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六經方藥(3)

柴胡四物湯 和解兼補血法 俞氏經驗方柴胡(八分) 仙半夏(一錢) 歸身(一錢) 生白芍(二錢) 條芩(八分) 清炙草(六分)生地(錢半) 川芎(七分)【秀按】少陽證初病在氣。久必入絡。其血在將結未結之間。而寒熱如瘧。胸脅串痛。至夜尤甚者。陷入于足厥陰之肝絡也。若但據寒熱現狀。便投小柴胡原方。則人參、姜、棗、溫補助陽。反令血愈虧而熱愈結。熱結則表里閉固。內火益熾。立竭其陰而肝風內動矣。此方君以柴胡入經和氣。即臣以川芎入絡和血。妙在佐以歸、地、白芍之養血斂陰。即使以半夏、甘草之辛甘化陽。庶幾陰陽和。俾陰液外溢則汗出。而寒熱脅痛自止矣。此為疏氣和血。妊婦寒熱之良方。

加減小柴胡湯 和解兼通瘀法 俞氏經驗方鱉血柴胡(一錢) 光桃仁(三錢) 歸尾(錢半) 粉丹皮(二錢) 酒炒黃芩(一錢) 杜紅花(一錢) 生地(二錢) 益元散(三錢,包煎)【秀按】婦人中風七八日。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寒熱如瘧。發作有時。此方君以柴、芩、和解寒熱。臣以歸尾、桃仁、破其血結。佐以生地、丹皮、涼血泄熱。以清解血中之伏火。使以益元滑竅導瘀。從前陰而出。此為和解寒熱。熱結血室之良方。

【廉勘】葉天士先生曰。婦人經水適來適斷。邪陷血室。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用參棗扶胃氣。

以沖脈隸屬陽明也。此惟虛者為合治。若熱邪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從陶氏小柴胡湯去參、草、姜、棗。加生地、桃仁、楂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身體重滯。兩側連胸背皆拘束不遂。每多譫語如狂。當從小柴胡湯去參、草、棗。加酒炒延胡、歸尾、桃仁、制香附、枳殼等。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包。胸中痹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為表里上下一齊盡解之理。此方甚為巧妙。

柴胡羚角湯 和解偏重破結法 俞氏經驗方鱉血柴胡(二錢) 歸尾(二錢) 杜紅花(一錢) 碧玉散(三錢,包煎) 羚角片(三錢,先煎) 桃仁(九粒) 小青皮(錢半) 炒穿甲(一錢) 吉林大參(一錢) 醋炒生錦紋(三錢) 臨服調入牛黃膏(一錢)【秀按】婦人溫病發熱。經水適斷。晝日明了。夜則譫語。甚則昏厥。舌干口臭。便閉溺短。此為熱結血室。乃少陽內陷陽明厥陰之危候。外無向表之機。內無下行之勢。是證之重而又重者也。此方君以鱉血柴胡。

入經達氣。入絡利血。提出少陽之陷邪。羚角解熱清肝。起陰提神。臣以歸尾、桃仁。破其血結。青皮下其沖氣。佐以穿甲、碧玉散、炒生軍。直達瘀結之處。以攻其堅。引血室之結熱。一從前陰而出。一從后陰而出。

妙在人參大補元氣。以協諸藥而神其用。牛黃膏清醒神識。以專治譫語如狂。此為和解陰陽。大破血結。背城一戰之要方。

附牛黃膏 涼透血絡芳香開竅法 方出劉河間《六書》西牛黃(二錢) 廣郁金(三錢) 丹皮(三錢) 梅冰(一錢) 飛辰砂(三錢) 生甘草(一錢)上藥研至極細。用藥湯頻頻調下。

【廉勘】熱入血室。當分經適來因受病而止。經適來受病而自行。經適斷而受病三種。則實與虛自見。如經水適來。因熱邪陷入而搏結不行者。必有瘀血。察其腰脅及少腹。有牽引作痛拒按者。必以清熱消瘀為治。如因邪熱傳營。逼血妄行。致經水未當期而至者。必有身熱煩躁不臥等證。治宜涼血以安營。如經水適斷而受邪者。經行已凈。則血室空虛。邪必乘虛而陷。治宜養營以清熱。如伏邪病發。而經水自行者。不必治經水。但治其伏邪。而病自愈。臨證必須詢其經期。以杜熱入血室。

【榮齋按】程鐘齡說:“傷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湯加減是已。然有當和不和誤人者,有不當和而和以誤人者,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稟質之虛實臟腑之燥濕,邪氣之兼并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夫病當耳聾脅痛,寒熱往來之際,應用柴胡湯和解之,而或以麻黃桂枝發表誤矣!或以大黃芒硝攻里,則尤誤矣!又或因其胸滿脅痛而吐之,則亦誤矣!蓋病在少陽,有三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當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他藥,均為無益而反有害。古人有言:‘少陽膽為清凈之府,無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為切當。’何其所見明確,而立法精微,其至此乎?此所謂當和而和者也。然亦有不當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陽誤用柴胡,謂之引賊入門,輕則為瘧,重則傳入心胞,漸變神昏不語之候;亦有邪已入里,燥渴譫語,諸癥業集,而醫者僅以柴胡湯治之,則病不解;至于內傷勞倦,內傷飲食,氣虛血虛,癰腫瘀血諸癥,皆令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均非柴胡湯所能去者;若不辨明癥候,切實用藥,而借此平穩之法,巧為藏拙,誤人匪淺!所謂不當和而和者此也。然亦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者,何也?夫傷寒之邪,在表為寒,在里為熱,在半表半里,則為寒熱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則寒多,偏于里者則熱多,而用藥須與之相稱,庶陰陽和平,而邪氣頓解;否則寒多而益其寒,熱多而助其熱,藥既不平,病益增劇,此非不和也,知和而不得寒熱多寡之宜者也。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稟質之虛實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賊甫入門,豈敢遽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窺其堂奧空虛,乃乘隙而進,是以小柴胡用人參者,所以補正氣,使正氣旺則邪無所容,自然得汗而解。亦有表邪失汗,腠理致密,賊無出路,由此而傳入少陽,熱氣漸盛,此不關本氣之虛,故有不用人參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虛實,法在變通,不可誤也。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臟腑之燥濕者何也?如病在少陽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液未傷,清潤之藥,不宜太過,而半夏生姜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漸結,是邪氣將入于陰,津液漸少,則辛燥之藥可除,而花粉栝蔞,有必用矣;所謂臟腑有燥濕之不同者此也。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并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陽,而太陽陽明癥未罷,是少陽兼表邪也,小柴胡中須兼表藥,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陽兼里熱,則便閉譫語燥渴之癥生,小柴胡中須兼里藥,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三陽合病闔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者,用白虎湯和解之;蓋三陽同病,必連胃腑,故以辛涼之藥,內清本腑,外徹肌膚,令三經之邪,一同解散,是又專以清劑為和矣。所謂邪有兼并者此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溫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補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潤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義則一,而和之法變化無窮焉。”

第三節·攻下劑

調胃承氣湯 緩下胃腑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生錦紋(一錢酒浸) 清炙草(五分) 鮮生姜(一片) 元明粉(五分) 大紅棗(兩枚)【秀按】調胃者。調和胃氣也。大黃雖為蕩滌胃腸之君藥。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甘緩。皆以緩大黃之下性。然猶恐其隨元明粉咸潤直下。故又使以姜棗之辛甘。助胃中升發之氣。元明粉之分量。減半于大黃。合而為節節彌留之法。否則大黃隨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無戀膈生津之用。何謂調胃耶。此為陽明燥熱。初結胃腑之良方。

小承氣湯 直下小腸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生川軍(三錢酒洗) 小枳實(二錢) 薄川樸(一錢)【秀按】小腸火腑。非苦不通。故君以生軍之苦寒。以滌小腸。臣以枳實之苦降。直達幽門。但苦非辛不通。故佐以濃樸之苦辛。助將軍一戰成功也。此為陽明實熱。蘊結小腸之良方。若熱結旁流。加川連一錢尤妙。

大承氣湯 峻下大腸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元明粉(三錢) 生錦紋(四錢) 小枳實(二錢) 薄川樸(一錢)【秀按】大腸與胃同為燥金之腑。《易》曰、燥萬物者莫 乎火。燥非潤不降。火非苦不瀉。故君以元明粉潤燥軟堅。生川軍蕩實瀉火。臣以枳實去痞。原樸泄滿。合而為痞滿燥實堅。大腸實火之良方。加甘草名三一承氣湯。

【廉勘】唐容川曰。三承氣湯。不但藥力有輕重之分。而其主治。亦各有部位之別。故調胃承氣湯。仲景提出心煩二字。以見胃絡通于心。而調胃承氣。是注意在治胃燥也。故以大黃芒硝瀉熱潤燥。合之甘草。使藥力緩緩留中。以去胃熱。故名調胃也。大承氣湯。仲景提出大便已硬四字。是專指大腸而言。大腸居下。藥力欲其直達。不欲其留于中宮。故不用甘草。大腸與胃。同稟燥氣。故同用硝黃以潤降其燥。用枳樸者。取木氣疏泄。助其速降也。若小承氣湯。則重在小腸。故仲景提出腹大滿三字為眼目。蓋小腸正當大腹之內。小腸通身接連油網。油是脾所司。膜網上連肝系。肝氣下行。則疏泄脾土。而膏油滑利。肝屬木。故枳樸秉木氣者。

能疏利脾土。使油膜之氣。下達小腸而出也。又用大黃歸于脾土者。瀉膏油與腸中之實熱。此小承氣所以重在小腸也。其不用芒硝。以小腸不秉燥氣。故不取硝之咸潤。至大承氣亦用枳樸者。以肝木之氣。從油膜下接大腸。《內經》所謂肝與大腸通也。三承氣湯。藥力皆當從胃中過。從大腸而去。但其命意。則各有區別。用者當審處焉。觀此。則吳鞠通調胃承氣、導赤承氣二方。似覺多事。

三仁承氣湯 緩下脾臟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大麻仁(三錢炒香) 松子仁(三錢研透) 小枳實(錢半炒香) 大腹皮(二錢) 光杏仁(三錢勿研)生川軍(一錢蜜炙) 油木香(五分) 豬胰略炒(一錢)【秀按】脾與胃以膜相連。膜者脂膜也。上濟胃陰。下滋腸液。皆脾所司。若發汗利小便太過。則膽火熾盛。爍胃熏脾。胃中燥而煩實。實則大便難。其脾為約。約則脾之脂膜枯縮矣。故君以麻、杏、松仁等多脂而香之物。濡油脾約。以滋胃燥。然胃熱不去。則膽火仍熾。又必臣以生軍、枳實。去胃熱以清膽火。所謂釜底抽薪是也。佐以油木香、大腹皮者。以脾氣喜焦香。而油木香則滑利脂膜。脾絡喜疏通。而大腹皮又能直達脾膜也。妙在使以豬胰。善去油膩而助消化。以洗滌腸中垢濁。此為胃燥脾約。液枯便閉之良方。

陷胸承氣湯 肺與大腸并治法 俞氏經驗方栝蔞仁(六錢杵) 小枳實(錢半) 生川軍(二錢) 仙半夏(三錢) 小川連(八分) 風化硝(錢半)【秀按】肺伏痰火。則胸膈痞滿而痛。甚則神昏譫語。肺氣失降。則大腸之氣亦痹。腸痹則腹滿便閉。故君以蔞仁、半夏。辛滑開降。善能寬胸啟膈。臣以枳實、川連。苦辛通降。善能消痞泄滿。然下既不通。必壅乎上。又必佐以硝、黃。咸苦達下。使痰火一齊通解。此為開肺通腸。痰火結閉之良方。

犀連承氣湯 心與小腸并治法 俞氏經驗方犀角汁(兩瓢沖) 小川連(八分) 小枳實(錢半) 鮮地汁(六瓢沖) 生錦紋(三錢) 真金汁(一兩沖)【秀按】心與小腸相表里。熱結在腑。上蒸心包。癥必神昏譫語。甚則不語如尸。世俗所謂蒙閉證也。便通者宜芳香開竅。以通神明。若便秘而妄開之。勢必將小腸結熱。一齊而送入心竅。是開門揖盜也。此方君以大黃、黃連。極苦泄熱。涼瀉心小腸之火。臣以犀、地二汁。通心神而救心陰。佐以枳實。直達小腸幽門。俾心與小腸之火。作速通降也。然火盛者必有毒。又必使以金汁。潤腸解毒。此為瀉心通腸。清火逐毒之良方。

白虎承氣湯 清下胃腑結熱法 俞氏經驗方生石膏(八錢細研) 生錦紋(三錢) 生甘草(八分) 白知母(四錢) 元明粉(二錢) 陳倉米(三錢,荷葉包)【秀按】胃之支脈。上絡心腦。一有邪火壅閉。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竅。故昏不識人。譫語發狂。大熱大煩。

大渴大汗。大便燥結。小便赤澀等癥俱見。是方白虎合調胃承氣。一清胃經之燥熱。一瀉胃腑之實火。此為胃火熾盛。液燥便閉之良方。

桃仁承氣湯 急下腸中瘀熱法 俞氏經驗方光桃仁(三錢勿研) 五靈脂(二錢包) 生蒲黃(錢半) 鮮生地(八錢) 生川軍(二錢酒洗) 元明粉(一錢) 生甘草(六分) 犀角汁(四匙,沖)【秀按】下焦瘀熱。熱結血室。非速通其瘀。而熱不得去。瘀熱不去。勢必上蒸心腦。蓄血如狂。譫語。下爍肝腎。亦多小腹串疼。帶下如注。腰痛如折。病最危急。此方以仲景原方去桂枝。合犀角地黃及失笑散。三方復而為劑。可謂峻猛矣。然急證非急攻不可。重證非重方不效。古圣心傳。大抵如斯。但必辨證精切。明告病家。此為背城一戰之策。效否亦難預必。信則服之。否則另請高明可也。

解毒承氣湯 峻下三焦毒火法 俞氏經驗方銀花(三錢) 生山梔(三錢) 小川連(一錢) 生川柏(一錢) 青連翹(三錢) 青子芩(二錢) 小枳實(二錢) 生錦紋(三錢) 西瓜硝(五分) 金汁(一兩,沖) 白頭蚯蚓(兩支)先用雪水六碗。煮生綠豆二兩。滾取清汁。代水煎藥。

【秀按】疫必有毒。毒必傳染。癥無六經可辨。故喻嘉言從三焦立法。殊有卓識。此方用銀翹梔芩。輕清宣上。以解疫毒。喻氏所謂升而逐之也。黃連合枳實。善疏中焦。苦泄解毒。喻氏所謂疏而逐之也。黃柏、大黃、瓜硝、金汁。咸苦達下。速攻其毒。喻氏所謂決而逐之也。即雪水、綠豆清。亦解火毒之良品。合而為瀉火逐毒。三焦通治之良方。如神昏不語。人如尸厥。加《局方》紫雪。消解毒火。以清神識。尤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城市| 普定县| 龙川县| 革吉县| 昭苏县| 丹江口市| 龙门县| 梅河口市| 保靖县| 阳泉市| 阿坝县| 白水县| 包头市| 怀化市| 昌乐县| 界首市| 藁城市| 淮北市| 齐齐哈尔市| 柞水县| 绥芬河市| 永寿县| 富宁县| 三河市| 延边| 大邑县| 岢岚县| 依兰县| 太谷县| 梓潼县| 昌乐县| 渝中区| 双柏县| 泾阳县| 绵竹市| 彭山县| 城口县| 广水市| 永康市| 会东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