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欲求作佛,須明佛性。此佛性者,得之生初,人人本有,圣凡不異?;蛟弧捍蟪恕?,或曰『最上乘』,總指此性。性元無二,功有不同,其不同者,根不齊也。然根之不齊,由于氣稟有清有濁,故上根之資,一聞會,便解修持,參學亦易;中下之資,較諸上根,聞不易解,然辦苦功,終能醒悟,特較上資,為覺難耳。至于三根,固有不同,而修持之功亦殊,是以《楞嚴》圓通果位,其入手有二十余種差別;即《圓覺》三觀,每一觀有單修雙修,先后齊修等之各異;即《華嚴》十住十信十回向,以及四十一心之階級淺深,種種不一,此所以宜究心經論,精研伭微也。雖 佛叱多聞,不及修行無漏。然又曰『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可見 佛未嘗盡棄多聞,特以『渡河須用筏,既渡不須執』耳。故執經論以求佛法為不是,離經論以求佛法,亦不是也。若只圖參學,不事經論,則 如來何故說法四十九年,臨盤時,又以教典付囑 阿難尊者,則知空抱一知半解,而叱淹貫藏典為非,終屬得少為足,增上慢一流人。不知昔人于竺干之教,窮極伭奧,辨明宗旨,非仗論以闡經,藉經以顯法,安得大徹?所以永嘉閱《維摩》而悟心宗,天臺誦《法華》而得三昧,載之傳燈者,多屬雄才博識之衲子,罔有淺見眇聞之高僧。但佛門垂教,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故經有頓漸,乘有大小。根器敏捷者,于漸中亦得頓悟;根器濁鈍者,于頓教而亦漸通。如『三獸渡河』,此為下中之根,說小乘喻也;然『三車出宅』,見喻于《法華》,則由漸而說頓,開權智之方便。而顯實智之一乘,故佛法以《法華》會三歸一,為極至之談。是以諸大弟子,先后授記作佛,不論男女,不論人天,不論老少,咸與授記。此所謂在坑滿坑,在谷滿谷,即儒家所云『無物不有,無時不然』者也。但佛性雖圣凡不異,若不窮究參悟,又何得超凡入圣?昔 六祖為居士時,腰石舂米,極修苦行,后人似此磨勵者,能有幾許?即如參求之外,尚有誦持;誦持而外,復有凈土?!∽赃h法師開堂盧山,由念佛而脫輪回,生極樂者,備載《凈土傳》內。

因誦經而發明心性,見諸高僧傳者,亦不知凡幾!俗世緇流,參禪者動鄙念佛,不知 大勢至菩薩,亦緣念佛而證圓通;普賢菩薩,以親 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而為勸發。豈小果乎?惟是僧眾,或喜誦持,則務如說修行,于誦持中究明心性;或喜宗乘,則宜屏息萬緣,直參向上,于禪觀中究明心性;或喜凈土,則務以佛心念佛,一心不亂,于念佛中究明心性,若心性未明,正好極力參求。如客子返鄉,必到家而后安;如輕帆渡河,必陟岸而后快。若中途而止,畫地自限,欲求超凡,凡烏可超?欲求入圣,圣何可入?初果尚難,況四果乎?初禪未能,矧四禪乎?如此修行,終身莫能徹悟,于西來 祖意,必不可得。斯之謂袈裟底下失腳難復一輩人也?!?

會三歸一章第二十一

于時法筵仙眾,聞是說已,齊起于坐,白 天尊曰:「自昔上世,睿哲挺生,神明間出,墳典未作,瓊編未啟,梵帙未著。初不聞有儒道異名,何況于釋?文教既開,憲典斯作,垂之宇內,昭若日星,中古而降,淳樸斯漓。人罔知道,多迷性宗,多昧至理,而后三教同興,以開聾瞽。然支派各分,愈分愈遠。語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豁n子曰:『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出乎彼,則入乎此,勢使然也?!唤裰^三教同一至道,不應有三教之名。既儒釋道攸分,則不應云三教一理!畢竟同中,有所以異。惟愿 天尊,顯為宣說,使后代眾生,知所趨向,免墮疑障?!?

天尊言曰:「昔者鴻蒙初開,文字未立,結繩而治。天垂象,有日月星辰云霞之章,燦然昭著于上。圣人則之,觀星斗而作字,法云霞而作篆,察鳥跡而成文,作為書契,以利民用。方是時也,儒且無名,況釋道乎!然教雖未立,而體段已備。蓋自河圖洛書生成之數,為庖羲畫卦之始;而乾坤坎離之義,陰陽五行之旨,實開精一執中之傳,為三教之宗。況《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粊疗N種說陰陽,豈有異乎?且修煉之士,先明水火升降,而未濟既濟,《易》已先言之矣!岐伯告于黃帝之言,亦以天一生水。河圖之秘,配諸鉛汞,即釋氏稱為金仙,金乃水母,此即河圖生成之數,原為統同一理。至于道之與儒,尤為易曉。長生之功,有外六十四卦者乎?伏羲之卦,始于先天,干南坤北等。惟文王后天之學,干始西北,坤位西南。修丹之士,于乾坤之中,安爐立鼎,以后天藥物,修還先天。其中虛無空洞之中,即一畫以開天也,將謂上古圣人,儒耶?釋耶?道耶?

惟中古圣人,知后世之人,不能全體皆備,不得已分出三教名目。名雖各異,理實一焉。故曰『千百世以上,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千百世以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同也』。所以 佛說《法華》:『 日月燈明佛之后,復有 日月燈明;威音王佛之后,又有 威音王佛!』豈但如是,即盡未來劫,三教殊途而同歸,非 吾一人之私言,乃先圣后圣之公言也!昔 至圣以 『猶龍』之言稱 太上,可謂尊之至矣!是 至圣未嘗辟道也?!短衔魃洝吩唬骸骸∥釒熖祗霉呕氏仁ピ谘?,吾將逝矣。』是 太上未嘗辟佛也。況 釋迦如來,往昔劫中,師事 長壽仙人,聞《法華經》于靈鷲大會,自述以告學人,是 如來亦未嘗辟仙也。三教圣人,此心此理,原無異也。惟其無異,故無分也。

人之習學,豈必盡明三教!悟徹一原,然能于心性之中,深究明了,無論學儒學釋,與夫學道,至于悟徹之時,自得三教一原之理。故儒須真儒,釋須真釋,道須真道。真者何,以至誠之心,體至誠之理,修至誠之功,真一不二。則圣可希,佛可學,仙可幾也。佛經云:『所謂眾生者,即非眾生。』若徒循跡相,互相譏訕,甘作三教罪類,是名眾生也?!?

于是諸仙聞已,稽首贊嘆而作頌曰:天尊大慈悲 為說三教理 心性同一原 天人契妙旨  如鏡鑒空明 如月印止水 透發示宗乘 修行有根柢  是儒與釋道 究何分彼此 證果大圓通 方能解斯語  普愿諸眾生 毋使疑障起

諸仙說是頌畢,一時散天華,繞座三匝,作禮而退,信受奉行。

參同經贊偈

下卷贊

法言湛寂  巨典幽深  參調元化運慈心解義指迷津 普濟群倫  合參達上乘

開經偈

香云縹緲覆中天  靈鶴翩翩繞法筵真帝廣宣三十二  佛伭儒教永流傳

太上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  下卷

保劫惟善章第二十二

爾時天尊,宣演三教合一之理,傳昔圣未傳之秘。因罷法座,同諸仙眾,恭詣彌羅天宮,玉清圣境。奏報既畢,退居無上宮,怡養神真,同 瓊宮仙子、瑤島真卿,講說清凈修持之功、太乙含元之道。正講論間,忽而嘆曰:「吾觀下界生民,迷惑者多,了悟者少;背道者多,行道者少;談道者多,得道者少。無怪水火疫癘,大厄洪災,不能解免。然欲挽劫運,須明至道。欲明至道,當先修心。若不以修心之法,多方化度,彼諸眾生,寧知趨避? 吾當不辭煩勞,代天宣化,濟度群迷。」

于是 天尊復駕五色祥云,降神鄂渚。于斯時也,林木初下,金風凜冽,杲日映空,丹霞流景,山岳靜默,紫氣騰輝,群仙慶悅,共侍法筵,愿聞至要。

天尊言曰:「吾觀神州之內,禹甸遐邇,種種不正之氣,或旱或澇,或水或火,或蝗或疫,所災之處,人俱不知受報業緣,反多乖戾,以致日復一日,不能解釋。 吾按道書,自子至寅,為一小劫;十二辰紀,共四小劫;積諸小劫,為一大劫。于是兇荒起焉,疫癘生焉,刀兵作焉,旱澇頻焉,災異出焉。又或日月失經,星辰失度,山崩水溢,饑饉洊臻,種種不祥,雖曰氣運,實由人事。所以古人遇災而懼,側身修行,上至君王,下及兆庶,皆不敢忽。是以人君修德罔愆,則彗星弗現,日月當食弗食;官吏清潔自持,則蝗不入境,虎皆渡河,反風滅火,事載史書,極為顯著。

昔有一城,皆種夙孽,數當屠戮。經岳府申奏,上帝弗忍,因舉龍顏于云端觀察,惟見城中黑氣毒云,結聚不散,焂忽之間,祥光一道,自城隅起,直沖 帝座。帝曰:『善哉!此孝子光也。城既有此,屠可免焉。』因命 貪狼星君,持節往護,遂得一城免于屠戮。事載 《文帝勸孝錄》中,可考而知也。夫一城當屠,劫之最大,災之極重者也。乃因一孝子獲釋,可見挽劫在人,不盡關乎氣數。書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淮似潋炓?。

今人于天災流行,不知修省,勉力為善,妄事邪禱。末矣!更或恣肆奢靡,作為無益,是為逆天!子輿氏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豁樥唔樅跆炖恚沁`道以邀福也。又書曰:『欽若昊天?!粴J者敬畏之極,若者信順之篤也。若遇災而能修德行仁:一家善,可免一家之災;一方善,可解一方之厄。若諸眾生,能即吾言而深味之,精思力行,以進乎善,斯上帝可格,災可免,厄可釋,雖積愆宿垢,譬諸云霧散于烈風,冰霜消于杲日。慎勿惑于妖巫邪覡,妄行非分之禱,不特無益,反滋罪孽!慎爾厥躬,篤爾善行,實消除劫厄之要道也。」

天人理一章第二十三

天尊復告大眾曰:「天有沴運,可以移之;星有失度,可以轉之。是天道轉移,在乎人事,則人之一生,或富或貴,或賤或貧,或窮或通,或壽或殀,亦無一定。修德之至,則賤者可貴,貧者可富,殀者可壽,窮者可通;若極惡之人,其獲報反此。故人之得失,主之于天,雖人定可以勝天,而天定更可勝人。天人交感,其理一也。夫『川』本流也,防之可以使止,其流也,暢于形體之通;『淵』本渟也,決之可以使行,其渟也,拘于形器之隘。惟人亦然。方其未達,若一無所能,一無所為,故行則拂亂,而有空乏饑餓,困心衡慮之苦;及其既達,則有經天緯地之功,驚世駭俗之事。究之祇一人之身,非能于后,而弗能于前。

蓋時命阨之也,然富貴貧賤,循環無端。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可常恃乎?居朝參知政事之人,即昔日被人譏之瞌睡漢,貧賤可以欺乎?是以圣人體天之道,執天之行,居富貴而不驕,處貧賤而不憂,樂天知命,心若太虛,真氣貫四時,聰明并日月,其行事與天合德,故其序易也:否泰相循,剝復相乘。蓋天地之氣,剝不終剝,剝極而復。人事亦然,泰不常泰,泰過則否?!√显唬骸禾熘溃洫q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蝗酥酪嗳唬焊Y獾溗校溬飧K?。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故人之一身,與天道相表里。

《陰符經》云:『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故凡希圣希仙,先須明此天人合一之旨。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豢梢詮浘]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是為最上一乘之理。然此天人合一之旨,乃盡性之極功,至命之能事。初學之士,如何能之?亦惟于自己心性中,時時體認。蓋人一心,本具有天理,人心即是天心。天有太極,人心亦有太極;天有中和;人心亦有中和。子思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蓋人心外無道,道外無心。凡人修道,即修心也,修心即修道也。道有異乎?心有異乎?人人有此一心,即人人各具一天;人人同此一心,即人人同此天,同此道也。但世人汨于嗜欲,自蔽其天,自昧其心,不能于聲臭俱泯中,求取帝載之天。即吾心一念未動時,直與于穆之天,呼吸相通,非舍一心之外,別有所謂道理合之也。若離此心以求合天,是即邪說誣民,非正道也。昔 予曾謂『點金一術,恐誤五百年后人』,正為此心,不敢自欺以欺天,故蒙 圣師接引成真。即今之飛鸞演化,亦是運此慈心,代天行道。若是眾生心同 予心,天必佑之,予亦鑒之,至道可得矣?!?

持盛在德章第二十四

「羽屬三百六十,鳳為之長;毛屬三百六十,麟為之長;屬三百六十,人為之長。

宇宙之內,萬有不齊,飛走各殊,靈蠢各異。亦惟各隨所稟,自生自育于天地之間。若欲比而同之,胡可得也!寧惟品物,雖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宜其無不覆載,無不照臨。然而天不滿東南,地不滿西北,朔方極陰之處,日月所不能照。故子思子曰:『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磺釉唬骸喝瞻膊坏?,燭龍何照?羲和之未旸,若華何光?』夫以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尚有不足之處,而況于人乎?昔總真王真人,師事 麻姑元君,元君告曰:『接待以來,滄海三變桑田,蓬萊水又淺矣!』故光陰瞬息,隙駒電影,不足為喻;王質樵柯,轉盻千歲;漁郎浦口,再返迷津。蓋六合之內,無非幻境;一切有情,悉是幻身。以幻歷幻,奇異怪變。自古以來,莫可殫述。若究其極,天地亦屬幻化,終有敗壞。故曰誠者物之終始,天地亦一物也。特天地悠久,人弗及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台县| 仁化县| 偏关县| 大关县| 滨州市| 隆昌县| 松滋市| 云林县| 扬州市| 陇南市| 肃宁县| 互助| 香港 | 奎屯市| 上蔡县| 措勤县| 玛多县| 日土县| 延川县| 那曲县| 沛县| 荣成市| 柳林县| 延安市| 十堰市| 元氏县| 黔江区| 林口县| 瑞安市| 天峨县| 海林市| 隆子县| 古丈县| 徐汇区| 榆林市| 呈贡县| 五河县| 华坪县| 耿马| 平原县|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