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1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3449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傳問者,怪其重,此既陪臣,何意服四升半布,七月乃除。答云“以時接見乎天子”者,為有恩,故服之。云“接猶會也,諸侯之大夫以時會見於天子而服之”者,案《周禮大宗伯》有“時見曰會”,彼諸侯聘時見曰會,無常期曰時會。此鄭云以時會見者,直據諸侯大夫,時復會其問┹天子禮,此即《周禮大宗伯》云:“時聘曰問,殷┹曰視。”鄭注云:“時聘者,亦無常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竟外之臣,既非朝歲,不敢瀆為小禮。”是天子有事乃遣大夫來聘。彼又注云:“殷┹謂一服朝之歲,以朝者少,諸侯乃使卿以大禮眾聘焉。一服朝在元年、七年、十一年。”此時唯有侯服一服朝,故馀五服并使卿來見天子。此并是以時會見天子。天子待之以禮,皆有委積、飧饔、饗食燕與時賜,加恩既深,故諸侯大夫報而服之也。云“則其士庶民不服可知”者,上文云“庶人為國君”,注云:“天子畿內之民服,天子亦如之。”即知畿外之民不服可知。今又言之者,以畿外內民庶,於天子有服無服,無明文,今因畿外諸侯大夫接見天子者,乃有服,不聘天子者,即無服。明民庶不為天子服可知,故重明之。若然,諸侯之士約大夫,不接見天子則無服,明士不接見亦無服可知。其有士與卿大夫聘時作介者,雖亦得禮,介本副使,不得天子接見亦不服可知。

小功布衰裳、澡麻帶五月者。(澡者,治去莩垢,不絕其本也。《小記》曰:“下殤小功,帶澡麻,不絕其本,屈而反以報之。”)

[疏]“小功”至“月者”。

釋曰:此《殤小功章》在此者,本齊衰大功之親,為殤降在小功,故在成人小功之上也。但言小功者,對大功是用功粗大,則小功是用功細小精密者也。自上以來,皆帶在下,今此帶在上者,以大功已上,、帶有本,小功以下,斷本。此殤小功中,有下殤,小功帶不絕本,與大功同,故進帶於上,倒文以見重,故與常例不同也。且上文多直見一包二,此別言帶者,亦欲見帶不絕本,與不同,故兩見之也。又殤大功直言無受,不言月數,此直言月,不言無受者,圣人作經,欲互見為義。大功言無受,此亦無受,此言五月,彼則九月、七月可知。又且下章言“即葛”,此章不言即葛,亦是兼見,無受之義也。又不言布帶與冠,文略也。不言屨者,當與下章同吉屨無纟句也。

注“澡者”至“報之”。

釋曰:云“澡者,治去莩垢”者,謂以麻,又治去莩垢,使之滑凈,以其入輕竟故也。引《小記》者,欲見下殤小功中有本,是齊衰之喪,故特言下殤。若大功下殤,則入緦麻,是以特據下殤。云“屈而反以報之”者,謂先以一股麻不絕本者為一條,展之為繩。報,合也。以一頭屈而反,鄉上合之,乃絞垂必屈而反以合者,見其重故也。引之者,證此帶亦不絕本,屈而反以報之也。若然,此章亦有大功長殤,在小功者,未知帶得與斬衰下殤小功同,不絕本不。案《服問》云“小功無變也”,又云“麻之有木者,變三年之葛”,彼云小功無變,據成人小功無變,三年之葛有本,得變之,則知大功殤長中在小功者,輕帶無本也。以此而言,經注專據齊斬下殤小功重者而言,其中無有大功之殤在小功帶麻絕本者,似若《斬衰章》兼有義服,傳直言衰三升,冠六升,不言義服衰三升半者也。若然,姑、姊妹出降在小功者,以其成人非所哀痛,帶與大功之殤同,亦無本也。

叔父之下殤,孫之下殤,昆弟之下殤,大夫庶子為昆弟之下殤,為姑、姊妹、女子子之下殤,為人後者為其昆弟、從父昆弟之長殤。

[疏]釋曰:此經自“叔父”已下,至“女子子之下殤”八人,皆是成人期。長殤、中殤大功,已在上《殤大功章》;以此下殤小功,故在此章也。仍以尊者在前,卑者居後。云“為人後者為其昆弟之長殤,從父昆弟之長殤”,此二者以本服大功,今長殤、中殤小功,故在此章。從父昆弟情本輕,故在出降昆弟後也。

傳曰:問者曰:中殤何以不見也?大功之殤,中從上,小功之殤,中從下。(問者,據從父昆弟之下殤在緦麻也。大功、小功,皆謂服其成人也。大功之殤中從上,則齊衰之殤亦中從上也。此主謂丈夫之為殤者服也。凡不見者,以此求之也。)

[疏]注“問者”至“求之也”。

釋曰:不直云“何以”而云“問者曰”者,以其傳總問大功、小功,所問非一,故云問者曰,與常例不同。鄭云“問者,據從父昆弟之下殤在緦麻也”者,以其《緦麻章》見從父昆弟之下殤,此章見從父昆弟之長殤,唯中殤不見,故致問,是以據從父昆弟也。云“大功小功,皆謂服其成人也”者,以其《緦麻章》傳云:“齊衰之長中從上,大功之殤中從下。”據此二傳言之,禮無殤在齊衰,則下齊衰之殤與大功之殤據成人,明此大功與小功之殤據服其成人可知也。若然,此經大功之殤唯有為人後者,為昆弟及從父昆弟二者,長殤、中殤在此小功,共成人小功之殤中從下,自在緦麻,於此言之者,欲使小功與大功相對,故兼言之也。云“大功之殤中從上,則齊衰之殤亦中從上也”者,以此傳云大功之殤中從上,小功之殤中從下而言,則大功重者中從上,齊衰重於大功,明從上可知,故謂舉輕以明重也。又云“此主謂丈夫之為殤者服也”者,鄭以此云大功之殤中從上,小功之殤中從下。《緦麻章》云:“齊衰之殤中從上,大功之殤中從下。”兩文相反,故鄭以彼謂婦人為夫之族類,此謂丈夫為殤者服也。鄭必知義然者,以其此傳發在從父昆弟丈夫下,下文發傳在婦人為夫之親下,故知義然也。云“凡不見者,以此求之也”者,周公作經,不可具出,略舉以明義,故云不見者以此求之也。

為夫之叔父之長殤。(不見中殤者,中從下也。)

[疏]注“不見”至“下也”。

釋曰:夫之叔父義服,故次在此。成人大功,故長殤降一等,在小功。云不見中殤者中從下也者,下《傳》云“大功之殤中從下”,主謂此婦人為夫之黨類,故知中從下,在緦麻也。

昆弟之子女子子、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為侄、庶孫丈夫婦人之長殤。

[疏]釋曰:云“昆弟之子,女子子,夫之昆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者,此皆成人為之齊衰期。長、中殤在大功,故下殤在此小功也。云“為侄庶孫丈夫婦人之長殤”者,謂姑為侄成人大功,長殤在此小功。不言中殤,中從上。不言男子、女子而言丈夫、婦人,亦是見恩疏之義。庶孫者,祖為之大功,長殤、中殤亦在此小功。言丈夫、婦人,亦是見恩疏也。

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為其昆弟、庶子、姑、姊妹、女子子之長殤。(大夫為昆弟之長殤小功,謂為士者若不仕者也,以此知為大夫無殤服也。公之昆弟不言庶者,此無服,無所見也。大夫之子不言庶者,關子亦服此殤也。云公之昆弟為庶子之長殤,則知公之昆弟猶大夫。)

[疏]釋曰:云“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為其昆弟、庶子、姑姊妹、女子子之長殤”者,謂此三人為此六種人,成人以尊,降至大功,故長殤小功中亦從上。此一經亦尊卑為次序也。

注“大夫”至“大夫”。

釋曰:云“大夫為昆弟之長殤小功,謂為士者若不仕者也”者,凡為昆弟,成人期,長殤在大功,今大夫為昆弟長殤小功,明大夫為昆弟降一等,成人大功長殤,中殤在小功,若昆弟亦為大夫同等,則不降,今言降在小功,明是昆弟為士,若不仕者也。云“以此知為大夫無殤服也”者,已為大夫,則冠矣,丈夫冠而不為殤,是以知大夫無殤服矣。若然,大夫身用士禮,已二十而冠,而有兄姊殤者,已與兄姊同十九,而兄姊於年終死,已至明年初二十,因喪而冠,是已冠成人而有兄姊殤也。且五十乃爵命,今未二十已得為大夫者,五十乃爵命,自是禮之常法,或有大夫之子有盛德,謂若甘羅十二相秦之等,未必要至五十,是以得有幼為大夫者也。若然,《曲禮》云”四十強而仕“,則四十然後為士。今云殤死者為士,若不仕則為士而殤死,亦是未二十得為士者。謂若《士冠禮》鄭《目錄》云:“士之子任士職,居士位,二十而冠。”則亦是有德未二十為士,至二十乃冠。故鄭引《管子》書四民之業,士亦世焉是也。云“公之昆弟不言庶者,此無服,無所見也”者,經云公之昆弟,多兼言庶,此特不云公之庶昆弟,直云公之昆弟者,若為母則兼云庶,以其母庶之子,皆同服。妾子為母,見厭不申,今此經不為母服,為昆弟已下,并同長殤,故不言庶也。云“大夫之子不言庶者,關子亦服此殤也”者,若言大夫庶子為昆弟,謂言子不服之,若不言庶子,則兼庶,是以鄭云不言庶子者關子,關,通也,通子亦服此服也。云“公之昆弟為庶子之長殤,則知公之昆弟猶大夫”者,舊疑大夫與公之昆弟尊卑異,今案此經云公之昆弟與大夫同降,昆弟已下成人大功,長殤同小功,則知此二人尊卑同,故云猶大夫也。

大夫之妾為庶子之長殤。(君之庶子。)

[疏]注“君之庶子”。

釋曰:妾為君之庶子,成人在大功,已見上章。今長殤降一等,在此小功。云“君之庶子”者,若長,則成人隨女君三年,長殤在大功,與此異,故言君之庶子以別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广安市| 旬邑县| 汤阴县| 渝北区| 子洲县| 巴中市| 宁远县| 剑河县| 高唐县| 项城市| 长沙县| 清远市| 罗源县| 金门县| 西丰县| 河北区| 探索| 嘉义县| 甘泉县| 东至县| 张掖市| 遵义县| 文水县| 拉萨市| 长垣县| 铜川市| 夏邑县| 神池县| 措勤县| 名山县| 宜兰县| 大新县| 时尚| 沈丘县| 临高县| 镇雄县| 河东区| 长葛市| 桓仁|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