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7章

  • 醫宗金鑒
  • 佚名
  • 4951字
  • 2015-12-25 16:25:33

【方歌】三妙散用檳榔蒼,黃柏同研滲濕瘡,蘇合油調治濕癬,收干止癢效稱強。

又方: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俱見腫瘍門)

少腹疽

【方歌】少腹疽生臍下邊,證由七情火郁纏,高腫紅疼牽背易,漫硬陷腐水膿難。

【注】此證由七情火癰而生。每發于氣海、丹田、關元三穴。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田在臍下二寸,關元在臍下三寸,皆屬任脈經。此三穴或一穴發腫,即為少腹疽。高腫紅活,疼痛牽背,易潰稠膿者易治;若漫腫堅硬,綿潰腐爛,膿稀如水者難治。凡遇此證初起,急用艾灸腫頂,七壯至三七壯,以痛癢通徹為度,宜服仙方活命飲。氣實之人,大渴便秘者,宜服內疏黃連湯通利之;老弱之人,宜服內補十宣散,令其速潰,若潰遲恐透內膜。外治法同癰疽腫瘍、潰瘍門。

方劑:仙方活命飲、內疏黃連湯(俱見腫瘍門)內補十宣散(見胸部(其)歷癰)

腹皮癰

【方歌】腹皮癰生腹皮內,皮里膜外腫隱疼,腹痛不止膿成候,證由膏梁郁火生。

【注】此證生于腹皮里膜外,無論左右,隱疼日久,后發癰腫于皮外,右關脈見沈數而腹痛甚者,是其候也,由膏梁火郁而成。初起壯實者,用雙解貴金丸下之,虛弱者減半,用之不應,再服半劑。凡下之后,腹痛不止,膿將成也,急用托里透膿湯。潰后與癰疽潰瘍門治法相同。

不可過用克伐之劑,若希圖消散,過傷胃氣,則腫不能潰,潰不能斂,立見危亡矣。

方劑:雙解貴金丸(見腫瘍門)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緩疽

【方歌】緩疽脾經氣積凝,少腹旁生堅又疼,數月不潰生寒熱,食少削瘦效難成。

【注】此證由太陰脾經,氣滯寒積而成。生于少腹之旁,堅硬如石,不紅不熱,痛引腰腿,數月不潰;若兼食少削瘦者屬敗證,但不可棄而不治。初宜服山甲內消散,不應不可強消,徒損胃氣,以十全大補湯加烏藥、附子、胡盧巴溫補之,外用木香并熨之,兼用獨頭蒜搗爛,鋪于患上艾壯灸之,以知熱為止,次日再灸,以或消或潰為效。若潰后,即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方劑:山甲內消散(見中脘疽)十全大補湯(見潰瘍門)木香餅(見乳部乳中結核)

外科卷下腋部

腋癰

【方歌】腋癰暴腫生腋間,腫硬焮赤痛熱寒,肝脾血熱兼忿怒,初宜清解潰補痊。

【注】此證一名夾肢癰,發于腋際,即俗名胳肢窩也,屬肝脾血熱兼忿怒而成。初起暴腫焮硬,色赤疼痛,身發寒熱,難消必欲作膿。初宜服柴胡清肝湯,外敷沖和膏;疼痛日增,宜服透膿散加金銀花、甘草節、桔梗;膿脹痛者針之。已潰,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此證首尾忌用寒涼。中年易愈,老弱之人難痊。

方劑: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沖和膏、透膿散(見腫瘍門)

腋疽

【方歌】腋疽初起若核形,肝恚脾憂氣血凝,漫腫堅硬宜蒜灸,日久紅熱潰先疼。

【注】此證一名米疽,又名疚疽。發于胳肢窩正中,初起之時,其形如核。由肝、脾二經憂思恚怒,氣結血滯而成。

漫腫堅硬,皮色如常,日久將潰,色紅微熱疼痛也。初宜艾壯隔蒜片灸法,內服柴胡清肝湯加烏藥消之;虛弱之人,宜服香貝養榮湯,外用烏龍膏敷之。早治或有全消者,遲則膿成,宜服托里透膿湯;膿脹痛者,針之;膿出痛減,隨患者虛實補之。其余內外治法,俱按癰疽潰瘍門。此證初終,內外治法,禁用寒涼。中年易愈,衰老難痊。

方劑:隔蒜灸法(見首卷灸法)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香貝養榮湯(見項部上石疽)烏龍膏(見腫瘍門)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黯疔

【方歌】黯疔藏于腋下生,肝脾火毒癢而疼,寒熱拘急色紫黑,急按疔門治即寧。

【注】此證生于腋下,由肝、脾二經火毒而成。堅硬勢若釘頭,癢而且痛,寒熱往來,四肢拘急,其色紫黑,煩躁作嘔,痛引半身,宜服麥靈丹。其次內外急按疔門治之即愈。

方劑:麥靈丹(見腫瘍門)

外科卷下肋部

肋疽

【方歌】肋疽始發屬肝經,火毒郁怒結腫形,紫痛梅李甚如碗,急宜針砭免內攻。

【注】此證一名夾熒疽,生于肋條骨間,由肝經火毒郁怒結聚而成。初如梅李,漸大如盅,色紫焮痛,連及肩肘。患在左,痛牽右肋,患在右,痛牽左肋。二十一日之內,膿潰稠粘者順;屆期不潰,既潰出清水者逆。初腫急宜磁針砭出紫血,庶免毒氣攻里;砭后赤腫痛甚,煩躁脈實作嘔,為有余之證,宜服雙解貴金丸下之;腫硬不潰,宜服透膿散;脈弱作嘔此胃虛也,宜服香砂六君子湯補之。亦有痛傷胃氣而作嘔者,即同胃虛治之;若感受寒邪,及偶觸穢氣而作嘔者,雖腫時尤宜壯胃助氣為主。蓋腫時作嘔,因毒氣內侵者十有一二,停飲內傷者十有八九,惟醫人臨證詳辨之。膿熟用臥針開之,余按癰疽潰瘍門治法。

方劑:雙解貴金丸、透膿散(俱見腫瘍門)香砂六君子湯(潰瘍門)

淵疽

【方歌】淵疽肝膽憂恚成,生于肋下硬腫疼,潰破有聲內膜透,未潰當服護膜靈。

【注】此證因憂恚太過,以致肝膽兩傷而成。生于肋下,初起堅硬,腫而不紅,日久方潰,得稠白膿者順,如豆漿水者險。瘡口有聲,似乎兒啼,此屬內膜透也。即于陽陵泉穴,灸二七壯,其聲即止,穴在膝臏骨外(月廉)下一寸陷中,蹲坐取之即得。內外治法,皆同肋疽。凡肋、胸、脅、腰、腹空軟之處發癰疽者,當在將潰未潰之際,多服護膜散,可免透膜之患。

方劑:護膜散組成:白蠟 白芨(各等分)共研細末,輕劑一錢,中劑二錢,大劑三錢,黃酒調服,米湯亦可。

【方歌】護膜散內二味藥,白蠟白芨為細末,或酒或以米湯調,將膿預服不透膜。

內發丹毒

【方歌】丹毒肝脾熱極生,肋上腰胯赤霞形,急宜砭出紫黑血,嘔噦昏脹毒內攻。

【注】此證由肝、脾二經,熱極生風所致,生于肋骨,延及腰胯,色赤如霞,游步如云,痛如火燎。急向赤腫周圍,砭出紫黑血,以瘦牛肉片貼之(羊肉片亦可),其毒即可減半。初服雙解貴金丸汗之,次服化斑解毒湯,投方應病者順;若嘔噦昏潰,胸腹(月真)脹,遍身青紫者,則為毒氣內攻屬逆。

方劑:化斑解毒湯組成:升麻 石膏連翹(去心) 牛蒡子(炒,研)人中黃 黃連知母 黑參(各一錢)竹葉二十片,水一鐘,煎八分服。

【方歌】化斑解毒熱生風,致發丹毒云片紅,升膏翹蒡中黃等,黃連知母黑參同。

又方:雙解貴金丸(見腫瘍門)

脅癰(附:疽)

【方歌】脅癰焮紅高腫疼,疽堅塌漫冷不紅,皆屬肝膽怒火結,遲潰敗漿冷虛兇。

【注】此證生于軟肋,有硬骨者為肋,肋下軟肉處為季脅。癰疽二證,皆由肝、膽怒火凝結而成,多生于體虛之人,初如梅李,漸長如碗如盆,色紅,焮痛,高腫,二七潰破,膿稠為癰。若堅硬平塌,漫腫木痛,不紅不熱,月余潰破稀膿為疽。若失治,屆期不消,攻擊成膿,腫如鼓脹,破出敗漿,腥臭膿者逆。癰疽二證,初腫時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湯解郁瀉火;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膿湯;膿熟脹痛,俱用臥針開之;已潰,以排余膿、補氣血為要。余按癰疽潰瘍門治法。投補不應者,難治。

方劑:柴胡清肝湯(見頭部鬢疽)托里透膿湯(見頭部侵腦疽)

外科卷下內癰部

肺癰

【方歌】肺癰肺熱復傷風,肺臟生癰隱痛胸,狀若傷寒燥欬甚,稠濁痰涎腥臭膿。未潰射干麻黃汗,壅不得臥葶藶攻,潰后膿稠能食吉,膿清兼血不食兇。

【注】此證系肺臟蓄熱,復傷風邪,郁久成癰,以致胸內中府穴隱隱疼痛,振寒脈數,狀類傷寒,咽躁不渴,欬而喘滿,唾稠粘黃痰,兼臭穢膿血也。治之者于未潰時,乘膿未成,風郁于表者,法宜疏散,用射干麻黃湯以汗之。如氣壅喘滿,身不得臥者,急服葶藶大棗湯以瀉之;如欬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膿欲成者,宜千金葦莖湯以吐之;若吐膿腥臭,形如米粥者,宜桔梗湯以排余膿;若吐膿腥臭,欬而胸滿者,宜外臺桔梗白散,以開瘀塞;若咯吐膿血,兼午后身熱煩躁,宜金鯉湯主之,兼飲童便。若潰后胸膈脅肋,隱痛不止,口燥咽干,煩悶多渴,自汗盜汗,眠臥不得,欬吐稠痰腥臭,此系癰膿不盡,而兼里虛,宜寧肺桔梗湯主之;若癰膿已潰,喘滿腥臭,濁痰俱退,惟欬嗽咽干,咯吐痰血,脅肋微痛,不能久臥者,此屬肺癰潰處未斂,宜紫苑茸湯清補之,渴甚去半夏加石膏服之;若癰膿潰后,欬嗽無休,膿痰不盡,形氣虛贏者,宜清金寧肺丸主之。凡治此證,惟以身溫脈細,膿血交粘,痰色鮮明,飲食甘美,膿血漸止便潤者為吉;若手掌皮粗,潰后六脈洪數,氣急顴紅,污膿白血,懶食及大便結燥者為兇。

中府穴又名肺募,在乳上第三根肋骨間。

方劑:射干麻黃湯組成:射干(十三枚或三兩) 麻黃生姜(各四兩) 細辛紫苑 款冬花(各三兩)大棗(七枚) 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水煎溫服。

【方歌】射干麻黃欬上氣,肺癰喉中水雞聲,射麻生姜辛苑夏,五味大棗并款冬。

又方:葶藶大棗湯組成:苦葶藶(輕者五錢,重者一兩)大棗(去核,輕者五枚,重者十枚)以水三鐘,煎至一鐘,服之。

【方歌】葶藶大棗治肺壅,欬不得臥有癰膿,葶藶苦寒瀉實熱,佐棗之甘和胃經。

又方:千金葦莖湯組成:葦莖(二升) 薏苡仁(炒)瓜瓣(即冬瓜仁,各半升)桃仁(去皮、尖、炒、研,五十粒)水煎服。

【方歌】千金葦莖肺癰欬,微熱煩滿吐敗濁,皮膚甲錯宜葦莖,薏以桃仁瓜辨合。

又方:桔梗湯組成:苦桔梗(一兩) 甘草(生,二兩)水煎服。

【方歌】桔梗湯用排余膿,肺癰吐膿米粥形,清熱解毒須甘草,開湜肺氣桔梗功。

又方:外臺桔梗白散組成:苦桔梗 貝母(各三分)巴豆(去皮熬,研如脂,一分)上三味為散。強人飲服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者吐膿,在膈下者瀉出。若下多不止,飲冷水一杯則定。

【方歌】外臺桔梗白散方,肺癰便秘服之良,桔梗貝母與巴豆,藥微方大功速強。

又方:金鯉湯組成:金色活鯉魚(約四兩重,一尾)貝母(二錢)先將鯉魚連鱗剖去肚腸,勿經水氣,用貝母細末摻在魚肚內,線扎之,用上白童子便半大碗,將魚浸童便內,重湯燉煮,魚眼突出為度;少頃取出,去鱗骨,取凈肉,浸入童便內,燉熱。肉與童便作二、三次,一日食盡一枚,其功效甚捷。

【方歌】金鯉湯中效罕稀,法同貝母活鯉魚,童使浸魚重湯燉,肺癰煩熱善能醫。

又方:寧肺桔梗湯組成:苦桔梗 貝母(去心)當歸 栝蔞仁(研)生黃耆 枳殼(麩炒)甘草節 桑白皮(炒)防己 百合(去心)薏苡(炒,各八分) 五味子地骨皮 知母(生)杏仁(炒,研) 苦葶藶(各五分)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欬甚倍加百合。身熱加柴胡、黃芩。大便不利,加蜜炙大黃一錢。小水澀滯,加燈心、木通。煩躁痰血加白茅根。胸痛加人參、白芷。

【方歌】寧肺桔梗肺癰耆,歸蔞貝殼甘桑皮,防己百合葶五味,杏知苡仁地骨宜。

又方:紫苑茸湯組成:紫苑茸 犀角(末)甘草(炙) 人參(各五分)桑葉(用經霜者) 款冬花百合(去心) 杏仁(炒,研)阿膠(便潤炒用,便燥生用)貝母(去心)半夏(制) 蒲黃(生,各七分)引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將犀角末調入,食后服。

【方歌】紫苑茸湯參犀角,款冬桑葉杏百合,阿膠甘夏貝蒲黃,專醫肺癰不久臥。

又方:清金寧肺丸組成:陳皮 白茯苓苦桔梗 貝母(去心)人參 黃芩(各五錢)麥冬(去心) 地骨皮銀柴胡 川芎白芍(炒) 胡黃連(各六錢)五味子 天冬(去心)生地(酒浸,搗膏) 熟地(搗膏)歸身 白術(炒,各一兩)甘草(炙,三錢)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食遠白滾湯送下。

【方歌】清金寧肺丸肺癰,陳苓桔貝參二冬,柴芩歸芍黃連草,術味生熟地骨芎。

大小腸癰

【方歌】大小腸癰因濕熱,氣滯瘀血注腸中,初服大黃行瘀滯,膿成薏苡牡丹平。

【注】此二證俱由濕熱氣滯,凝結而成。或努力瘀血,或產后敗瘀蓄積,流注于大腸、小腸之中。初起發熱惡風自汗,身皮甲錯,關元、天樞二穴隱痛微腫,按之腹內急痛,大腸癰多大便墜腫,小腸癰多小水澀滯,脈俱遲緊,此時癰膿未成,宜大黃湯下之;瘀血利盡,若小水閉澀,仍宜大黃湯加琥珀末、木通利之自效,若癰成日久不潰,身皮甲錯,內無積聚,腹急腹痛,身無熱而脈數者,系腸內陰冷,不能為膿,宜薏苡附子散主之;若脈見洪數,肚臍高突,腹痛脹滿不食,動轉側身則有水聲,便淋刺痛者,癰膿已成,宜薏苡湯主之;腹濡而痛,少腹急脹,時時下膿者,毒未解也,宜丹皮湯治之;如膿從臍出,腹脹不除,飲食減少,面白神勞,此屬氣血俱虛,宜八珍湯加牡丹皮、肉桂、黃耆、五味子斂而補之。患者轉身動作,宜徐緩而勿驚,慎之。如耽延日久,因循失治,以致毒攻內藏,腹痛牽陰,腸胃受傷,或致陰器紫黑腐爛,色敗無膿,每流污水,衾幃多臭,煩躁不止,身熱縊干,俱屬逆證。

關元穴又名小腸募,在臍下三寸。天樞穴又名大腸募,在臍旁開二寸。

方劑:大黃湯組成:大黃(銼,炒) 牡丹皮硝皮(研) 芥子桃仁(炒,先以湯去皮、尖,雙仁勿用)上各等分,共銼碎,每用五錢。水二鐘,煎至一鐘,去渣,空心溫服。以利下膿血為度,未利再服。

【方歌】大黃湯善治腸癰,少腹堅痛膿未成,牡丹皮與大黃妙,芥子桃仁硝石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土默特左旗| 辽源市| 天门市| 稻城县| 乾安县| 祁东县| 万荣县| 万荣县| 屯门区| 丁青县| 新宁县| 顺昌县| 咸丰县| 泰州市| 巴林右旗| 睢宁县| 阿克| 凤冈县| 五华县| 南康市| 阿鲁科尔沁旗| 女性| 德庆县| 图们市| 黄大仙区| 宜都市| 绥中县| 自贡市| 克东县| 石泉县| 香港| 博湖县| 遵化市| 桑日县| 贵定县| 密云县| 彭泽县| 慈利县| 永善县| 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