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同經 (卷十六、十七、十八)
序
太上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 上卷
法會緣起章第一
始伭要章第二
敬畏天地章第三
清凈身業章第四
斷除口業章第五
防遏意業章第六
究論性本章第七
修德凝道章第八
敦篤天倫章第九
竭盡忠藎章第十
太上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 中卷
明理釋疑章第十一
慎事師友章第十二
戒重化源章第十三
葆守真元章第十四
修崇善行章第十五
嚴辨真儒章第十六
伭關秘密章第十七
火候藥物章第十八
禪宗向上章第十九
警示禪流章第二十
會三歸一章第二十一
太上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 下卷
保劫惟善章第二十二
天人理一章第二十三
持盛在德章第二十四
因緣明驗章第二十五
罪福報應章第二十六
鬼神征驗章第二十七
法體一如章第二十八
詮釋經義章第二十九
尊信圣教章第三十
瞻禮星斗章第三十一
統明修證章第三十二
參同經小序
參同經之演,始于癸丑,成于己未,前后七年。原議于黔南舉行,乃首事諸子,李克修回豫,屠景誠解組,他如姚如孫如洪,又皆散去,獨予與鄧東巖力肩其事,而東巖又遠游在滇,初謀不果,復請就鄂完黔。其間往來劻贊者,侄允誠之力為多,一行黃君序之詳矣。《五品經》序有云:「呂祖垂憐三楚,百倍五陵!」在 祖慈腸度世,一視同仁,原無岐視。然《八品經》分演各處,獨楚地則一而再,再而三,如《五品》演于棲真,《三品》、《參同》演于涵三,皆在鄂城內外,豈非桃源洞口,岳陽樓上,黃鵠磯頭,靈跡迭見,素稱仙人出沒之所。而龍沙八百,待時而應,迄今不遠歟。滇南杜羽經,尤服膺是經為醇乎其醇,與六經相表里。諒哉!
參同妙經序
天下事信有因緣哉?昔初祖 達摩航海東來,以因緣在震旦。后遇 神光,傳佛心印。至今人知有西來祖意。當 呂祖之演《參同經》也,以數省之人一旦因緣聚合,成茲巨典。究所從來,實肇端于貴陽諸生劉清虛,初隨父宦游于楚,從宋式南學。式南,涵三始事者也,講藝之暇,語及涵三 呂祖道場,演有《清微三品》,《禪宗要典》,清虛聞而慕之。一日隨師謁 祖,祖察其有夙因在焉,遂賜之名。未幾歸黔,雍正癸丑,與義陵劉無我、渠陽鄧東巖、澴川屠景誠等,相遇于播,時中州李克修,年耄善外事,亦來黔,聞涵三名皆喜。倩清虛先導,挈李立誠、鄧信誠,于甲寅攝提謁 祖,告以請制演典之意。嘻!異哉!曩清虛隨師詣宮時,不圖有此因緣也。及請制回南,不果開演。首事各散去,惟無我堅志靡移,謀于東巖,復令清虛,恪請就鄂完黔,乃欣然就道,不避寒暑,往來跋涉十余次,由是李本恕、丁存恕、劉悟誠,附會不一其人。己未春,積經始竣,旋即開演。維時劉清惠始之,厥后清虛實終其事。是冬信誠自滇至楚,《參同經》已告成功矣!
方甲寅之初聯會也,起經之日,瑞鶴舞于云端。至演典時,亦復翔集。誠信之所感召,固宜如是其速也。余嘗謂 呂祖道場在鄂城者不少,獨涵三數十載罔替。惟始事者誠信作之于前,而其子孫善繼述于后,以致諸君子越數千里而聯會,可不謂極盛歟?余不敏,幸侍法筵,謬承演務,深喜清虛初誠弗懈,而無我諸君,矢愿堅確,能相與以有成也。嗟乎!人居各地,業有殊途,即善卜者亦不及料,洵莫之為而為者,詎非因緣有前定耶?茲因參訂全書之暇,備敘演典始末,弁諸經首,辭俚不文,聊以志際會之非偶然云爾!
沙羨一行子黃誠恕謹序。
梓潼帝君參同妙經序
稽自墳典肇興,而經之名,遂燦然于世。蓋古先圣王,舉人倫日用常行之道,著為訓典,于以覺世牖民,使人日遷善改過,臻于上治。后世因尊之為經世之典要云爾,非惟釋、道兩門,始創有經之名,以顯異而駭俗也。然梵帙瓊編,亦皆佛仙啟迪人心,補裨王化。世儒不察,以為與圣道相左,每惑乎愚俗之輩,隨流逐波,而輕肆譏談也。
孚佑帝君之演斯典也,合三教以立言,會五典而垂訓,輯四子之微言,集百家之緒論,引經據典,博采旁探,辨疑晰義,條貫參同,其旨顯而深,其詞該而備,發先圣未發之秘,闡佛仙未闡之精,固修證之法言,實訓世之要典!其所以啟迪人心,補裨王化者,豈淺鮮哉!
覽斯典者,務宜讀其辭,玩其意,朝諷夕詠,日進于躬行,勿概視為梵帙瓊編,與圣賢書相左也。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寰宇之大,豈無解人?世有深種善根,明達穎悟之士,能依斯典而力行之,廣為流布,務使閭閻之內,家喻戶曉,人人有向善之機,則不求福報,而福自駢臻。其所以補益王化,羽翼圣賢者,正賴斯典維持不少也,奚第仙經云乎哉!如以為太上演之靈文,帝君開闡之法要,什襲珍藏,終歲不一覽觀,與但習為誦持,而于倫常日用之道,罔克實踐者,豈帝君覺世之慈心也夫!后之覽斯典者,亦當有省于予言。
義陵無我子劉體恕匯輯男劉蔭誠清惠、侄劉允誠清虛仝校沙羨一行子黃誠恕參訂
參同經贊偈
上卷贊
闡微演奧 泄露真伭 會三歸一著言詮道德總包含 凈業消愆 廣植善因緣
開經伭妙偈贊
大道伭虛無可名 冥恍惚有真精一元妙理同三教 初判鴻蒙象始分于穆直從心性得 業源清凈善芽生修持了悟全經諦 法體如如超上乘據經引典合參同 訓迪群迷悟本宗知身色相屬虛幻 萬法包含一字中悟徹不須多解義 轉經秘要是真工從茲指出伭伭妙 劫劫眾生挹道風
太上演救劫消災賜福解厄保運證真參同妙經 上卷
法會緣起章第一
自昔 伭元廣法天尊,既成道已,于 正陽圣師前,發宏誓愿,溥度閻浮一切眾生。遂歷塵寰,作《指伭》二篇,闡明修煉汞鉛之道,然詩句幽深,世儒不達顛倒陰陽之理,尋天掘地之功,因取伭文二篇,藏諸青城石室,以待識者。嗣于毘陵,開演《八品仙經》,較之《指伭》,固為顯著。然「升降水火」、「嬰兒女」之旨,「龍虎爐鼎」之說,多屬取譬,世人弗察,入旁門,間有一二聰穎之士,又多執泥文字,不解得言忘象,以意逆志。 天尊垂憫,每于翼軫之區,飛鸞闡化,廣結眾緣,或《五品》,或《三品》,先后敷宣,以示大乘精微之旨,不離自性覺明,使修真之子,因文修道,良為慈悲方便,不負初誓。
第經文流播未廣,奉持者少,因侍 元始法幾,聽說太伭無上至真妙道。偶見井鬼分野,有諸戾氣,盤結幽黯,于是 天尊俯察劫運,慨然太息。正思啟白 元始,說法救度,乃有天尊門下法嗣,啟請 天尊,飛鸞羅甸。天尊心切度人,爰生悲憫,哀求 元始至尊、玉皇上帝,懇于蠻瘴癘之境,溥宣大化。及細按因緣,仍屬鄂渚。
于是天尊稽首 元始幾前,白言:「臣昔請于羅施,開演伭化,救度末劫。今臣檢校天運流行,因緣聚會,當在翼軫分野。臣今改請楚地,敷揚伭功,伏愿慈悲,哀憫聽許。」
于是 元始天尊告曰:「子今所奏,豈不善乎?吾當命更生永命,輔贊元化。爾其明白闡揚,無取陳言,務使愚夫愚婦,皆知修省,歸依正道,了脫生死,出離苦趣,爾之功也。」
天尊稽首謝恩。自玉京金闕,駕五色祥云,白鶴前導,蒼龍捧輿,天花繽紛,瑞霞叆叇,同諸天諸仙,齊詣玉皇駕下,奏請旨,復蒙玉帝,憫其慈愿,允開演,遂與諸真列圣,降神鄂渚涵三道場,為諸天人,并在會弟子,宣說「太上救劫妙經三十二章」。
始伭要章第二
于是 天尊普告四眾云:「吾今所說,惟談真實,不事枝葉。蓋修道之士,不明根本,徒尋枝葉,雖極精進,如木無根,亦復何益?夫此根本,原于混元一:天地未分,日月未光,混沌太無,無象無名,無聲無臭。天得之而為天,四時行,寒暑運,日以之升,月以之恒,云霞雨露,風雷電雹,皆一循環,晝夜無停;地得之而為地,山以之峙,水以之流,載岳不重,容海不泄。非斯一,孰主之乎?
人得天地之以生,是以秉天之而為陽,秉地之而為陰,陽健陰順,二迭運,如環無端。儒謂『天命之性』,釋參『本來面目』,道究『父母未生以前』,皆指此,而理寓乎其中矣! 太上曰:『象帝之先。』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從古佛仙圣賢,修身立命,修此而已;著經垂世,明此而已。近世蒸民,不知返本,不務躬行,向外索取,讀盡圣經,翻窮秘典,而于自己一點元陽真氣,任其汨沒,至死不明,良可深悼! 吾今為汝時會眾等,顯示修真之要,務在明此先天一,是謂『伭真之體』。然斯一,又非兀坐枯守,可以明得。惟于行住坐臥,一言一動之時,細為體認。一動也,來不見所從來;一靜也,止不見所從止。恍惚杳冥,莫可測其端倪。如此窮究根原,務宜明徹。則本來一點陽光,忽然發現,自能透底澄清,性天朗照。萬劫積習,一時冰釋;大劫洪災,不能侵損。與天齊年,與圣為侶,出離輪回,消遙自在!蓋此也,無極而太極,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在人一身,藏于黃庭之內,通乎百脈之間,大之則包羅宇宙,小之則不異黍珠。然黍珠雖小,猶有形象,此之微,無形無緒,宇宙之寬,猶有究竟,此之大,彌綸罔間。微乎深哉!至矣盡矣! 吾昔《指伭篇》中,已闡斯旨。而掘地尋天,罕有識者。 吾今顯示仙真,第一進修之功,務宜從茲下手,若不究明斯旨,縱經多劫修持,祇名有為,有為即是有漏,去道遠矣!無為斯可無漏,自能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凡爾修士,欲冀了道證真,非明此先天一,其何能之!」
敬畏天地章第三
天尊告曰:「學道之士,欲明心性,先須知得心性從出之原:蓋人物始生,皆由天賦其性,地載其形,故天地謂之大父大母。從古佛仙圣賢,莫不首敬天地。雖人有貧富貴賤男女賢不肖之分,而其戴高履厚,則一也。末俗不知性所從來,命由天定,肆意任心,逆天背理,以致天鑒其惡,或貧或賤,或疾或殀。
世愚不察,孽由自作:
謂天弗佑,橫出怨謗,是謂『懟天』;
假飾己善,妄求非分,是謂『欺天』;
暗室作非,遇人掩著,是謂『昧天』;
口談仁義,心多荊棘,謂天弗知,謂人罔覺,是謂『誑天』;
對諸三光,弗誠弗敬,威儀弗檢,畏懼弗存,是謂『褻天』;
己命偶乖,嫉人富有,瞋天弗公,是謂『誣天』;
讀書不明,誦經弗解,妄議前人,譏誹有道,是謂『藐天』;
即有一二修省之子,略知向善,無如善念未純,善根未固,善果未深,遂希福報,妄延僧道,章奏屢陳,是謂『瀆天』。
吾今告爾修士,務宜首敬天地。然所謂敬,又非媚天以邀福也。正直之人,尚不受媚,況天地乎!所謂敬者,蓋從自己性天中,時時省察;于自己心地上,刻刻檢點。一言而弗合于天地,弗言也;一行而弗合于天地,弗行也。以吾神明之性天,仰體乎于穆之天;以吾靜鎮之心地,俯察乎安寧之地。
如子輿氏所云:『存心養性以事天』如禮所云:『聞雷而懼,中夜必興。』斯稱敬畏,若末俗凡流,素無實行,矯舉以祭,祗曰謾天,非敬畏也。然心性難明,以敬畏入,雖暗室屋漏,常若天地神明,昭鑒在上,如此存心,則非僻無自而生。非僻不生,則心君泰然,性天朗霽,身口意業,自然清凈,三業清凈,則六根六塵,俱可清凈,而入圣之基,已有體段。然又不可一刻放逸,加以時時洗滌之功。及至陰符消盡,陽神脫現,渾渾默默,天真發光,端坐天廷,隱顯莫測。名之曰佛,佛亦強名;名之曰仙,仙亦強稱。仙乎佛乎?圣耶賢耶?名雖多種,實由一心。惟心與性,是二是一。心性與天,同體不異,是謂三才,與道為一。敬畏天地,功效最神;不知敬畏,漫曰學道,祗是魔精,命終之后,必墮惡趣,永失真道。」
清凈身業章第四
「既知敬畏存心,則三業可凈。然此三業,亦須逐事省察,隨時檢點,方能漸凈。如彼身業,曰殺盜淫,無論貧富貴賤,人皆有之。何謂皆有?即如『殺』業,大之帝王窮兵黷武,武將誅降屠城,文吏草菅民命,輕戮無辜;次之豪貴,非理烹宰,屠兒魁儈,慘割生靈;小之啟蟄之際,戕害昆蟲;方長之初,刈伐草木,此皆殺業之易見者。又如世俗愚氓,與人仇怨,遂欲立殲其軀。瞋憾一萌,殺機旋動,天鑒其罪,注名殺籍,致受殺報,了無解釋。又有一等深文胥役,筆鋒害命,不顧天理,枉法屈刑,殘虐無辜,緣茲殺因,釀成殺果,冤冤相報,無有了期。
太上曰:「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天網恢恢,疏而不失,能無報乎?」然昔圣戒殺,言其大概,吾今詳為開導。爾諸學人,能凈殺業,即是仰體好生,蓋一切蠢動含靈,與 吾同體。自昔圣賢,皆以愛物為心。能愛物,則殺業凈,殺業凈,則太和元氣,在吾一身,而此心與天地通矣!何災不滅,何福不增乎!
其一曰『盜』。盜之一字,匹夫匹婦,稍知惜恥者,皆不肯為。似乎甚少,不知所謂盜者,豈必白晝劫奪,昏夜穿窬,方謂之盜?凡官吏侵漁國帑,以及有主之物,不問而取,雖一草一木,一花一,一飲一食,皆謂之盜!蓋以其物非己有,我私竊之,欺人于不及知也。是以古之圣賢,非道非義,一介不取。謹小慎微,職此之故。至于學士文人,剽竊文字,掠取虛名,以欺于世,此更盜之尤者。究之天惡其心,神為之鑒。久之敗露,貽譏儒林。此種盜業,世多蹈之,人最難知,實為奸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