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源論》云∶口臭者,由五臟六腑不調(diào),氣上胸膈。然腑臟之氣臊腐,因蘊積胸膈之間。
《養(yǎng)生方》云∶空腹不用見臭,尸氣入脾,舌上白黑起,口常臭也。
《隋煬帝后宮諸香藥方》療口臭方∶桂心 甘草 細辛上三物,分等,搗篩,服三指撮,酒服之二十日,便瘥。
《錄驗方》治口中臭令還香方∶細辛(三分) 當(dāng)歸(三分) 桂心(一兩) 甘草(二兩)凡四物,切,以水一升,煎取四合,含之,吐去之。
《千金方》治口臭方∶橘皮(五分) 桂心(三分) 木蘭(四分) 棗(三十枚)上四味,冶小篩,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丸,含之日三。
又方∶熬大豆令焦及熱潑酢取汁含之。
又方∶香薷一把,以水一升,煎取二升,稍含之。
《經(jīng)心方》治口臭方∶水濃煮細辛汁,含久吐去。
又方∶以破除日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廁中,良。又平旦如此。
《極要方》治口臭方∶常宜含豆 即愈。
又方∶常含細辛即愈。
《葛氏方》治口臭方∶蜀椒一升,桂心一尺,末三指撮,以酒服之。
又方∶煎柏子,含之。
《崔禹錫食經(jīng)》云∶口臭方∶取薰蕖根汁果煎如膏,常食之。
又方∶亦可食懷( )香。
又方∶末檳榔子含之。
《集驗方》治口中臭散方∶甘草(五兩) 芎 〔( )四兩〕 白芷(三兩)凡三物,冶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張口不合方
《葛氏方》治卒失欠頷車蹉張口不得還方∶令人兩手牽其頤已,暫推之,急出大指,或咋傷也。
《千金方》治張口不合方∶消蠟(蜜,又蜜滓也)和水,敷之。
《德貞常方》治張口不合方∶灸通谷穴,在上管旁半寸。
又方∶灸翳風(fēng)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中也。
治舌腫強方
《病源論》云∶心脾虛,為風(fēng)熱所乘,隨脈至舌,熱氣留止,血氣壅澀,故舌腫。
《千金方》治舌腫滿口方∶半夏十二枚。
洗酢一升,煮取八合,含久,吐良。
又云∶治舌卒腫,起如吹豬胞狀滿口塞喉方∶急以指刮破舌兩邊,去汁即愈。亦可以刀鋒決又方∶以指撞潰去汁,亦可以刀破以瘡膏涂之。
又方∶釜底黑末和酢,濃涂舌上下,脫去更涂,須臾即消。若先決出汁,竟與彌佳,瘡膏涂又方∶此患人皆不識,或錯治益困,殺人甚急。但看其舌下,自有噤(渠金反)蟲形狀,或如螻蛄?;蛩婆P蠶子,細審看有頭尾,其頭少白,燒鐵釘烙頭上,使熟即自銷。
《葛氏方》治舌卒腫起如吹豬胞狀,滿口塞喉,氣息欲不復(fù)通,須臾不治則殺人方∶直以指出血愈者又方∶濃煮甘草湯,含少時,取釜底墨,苦酒和,濃涂舌上下,脫去更涂,須臾便消,若先《枕中方》治人腫舌方∶取水底石三七枚,熨之。
治重舌方
《病源論》云∶舌者,心之候也。脾之脈,起于足大指,入連于舌本。心脾有熱,熱氣隨脈《葛氏方》治卒重舌方∶末赤小豆,以苦酒涂和舌上。
又方∶烏賊魚骨,蒲黃分等末,敷舌上。
又方∶灸兩足外踝各三壯。
《千金方》治重舌方∶取蒲黃敷舌下,日三四。
又方∶灶中黃土,酒和,敷上。
《僧深方》治重舌方∶燒露蜂房,淳酒和敷喉下,立愈有驗。
《集驗方》治重舌方∶以鈹針刺舌下腫者,令血出。愈。勿刺大脈也。
治懸雍卒長方
《病源論》云∶五臟六腑有伏熱,上沖喉咽,熱氣乘于懸雍,或長或腫。
《葛氏方》治懸雍卒長數(shù)寸,隨喉出入,不得食方∶搗鹽,綿纏箸頭注鹽,就以揩之,日六又方∶開口以箸仰舌,乃燒小鐵于管中,灼之,若不頓為者可三為之,畢,以鹽涂燒灼處。
《千金方》懸膺咽中生息肉舌腫方∶羊蹄草,煮取汁,口含。
又方∶以鹽豉和,涂之。
《范汪方》懸膺卒長方∶釜底墨以酒和涂舌上下,即愈。
又方∶以鹽注其頭,即自縮。
治風(fēng)齒痛方
《病源論》云∶手陽明之支脈入于齒,齒是骨之所終,髓之所養(yǎng)。若風(fēng)冷客于經(jīng)絡(luò),傷于骨《葛氏方》治風(fēng)齒疼痛頰腫方∶酒煮獨活令濃及熱,含之。
《范汪方》治風(fēng)齒痛,根空腫痛引耳頰,晝呼夜啼,無聊賴方∶獨活四兩,切,以清酒三升《醫(yī)門方》療齒楚痛嚼食不得者方∶以生地黃,桂二味相和合,嚼之咽汁,瘥。
《錄驗方》治風(fēng)齒痛方∶當(dāng)歸(三兩) 獨活(一兩)上二物,細切,絹囊盛,清酒五升漬三日,稍含漬齒,久久吐去,更含,日四五次。
《耆婆方》治風(fēng)齒疼痛不可忍驗方∶獨活(一兩) 細辛(二分) 椒(一勺) 當(dāng)歸(一分)四味,以好酒大升半,微火煮令減半,稍稍含之吐出,更含,以瘥為度。
治齲齒痛方
《病源論》云∶手陽明之脈,入于齒。足太陽脈,有入于頰,遍于齒者。其經(jīng)虛,風(fēng)氣客之亦曰風(fēng)《養(yǎng)生方》云∶朝夕琢齒,齒不齲。
又云∶食必當(dāng)漱口數(shù)過,不爾,使人病齒齲之。
《刪繁方》云∶治齒齲方∶蜀椒(一兩) 礬石(半兩) 桂心〔一兩(一方分等)〕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細細漱口吐之。(今按∶《范汪方》以細辛代蜀椒。)《葛氏方》治齲齒方∶灸足外踝右三寸,隨齒痛左右七壯。
又方∶雞舌香置蟲齒上,咋之。
又方∶取李枝,削取里白皮一把,以少水煮十沸。小冷含之。不過三,當(dāng)吐蟲長六七分,皆又方∶作竹針一枚,東向以釘柱,先咒曰∶冬多風(fēng)寒,夏多暖暑,某甲病齲,七星北斗光鼓可《千金方》治齲齒方∶大酢一升,煮枸杞白皮一升,取半升含,蟲出。
又方∶白楊葉,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含。
又云∶齒有孔,得食面腫方∶莽草七葉 豬椒附根皮(長四寸者七枚)凡二味,以漿二升,煮得一升,適寒溫,含滿口,吐去《范汪方》治齲齒方∶有孔取細鐵大小如孔中也,曲鐵頭,火燒令熱,以納孔中,不過四五《錄驗方》治齲齒方∶取絲楊柳細枝,除上皮取青皮,卷如梅李大;含嚼之含汁,漬齒根。
《醫(yī)門方》治齲齒方∶以松脂捻令頭尖,注孔中,蟲當(dāng)出也。
又方∶嚼薰陸香咽汁,立瘥。
《短劇方》治甘蟲食齒根方∶伏龍肝置石上,著一撮鹽須臾化為水,以 展取,待凝濃,取又方∶皂莢去皮涂上,蟲出。
又云∶治齒齲方∶腐棘針(二百枚,是棗樹刺自朽落地者)凡一物, 咀,以水二升,煎得一升,含漱出即愈。
治齒碎壞方
《葛氏方》治人病 齒稍碎壞欲盡方恒能以綿裹礬石銜咋之,咽吐其汁。
治齒令堅方
《錄驗方》云∶欲令齒堅方∶可用礬石,細辛分等煮,以漱口中。
又方∶煮枸杞根漱口,良。
治齒動欲脫方
《病源論》云∶經(jīng)脈虛,風(fēng)邪乘之,血氣不能榮潤,故令動搖。
《千金方》治齒根動欲脫方∶生地黃(二兩) 獨活(三兩)酒一升,漬一宿,含之。
《葛氏方》治齒根動欲脫方∶生地黃根,綿裹著齒上, 咀,以汁漬齒根,日四五為之。能十日為之,長不復(fù)動。(今按∶《范汪方》∶取生地黃根肥大者一節(jié),咽其汁,日三,其日即愈。可數(shù)十年不復(fù)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