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外診法【問】(4)

凡火盛于內而為頭痛者,必有內應之證,或在喉口,或在耳目,別無身熱惡寒在表等候者,此熱盛于上,病在里也。察在何經,宜清宜降,高者抑之,此之謂也。若用輕揚散劑,則火必上升而痛愈甚矣。

凡陰虛頭痛者,舉發無時,是因酒色過度,或遇勞苦,或逢情欲,其發則甚。此為里證,或精或氣,非補不可也。

凡頭痛屬里者,多因于火,此其常也。然亦有陰寒在上,陽虛不能上達而痛甚者。其證則惡寒嘔惡,六脈沉微或兼弦細。諸治不效,余以桂、附、參、熟之類而愈之。是頭痛之有陽虛也。

凡云頭風者,此世俗之混名,然必有所因,須求其本,辨而治之。

凡眩運者,或頭重者,可因之以辨虛實。蓋病中眩運者,多因清陽不升,上虛而然。如丹溪云:無痰不作運,殊非真確之論。但當兼形氣,分久暫以察之。觀《內經》曰: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其義可知。至于頭重,尤屬上虛。經曰:上氣不足,腦為不滿,頭為之苦傾。此之謂也。

凡身痛之甚者,亦當察其表里以分寒熱。其若感寒作痛者,或上或下,原無定所,隨散而愈,此表邪也。若有定處,而別無表證,乃痛痹之屬,邪氣雖亦在經,此當以里證視之,但有寒熱之異耳。若因火盛者,或肌膚灼熱,或紅腫不消,或內生煩渴,必有熱證相應,治宜以清以寒。若并無熱候而疼痛不止,多屬陰寒,以致血氣凝滯而然。經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必溫其經使血氣流通,其邪自去矣。

凡勞損病劇,而忽加身痛之甚者,此陰虛之極,不能滋養筋骨而然。營氣憊矣,無能為也。

問二便

二便為一身之門戶,無論內傷外感,皆當察此以辨其寒熱虛實。蓋前陰通膀胱之道,而其利與不利,熱與不熱,可察氣化之強弱。凡患傷寒而小水利者,以太陽之氣未劇,即吉兆也。后陰開大腸之門,而其通與不通,結與不結,可察陽明之虛實。凡大便熱結而腹中堅滿者,方屬有余,通之可也。若新近得解而不甚干結,或旬日不解而全無脹意者,便非陽明實邪。觀仲景曰:大便先硬后溏者,不可攻。可見后溏者雖有先硬,已非實熱。矧夫純溏而連日得后者,又可知也。若非真有堅燥痞滿等證,則原非實邪,其不可攻也明矣。

凡小便但見其黃,便謂是火。而不知人逢勞倦,小水即黃。焦思多慮,小水亦黃。瀉痢無期,小水亦黃。酒色傷陰,小水亦黃。使非有或淋或痛,熱證相兼,不可因黃便謂之火。余見逼枯汁而斃人者多矣。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義可知也。若小水清利者,知里邪之未甚,而病亦不在氣分。以津液由于氣化。氣病則小水不利也。小水漸利,則氣化可知,最為吉兆。

大便通水谷之海,腸胃之門戶也。小便通血氣之海,沖任水道之門戶也。二便皆主于腎,本為元氣之關,必真見實邪,方可議通議下。否則,最宜詳察審慎,不可誤攻。使非真實而妄逐之,導去元氣,則邪之在表者,反乘虛而深陷。因內困者必由瀉而愈虧。所以凡病不足,慎勿強通,最喜者小便得氣而自化,大便彌固者彌良,營衛既調,自將通達,即大腸秘結旬余,何慮之有?若滑泄不守,乃非虛弱者所宜,當首先為之防也。

問飲食

問飲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濁,二可察臟腑之陰陽。病由外感而食不斷者,知其邪未及臟,而惡食不惡食者可知。病因內傷而食飲變常者,辨其味有喜惡,而愛冷愛熱者可知。素欲溫熱者,知陰臟之宜暖;素好寒冷者,知陽臟之可清。或口腹之失節,以致誤傷,而一時之權變可因以辨。故飲食之性情所當詳察,而藥餌之宜否,可因以推也。

凡諸病得食稍安者,必是虛證。得食更甚者,或虛或實皆有之。當辨而治之也。

問胸

胸即膻中,上連心肺,下通臟腑。胸腹之病極多,難以盡悉。而臨證必當問者,為欲辨其有邪無邪,及宜補宜瀉也。凡胸腹脹滿,則不可用補;而不脹不滿,則不可用攻。此大法也。然痞與滿不同,當分輕重。重者脹塞中滿,此實邪也,不得不攻。輕者但不欲食,不知饑飽,似脹非脹,中空無物,乃痞氣耳,非真滿也。此或以邪陷胸中者有之,或脾虛不運者有之。病者不知其辨,但見胃氣不開,飲食不進,問之亦曰飽悶,而實非真有脹滿。此在疑虛疑實之間,若不察其真確,未免補瀉倒施,必多致誤,則為害不小。

今人病虛證者極多,非補不可。但用補之法,不宜造次。欲察其可補不可補之機,則全在先察胸腹之寬否何如,然后以漸而進;如未及病,再為放膽用之,庶無所礙。此用補之大法也。

凡虛證勢在危急,補劑難容少緩。亦必先問其胸寬者乃可驟進。若元氣真虛,而胸腹又脹,是必虛不受補之證。若強進補劑,非惟無益,適足以招謗耳。此胷腹之不可不察也。

問聾

耳雖少陽之經,而實為腎臟之官,又為宗脈之所聚,問之非惟可辨虛實,亦且可知死生。凡人之久聾者,此一經之閉無足為怪。惟是因病而聾者,不可不辨。其在熱論篇則曰:傷寒三日,少陽受之,故為耳聾。此以寒邪在經,氣閉而然。然以余所驗,則未有不因氣虛而然者。《素問》曰:精脫者耳聾。仲景曰:耳聾無聞者,陽氣虛也。由此觀之,則凡病是證,其屬氣虛者什九,氣閉者什一耳。

其聾有輕重,輕者病輕,重者病重。若隨治漸輕,可察其病之漸退也;進則病亦進矣。若病至聾極,甚至絕然無聞者,此誠精脫之證,余經歷者數人矣,皆至不治。

問渴

問渴與不渴,可以察里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凡內熱之甚,則大渴。喜冷水不絕,而腹堅便結,脈實氣壯者,此陽證也。

凡口雖渴而喜熱不喜冷者,此非火證,中寒可知。既非火證,何以作渴?則水虧故耳。

凡病人問其渴否,則曰口渴;問其欲湯水否,則曰不欲。蓋其內無邪火,所以不欲湯水;真陰內虧,所以口無津液。此口干也,非口渴也。不可以干作渴治。

凡陽邪雖盛而真陰又虛者,不可因其火盛喜冷,便云實熱。蓋其內水不足,欲得外水以濟。水涸精虧,其陰枯也,必兼脈證細察之。此而略差,死生立判。余常治垂危最重傷寒,有如此者,每以峻補之劑浸冷而服,或以冰水參熟等劑相間迭進,活人多矣。常人見之,咸以為奇,不知理當如是,何奇之有?然必其干渴燥結之甚者,乃可以參附涼水并進;若無實結,不可與水。

身經通考【清李瀠】

問證

望聞問切,察病之四法也。望色聞聲切脈,古人反復言之。至于問而知之之謂工,先哲尚未發明,不無有疑焉。何以故?如至病家,問其瀉痢以知其瀉痢,問其寒熱以知其寒熱,則淺矣。必非古人之意也。

問其病起于何日?日少為新病,實證居多。日多為久病,虛證居多。

曾食何物?食冰而病,藥用冰煎。如傷肉食,用草果、山楂之類。

曾否有怒勞房欲等事?怒則傷肝,勞則內傷元氣,房欲則傷腎。

及問初起何證?如初起頭疼發熱惡寒,屬外感。如初起心腹疼痛及瀉痢等證,屬內傷。

后變何病?如痢變瀉、變瘧為輕;瘧變瀉、變痢為重。先喘后脹病在肺;先脹后喘病在脾。先渴后嘔,為停水之類。

口渴思飲否?口不渴,內無熱也;口渴欲飲,為熱。老人口渴不思飲,主津液少。若漱水不欲咽,主蓄血,主陰極發燥。

喜熱喜冷否?喜熱內寒,喜冷內熱。

口中淡苦否?苦,熱;咸,寒;淡,虛;甘,脾熱成疳;酸,傷食。

思食否?傷食不思食,雜證思食,為有胃氣則生,否則無胃氣則死。

胸中寬否?不寬,傷食痰積氣滯之證。

腹中有痛處否?無痛處,知病不在內,主虛。有痛處主食積痰血之類。有痛處,手按則減者為虛。

大小便如常否?小便秘結黃赤為熱,清白為寒,濁如米泔為濕熱下陷。大便秘為實為熱,自利為虛。暴瀉暴痢為實,久瀉久痢為虛。下黃赤為熱,下清白為寒。

足冷暖否?足暖陽證,足冷陰證。乍冷乍溫,便結屬陽,大便如常屬虛。

平日勞逸、喜怒、憂思,并喜食何物?勞則氣散,逸則氣滯。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肝,思傷脾,恐傷腎。喜食厚味則生痰,醇酒則發熱。

種種問法,實為活人之捷徑。然以此而盡古人問而知之之義,猶未也。予于靜定之中,若有所悟。蓋今人之病,如咳嗽發熱瀉痢諸痛,俱病之總名也。一證之中,各有火有寒,有痰有氣,有虛有實,致證之原不同。如治咳嗽問得有火證,即作火治;有痰有氣證,即作痰氣治。因此一問,舍病名而治病原,庶合古人之心也。昔丹溪翁名擅千古,亦不過每證分出寒熱虛實痰火血氣等件,隨證調治。此豈有異人之目,洞見臟腑者乎?亦惟問其證以知之耳。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苏尼特右旗| 巩义市| 昭平县| 凤庆县| 兴宁市| 驻马店市| 广南县| 遂平县| 靖江市| 郧西县| 屏山县| 平塘县| 林州市| 二连浩特市| 黄山市| 温宿县| 长岭县| 峨山| 龙里县| 房产| 咸宁市| 财经| 抚松县| 汉源县| 曲阳县| 宝丰县| 河北区| 都兰县| 台南市| 阿荣旗| 班玛县| 酒泉市| 灵武市| 顺义区| 合阳县| 大荔县| 玛多县| 台江县| 西充县| 溧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