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漿青色食時驚,黃多吐逆痢紅形。煩躁夜啼青色吉,久病眉紅死證真。
風池氣池兩頤論歌
風氣二池黃吐逆,煩噪啼哭色鮮紅。更有兩頤胚樣赤,肺家客熱此非空。
兩目論歌
白睛青色有肝風,若是黃時有積攻。或見黑睛黃色現,傷寒病重此其宗。
鼻準論歌
鼻準微黃赤白平,深黃燥黑死難生。人中短縮吐因痢,唇反黑候蛔必傾。
正口論歌
正口常紅號曰平,燥干脾熱積黃生。白主失血黑繞口,青黑驚風盡死形。
兩太陽論歌
太陽青色驚方始,紅色赤淋萌蘗起。要知死證是如何,青色從茲生入耳。
兩臉論歌
兩臉黃為痰實因,青色客忤紅風熱。傷寒赤色紅主淋,二色請詳分兩頰。
兩頤金匱風門論歌
吐蟲青色滯頤黃,一色頤間兩自詳。風門黑疝青驚水,紋青金匱主驚狂。
部位歌
中庭與天庭,司空及印堂,額角方廣處,有病定存亡。青黑驚風惡,體和滑澤光。不可陷兼損,唇黑最難當。青甚須憂急,昏黯亦堪傷。此是命門地,醫師妙較量。
觀形察色
凡看小兒疾病,先觀形色,而切脈次之。蓋面部氣總見而五位青色者,驚積不散,欲發風候。五位紅色者,痰積壅盛,驚悸不寧。五位黃色者,食積癥傷,疳候痞癖。五位白色者,肺氣不實。滑泄吐痢。五位黑色者,臟腑欲絕,為疾危惡。面青眼青肝之病,面赤心之病,面白肺之病,面黃脾之病,面黑腎之病。先別其五臟各有所主。次者稟受盈虧,胎氣虛實,陰陽二證,補過泄多,當救其失。兼五臟六腑,表里各有相應。若能辨其標本,則神圣工巧矣。
育嬰家秘 【明 萬全】
發微賦
醫道至博,幼科最難。如草之芽兮貴于調養,似蠶之苗兮慎于保全。血氣未充兮脈無可診,神識未開兮口不能言。誠求于心,詳察乎面。茍得其要也,握造化于妙手;未達其旨也,摘章句于殘編。
調護若失,疾病乃生。頭要涼而背要暖,食勿飽而衣勿綿。腸胃脆薄兮,乳哺傷而成積;精神怯弱兮,聞見異而成癎。嗟哉慈母兮,過于姑息,笑彼粗工兮,誤于湯丸。伐其發生之氣,夭其童稚之年。徒啼號于丘壟,休禱杞于旃壇。
證候要識,夭壽須知。不在手指之側,但憑面部之間。心火上而天庭可察,腎水下而地角宜觀。右頰金而屬肺,左頰木而屬肝。脾土之位,鼻準之間。青驚赤熱,黃積白疳。如煤之黑兮,必中乎惡毒;似赭之紫兮,斯感乎風寒。
胎稟虛損兮,則發稀而頭軟;賦質充實兮,自肉厚而骨堅。性靜兮少笑,神困兮多眠。肺熱兮濁涕結于鼻內,脾冷兮清涎滯于頤間。兩目連札兮,肝風之鼓;雙瞳直視兮,心火之炎。氣不足而顖陷,突起則為熱也;血有余而臉鮮,萎黃則為虛焉。
行坐遲者腎弱,啼哭多者心煩。脾熱者弄舌,肝強者握拳。發豎作穗兮,疳癆漸起;顱解欲破兮,短折可占。皮聚肉脫兮,元氣損而欲逝;鼻昂唇縮兮,谷氣絕而難全。赤蚓入眼兮,不必問夫盧扁;青蛇繞口兮,何須問乎神丹!
五臟各證,一言可參。肝主風而叫哭煩悶,心主熱而驚悸呵欠。肺主氣而喘嗽善嚏,脾主困而吐泄喜眠。惟腎本虛,為命所關。肝常有余兮,實則生風;脾常不足兮,虛則成疳。木乘于土兮,泄痢久而發搐者不治;火刑于金兮,咳嗽久而成癎者必殘。
一月之中,臍風最險;百晬之內,痰嗽尤難。證莫危于中惡,勢莫急于流丹。變蒸盡于周歲,必計日以為準;驚搐發于期月,難引日以求安。有所苦者呻吟,失所欲者嗞煎。晝常叫喊兮,肝臟之熱;夜多啼哭兮,脾臟之寒。
出胎而疾者,胎毒之發;能食而疾者,食積之干。胎毒之變也,為黃為瘤為瘡毒;食積之變也,為癥為痛為痞滿。吐瀉有寒有熱有食,咳嗽有虛有實有痰。痢因積得,瘧以痞延。脹乃脾胃之虛,腫則風濕之感。疝本肝來,淋以膀胱之熱;疸因脾致,渴以津液之干。
風從肝起,熱自心坐。風熱并而搐急,吐瀉久而成慢。證分八候,治貴十全。痰涎未去兮,為言語之蹇濇;氣血未復兮,成手足之拘攣。天吊如痓而上竄,內吊似疝而里疼。客忤輕于中惡,蟲痛類于發癎。形證既混于雷同,診治宜詳于藻鑒。
眼中白膜兮,肝疳已現;鼻下赤爛兮,肺疳所傳。壯熱而渴兮,邪火熏于絳宮;多瘡而瘠兮,真水涸于元關。飲食傷而脾損,津液亡而胃干。丁奚手足之漸細,哺露糟粕之不斂。愛吃泥土兮,面黃齒白而頭皮光急;喜啖瓜果兮,口饞肉削而腹皮滿堅。
論病之證已明,立治之法尤簡。平胃燥濕,五苓利水,二藥合而吐瀉兼調;瀉青疏風,導赤瀉火,兩方并而驚風可蠲。金花涼驚而退熱,玉液寧嗽以化痰。保和消積兮,同香連又治痢疾;異功補脾兮,助集圣可救癆疳。理中止吐瀉而寒熱通用,保命鎮驚癎而急慢相兼。
抱龍主驚風而平痰火,惺惺解變蒸而散風寒。善脾平瘧兮,瘧久有母者消癖;豆蔻止泄兮,泄久生風者調元。白朮救虛渴之仙藥,丁香取蟲積之神丹。五色泄臟中之熱,三圣除膈上之痰。口舌生瘡者洗心,胸脅急痛者控涎。參苓肥兒兮,脾虛羸甚者勿棄;地黃補腎兮,稟氣怯弱者有驗。
嗟夫!嬰兒稚弱兮,豈堪藥石;良工調理兮,尤貴精專。或補或泄兮,中病即止;易虛易實兮,其證勿犯。治不乖方兮,有如援溺救焚;藥不對病兮,何異操刀佩劍?發吾心之秘兮,為取兔以設置;獲斯術之利兮,勿得魚而忘筌。
貧富異病
人有恒言,富貴之子多病者,其氣清,其體薄,而過于飽暖也。貧賤之子少病者,其氣濁,其體厚,而常受饑寒也。上智之醫,識得此意,觀父母而知其氣稟之厚薄,觀形色而知其臟腑之虛實,猛峻之藥,不可妄加,和平之方,亦不可執用也。歌曰:醫不執泥曰上工,能知富貴與貧窮。生來氣體分清濁,居來看承又不同。
論胎疾食積外感
小兒初誕多胎疾,能食過多為食積。于斯二者作提綱,仲陽復起從吾議。
小兒之疾,如痘疹、丹瘤、臍風、變蒸、斑黃、蟲疥、解顱、五軟之類,皆胎疾也。如吐瀉、瘧痢、腫脹、痞積、疳癆之類,皆傷食之疾也。惟發熱咳嗽,或有外感風寒者。故曰:小兒之疾,屬胎毒者十之四,屬食傷者十之五,外感者十之一二。
驚癎原來肝有余,脾常不足致疳虛。形體不全知腎弱,上醫會得謹其初。
大抵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腎主虛,亦不足也。故小兒之病,驚風屬肝,疳癆屬脾,胎氣不足屬腎。上醫治病,必先知所屬而預防之,故曰不治已病治未病。
家傳三法
家傳三法救孩童,驚癎須防用抱龍。胎稟怯時宜補腎,肥兒痼病有奇功。
治癎用琥珀抱龍丸,治疳用肥兒丸,治胎稟不足用補腎地黃丸,此三方者,袓訓相傳,子孫敬守。
辨壽夭
幼科精熟是專門,壽夭平時認得明,色脈合觀知五臟,補虛瀉實藥通神。
古語云:三折股肱為良醫,謂歷練熟也。故幼科專精者,凡小兒之壽夭,先了然于目中矣。病不可治,必不治也。至于臨病之時,觀形察色,便知五臟之證治,所以補之瀉之,意之所生,有通神之妙也。
小兒壽天最難明,只在良工眼力精,形氣有余為壽相,如其不足豈遐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