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傷寒例(1)

四時八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決病法:

立春正月節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驚蟄二月節斗指甲,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節斗指乙,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節斗指巽,小滿四月中斗指巳。

芒種五月節斗指丙,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節斗指丁,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節斗指坤,處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節斗指庚,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節斗指辛,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節斗指乾,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節斗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節斗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二十四節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為一候,氣亦同,合有七十二候,決病生死,此須洞解也。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于寒。觸冒之者,則名傷寒耳。其傷于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病者,以其最盛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于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歷占之。九月霜降節后,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后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后,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從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九月十月寒氣尚微,為病則輕;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嚴,為病則重;正月二月寒漸將解,為病亦輕。此以冬時不調,適有傷寒之人即為病也。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冬溫復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后章。從立春節后,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其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后,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相似,但治有殊耳。十五日得一氣,于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然氣候亦有應至仍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后,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必發何病,詳而取之。是以春傷于風,夏必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病瘧;秋傷于濕,冬必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

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注:桂本餐字為飧,似誤]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后賢,開其未悟。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

凡傷于寒,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于寒而病者,多死。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以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汗出、目疼、鼻干、不得臥。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濡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干。

尺寸俱沉細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以其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弦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受病,己入于腑者,皆可下而已。

傷寒傳經在太陽,脈浮而急數,發熱,無汗,煩躁,宜麻黃湯。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粥飲,余如桂枝法將息,桂枝湯見后卷。

傳陽明,脈大而數,發熱,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湯,不差與承氣湯。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斤大黃四兩(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取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溫頓服之,以調胃氣。

傳少陽,脈弦而急,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往來寒熱,熱多寒少,宜小柴胡湯,不差與大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炙)大棗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姜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劈)大黃二兩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二升,日三服。

傳太陰,脈濡而大,發熱,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術厚樸石膏黃芩甘草湯。

茯苓白術厚樸石膏黃芩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白術三兩厚樸四兩石膏半斤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每服一升五合余,日三服。

傳少陰,脈沉細而數,手足時厥時熱,咽中痛,小便難,宜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

附子細辛黃連黃芩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黃連四兩黃芩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傳厥陰,脈沉弦而急,發熱時悚,心煩嘔逆,宜桂枝當歸湯,吐蛔者,宜烏梅丸。

桂枝當歸湯方

桂枝二兩當歸三兩半夏一升芍藥三兩黃柏二兩甘草二兩(炙)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溫三服。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干姜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四兩(出汗)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傳經脈證并治之正法也。若入腑及臟為傳經變病,治列后條。

若兩感于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干、煩滿而渴,脈時浮時沉,時數時細,大青龍湯加附子主之。

大青龍加附子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劈)石膏如雞子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脈時高時卑,時強時弱,宜大黃石膏茯苓白術枳實甘草湯

大黃石膏茯苓白術枳實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石膏一斤茯苓三兩白術四兩枳實三兩甘草三兩(炙)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溫分三服。

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脈乍弦乍急,乍細乍散,宜當歸附子湯主之。

當歸附子湯方

當歸四兩附子大者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人參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皆傳經變病,多不可治,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則榮衛不行,臟腑不通而死矣。所謂兩感于寒不免于死者,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宁县| 张家港市| 克什克腾旗| 临沂市| 榕江县| 东丰县| 西峡县| 秦安县| 福州市| 斗六市| 中西区| 台安县| 东阿县| 吉水县| 广州市| 顺昌县| 孝义市| 东丽区| 准格尔旗| 太湖县| 万年县| 武夷山市| 潞城市| 河南省| 元江| 永善县| 罗源县| 邛崃市| 兰西县| 焉耆| 彭阳县| 沂水县| 仁布县| 衢州市| 平远县| 高碑店市| 县级市| 武平县| 台东市| 保定市| 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