下,至“非慈母也”,皆《內則》文。彼文承國君與大夫士之子生之下,鄭彼注云:“為君養子之禮。”今此鄭所引,證大夫公子養子之法,以其大夫公子妻亦得立三母故也。云“異為孺子室於宮中”者,鄭注云:“特埽一處以處之,更不別室。”還於側室生子之處也。云“擇於諸母與可者”,諸母謂父之妾,即此經庶母者也。云“可”者,彼注云:“可者,傅御之屬也。”謂母之外別有傅母御妾之等有德行者,可以充三母也。云“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寬謂寬弘,裕謂容裕,慈謂恩慈,惠謂惠愛,溫謂溫潤,良謂良善,恭謂恭恪,敬謂敬肅,慎謂能謹慎,寡言謂審詞語,有此十行者,得為子師,始終與子為模范,故取德行高者為之也。故彼注云:“子師,教示以善道者。”云“其次為慈母”,彼注云:“慈母知其嗜欲者,德行稍劣者為慈母。”即此經慈母是也。又云“其次為保母者”,德行又劣前者為保母,彼注云:“保母,安其居處者。”云“皆居子室”者,以皆是子母,是以居子之室也。云“他人無事不往”者,彼注云:“為兒精氣微弱,將驚動也。”又云“大夫之子有食母”者,彼注云:“選於傅御之中。《喪服》所謂乳母也。”案下章云乳母,注云:“謂養子者,有他故,賤者代之慈己者。”若然,大夫三母之內,慈母有他故,使賤者代慈母養子,謂之乳母。死則服之三月,與慈母服異。引之者,證三母中又有此母也。君與士皆無此事。云“庶母慈己者,此之謂也”者,謂此經庶母慈己,則《內則》所云之謂也。云“其可者賤於諸母,謂傅姆之屬也”者,傅姆謂女師,鄭注《昏禮》云:“姆婦人年五十無子,出而不復嫁,能以婦道教人者。若今時乳母矣。”鄭注《內則》云:“可者,傅御之屬。”與此注不同者,無正文,故注有異,相兼乃具。云“其不慈己,則緦可矣”者,覆解子為三母之服,謂諸母也。傳云“以慈己加”,若不慈己,則不加,明本當緦也。云“不言師保,慈母居中,服之可知也”者,周公作經,舉中以見上下,故知皆服之矣。云“國君世子生,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三年而出,見於公宮,則劬非慈母”者,引此者,彼既總據國君與卿大夫士養子法,向來所引,唯據大夫與公子養子法,故更見國君養子之禮。但國君子之三母具,如前說三母之外,別有食子者,二者之中,先取士妻無堪者,乃取大夫妾,不并取之。案彼注謂先有子者,以其須乳故也。劬勞三年,子大出見公宮,則勞之以束帛,此經慈母以其無服故也。知國君子於三母無服者,案《曾子問》孔子曰:“古者男子外有傅,內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以此而言,則知天子諸侯之子,於三母皆無服也。云“士之妻自養其子”者,此亦《內則》文。取之者,以其君大夫養子已具,故因論士之養子法。彼注云:“賤不敢使人也。”

緦麻三月者。(緦麻,布衰裳而麻帶也。不言衰,略輕服,省文。)

[疏]注“緦麻”至“省文”。

釋曰:此章五服之內,輕之極者,故以緦如絲者為衰裳。又以澡治莩垢之麻為帶,故曰“緦麻”也。“三月”者,凡喪服變除,皆法天道,故此服之輕者,法三月,一時天氣變,可以除之,故三月也。云“緦麻布衰裳”者,緦則絲也,但古之緦麻字通用,故作緦字。直云“而麻帶”也,案上《殤小功章》云“澡麻帶”,況緦服輕,明亦澡麻可知。云“不言衰,略輕服,省文”者,據上殤小功言帶,故成人小功與此緦麻有帶可知,故云略輕服省文也。

傳曰:緦者,十五升抽其半,有事其縷,無事其布,曰緦。(謂之緦者,治其縷,細如絲也。或曰有絲,朝服用布,何衰用絲乎?抽猶去也。《雜記》曰:“緦冠纟纓。”)

[疏]注“謂之”至“纟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乌鲁木齐县| 潢川县| 新宾| 固镇县| 隆德县| 望城县| 中西区| 海淀区| 光泽县| 台东县| 达拉特旗| 金溪县| 田林县| 泾源县| 大竹县| 通化县| 平利县| 东丽区| 巴彦县| 汶上县| 夏河县| 治多县| 米泉市| 和政县| 阜康市| 陆川县| 咸丰县| 长岭县| 凉山| 庆城县| 新野县| 科技| 祁东县| 株洲县| 东明县| 沂南县| 孟津县| 元阳县| 名山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