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六經方藥(4)

  • 重訂通俗傷寒論
  • (清)俞根
  • 4039字
  • 2015-12-26 14:56:57

養(yǎng)榮承氣湯 潤燥兼下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載吳又可《溫疫論》鮮生地(一兩) 生白芍(二錢) 小枳實(錢半) 真川樸(五分) 油當歸(三錢) 白知母(三錢) 生錦紋(一錢)【秀按】火郁便閉。不下則無以去其結熱。液枯腸燥。不潤則適以速其亡陰。方以四物湯去川芎。重加知母。清養(yǎng)血液以滋燥。所謂增水行舟也。然徒增其液。而不解其結。則揚湯止沸。轉身即干。故又以小承氣去其結熱。此為火盛爍血。液枯便閉之良方。

【廉勘】吳鞠通重用細生地、元參、麥冬、合調胃承氣。名曰增液承氣湯。從此方套出。皆為熱結液枯。腸燥便閉而設。

【榮齋按】本方何秀山按語中有“重加知母”句,我認為“知母”是“生地”二字之誤。

濃樸七物湯 攻里兼解表法 俞氏經驗方 載《金匱要略》薄川樸(二錢) 生錦紋(酒浸一錢) 鮮生姜(一錢) 大紅棗(四枚) 小枳實(錢半) 川桂枝(八分) 清炙草(六分)【秀按】腹?jié)M而痛。大便不通。為內實氣滯之的證。故君以小承氣法。疏氣機以泄里實。但肢冷身熱。表邪未凈。佐桂枝湯去白芍之酸收。解表邪而和營衛(wèi)。此為太陽陽明。攻里解表之良方。

柴芩清膈煎 攻里兼和解法 俞氏經驗方川柴胡(八分) 生錦紋(酒浸,錢半) 生枳殼(錢半) 焦山梔(三錢) 青子芩(錢半) 蘇薄荷(錢半)苦桔梗(一錢) 青連翹(二錢) 生甘草(六分) 鮮淡竹葉(三十六片)【秀按】少陽表邪。內結膈中。膈上如焚。寒熱如瘧。心煩懊 。大便不通。故君以涼膈散法。生軍領梔芩之苦降。蕩胃實以泄里熱。佐以枳桔。引荷、翹、甘、竹之辛涼。宣膈熱以解表邪。妙在柴胡合黃芩。分解寒熱。此為少陽陽明。攻里清膈之良方。

六磨飲子 下氣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上沉香(一錢) 尖檳榔(一錢) 小枳實(一錢) 廣木香(一錢) 臺烏藥(一錢) 生錦紋(一錢,各用原支)用開水各磨汁兩匙。仍和開水一湯碗服。

【秀按】胃為陽府。宜通宜降。五磨飲子。本為氣郁上逆而設。得錦紋汁。則疏氣滯。降實火。尤為得力。

此為郁火傷中。痞滿便秘之良方。功用甚多。學人宜注意之。

枳實導滯湯 下滯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小枳實(二錢) 生錦紋(錢半酒洗) 凈楂肉(三錢) 尖檳榔(錢半) 薄川樸(錢半) 小川連(六分) 六和曲(三錢) 青連翹(錢半) 老紫草(三錢) 細木通(八分) 生甘草(五分)【秀按】凡治溫病熱癥。往往急于清火。而忽于里滯。不知胃主肌肉。胃不宣化。肌肉無自而松。即極力涼解。反成冰伏。此方用小承氣合連檳為君。苦降辛通。善導里滯。臣以楂、曲疏中。翹、紫宣上。木通導下。

佐以甘草和藥。開者開。降者降。不透發(fā)而自透發(fā)。每見大便下后。而疹 齊發(fā)者以此。此為消積下滯。三焦并治之良方。

加味涼膈煎 下痰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風化硝(一錢) 煨甘遂(八分) 葶藶子(錢半) 蘇薄荷(錢半) 生錦紋(一錢酒洗) 白芥子(八分)片黃芩(錢半) 焦山梔(三錢) 青連翹(錢半) 小枳實(錢半) 鮮竹瀝(兩瓢) 生姜汁(兩滴,同沖)【秀按】凡溫熱者。多挾痰火壅肺。其證痰多咳嗽。喉有水雞聲。鼻孔煽張。氣出入多熱。胸膈痞脹。腹?jié)M便秘。甚則喘脹悶亂。胸腹堅如鐵石。脹悶而死。急救之法。惟速用此方。涼膈散為君。以去其火。臣以枳、葶、芥、遂。逐其痰而降其氣。佐以竹瀝、姜汁。辛潤通絡。庶可轉危為安。若畏其峻險而不用。仍以疲藥塞責。則百不救一矣。

陶氏黃龍湯 攻補兼施法 俞氏經驗方載陶氏《六書》生錦紋(錢半酒浸) 真川樸(六分) 吉林參(錢半另煎) 清炙草(八分) 元明粉(一錢) 小枳實(八分蜜炙) 白歸身(二錢) 大紅棗(二枚)【秀按】此方為失下證。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虛極熱盛。不下必死者立法。故用大承氣湯急下以存陰。又用參歸草棗。氣血雙補以扶正。此為氣血兩虧。邪正合治之良方。

【廉勘】以上十六方。名承氣者十方。暗用承氣而另易方名者六方。溫清消補。氣血痰食。無法不備。可謂法良意美矣。然用承氣者有八禁焉。一者表不解。如惡寒未除。小便清長。知病仍在表也。法當汗解。二者心下硬滿。心下為膈中上脘之間。硬滿則邪氣尚淺。若誤攻之。恐利遂不止。三者合面赤色。面赤為邪在表。

浮火聚于上。而未結于下。故未可攻。又面赤而嬌艷。為戴陽癥。尤宜細辨。四者平素食少。或病中反能食。

蓋平素食少。則胃氣虛。故不可攻。然病中有燥糞。即不能食。若反能食。則無燥糞。不過便硬耳。但須潤之。亦未可攻也。五者嘔多。嘔屬少陽。邪在上焦。故未可攻也。六者脈遲。遲為寒。攻之則呃。七者津液內竭。病患自汗出。小便自利。此為津液內竭。不可攻之。宜蜜煎導而通之。八者小便少。病患平日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知其不久即入大腸。宜姑待之。不可妄攻也。知此八禁。庶免誤投。

五仁橘皮湯 滑腸通便法 俞氏經驗方甜杏仁(三錢研細) 松子仁(三錢) 郁李凈仁(四錢,杵) 原桃仁(二錢杵) 柏子仁(二錢杵) 廣橘皮(錢半,蜜炙)【秀按】杏仁配橘皮。以通大腸氣閉。桃仁合橘皮。以通小腸血秘。氣血通潤。腸自滑流矣。故以為君。郁李仁得橘皮。善解氣與水互結。洗滌腸中之垢膩。以滑大便。故以為臣。佐以松、柏、通幽。幽通則大便自通。此為潤燥滑腸。體虛便閉之良方。若欲急下。加元明粉二錢。提凈白蜜一兩。煎湯代水可也。挾滯。加枳實導滯丸三錢。挾痰。加礞石滾痰丸三錢。挾飲。加控涎丹一錢。挾瘀。加代抵當丸三錢。挾火。加當歸龍薈丸三錢。挾蟲。加椒梅丸錢半。或吞服。或包煎。均可隨證酌加。此最為世俗通行之方。時醫(yī)多喜用之。取其潤不滯氣。下不傷飲耳。

增附丸方枳實導滯丸 緩下食滯法 方載李明之《脾胃論》小枳實(五錢) 六神曲(五錢) 青子芩(三錢) 赤苓(三錢) 生曬術(三錢) 制錦紋(一兩)小川連(三錢) 澤瀉(二錢)礞石滾痰丸 峻攻痰火法 方載王隱君《養(yǎng)生主論》青礞石(一兩火硝 研) 沉香(五錢) 川錦紋(八兩酒蒸) 青子芩(八兩酒洗)控涎丹 峻攻痰涎法 方載《丹溪心法》白芥子(一兩) 煨甘遂(一兩) 紅牙大戟(一兩) 生姜汁糊丸代抵當丸 峻攻瘀熱法 方載《王氏準繩》生川軍(四兩酒炒) 炒川甲(一兩) 元明粉(一兩) 歸尾(一兩) 光桃仁(三十枚) 蓬莪術(一兩醋炒) 紫 桂(三錢) 細生地(一兩)當歸龍薈丸 峻瀉肝火法 方載丹溪《心法》龍膽草(一兩) 當歸(一兩) 小川連(一兩) 川黃柏(一兩) 蘆薈(五錢) 廣木香(錢半) 青子芩(一兩) 生山梔(一兩) 生川軍(五錢) 青黛(五錢) 麝香(五分)椒梅丸 緩攻蟲積法 方載《張氏醫(yī)通》炒川椒(三錢) 烏梅肉(一錢) 小川連(一錢) 飴糖為丸(附方完)雪羹合更衣丸 肝與小腸并治法 俞氏經驗方淡海蜇(四兩) 大荸薺(六個) 更衣丸(錢半,或吞服或包煎)【秀按】雪羹之方。始見于王晉三《古方選注》。謂海蜇味咸。荸薺味甘微咸。皆性寒而質滑。有清涼內沁之妙。凡肝經熱厥。少腹攻沖作痛。諸藥不效者。用以泄熱止痛。捷如影響。然以予所驗。功不止此。凡痰喘胸痞。嘔吐脹滿。便閉滯下。 瘕疳黃等病。由于肝火為患者。皆可酌用。即宜下之證。而體虛不任硝黃者。隨證佐以枳樸等品。每收默效。惟俞氏謂其力薄。輒佐以更衣丸。屢奏殊功。

蠲飲萬靈湯 急下停飲法 俞氏經驗方芫花(五分酒炒) 煨甘遂(八分) 姜半夏(六錢) 浙茯苓(八錢) 大戟(一錢酒炒)大黑棗(十枚)炒廣皮(三錢) 鮮生姜(一錢)【秀按】停飲為患。輕則痞滿嘔吐。重則腹?jié)M肢腫。甚則化脹成臌。非峻逐之。無以奏功。此方君以芫花之辛辣。輕清入肺。直從至高之分。去郁陳 。又以甘遂大戟之苦泄。配大棗甘而潤者緩攻之。則自胸及脅腹之飲。皆從二便出矣。此仲景十棗湯之功用也。俞氏臣以二陳湯去甘草者。遵仲景痰飲以溫藥和之之法。佐以生姜之辛。合十棗之甘。則辛甘發(fā)散。散者散。降者降。停飲自無容留之地矣。名曰萬靈。洵不愧也。

張氏濟川煎 增液潤腸兼調氣法 俞氏經驗方 方載《景岳全書》淡蓯蓉(四錢) 淮牛膝(二錢生) 升麻(五分蜜炙) 油當歸(三錢) 福澤瀉(錢半) 枳殼(七分蜜炙)【秀按】大便秘一證。有熱結。有氣滯。有液枯。熱結則諸承氣為正治。固已。氣滯必求其所以滯之者。而為之去其滯。如食滯則枳實導滯。痰滯則加味涼膈。瘀滯則桃仁承氣。飲滯則蠲飲萬靈。寒滯則濃樸七物。熱滯則六磨飲子。皆足奏功。液枯多兼熱結。則養(yǎng)榮承氣為正治。若液枯而兼氣滯。輕則五仁橘皮。重則張氏濟川。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張景岳謂病淺虛損。而大便不通。則硝黃攻擊等劑。必不可用。若勢有不得不通者。宜此方主之。此用通于補之劑也。最妙。

【榮齋按】程鐘齡說:“下者攻也,攻其邪也。病在表則汗之,在半表半里則和之,病在里則下之而已。然有當下不下誤人者;有不當下而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妄下之誤人者;有當下不可下,而又不可以不下,下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當下而下之不知深淺,不分便溺、蓄血,不論湯丸以誤人者;又雜癥中,不別寒熱積滯,痰水蟲血癰膿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何謂當下不下?仲景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少陰病六七日,腹?jié)M不大便者,急下之。下利脈滑數,不欲食,按之心下硬者,有宿食也,急下之。陽明病,譫語不能食,胃中有燥屎也,可下之。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少陰病,下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癥,大便難者,急下之。”此皆在當下之例。若失時不下,則津液枯竭,身如槁木,勢難挽回矣。然又有不當下而下者何也?如傷寒表癥未罷,病在陽也,下之則成結胸;病邪雖已入里,而散漫于三陰經絡之間,尚未結實,若遽下之,亦成痞氣;況有陰結之癥,大便反硬,得溫則行,如開冰解凍之象。又雜癥中,有高年血燥不行者,有新產血枯不行者,有病后亡津液者,有亡血者,有日久不更衣,腹無所苦,別無他癥者;若誤下之,變癥蜂起矣!所謂不當下而下者此也。然又有當下不可下者何也?病有熱邪傳里,已成可下之癥,而其人臍之上下左右或有動氣,則不可以下。經云:‘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煩熱,身浮汗泄,欲得水自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南县| 横峰县| 博爱县| 棋牌| 南汇区| 兖州市| 即墨市| 佳木斯市| 古丈县| 岗巴县| 南开区| 蒙阴县| 崇文区| 孝昌县| 湟中县| 临猗县| 桂阳县| 贺兰县| 台南市| 青川县| 宜丰县| 天津市| 韶关市| 利川市| 屯门区| 连山| 丰县| 新安县| 浪卡子县| 蓬莱市| 丰县| 高淳县| 西林县| 延边| 泽库县| 东乌| 麻城市| 广州市| 滦南县| 柘城县| 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