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8章

又云∶赤白痢赤多熱方∶犀角(六分,屑多個) 黃芩(六分) 地榆(六分) 黃連(八分) 甘草(四分,炙)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三服。

《千金方》治赤白利黃連湯方∶黃連(三兩) 甘草(一兩) 當歸(二兩) 黃柏(三兩) 干姜(二兩) 石榴皮(三兩) 阿膠(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集驗方》治暴下赤白方∶香豉(一升) 薤白(一把)凡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頓服之。

《傳信方》療赤白痢如鵝鴨肝方∶黃芩 黃連(各八分)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二分。

《廣利方》治赤白痢白多冷痛方∶黃連(八分) 濃樸(五分,炙) 當歸(四分) 茯苓(六分) 干姜(三分)切,以水一大升七合,煎取七合,去滓空腹分兩服。忌豬肉生冷。

又云∶赤白痢赤多熱方∶犀角(六分,屑) 黃芩(六分) 地榆(六分) 黃連(八分) 甘草(四分,炙)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三服。

《醫門方》療赤白利腹中絞痛無問遠近方∶黃連(八分) 五色龍骨(十分) 黃芩(六分)上,為散,以清飲空腹服方寸匕。

《崔禹食經》赤白利方∶ 、云雀、鵯等任意食之。

又方∶通草子食之。

《龍門方》治赤白痢方∶煮韭,空腹頓服一碗,不過再,驗。

又方∶手熟 烏豆服一大抄,不過二三。

又方∶取鼠尾草花,曝干末,服方寸匕,驗。

治久赤白利

《病源論》云∶赤白利是冷熱不調,熱乘于血,血滲腸間,與腸間津液相雜而下,甚者,腸《千金方》治下久赤白連年不止,及霍亂冷實不消溫脾湯方∶大黃(四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干姜(二兩) 附子(一枚大者)五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治積三十年常下神方∶赤松樹皮去上蒼皮一升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不過服一《錄驗方》治久赤白下利蒲黃二錢匕方∶蒲黃(二錢匕) 干姜(二錢匕)二物,合以酒一升熱服,不過四五服,斷,良有驗。

《極要方》三十年痢不止方∶黃連(五兩) 濃樸(二兩) 干姜(二兩) 阿膠(二兩) 石榴皮(二兩) 艾葉(三兩)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隨時方》治赤白痢連年不瘥,腹中如刀攪,或血行下,無問赤白谷痢,并主之∶白茯苓(四大兩) 黃連(四大兩) 黃柏(四大兩) 羚羊角屑(三兩,熬)上,搗篩,蜜和丸如梧子,冷酒服之五十丸,漸至百丸,日再。

治白滯利

《病源論》云∶腸虛而冷氣客之,搏于腸間,津液凝滯成滯白,故為白滯利也。

《千金方》治白滯利方∶倉米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米爛絞取稠汁,服二升。

《范汪方》治赤白滯下晝夜數十行方∶烏梅〔(割取皮)三兩,火熬令干〕 黃連(三兩)凡二物,冶合下篩,和蜜丸如梧子,晨服十丸,不知稍增,可至二三十丸,晝夜可六七服,《短劇方》治冷微赤白滯下不斷,變成赤黑血汁如爛魚腸,腹痛枯瘦不能飲食方∶黃連(四兩) 吳茱萸(三兩) 當歸(三兩) 石榴殼(二兩)凡四物,以水三升漬黃連一夕,《僧深方》治赤白滯下久不斷,谷道疼痛不可忍方∶宜服溫藥,熬鹽熨之。

又方∶炙枳實熨之。

《葛氏方》治赤白雜滯下方∶赤石脂(一升) 烏梅(三十枚) 干姜(三兩)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

又方∶鼠尾草濃煮,煎如薄飴,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

治膿血利

《病源論》云∶夫春陽氣在表,人運動勞役,腠理則開,血氣虛者,傷于風,至夏又熱氣乘《范汪方》治膿血利黃連丸方∶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龍骨(四兩) 黃柏(三兩) 升麻(三兩)凡五物,搗下篩,蜜和丸如梧子,白飲服三十丸,日三。

又云∶治下利赤白膿血桃花湯方∶赤石脂(二兩,搗篩) 干姜(二兩) 附子(一兩)凡三物,以水五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一方有粳米,無附子。)《廣濟方》療白膿痢方∶甘草(六分,炙) 濃樸(十二分,炙) 干姜(八分) 枳殼(八分,炙) 茯苓(八分)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溫二服,忌生冷、油膩、小豆、粘食、海藻。

治水谷利

《病源論》云∶由體虛腠理開,血氣虛,春傷于風,邪氣留在肌肉之內,后遇脾胃大腸虛弱《葛氏方》治水下積久不瘥、腸垢已出者方∶赤石脂 桂 干姜 附子分等搗末,蜜丸如小豆,服三丸,日三。

又方∶石榴皮一枚,黃柏一兩,干姜二兩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納膠頓服。

《醫門方》療水谷利、腹痛久不瘥方∶濃樸(炙) 黃連(炙,三兩)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

《救急單驗方》治水利方∶煮韭,空腹頓服一熱碗,不過再,驗。

治休息利

《病源論》云∶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利亦休也,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僧深方》治休息下方∶煮小豆一升,和臘三兩,頓服,驗。

又方∶煮韭,空腹一碗熱服,不過再,驗。

《范汪方》治息下、休下方∶酸石榴合皮搗取汁服之。

《陶景本草注》∶柿,火熏者食之。

又方∶櫸樹皮煮汁服之。

《葛氏方》若久下經時不愈者,名息下休下,治之方∶龍骨四兩,搗如小豆,水五升,煮取又方∶黃連如鴨子大一枚,膠如掌大一枚,熟艾一把,水五升,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又方∶常煮忍冬飲之。

治泄利

《集驗方》云∶黃帝曰∶人苦溏泄(達郎反,思引翼逝二反)下利者何?對曰∶春傷于風,夏論曰∶泄凡有五種,各不同。胃泄者,飲水不化,色黃,言所食飲之物皆完出不消也;脾泄腸故下《范汪方》治腹痛消谷止利服大豆方∶取大豆擇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難,《醫門方》治泄利或白赤不止,腸滑洞泄困極欲死方∶酸石榴皮(三兩) 干地黃(二兩) 黃柏(三兩) 阿膠(二兩,炙)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

《千金方》健脾丸∶主虛勞羸瘦,體重,胃冷弱不消飲食、雷鳴腹脹、泄利不止方。

鐘乳(二兩) 赤石脂(二兩) 好曲(二兩) 大麥孽(二兩) 當歸(二兩) 黃連(二兩) 人斛(二兩) 桂心(二兩)凡十五味,白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稍加至四十丸,弱者飲服。此方通治男女,《短劇方》云∶泄利食不消,不作肌膚,(灸脾俞,隨年壯);泄注便膿血、五色重下,(灸云∶

治重下

《葛氏方》云∶重下,此謂今赤白滯下也,今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去膿血如雞子白,日又方∶烏梅二十枚,打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

又方∶赤石脂一升,烏梅三十枚,干姜三兩,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龍門方》治重下方∶取鼠尾草花,曝干末,服三方寸匕,驗。

又方∶末黃連和水服之。

《令李方》治下利重下方∶干姜(二兩) 蜀椒(二兩) 桂心(二兩)凡三物,冶下篩,以如棗許從下部中納半,亦治毒。

《范汪方》治重下方∶蓼滿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不過再,神良。

《錄驗方》治下腹中絞痛重下,下赤白當歸散方∶當歸(二兩) 黃連(二兩) 黃柏(二兩) 干姜(一兩)凡四物,合下篩,以烏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絞痛,加當歸;下赤加黃柏;重下增

治疳利

《病源論》云∶甘是人有嗜甘味多,而動腸胃間諸蟲,致令侵食腑臟,此猶是 蟲也,從腸《要急方》治赤白疳利方∶頭發灰如雞子大,水服立驗。

《龍門方》治蚶利積年出無禁止者∶韭,兩手握,細切,豉一升,酒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治蠱注利

《病源論》云∶歲時寒暑不調,則有濕毒之氣傷人,隨漸至于臟腑。大腸虛者,毒瓦斯乘之,雞肝《短劇方》治時歲蠱蛀毒下,諸湯煎不能治欲死者方∶干姜(二兩) 附子(二兩,炮) 黃連(二兩) 礬石(二兩)凡四物,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以飲服。

又方∶黃連一分,面二分,冶末,蜜丸,水服如梧子。

《葛氏方》若時歲蠱注毒下者方∶黃連、黃柏分等,搗,藍汁丸如梧子,服六七丸至十四五又方∶秫米一升,燒成炭,水三升,和飲之。

治不伏水土利

《病源論》云∶夫四方之氣,溫涼不同,隨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舊土,多不習伏,必《僧深方》治諸下利,胡虜之人不習食谷下者方用∶白頭公(二兩) 黃連(四兩) 秦皮(二兩) 黃柏(二兩)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本草拾遺》云∶舊著鞋履下土,主人適他方,不伏水土,刮取末,和水服之,不伏水土與

治嘔逆吐利

《病源論》云∶嘔逆吐利者,腸胃虛,邪氣并之,臟腑之氣自相克也。

《新錄方》治利兼吐逆及嘔者∶蔥白、豉各一升,水五升,煮服一升六合,分二、三服。

又方∶干姜末方寸匕,飲日二。

《僧深方》治胸脅有熱,胃中支滿,嘔吐下利方∶黃芩(二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 桂心(一兩)凡四物,水八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利兼渴

《病源論》云∶夫水谷之精化為血氣津液以養臟腑,臟腑虛受風邪,邪入于腸胃,故利,利《僧深方》治少陰泄利不絕、口渴不下食、虛而兼煩方∶附子(一枚) 干姜(半兩) 甘草(二分) 蔥白(十四枚)凡四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服。先渴后嘔者,心有停水,一方加犀角一兩。

又方∶濃樸,炙,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

治利兼腫

《病源論》云∶利兼腫者,是利久脾虛,水氣在于肌肉之間所為也。

《新錄方》治利兼腫者∶桑根白皮切一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納糖三合,和烊分二服。

又方∶大麻子三升,水一斗,研取白汁,煮赤小豆爛,啖豆飲汁,良。

治利后虛煩

《病源論》云∶利后虛煩者,由腑臟尚虛而氣內搏之所為也。

《短劇方》大烏梅湯治被下之以后,虛煩燥不得眠,劇者顛倒心中懊 (奴道反)方∶大烏梅(十四枚,擘) 好豉(七合)凡二物,以水四升,煮梅令得二升半,納豉令四、五沸,得一升半,分二服。

《千金方》治下后煩,氣暴上,香蘇湯方∶香豉(五兩) 生蘇(一把,冬用子三兩)凡二物,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

《僧深方》治大下后虛煩不得眠,劇者顛倒懊 欲死方∶梔子(十四枚,擘) 好豆豉(七合)凡二物,水四升,先煮梔子,令余二升半汁,乃納豉,二三沸,去滓,服一升。一服安者,

治利后不能食

《病源論》云∶利后不能食者,由脾胃虛弱、氣逆胸間之所為也。

《千金方》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虛滿不得食方∶夕藥(一兩) 甘草(一兩) 當歸(二兩) 生姜(五兩)桂心(三兩) 濃樸(二兩) 半夏(一兩)凡七物,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利后噦

《病源論》云∶下斷之后,脾胃虛,氣逆,遇冷折之,其氣不通則令噦。

《范汪方》治大下之后,下止,嘔噦、胸中滿塞、水漿不下方∶橘皮(一兩) 人參(一兩) 香豉(一升,一方一兩) 桂心(二兩) 生姜(五兩)半夏(三兩) 甘草(一兩)凡七物,切,以水九升,煮豉取七升,去滓,納諸藥,微火上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利后逆滿

《病源論》云∶利后而心下逆滿者,猶臟虛,心下有停飲,氣逆乘之所為也。

《范汪方》治中寒下以后,心下逆滿上沖胸中、起欲頭眩方∶茯苓(四兩) 桂(三兩) 白術(二兩) 甘草(二兩)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利后谷道痛

《病源論》云∶利久腸虛,邪客于肛門,邪氣與真氣相搏,故令疼痛也。

《新錄方》利谷道疼痛方∶炒鹽熨下部。

又方∶燒蒜去皮,納下部,良。

《范汪方》利谷道痛方∶炙枳實熨之。

《集驗方》治赤白滯下久不斷、谷道疼痛不可忍∶宜服溫藥,熬鹽熨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获嘉县| 巨鹿县| 泗水县| 阳新县| 赣榆县| 长春市| 监利县| 山阳县| 建平县| 益阳市| 府谷县| 大方县| 阿图什市| 西宁市| 浮山县| 横峰县| 民和| 浏阳市| 虹口区| 九寨沟县| 深泽县| 定陶县| 石嘴山市| 九龙坡区| 应用必备| 通州市| 德格县| 宁强县| 伊川县| 武邑县| 无极县| 广平县| 从化市| 繁峙县| 渭源县| 阿荣旗| 岑溪市| 建宁县| 时尚| 乡城县| 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