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外診法【問】(3)

昏憒不知人,是暴厥耶?抑久病耶?

婦人多中氣。

婦人當問月水如何?寡婦氣血凝滯,兩尺多滑,不可誤斷為胎。室女同。

心腹脹痛,問是舊病舉耶?或新起耶?

診病必問所欲何味,所嗜何物,或縱酒,或齋素。喜酸則知肝虛,喜甘則知脾弱。

頭身臂膊作痛,必問曾病惡瘡否。

古今醫統【明徐春甫】

問證

王海藏曰:常人求診緘默,唯令切脈,試其能知病否。且脈人之氣血附于經絡,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于得病之由,及所傷之物,豈能以脈知之乎?故醫者不可不問其由,病者不可不說其故。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蘇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患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死生之異。士夫多秘所患,以驗醫之能否。吾平生有疾請療,必盡告其所患。使醫了然知疾之所在,虛實寒熱,先定于胸中,然后診脈,疑似不能惑也。吾求愈疾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

婦科產后,先問坐草難易,惡露多少,飲食遲早,生子存亡。蓋形傷血傷之不同,補氣補血之有異。飲食失節宜調中,生子不存兼開郁。問其所欲,以知其病。如欲熱者知為寒,欲冷者知為熱。如好靜惡動者知其為虛,煩躁不寧者知其為實。惡食知傷食,惡風知傷風。好食甘者為脾虛,好食辛者為肺病,好食酸者為肝虛,好食咸者為腎弱,嗜食苦者為心病。此皆順應而易治。若乃心病愛咸,肺傷欲苦,脾弱喜酸,肝病好辣,腎衰嗜甘,此為逆候。病輕必危,危者必死。治得其法,服藥預防,猶可回生。

又如唐汝正治小兒風熱,通身俱愈,惟頭頂不痊。問其因,乳母好熱酒,知其貽毒。本方倍用葛根、黃連而遂愈。

醫門法律【清喻昌】

問病論

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篤于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古人閉戶塞牖,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誠以得其歡心,則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庶可詳求本末而治無誤也。如嘗貴后賤,病名脫營。嘗富后貧,病名失精。以及形志苦樂,病同治異;飲食起居,失時過節;憂愁恐懼,蕩志離魂;所喜所惡,氣味偏殊;所宜所忌,稟性迥異。不問,何以相體裁方也?所以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臨病人問所便。便者,問其居處動靜、陰陽寒熱、情性之宜。如問其為病熱,則便于用寒;問其為病寒,則便于用熱之類,所謂順而施之也。人多偏執己見,逆之則拂其意,順之則加其病,莫如之何。然茍設誠致問,明告以如此則善,如彼則敗,誰甘死亡而不降心以從耶?至于受病情形,百端難盡。如初病口大渴,久病口中和,若不問而概以常法治之,寧不傷人乎?如未病素脾約,纔病忽便利,若不問而計日以施治,寧不傷人乎?如未病先有痼疾,已病重添新患,若不問而概守成法治之,寧不傷人乎?如疑難證,著意對問不得其情,他事閑言反成真面,若不細問而急遽妄投,寧不傷人乎?病形篇謂: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今之稱為工者,問所非問,諛佞其間。病者欣然樂從,及病增更醫,亦復如是,乃至仿徨醫藥。偶遇明者,仍復不投。此宜委曲開導,如對君父,未可飄然自外也。更可怪者,無知戚友探問,忘其愚陋,強逞明能,言虛道實,指火稱痰,抑孰知其無責而易言耶?坐令依傍迎合,釀成末流,無所底止,良足悼矣!吾輩其明以律己,誠以動人,共砥狂瀾乎!

律一條

凡治病不問病人所便,不得其情,草草診過,用藥無據,多所傷殘,醫之過也。

申治病不疏五過之律并《內經》大意

凡診病不問三常,不知比類,不察神志,不遵圣訓,故犯不忌,醫之罪也。

《內經》常貴后賤一節,過在不問病情之所始也。

飲食居起一節,過在不知病人七情所受,各不同也。

比類奇恒一節,醫之所貴,如老吏判按,律所不載者,比例斷之,纖悉莫逃也。奇恒者,審其病之奇異平常也。從容者,凡用比類之法,分別病能,必從容參酌,惡粗疏簡略也。

診有三常一節,此過繇于不能戒嚴病者,令之悚然神動,蠲除憂患,徒外示柔弱,委曲從人也。

診者必知終始一節,察氣色之終始,知病發之余緒,辨男女之順逆,與七情內傷,故離間親愛者魂游,絕念所懷者意喪,菀積所慮者神勞,結固余怨者志苦;憂愁者閉塞而不行,恐懼者蕩憚而失守,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喜樂者憚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思曉,又何言醫!

嘗富大傷一節,非分過損,身體,雖復,津液不滋。血氣內結,留而不去,薄于陽脈,則化為膿,久積腹中,則外為寒熱也。不但不學無術者為粗工,即使備究經旨,而診不辨三常,療不審五過,亦為粗略之醫也。

診不辨陰陽。此治之一失也。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遺身殃。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厚薄,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忘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

問診

凡診病之法,固莫妙于脈。然有病脈相符者,有病脈相左者,此中大有元理。故凡值疑似難明處,必須用四診之法,詳問其病由,兼辨其聲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謂一診可憑,信手亂治,亦豈知脈證最多真假,見有不確,安能無誤?且常診者知之猶易,初診者決之甚難。此四診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難經》以切居四診之末,其意深矣。陶節庵亦曰:問病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活法二字,乃臨證切脈之要訣也。此義惟汪石山言之最詳。

問寒熱

問寒熱者,問內外之寒熱,欲以辨其在表在里也。人傷于寒,則病為熱。故凡病身熱脈緊,頭疼體痛,拘急無汗,而且得于暫者,必外感也。蓋寒邪在經,所以頭疼身痛;邪閉皮毛,所以拘急發熱。若素日無疾,而忽見脈證若是者,多因外感。蓋寒邪非素所有而突然若此,此表證也。若無表證,而身熱不解,多屬內傷。然必有內證相應,合而參之,自得其真。

凡身熱經旬,或至月余不解,亦有仍屬表證者。蓋因初感寒邪,便作身熱頭痛。醫不能辨,誤認為火,輒用寒涼,以致邪不能散,或雖經解散而藥未及病,以致留蓄在經,其病必外證多而里證少。此非里也,仍當解散。

凡內證發熱者,多屬陰虛,或因積熱。然必有內證相應,而其來也漸。蓋陰虛者必傷精,傷精者必連臟。故其在上而連肺者,必為喘急咳嗽;在中而連脾者,或妨飲食,或生懊憹,或為躁煩焦渴;在下而連腎者,或精血遺淋,或二便失節。然必寒熱往來,時作時止,或氣怯聲微,是皆陰虛證也。

凡怒氣七情,傷肝傷臟而為熱者,總屬真陰不足,所以邪火易熾,亦陰虛也。

凡勞倦傷脾而發熱者,以脾陰不足,故易于傷。傷則熱生于肌肉之分,亦陰虛也。

凡內傷積熱者,在癥痞必有形證,在血氣必有明征,或九竅熱于上下,或臟腑熱于三焦。若果因實熱,凡火傷在形體而無涉于真元者,則其形氣聲色脈候,自然壯麗,無弗有可據而察者,此當以實火治之。

凡寒證尤屬顯然,或外寒者陽虧于表,或內寒者火衰于中,諸如前證。但熱者多實,而虛熱者最不可誤;寒者多虛,而實寒者間亦有之。此寒熱之在表在里,不可不辨也。

問汗

問汗者,亦以察表里也。凡表邪盛者,必無汗。而有汗者,邪隨汗去,已無表邪,此理之自然也。故有邪盡而汗者,身涼熱退,此邪去也。有邪在經而汗在皮毛者,此非真汗也。有得汗后,邪雖稍減而未得全盡者,猶有余邪,又不可因汗而必謂其無表邪也,須因脈證而詳察之。

凡溫暑等證,有因邪而作汗者,有雖汗而邪未去者,皆表證也。總之表邪未除者,在外則連經,故頭身或有疼痛;在內則連臟,故胸膈或生躁煩。在表在里,有證可憑;或緊或數,有脈可辨。須察其真假虛實,孰微孰甚而治之。

凡全非表證,則或有陽虛而汗者,須實其氣;陰虛而汗者,須益其精;火盛而汗者,涼之自愈;過飲而汗者清之可寧。此汗證之陰陽表里,不可不察也。諸汗證詳載傷寒門,此不贅。

問頭身

問其頭,可察上下。問其身,可察表里。頭痛者邪居陽分,身痛者邪在諸經。前后左右,陰陽可辨;有熱無熱,內外可分。但屬表邪,可散之而愈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马尔康县| 甘南县| 大邑县| 开封县| 莒南县| 东乡县| 含山县| 都匀市| 英超| 玛纳斯县| 会同县| 海原县| 来宾市| 陕西省| 张家口市| 南郑县| 阳朔县| 九江市| 丹阳市| 霸州市| 田阳县| 高邑县| 永济市| 西峡县| 襄城县| 东安县| 营山县| 皋兰县| 尉氏县| 弥渡县| 荆门市| 花莲县| 浏阳市| 越西县| 岐山县| 凌海市| 罗山县| 同德县| 望城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