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陳寅恪談史學:他年清史求忠跡,一吊前朝萬壽山(1)

  • 陳寅恪講國學
  • 季風
  • 4969字
  • 2016-01-28 15:53:23

陳寅恪先生自稱自己平生研究的是不古不今之學。他曾說:“不敢觀三代兩漢之書,而喜談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謂“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這數百年之間的歷史。這個由多個朝代組成的中古時期,上承秦漢三國,下啟宋元明清,是封建社會不可忽視的過渡階段。

中古史料浩如煙海。陳寅恪研究歷史,非常重視從民族和文化的角度構建理論。比如,他提出關隴集團、山東集團、“胡化論”等概念。這些是他最著名的幾個研究成果。

關隴集團是一個源于西魏終于唐朝的軍事貴族集團。北周、隋、唐三朝統治者,都出自這個集團。而這些朝代的興替,在某種意義上說,是關隴集團內部的權力交接。唐朝建立的過程中,不僅有關隴貴族的支持,還有山東豪杰襄助。山東豪杰是當時唯一能與關隴集團抗衡的政治勢力。隨著府兵制的沒落,關隴集團逐漸衰退,特別是武則天新政加快了其解體速度。

漢化與胡化也是陳寅恪研究的一個重點。在胡漢雜居的北方,各民族逐漸被漢文化融合。但也出現了河朔地區這個特例。“安史之亂”起于河朔,而河朔的漢胡百姓都高度胡化,與唐朝其他地方在文化上大相徑庭。東晉開國元勛王導被稱為“江左夷吾”,他主政期間調和了南北士族之間的地域之見,奠定了東晉及南朝數百年的格局,保護了華夏文明的火種。

關隴集團是古代中國最強的門閥嗎

陳寅恪先生的史學造詣精深,尤其在中古史領域建樹頗豐。他敏銳地把握了中古歷史關鍵——士族門閥社會。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以士族門閥的興衰來認識魏晉南北朝、隋唐歷史的新治學思路。“關隴集團”概念的提出,就是陳寅恪先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

“關隴集團”之說最早出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1940年完稿)。陳寅恪先生論及南北朝時指出:“宇文(指宇文泰)茍欲抗衡高氏(指高歡)及蕭梁,除整軍務農、力圖富強等充實物質政策外,必應有精神上獨立自成一系統之文化政策,其作用既能即整軍務農,更可以維系其關隴境內之胡漢諸族之人心,使其融合成為一家,以關隴地域為本位之堅固團體。此種文化本位政策,范圍頗廣,包括甚重,要言之,即陽傅周禮經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狀之實而已。”

當時南方是蕭梁王朝的天下,北國的北魏王朝已經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兩個政權的實際控制者分別是高歡和宇文泰。

地處關隴(今陜西、甘肅一帶)的西魏在綜合國力上遜于東魏,且與南方梁朝的關系也頗為緊張。于是宇文泰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以抗衡高歡與蕭梁兩大勁敵。此時距離永嘉之亂已過數百年,五胡亂華的黑暗期早就結束,漢胡雜居與胡人漢化是大勢所趨。宇文泰為了整合關隴漢胡各族的力量,推行了以關隴地域為本位的文化政策。此舉是以漢文化的典章制度作為文化根基,精神紐帶,可以促使關隴地區胡漢民族加速融合,也因此造就了一個橫跨歷史風云數百年的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集團對古代中國的影響有多大?陳寅恪先生曾在論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點評道:“有唐一代三百年間其統治階級之變遷升降,即是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所鳩合集團之興衰及其分化。蓋宇文泰當日融冶關隴集團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創霸業;而隋唐繼其遺產,又擴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大臣大都西魏以來此關隴集團中人物,所謂八大柱國即其代表也。”

關隴集團聚合了關中與隴西的胡漢精英。凡是武力與才智出類拔萃者,都被吸收進了這個樹大根深的門閥集團。從北周(前身是西魏)到隋朝、唐朝三代,統治者幾乎都出自這個集團。不但皇族出身于關隴集團,連重要的輔佐大臣也多出自這股勢力。該集團的軸心是西魏八柱國家族。

據唐朝史書載:“今之稱門閥者,咸推八柱國家。當時榮盛,莫與為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時最顯赫的門閥首推八柱國家族。

所謂“八柱國”,指的是西魏的八個柱國大將軍。他們分別是西魏時期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史稱“八柱國”,分別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于謹、獨孤信、侯莫陳崇。

宇文泰為了強化兵權,借鑒了鮮卑八部之制創立了八柱國制度。他在西魏文帝大統三年(公元537年)被拜為柱國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成為全軍的實際統帥。廣陵王元欣是西魏皇族宗室,也被封為柱國大將軍,但他沒有實權。而其余六位柱國大將軍,各自分掌六軍兵馬,兵力合計約有四萬八千人。

除了元欣之外,其他八柱國家族可謂個個來頭不小。

其中,宇文泰家族后來建立了北周政權;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弼的曾孫子就是隋末動亂中的瓦崗軍領袖李密;獨孤信是李淵的外公,楊堅(隋文帝)和宇文毓的岳父。

楊堅憑借岳父獨孤家的勢力,躋身八柱國家族。他獲得軍政大權后,篡奪了北周宇文家的江山,建立了隋朝,并一統南方的陳朝。至此,魏晉以來的數百年割據狀態告一段落,中國進入了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階段。故而,有人將秦漢帝國稱為古中國的“第一帝國”,將隋唐合稱為“第二帝國”。隋朝二世而亡,很快被唐朝取代。唐承隋制,開創了封建時代著名的“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宇文泰在開創八柱國制度時,大概沒有想到自己無意中為北周、隋、唐三朝奠定了基業。盡管江山兩次易姓,但天下依然被攥在關隴集團這個小圈子的手中。

隋朝楊家與唐朝李家的祖先同在西魏至北周時為臣。雙方因獨孤信家族產生聯系。隋煬帝楊廣與唐高祖李淵的外公都是西魏柱國大將軍獨孤信,兩人是關系很親的表兄弟。李唐家族原本在隋朝位居高官,但在隋末動亂時也毫不客氣地與群雄逐鹿中原。經過改朝換代的大洗牌后,原先的八柱國世家地位有了很大變化,關隴集團的勢力也不局限于這八大家族了。

陳寅恪先生指出:“當李唐初期此集團之力量猶未衰損,皇室與其將相大臣幾乎全出于同一系統之階級,故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而將相大臣與皇室亦為同類之人,其間更不容別一統治階級之存在。”

隴西李氏得到江山后,關隴集團其他家族的人也依次成為新王朝的心腹臂膀。

唐太宗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對大唐基業貢獻極大。他們有的來自關隴貴族,有的來自山東士族甚至寒族。其中,衛國公李靖與趙國公長孫無忌是關隴功臣的佼佼者。

曾任兵部尚書的李靖統一華夏南方,北滅東突厥,西平吐谷渾,堪稱大唐軍神;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內兄,輔政多年,還是托孤大臣。由此可見,關隴集團的人在初唐就出將入相,后來更是將政權牢牢掌握在手中。這個局面直到一代女皇武則天登基后,才開始發生改變。

總之,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政治勢力能像關隴集團那樣橫跨三個王朝,盡管關隴集團進入唐朝后,由鼎盛轉為衰弱,但依然堪稱古代中國最強門閥。

武則天為何要打壓關隴集團

但凡研究唐朝歷史,武則天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傳奇人物。自從中國進入父系社會后,女性執政被古人說成是“牝雞司晨”,即母雞打鳴,不守本分。盡管如此,秦有宣太后,西漢有呂太后,東漢有鄧太后,北魏有馮太后,她們都是垂簾聽政、權極一時的攝政女主,在男權橫行的世界留下了自己的傳說。攝政女主中地位與成就最高的,還數真正稱帝的大唐女皇武則天。對于關隴集團出身的李唐宗室而言,武后是個令人忌憚又不能不敬的厲害角色。正是她的上臺,使得東漢至隋唐的士族門閥社會形態趨于解體。

陳寅恪先生研究中古史時最重視門閥家族的盛衰變化,并將此看作魏晉至隋唐數百年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對于武則天,他是這樣評價的:“至于武則天,其氏族本不在西魏以來關隴集團之內,因欲消滅唐室之勢力,遂開始施行破壞此集團之工作,如崇尚進士文辭之科,破格用人及漸毀之制度等皆是也。此關隴集團自西魏至武則天執政時期,歷時即經一百五十年之久,自身本已逐漸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壞,遂致分崩墮落不可救止。其后皇位雖復歸李氏,至玄宗尤稱盛世,然其祖母開始破壞關隴集團之工事竟及其身而告完成矣。”

這段話包含了五個關鍵信息:

第一,武則天是西魏以來第一個非關隴集團出身的最高統治者(她是唐朝并州文水人,老家大體在今山西文水縣東)。

第二,她上臺時以打壓關隴集團為主要目標,尤其是打壓李唐宗室。

第三,強化科舉制度,提拔庶族地主與非門閥出身的人才,是武后新政的重要內容。

第四,歷史悠久的關隴集團已經開始朽壞,武則天只是加速其解體。

第五,李唐宗室在“神龍政變”復辟后,也無法阻擋關隴集團解體的歷史潮流。

要弄清陳寅恪先生做出如此論斷的原因,還得從關隴集團的“關中本位政策”說起。“關中本位政策”始于西魏權臣宇文泰。該政策包含了三個層次:

首先,把關中地區視為立國之基。

早在西周時,外險內緩的關中地區就是帝王之州。秦以關中為起點,掃滅六合,平越驅胡,一統海內。西漢同樣是以關中為腹心,震懾四方。到了東漢時,洛陽成為王朝首都,但長安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直到隋唐時期,關中依然是富饒的天府之國。它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有四塞之險,天生適合做王朝腹心。故而,西魏、北周、隋、唐也像周、秦、漢三朝那樣以關中為立國之基,讓國內民眾都把長安當成天下中心。

其次,制定以發展關中為本位的軍事、政治、經濟政策。

關隴集團為了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在關中力行農戰,一切政策圍繞著發展關中腹地來展開。西魏地狹人少,不從關中本土挖掘潛力,自然難以與東魏、蕭梁相抗衡。到了北周一統北方之時,關中是強有力的戰略大后方,自然受到統治者高度重視。隋唐兩朝時雖然經濟重心開始向東南轉移,但繁華富庶的關中西通西域、東制中原,對于鞏固王朝統治有無可估量的戰略意義。因此,隋唐統治者在大部分時候,仍然力圖維持關中對其他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優勢。例如,推行府兵制、均田制等。

最后,“關中本位政策”還包括關隴集團自成一體的文化本位政策。

宇文泰曾經參與過六鎮起義,他對漢文化的態度不同于“全盤漢化”的北魏孝文帝。陳寅恪先生對此點評道:“北魏晚年六鎮之亂,乃塞上鮮卑族對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歷代漢化政策之一大反動,高歡、宇文泰俱承此反對漢化保存鮮卑文化之大潮流而興起之梟杰也。”漢化后的北魏高層與保持鮮卑舊俗的六鎮軍民在物質文化上的差距不斷拉大,是六鎮起義爆發的主要原因。因此,宇文泰執政時推行了“陽傅周禮經典制度之文,陰適關隴胡漢現狀之實”的關中文化本位政策。

宇文泰一方面將鮮卑貴族的漢姓改回鮮卑姓氏,并給胡化的漢人賜予鮮卑姓氏,而另一方面則以附會的周朝官制推行漢化改革,并通過修改過族源郡望等文化政策,促進了胡漢融合。這本質上依然是一種漢化,但相對于孝文帝的激進漢化,宇文泰更強調以關中為本位的胡漢融合。

此后關隴集團高度重視胡漢一體化精神系統的建設。到了唐朝時,許多祖上是五胡的關隴貴族已經與漢人沒有什么兩樣。最典型的例子,李唐皇族就是漢人與鮮卑人融合的產物。

那么,為何武后要對關隴集團極力打壓呢?這不得從關隴集團本身說起。關隴集團形成于對抗東魏(北齊)與南朝兩大威脅,成為漢胡合一的領導階層。但隨著不斷發展,關隴集團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吸收了不少新勢力,從而讓本集團逐漸產生了分化。

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關隴集團的成員。其祖母獨孤氏、皇后長孫氏,大臣長孫無忌、李靖、侯君集、宇文士及、褚遂良等均為關隴貴族出身。但與此同時,太宗的領導班子還包括有以房玄齡、李勣為首的山東士族英杰,魏征、馬周等非門閥的寒門子弟,蕭瑀、王珪等南朝貴族。也就是說,初唐統治者雖延續了關中本位政策,但同時注意吸收其他政治勢力的養分,以平衡朝局。

唐太宗不拘一格的用人方針,初步動搖了關隴集團壟斷資源的格局。但在其執政末期,不同勢力的功臣因王朝接班人問題而走向分裂。其中,代表關隴集團的長孫無忌與褚遂良擁立晉王李治。唐太宗在廢除太子李承乾后,指定李治為接班人,是為唐高宗。

唐高宗即位后不久,攝政的長孫無忌就對政敵發動了大清洗。高宗叔父李元景、兄長吳王李恪、妹妹高陽公主等人被賜死。而曾經為唐太宗東征西討的江夏郡王李道宗被流放象州,病逝途中。房玄齡、杜如晦的兒子也受到牽連,家道中落。名將李勣被迫辭去尚書左仆射(相當于宰相)一職。這使得李唐宗室與山東士族集團都受到了沉重打擊。至此,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貴族把持朝政。

然而,興盛一百五十余年的關隴集團已經開始解體,長孫無忌的攬權不過是回光返照罷了。

關隴集團是胡漢一體化的產物。在大融合過程中,其胡族成員逐漸喪失了胡人與生俱來的騎射優勢,其漢族成員在文化領域又不足以挑戰江左及山東士族的地位。隨著戰亂割據時代結束,天下進入太平治世,關隴集團不再具備開國時文武兼修、共同進退的精神氣,逐漸趨于解體。恰在此時武則天登上了帝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石楼县| 措勤县| 溆浦县| 宝兴县| 姚安县| 和静县| 开鲁县| 焦作市| 清水县| 池州市| 麻城市| 德格县| 道孚县| 名山县| 和平县| 宝兴县| 丰城市| 枞阳县| 济源市| 仙居县| 芜湖市| 宣武区| 恭城| 淳化县| 荔波县| 望谟县| 邳州市| 内丘县| 长寿区| 黑河市| 黔西县| 新泰市| 正定县| 安庆市| 吴旗县| 云和县| 西乡县| 大方县| 三明市|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