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名臣列傳(5)

后漢二

羊陟

按后漢書本傳陟字嗣祖太山梁父人也家世冠族

陟少清直有學行舉孝廉辟太尉李固府舉高第拜

侍御史會固被誅陟以故吏禁錮歷年復舉高第再

遷冀州刺史奏案貪濁所在肅然又再遷虎賁中郎

將城門校尉三遷尚書令時太尉張顥司徒樊陵大

鴻臚郭防太仆曹陵大司農馮方并與宦豎相姻私

公行貨賂并奏罷黜之不納以前太尉劉寵司隸校

尉許水幽州刺史楊熙涼州刺史劉恭益州刺史龐

艾清亮在公薦舉升進帝嘉之拜陟河南尹計日受

奉常食干飯茹菜禁制豪右京師憚之會黨事起免

官禁錮卒于家

陳球

按后漢書本傳球字伯真下邳淮浦人也歷世著名

父亹廣漢太守球少涉儒學善律令陽嘉中舉孝廉

稍遷繁陽令時魏郡太守諷縣求納貨賄球不與之

太守怒而撾督郵欲令逐球督郵不肯曰魏郡十五

城獨繁陽有異政今受命逐之將致議于天下矣太

守乃止復辟公府舉高第拜侍御史是時桂陽黠賊

李研等群聚寇鈔陸梁荊部州郡懦弱不能禁太尉

楊秉表球為零陵太守球到設方略期月間賊寇消

散而州兵朱蓋等反與桂陽賊胡蘭數萬人轉攻零

陵零陵下濕編木為城不可守備郡中惶恐掾史白

遣家避難球怒曰太守分國虎符受任一邦豈顧妻

孥而沮國威重乎復言者斬乃悉內吏人老弱與共

城守弦大木為弓羽矛為矢引機發之遠射千余步

多所殺傷賊復激流灌城球輒于內因地埶反決水

淹賊相拒十余日不能下會中郎將度尚將救兵至

球募士卒與尚共破斬朱蓋等賜錢五十萬拜子一

人為郎遷魏郡太守征拜將作大匠作桓帝陵園所

省巨萬以上遷南陽太守以糾舉豪右為埶家所謗

征詣廷尉抵罪會赦歸家復拜廷尉熹平元年竇太

后崩太后本遷南宮云臺宦者積怨竇氏遂以衣車

載后尸置城南市舍數日中常侍曹節王甫欲用貴

人禮殯帝曰太后親立朕躬統承大業詩云無德不

報無言不酬豈宜以貴人終乎于是發喪成禮及將

葬節等復欲別葬太后而以馮貴人配祔詔公卿大

會朝堂令中常侍趙忠監議太尉李咸時病乃扶輿

而起搗椒自隨謂妻子曰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

吾不生還矣既議坐者數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

肯先言趙忠曰議當時定怪公卿以下各相顧望球

曰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

疑忠笑而言曰陳廷尉宜便操筆球即下議曰皇太

后自在椒房有聰明母儀之德遭時不造援立圣明

承繼宗廟功烈至重先帝晏駕因遇大獄遷居空宮

不幸早世家雖獲罪事非太后今若別葬誠失天下

之望且馮貴人冢墓被發骸骨暴露與賊并尸魂靈

污染且無功于國何宜上配至尊忠省球議作色俯

仰蚩球曰陳廷尉建此議甚健球曰陳竇既冤皇太

后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嘆今日言之退而受

罪宿昔之愿公卿以下皆從球議李咸始不敢先發

見球辭正然后大言曰臣本謂宜爾誠與臣意合會

者皆為之愧曹節王甫復爭以為梁后家犯惡逆別

葬懿陵武帝黜廢衛后而以李夫人配食今竇氏罪

深豈得合葬先帝乎李咸乃詣闕上疏曰臣伏惟章

德竇后虐害恭懷安思閻后家犯惡逆而和帝無異

葬之議順朝無貶降之文至于衛后孝武皇帝身所

廢棄不可以為比今長樂太后尊號在身親嘗稱制

坤育天下且援立圣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為子

陛下豈得不以太后為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

葬宣陵一如舊制帝省奏謂曹節等曰竇氏雖為不

道而太后有德于朕不宜降黜節等無復言于是議

者乃定咸字元貞汝南人累經州郡以廉干知名在

朝清忠權幸憚之六年遷球司空以地震免拜光祿

大夫復為廷尉太常光和元年遷太尉數月以日食

免復拜光祿大夫明年為永樂少府乃潛與司徒河

間劉合謀誅宦官初合兄侍中鯈與大將軍竇武同

謀俱死故合與球相結事未及發球復以書勸合曰

公出自宗室位登臺鼎天下瞻望社稷鎮衛豈得雷

同容容無違而已今曹節等放縱為害而久在左右

又公兄侍中受害節等永樂太后所親知也今可表

徙衛尉陽球為司隸校尉以次收節等誅之政出圣

主天下太平可翹足而待也又尚書劉納以正直忤

宦官出為步兵校尉亦深勸于合合曰兇豎多耳目

恐事未會先受其禍納曰公為國棟梁傾危不持焉

用彼相邪合許諾亦結謀陽球球小妻程璜之女璜

用事宮中所謂程大人也節等頗得聞知乃重賂于

璜且脅之璜懼迫以球謀告節節因共白帝曰合等

常與藩國交通有惡意數稱永樂聲埶受取狼籍步

兵校尉劉納及永樂少府陳球衛尉陽球交通書疏

謀議不軌帝大怒策免合合與球及劉納陽球皆下

獄死球時年六十二子瑀吳郡太守

蓋勛

按后漢書本傳勛字元固敦煌廣至人也家世二千

石初舉孝廉為漢陽長史時武威太守倚恃權埶恣

行貪橫從事武都蘇正和案致其罪涼州刺史梁鵠

畏懼貴戚欲殺正和以免其負乃訪之于勛勛素與

正和有仇或勸勛可因此報隙勛曰不可謀事殺良

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諫鵠曰夫紲食鷹鳶欲

其鷙鷙而烹之將何用哉鵠從其言正和喜于得免

而詣勛求謝勛不見曰吾為梁使君謀不為蘇正和

也怨之如初中平元年北地羌胡與邊章等寇亂隴

右刺史左昌因軍興斷盜數千萬勛固諫昌怒乃使

勛別屯阿陽以拒賊鋒欲因軍事罪之而勛數有戰

功邊章等遂攻金城殺郡守陳懿勛勸昌救之不從

邊章等進圍昌于冀昌懼而召勛勛初與從事辛曾

孔常俱屯阿陽及昌檄到曾等疑不肯赴勛怒曰昔

莊賈后期穰苴奮劍今之從事豈重于古之監軍哉

曾等懼而從之勛即率兵救昌到乃誚讓章等責以

背叛之罪皆曰左使君若早從君言以兵臨我庶可

自改今罪已重不得降也乃解圍而去昌坐斷盜征

以扶風宋梟代之梟患多寇叛謂勛曰涼州寡于學

術故屢致反暴今欲多寫孝經令家家習之庶或使

人知義勛諫曰昔太公封齊崔杼弒君伯禽侯魯慶

父篡位此二國豈乏學者今不急靜難之術遽為非

常之事既足結怨一州又當取笑朝廷勛不知其可

也梟不從遂奏行之果被詔書詰責坐以虛慢征時

叛羌圍護羌校尉夏育于畜宮勛與州郡合兵救育

至狐盤為羌所破勛收余眾百余人為魚麗之陳羌

精騎夾攻之急士卒多死勛被三創堅不動乃指木

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種羌滇吾素為勛所厚乃以

兵捍眾曰蓋長史賢人汝曹殺之者為負天勛仰罵

曰死反鹵汝何知促來殺我眾相視而驚滇吾下馬

與勛勛不肯上遂為賊所執羌戎服其義勇不敢加

害送還漢陽后刺史楊雍即表勛領漢陽太守時人

饑相漁食勛調谷稟之先出家糧以率眾存活者千

余人后去官征拜討鹵校尉靈帝召見問天下何苦

而反亂如此勛曰幸臣子弟擾之時宦者上軍校尉

蹇碩在坐帝顧問碩碩懼不知所對而以此恨勛帝

又謂勛曰吾已陳師于平樂觀多出中藏財物以餌

士何如勛曰臣聞先王耀德不觀兵今寇在遠而設

近陳不足昭果毅祇黷武耳帝曰善恨見君晚群臣

初無是言也勛時與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同典

禁兵勛謂虞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于左

右耳若其并力誅嬖幸然后征拔英俊以興漢室功

遂身退豈不快乎虞紹亦素有謀因相結連未及發

而司隸校尉張溫舉勛為京兆尹帝方欲延接勛而

蹇碩等心憚之并勸從溫奏遂拜京兆尹時長安令

楊黨父為中常侍恃勢貪放勛案得其贓千余萬貴

戚咸為之請勛不聽具以事聞并連黨父有詔窮案

威震京師時小黃門京兆高望為尚藥監幸于皇太

子太子因蹇碩屬望子進為孝廉勛不肯用或曰皇

太子副主望其所愛碩帝之寵臣而子違之所謂三

怨成府者也勛曰選賢所以報國也非賢不舉死亦

何悔勛雖在外每軍國密事帝常手詔問之數加賞

賜甚見親信在朝臣右及帝崩董卓廢少帝殺何太

后勛與書曰昔伊尹霍光權以立功猶可寒心足下

小丑何以終此賀者在門吊者在廬可不慎哉卓得

書意甚憚之征為議郎時左將軍皇甫嵩精兵三萬

屯扶風勛密相要結將以討卓會嵩亦被征勛以眾

弱不能獨立遂并還京師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

卓唯勛長揖爭禮見者皆為失色卓問司徒王允曰

欲得快司隸校尉誰可作者允曰唯有蓋京兆耳卓

曰此人明智有余然不可假以雄職乃以為越騎校

尉卓又不欲令久典禁兵復出為潁川太守未及至

郡征還京師時河南尹朱雋為卓陳軍事卓折雋曰

我百戰百勝決之于心卿勿妄說且污我刀勛曰昔

武丁之明猶求箴諫況如卿者而欲杜人之口乎卓

曰戲之耳勛曰不聞怒言可以為戲卓乃謝雋勛雖

強直不屈而內厭于卓不得意疽發背卒時年五十

一遺令勿受卓賻贈卓欲外示寬容表賜東園秘器

赗襚送之如禮葬于安陵子順官至永陽太守

徐璆

按后漢書本傳璆字孟玉廣陵海西人也父淑度遼

將軍有名于邊璆少博學辟公府舉高第稍遷荊州

刺史時董太后姊子張忠為南陽太守因勢放濫贓

罪數億璆臨當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屬璆璆對

曰臣身為國不敢聞命太后怒遽征忠為司隸校尉

以相威臨璆到州舉奏忠贓余一億使冠軍縣上簿

詣大司農以彰暴其事又奏五郡太守及屬縣有贓

污者悉征案罪威風大行中平元年與中郎將朱雋

擊黃巾賊于宛破之張忠怨璆與諸閹宦構造無端

璆遂以罪征有破賊功得免官歸家后再征遷汝南

太守轉東海相所在化行獻帝遷許以廷尉征當詣

京師道為袁術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嘆曰龔

勝鮑宣獨何人哉守之必死術不敢逼術死軍破璆

得其盜國璽及還許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東海二

郡印綬司徒趙溫謂璆曰君遭大難猶存此邪璆曰

昔蘇武困于匈奴不墜七尺之節況此方寸印乎后

拜太常使持節拜曹操為丞相操以相讓璆璆不敢

當卒于官

張儉

按后漢書本傳儉字元節山陽高平人趙王張耳之

后也父成江夏太守儉初舉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謝

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請為東部督郵時中常

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所為不軌儉舉劾覽及

其母罪惡請誅之覽遏絕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結仇

覽等鄉人朱并素性佞邪為儉所棄并懷怨恚遂上

書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于是刊章討捕儉得

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復流轉東萊止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篤引

欽謂曰張儉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

執之乎欽因起撫篤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

何自專仁義篤曰篤雖好義明廷今日載其半矣欽

嘆息而去篤因緣送儉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經歷伏

重誅者以十數宗親并殄滅郡縣為之殘破中平元

年黨事解乃還鄉里大將軍三公并辟又舉敦樸公

車特征起家拜少府皆不就獻帝初百姓饑荒而儉

資計差溫乃傾竭財產與邑里共之賴其存者以百

數建安初征為衛尉不得已而起儉見曹氏世德已

萌乃闔門懸車不豫政事歲余卒于許下年八十四

袁忠

按后漢書袁安傳安元孫閎閎弟忠字正甫與同郡

范滂為友俱證黨事得釋語在滂傳初平中為沛相

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及天下大亂忠棄官客會稽

上虞一見太守王朗徒從整飾心嫌之遂稱病自絕

后孫策破會稽忠等浮海南投交址獻帝都許征為

衛尉未到卒

袁弘

按后漢書袁安傳安元孫閎閎弟弘字邵甫恥其門

族貴埶乃變姓名徒步師門從師不應征辟終于家

杜微 五梁

按蜀志本傳微字國輔梓潼涪人也少受學于廣漢

任安劉璋辟為從事以疾去官及先主定蜀微常稱

聾閉門不出建興二年丞相亮領益州牧選迎皆妙

簡舊德以秦宓為別駕五梁為功曹微為主簿微固

辭轝而致之既至亮引見微微自陳謝亮以微不聞

人語于坐上與書曰服聞德行饑渴歷時清濁異流

無緣咨覯王元泰李伯仁王文儀楊季休丁君干李

永南兄弟文仲寶等每嘆高志未見如舊猥以空虛

統領貴州德薄任重慘慘憂慮朝廷主公今年始十

八天姿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

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勛于竹帛也

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

也微自乞老病求歸亮又與書答曰曹丕篡弒自立

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欲與群賢因其邪偽

以正道滅之怪君未有相誨便欲求還于山野丕又

大興勞役以向吳楚今因丕多務且以閉境勤農育

養民物并治甲兵以待其挫然后伐之可使兵不戰

民不勞而天下定也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

事何為汲汲欲求去乎其敬微如此拜為諫議大夫

以從其志五梁者字德山犍為南安人也以儒學節

操稱從議郎遷諫議大夫五官中郎將

常林

按魏志本傳林字伯槐河內溫人也年七歲有父黨

造門問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雖當下客臨子

字父何拜之有于是咸共嘉之太守王匡起兵討董

卓遣諸生于屬縣微伺吏民罪負便收之考責錢谷

贖罪稽遲則夷滅宗族以崇威嚴林叔父檛客為諸

生所白匡怒收治舉宗惶怖不知所責多少懼系者

不救林往見匡同縣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

臨吾鄙郡鄙郡表里山河土廣民殷又多賢能惟所

擇用今主上幼沖賊臣虎據華夏震栗雄才奮用之

秋也若欲誅天下之賊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風應之

若響克亂在和何征不捷茍無恩德任失其人覆亡

將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說叔

父見拘之意彪即書責匡匡原林叔父林乃避地上

黨耕種山阿當時旱蝗林獨豐收盡呼比鄰升斗分

之依故河間太守陳廷璧陳馮二姓舊族冠冕張揚

利其婦女貪其資貨林率其宗族為之策謀見圍六

十余日卒全堡壁并州刺史高干表為騎都尉林辭

不受后刺史梁習薦州界名士林及楊俊王凌王象

荀緯太祖皆以為縣長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遷博

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績文帝為五官將林為功

曹太祖西征田銀蘇伯反幽冀扇動文帝欲親自討

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賊之形勢可料度也北

方吏民樂安厭亂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銀伯犬羊相

聚智小謀大不能為害方今大軍在遠外有強敵將

軍為天下之鎮也輕動遠舉雖克不武文帝從之遣

將往伐應時克滅出為平原太守魏郡東部都尉入

為丞相東曹屬魏國既建拜尚書文帝踐阼遷少府

封樂陽亭侯轉大司農明帝即位進封高陽鄉侯徙

光祿勛太常晉宣王以林鄉邑耆德每為之拜或謂

林曰司馬公貴重君宜止之林曰司馬公自欲敦長

幼之敘為后生之法貴非吾之所畏拜非吾之所制

也言者踧踖而退時論以林節操清峻欲致之公輔

而林遂稱疾篤拜光祿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贈驃騎

將軍葬如公禮謚曰貞侯子囗嗣為太山太守坐法

誅囗弟靜紹封

張就

按魏志閻溫傳先是河右擾亂隔絕不通燉煌太守

馬艾卒官府又無丞功曹張恭素有學行郡人推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珠海市| 廊坊市| 红河县| 磴口县| 应用必备| 华宁县| 潢川县| 无棣县| 西林县| 宜兰市| 太和县| 宁河县| 时尚| 岐山县| 错那县| 大田县| 湖州市| 澄城县| 石渠县| 芜湖县| 托克逊县| 准格尔旗| 万安县| 紫阳县| 巩留县| 五常市| 宁阳县| 大冶市| 喜德县| 徐汇区| 广汉市| 尤溪县| 忻州市| 炉霍县| 陆川县| 宜君县| 靖安县| 从江县| 旬阳县| 多伦县|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