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 醫心方
- (北宋)丹波康賴
- 4138字
- 2015-12-26 15:02:56
《葛氏方》治霍亂眾治不瘥,煩躁欲死,脹氣急方∶燒童女月經衣血末,以酒服少少,立瘥又云∶治霍亂神秘起死灸法∶以物橫度病患口中,屈之從心鳩尾度以下,灸度下頭五壯,橫又方∶灸脊上,以物圍令正心厭。又夾脊左右一寸各七壯,是腹背各灸三處也。
又云∶華佗治霍亂已死,上屋喚魄者,諸治皆至而猶不瘥者方∶捧病患覆臥之,伸臂對,以即又云∶注利不止而轉筋入腹欲死方∶生姜三累,拍破,以酒升半,煮三四沸,頓服之。
治中熱霍亂
《短劇方》治中熱暴下利霍亂變熱心煩脈數者方∶飲新出井水一升,立愈。飲多益善,此治又云∶薺 湯治先有石熱,因霍亂,吐下,服諸熱藥,吐下得止,因空虛仍變煩,手足熱,悶,薺 (二兩) 人參(二兩) 濃樸(二兩) 知母(二兩) 栝蔞(二兩) 葛根(二兩) 枳實(二(二兩) 黃芩(二兩) 甘凡十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
治欲作霍亂
《耆婆方》治人腹脹欲作霍亂方∶濃樸(二兩,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即瘥,小兒最喜,老人亦佳,夏秋月,恒置此藥在家,有急《醫門方》療心腹脹滿堅痛,煩悶不安,雖未吐下,欲霍亂方∶取鹽五合,水一升,煮令消煮取二升,頓服。)《葛氏方》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方∶生姜若干姜一二升,以水五六升,煮三沸,頓服。
《短劇方》治霍亂煩擾、未得吐下方∶煮香 汁,熱飲之。(今按∶《葛氏方》云∶取蓼若
治霍亂后煩躁
《病源論》云∶霍亂之后而煩躁臥不安者,由吐下后腑臟虛極、陰陽未理,血虛氣亂,血氣《葛氏方》治霍亂后煩躁臥不安方∶蔥白(二十枚) 大棗(二十枚)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治霍亂止后食法第十七
《醫門方》云∶若霍亂吐利定后,胃氣虛弱,不可強食,便更作病,候待須食,仍微與稀飲《千金方》云∶凡此病定已一日,不食為佳,仍須三日,少少與粥,三日以后,乃恣意食息也,仍七日勿雜食為佳。
又云∶諸霍亂忌米飲,胃中得米即吐不止,但得與濃樸葛根飲。
治下利方例第十八
《千金方》云∶論曰,凡利有四種,論冷熱甘蠱。冷則白,熱則赤,甘則赤白而雜,蠱則純又云∶古今利方千萬,不可具載此中,但撮其效者七八而已,雖然,弘之在人也,何則陟厘愈也?《醫門方》云∶辨曰∶比見下利者,因多觸熱飲水,或夜露坐臥冒霜雪,風寒邪氣客于皮膚而又云∶下利欲飲者,為有熱;利而不渴,其臟有寒;下利后更煩,按其心下軟者,為虛煩也又云∶下利有不欲食者,有宿食,宜下;下利瘥,時時復發,此為不盡,宜下;下利腹滿不下利又云∶下利甚者,手足痹不仁;下利而反發熱、身形汗出者,自愈;下利,脈數而渴欲飲,又云∶下利,手足無脈,灸之不溫,微喘者,死;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卒時脈還,手又云∶凡人久下利或熱,暴下兩日即有 蟲,口唇生瘡,口中舌上唇并生瘡如粟,瘡劇者之《葛氏方》云∶下利,手足逆冷,灸之不暖,或無脈,微喘者,死;下利,舌萎,煩躁而不今按∶下利人可食物∶赤小豆(孟詵云∶止痢。) 小麥(《本草》云∶止利。) 青粱米(《本草》云∶止泄。)黃粱米(《本草》云∶止泄。) 丹黍米(《本草》云∶止泄。) 粳米(《本草》云∶止泄。)橘(《本草》云∶止泄。) 柚(《本草》云∶止泄。) 梅(《本草》云∶止下利。) 柿(《本草陶注》云∶火熏者性熱,斷下。) 石榴(《本草》云∶殼療下利。) 通草(崔禹云∶止云∶止禹云∶主魚(崔禹禹云∶主止下名∶之多多美。
下利人可忌物∶《千金方》云∶凡利病,通忌生冷、酢滑、豬、雞、魚油、乳酪、酥、干脯、醬、粉、堿,《養生要集》云∶腹中有冷患,飲乳汁,令腹痛泄利。
《七卷食經》云∶杏仁不可多食,令人熱利。
治雜利
《病源論》云∶雜利謂利色無定,水谷或膿或血,或青或黃,或赤或白,變雜無常,或雜色熱不《短劇方》治雜下方,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黃,四下青,五下黑,六固病下,下如瘀赤如舍水,十四下已則煩,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而不欲食,十七食無數但下者,十八下但欲飲黃連(一兩) 黃柏(一兩) 熟艾(一兩) 附子(一兩) 甘草(一兩) 干姜(二兩) 烏梅(二凡七物,合搗下篩,蜜和丸如大豆,飲服十丸,漸至二十丸,日三。(今按∶《葛氏方》云《范汪方》烏梅丸,治萬種下利方∶干姜 黃連 黃柏(炙) 黃芩 艾(各一兩) 烏梅(二十枚,取肉)上六物,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老少半,良驗。
又云∶治下利日百行、師所不治方∶曲末服一方寸匕,日三,以食愈為度,當以粟米粥服《令李方》治下利一日百起、黃連散方∶黃連(二兩) 甘草(二兩)凡二物,冶篩,酒服方寸匕,日三,立愈。
《極要方》療冷熱不調,或滯或水、或五色血者方∶醋石榴五枚合殼、子搗,絞取二升汁,《廣濟方》療百千種雜痢黃連湯方∶黃連(一兩) 干姜(一兩) 熟艾(一兩) 附子(一枚,炮) 蜀椒(十四粒) 阿膠〔如手(指)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納膠更上火煎膠烊,分溫三服。忌生冷豬魚蒜。
《傳信方》云∶一切利神效方∶黃連(二兩半) 黃柏(一兩半) 羚羊角(半兩) 茯苓(半兩)上四味,為散,蜜和丸,用姜蜜湯下。
灸諸利方∶《經心方》云∶灸臍中,稍至二三百壯。
又灸關元三百壯,并治冷腹痛。(關元臍下三寸是也。)《新錄方》云∶灸脊中三百壯。(脊中,從大椎度至窮骨中折,則是也。)又方∶灸脾俞百壯。(第十一椎兩旁名脾俞。)又方∶灸大腸俞百壯。(第十六椎兩旁名大腸俞。)今按∶《石論》云∶金液丹,十種水谷赤白等利,此丹皆治療。
治冷利
《病源論》云∶腸胃虛弱,受于寒氣,腸胃虛則泄,故為冷利也。凡利色青白黑皆為冷也,《千金方》駐車丸,主大冷洞利,腸滑下赤白如魚腦,日夜無節度腹痛方∶黃連(六兩) 干姜(二兩) 當歸(三兩) 阿膠(三兩)四味,以大酢五合,烊膠,和之,并手丸如大豆服之,大人服三十丸,小兒百日以還,三丸,《葛氏方》下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方∶干姜、赤石脂分等末,以白飲和丸如梧子,日服又方∶酸石榴皮燒末,服方寸匕。
又方∶生姜汁二升,蜜合煎取二升,頓服。
又方∶豉一升,薤白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熱頓服之,有大棗肉七枚良。
又云∶有止患冷者,淳下白如鼻涕,治之方∶龍骨、干姜、附子分等搗蜜丸,服如梧子五丸《范汪方》治寒冷下利方∶干姜(四兩) 人參(三兩) 桔梗(四兩) 附子(四枚,炮) 半夏(三兩,洗)凡五物,下篩和丸,平旦服五丸如梧子,日再,漸加,勿熱食。
又云∶四順湯治逆順寒冷凍飲料食不調下利方∶甘草(三兩) 人參(二兩) 當歸(二兩) 附子(一兩) 干姜(三兩)凡五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今按∶《僧深方》加龍骨二兩。)又云∶四逆湯治下利清谷,身反惡寒,手足逆冷,此為四逆,四逆湯主之,相視病患與方相甘草(二兩) 附子(一枚) 干姜(一兩半)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
《短劇方》黃連湯,治春月暴熱解脫飲冷,或眠濕地,中冷腹痛,下青黃汁,疲極欲死方∶黃連(四兩) 當歸(三兩) 干姜(三兩) 濃樸(二兩)凡四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今按∶《經心方》無濃樸,有石榴皮。)《私跡方》溫中湯,治寒下飯臭出方∶甘草(一兩,炙) 干姜(半兩) 蜀椒(八十枚,去閉者) 附子(一枚)凡四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服,若嘔,納橘皮半兩,老少者皆取服良。
《廣濟方》療冷痢青白色、腹內常鳴,行數疏出即大多,調中散方∶龍骨(一兩) 人參(一兩) 黃連(一兩) 阿膠(一兩) 黃柏(一兩)搗篩為散,煮米飲服。忌豬、魚、蒜、炙肉、粘食等。
《集驗方》治久新寒冷下利,腹內不安,食輒注下,令人生肉烏梅丸方∶烏梅(三百六十枚,去核,熬令可搗) 附子(四兩,炮) 黃連(十二兩) 干姜(四兩)凡四物,搗,下篩蜜丸,飲服如梧子十丸,日再,補方。
治熱利
《病源論》云∶腸胃虛弱,風邪挾熱乘之,腸虛則泄,故為熱利也,其色黃,若熱甚,黃而《錄驗方》青要結腸丸,治熱毒下不絕,不問久新,悉治之方∶苦參 橘皮 阿膠(炙) 獨活 夕藥 黃連 藍青(一方干姜四分代) 鬼臼 黃柏 甘草(凡十物,合搗下篩,蜜烊膠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飲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經心方》烏梅湯,治熱毒下有濕方∶黃連(二兩) 烏梅(三十果) 阿膠(一兩) 梔子(三十枚) 黃柏(一兩)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新錄方》熱利者方∶干棗四十枚,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豉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二服。
《耆婆方》黃連丸,治中熱下利方∶黃連(十二分) 干姜(八分) 當歸(八分)上三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二丸,不知加之。
《葛氏方》∶下色黃者,挾毒熱下也,治之方∶梔子十四枚去皮,搗,蜜丸如梧子,服三丸又,挾熱者多下赤膿或雜血,治之方∶黃連,灶突中塵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薤一把,煮鯽魚 ,納秫米食之,多善。
《千金方》治久利熱諸治不瘥方∶烏梅肉(一升,熬) 黃連(一斤金色者)二味,蜜和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一,神良。《僧深方》同之。
《廣濟方》療熱毒痢甚數,出不多,腹中刺痛方∶生犀角末(三兩) 酸石榴皮(三兩,熬) 枳殼(三兩,熬)搗為散,飲服兩方寸匕,日再,忌熱食。
治赤利
《病源論》云∶腸胃虛弱,為風邪所傷,則挾熱,熱乘于血,血流滲入腹,與利相雜下,故為赤利。
《醫門方》療赤利,腹中絞痛,下部疼重方∶黃連 當歸 黃柏 干姜(各二兩)上,搗篩為散,煮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二。
《如意方》治下赤利術∶金色黃連(一升,去毛) 黃柏(一斤) 犀角(二兩)凡三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納白蜜一升,又煎三升,平旦服,至日中令盡,勿間食也。
《救治單驗方》治赤利方∶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梔子仁(二兩)凡三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搗黃連末,和水服一匕,以瘥為度。
治血利
《病源論》云∶血利者,熱毒折于血,入大腸故也,身熱者死,身寒者生。
《千金方》治大熱毒純血利治不可瘥者方∶黃連六兩,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著日星下,旦空腹頓服之,臥息。
《極要方》療血痢方∶真生犀角末(五兩) 阿膠(四兩,炙) 干姜(三兩) 艾葉(三兩,熬) 黃柏(四兩)上五物,搗篩為散,服方寸匕。
《廣利方》理血痢方∶酸石榴一顆,和皮搗取汁,蜜一大匙和,暖頓服之。
治赤白利
《病源論》云∶其利而赤白者,是熱乘于血,血滲(所禁反)腸內則赤也,冷氣入腸間,搏腸脈薄《本草經》治赤白利方∶鯽魚作膾食之。
《錄驗方》臘蜜丸,治赤白利方∶樸硝(二兩) 黃芩(一兩) 大黃(一兩) 代甘草(一兩) 黃連(一兩) 豉(一兩) 臘巴豆(上七物,丸如梧子,空腹服三丸,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