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壞病證法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于寒者,變成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傷于風者,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更遇溫熱者,變為溫毒。溫毒,病之最重者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溫氣者,變為溫疫。以此冬傷于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臟,則難為制。
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夕,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如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
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里則不消矣。未有溫覆當而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未解,而內不消,必非大滿,猶有寒熱,則不可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腹堅,中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數下之,不能為禍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則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
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兇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后,發表攻里,本自不同,而執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焉。
凡發汗,溫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使有所覺,病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時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數也。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后靜,此皆愈證也。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并中髓也。
脈四損,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三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
四損,經氣絕;五損,腑氣絕;六損,臟氣絕。真氣不行于經曰經氣絕;不行于腑,曰腑氣絕;不行于臟,曰臟氣絕;經氣絕,則四肢不舉;腑氣絕,則不省人事;臟氣絕,則一身盡冷。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數乍疏者死。脈至如轉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厥發汗,躁不得眠。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鞕。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水即吐。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則筋惕肉〖目閏〗。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沖止于心下。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可發,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則吐谷,氣不得前。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干,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不能自還。咳而發汗,其咳必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命將難全。
厥逆脈緊,不可發汗,發汗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必死。
凡發汗,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若汗多者,不得重發汗,亡陽故也。。
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凡用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
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虛家亦然。
凡病胸上諸實,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余行,其脈反澀,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則止。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
動氣在右,不可下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干、頭眩、心悸也。
動氣在左,不可下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飲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
動氣在上,不可下之。下之則掌中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動氣在下,不可下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利清谷,心下痞。
咽中閉寒,不可下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諸外實者,不可下之。下之則發微熱,若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諸虛者,不可下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弦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嚙,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谷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振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數為痛,呼吸之中痛在于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鞕,小便尿血也。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里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復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谷不容閑。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后救,安可復追還。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越甚,脈遲者,尚未可攻也。。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谷,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危殆也。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陰陽俱虛,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則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下之則目閉。貪水者,下之則脈厥,其聲嚶嚶,咽喉塞,汗之則戰栗;惡水者,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汗之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反數,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小便不利也。
凡服下湯,得利便止,不必盡劑。此以前是汗吐下三法之大要也。若能于此例之外,更神而明之,斯道其庶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