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外診法【問】(2)
書名: 外診法作者名: (清)陳夢雷本章字數: 4997字更新時間: 2015-12-25 14:03:14
外感八風之邪,乃有余證也;內傷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皆不足之病也。其內傷亦惡風自汗,若在溫暖無風處,則不惡矣。與外傷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頗相似,細分之特異耳。外感風邪,其惡風自汗、頭痛、鼻流清涕,常常有之,一日一時增加愈甚,直至傳入里作下證乃罷;其語聲重濁、高厲有力,鼻息壅塞而不通,能食腹中和,口知味,大小便如常,筋骨疼痛不能動搖,便著床枕非扶不起。其內傷與飲食不節、勞役所傷,然亦惡風,居露地中、遇大漫風起,卻不惡也;惟門窻隙中,些小賊風來,必大惡也。與傷風、傷寒俱不同矣。況鼻流清涕、頭痛自汗間而有之。鼻中氣短,少氣不足以息,語則氣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腹中不和或腹中急而不能伸,口不知五谷之味,小便頻數而不渴,初勞役得病,食少,小便赤黃,大便常難,或濇、或結、或虛坐,只見些少白膿,時有下氣,或泄黃如糜,或溏泄色白,或結而不通,若心下痞,或胸中閉塞如刀劙之痛,二者亦互作不并見也。有時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痛必臍下相火之勢如巨川之水不可遏而上行,使陽明之經逆行,亂于胸中,其氣無止息,甚則高喘,熱傷元氣,令四肢不收,無氣以動而懶倦嗜臥,以其外感風寒俱無此證,故易為分辨耳。
辨手心手背
內傷及勞役飲食不節病,手心熱,手背不熱。外傷風寒,則手背熱,手心不熱。此辨至甚皎然。
辨口鼻
若飲食勞役所傷,其外證必顯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縱勉強對答,聲必怯弱,口沃沫多唾,鼻中清涕,或有或無,即陰證也。外傷風寒,則其外證必顯在鼻,鼻氣不利,聲重濁不清利,其言壅塞,盛而有力,口中必和。傷寒則面赤,鼻壅塞而干;傷風則鼻流清涕而已。《內經》云:鼻者肺之候,肺氣通于天。外傷風寒,則鼻為之不利。口者,坤土也,脾氣通于口,飲食失節,勞役所傷,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又云傷食惡食。明矣!
辨頭痛
內證頭痛有時而作,有時而止。外證頭痛常常有之,直須傳入里實方罷。此又內外證之不同者也。
辨中熱相似證
天氣大熱之時,在于路途中勞役得之,或在田野間勞形得之,更或有身體薄弱,食少,勞役過甚,又有修善常齋之人,胃氣久虛,而因勞役得之者,皆與陽明中熱白虎湯證相似。必肌體捫摸之壯熱,必躁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亦身疼痛。始受病之時,特與中熱外得有余之證相似,若誤與白虎湯,旬日必死。此證脾胃大虛,元氣不足,口鼻中氣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轉以后,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若是外中熱之病,必到日晡之際,大作讝語,其熱增加,大渴飲水,煩悶不止。其勞役不足者,皆無此證,尤易為分解。若有難決疑似之證,必當待一二日,求醫治療,必不至錯誤矣。
辨內傷飲食用藥所宜所禁
《內經》云:內傷者,其氣口脈反大于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分經用藥。又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但食不納,惡心欲吐者,不問一倍二倍,不當正與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物探之使去。若所傷之物去不盡者,更診其脈,問其所傷,以食藥去之,以應塞因塞用,又謂之寒因寒用。泄而下降,乃應太陰之用,其中更加升發之藥,令其元氣上升。塞因塞用,因曲而為之直。何為曲?乃傷胃氣是也。何為直?而升發胃氣是也。因治其飲食之內傷,而使生氣增益,胃氣完復,此乃因曲而為之直也。若依分經用藥,其所傷之物,寒熱溫涼,生硬柔軟,所傷不一,難立定法,只隨所傷之物不同,各立法治,臨時加減用之。其用藥又當問病人從來稟氣盛衰,所傷寒物熱物。是喜食而食之耶?不可服破氣藥;若乘饑困而食之耶?當益胃氣;或為人所勸勉強食之,宜損血而益氣也。診其脈候,傷在何臟,方可與對病之藥,豈可妄泄天真生氣以輕喪身寶乎?且如先食熱物而不傷,繼之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化而傷者,當問熱食寒食孰多孰少,斟酌與藥,無不當矣。如傷熱物二分,寒物一分,則當用寒藥二分,熱藥一分,相合而與之,則榮衛之氣必得周流。更有或先飲酒而后傷寒冷之食,及傷熱食、冷水與冰,如此不等。皆當問其所傷之物,酌量寒熱之劑分數,各各對證而與之,無不取驗。
辨晝夜重輕
百病晝則增劇,夜則安靜,是陽病有余,乃氣病而血不病也;夜則增劇,晝則安靜,是陰病有余,乃血病而氣不病也。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于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亦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當急瀉其陽,峻補其陰。夜則惡寒,晝則安靜,是陰血自旺于陰分也。夜則安靜,晝則惡寒,是陰氣上入于陽中也。夜則惡寒,晝亦惡寒,是重陰無陽,當急瀉其陰,峻補其陽。晝則惡寒,夜則煩躁,飲食不入,名曰陰陽交錯者,死矣。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
問平日
凡治病,必先問平日起居飲食何如。
格致余論【元朱震亨】
治病必求其本論
病之有本,猶草之有根也。去葉不去根,草猶在也。治病猶去草,病在臟而治腑,病在表而治里,非惟戕賊胃氣,抑且資助病邪,醫云乎哉!族叔祖年七十,稟甚壯,形甚瘦,夏末患泄利,至深秋百方不應。予視之,曰:病雖久而神不悴,小便濇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濇而頗弦,自言膈微悶,食亦減。因悟曰:必此多年沉積,僻在胃腸。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喜食鯉魚,三年無一日缺。予曰: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本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姜煎濃湯,和以砂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辰,吐痰半升許,如膠。是夜減半。次早又飲,又吐半升而利止。又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旬日而安。東陽王仲延遇諸途,來告曰:我每日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硬濇,作微痛,他無所苦,此何病?脈之,右甚濇而關尤沉,左卻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氣因郁而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亦不自覺。予又曰:汝去臘,食何物為多?曰:我每日必早飲點剁酒兩三盞逼寒氣。為制一方,用韭汁半銀盞,冷飲細呷之,盡韭汁半斤而病安。已而果然。又一鄰人,年三十余,性狡而躁,素患下疳瘡,或作或止。夏初,患自利,膈上微悶,醫與治中湯兩貼,昏悶若死,片時而蘇。予脈之,兩手皆濇,重取略弦似數。予曰:此下疳瘡之甚重者,與當歸龍薈丸去麝,四貼而利減。又與小柴胡去半夏,加黃連、芍藥、川藭、生姜,煎五六貼而安。彼三人者,俱是濇脈,或弦或不弦,而治法迥別。不求其本,何以議藥?
醫學入門【明李梴】
問證
試問頭身痛不痛?寒熱無歇外感明。掌熱口不知食味,肉傷飲食勞倦形。五心煩熱兼有咳,人瘦陰虛火動情。除此三件見雜證,如瘧如痢必有名。從頭至足須詳問,證候參差仔細聽。
頭痛否:痛無間歇為外感,痛有間歇為內傷。
目紅腫否:或暴紅腫,或素疼痛。
耳鳴耳聾否:或左或右。久聾者,不敢純用補濇之劑,須兼開關行氣之藥。
鼻有涕否:或無涕而燥,或鼻塞,或素流涕不止,或鼻痔,或酒齄。
口知味否:或不食,食亦能知味,為外感風寒;或食亦不知味,為內傷飲食。
口渴否:或飲冷水者為熱渴,飲熱水者為虛,夏月大渴好飲者為暑。
舌有胎否:或白,或黃,或黑,或紅而裂。
齒痛否:或上齦,或下齦,或有牙宣。
項強否:暴強則為風寒,久強則為痰火。
咽痛否:暴痛多痰熱,慣痛多下虛。
手掌心熱否:手背熱為外感;手心熱為內傷;手背手心俱熱,為內傷兼外感。
手指梢冷否:冷則為感寒,不冷則為傷風,素清冷則為體虛。
手足癱瘓否:左手足臂膊不舉或痛者,屬血虛有火。右手足臂膊不舉或痛者,屬氣虛有痰。
肩背痛否:暴痛為外感,久痛為虛損挾郁。
腰脊痛否:暴痛亦為外感,久痛為腎虛挾滯。
尻骨痛否:暴病為太陽經邪,久痛為太陽經火。
胸膈滿否:以下為結胸,未下為邪入少陽經分,非結胸也。素慣胸滿者,多郁多痰火下虛。
脅痛否:或左或右,或兩脅俱痛,或一點空痛。
腹脹否:或大腹作脹,或小腹作脹。
腹痛否:或大腹痛,或臍中痛,或小腹痛;或痛按之即止,或痛按之不止。
腹有痞塊否:或臍上有痞塊,或臍下有痞塊,或臍左有痞塊,或臍右有痞塊,或臍中有痞塊,不可妄用汗吐下及動氣凝滯之藥,宜兼消導行氣之劑
心痛否:暴痛屬寒,久痛屬火、屬虛。
心煩否:或只煩躁不寧;或欲吐不吐,謂之嘈雜;或多驚恐,謂之怔忡。
嘔吐否:或濕嘔,或干嘔,或食罷即嘔,或食久乃嘔。
大便泄否:或溏泄,或水泄,或晨泄,或食后即泄,或黃昏時泄,一日共泄幾行?
大便秘否:秘而作渴作脹者為熱,秘而不渴不脹者為虛。
小便清利否:清利為邪在表,赤濇為邪在里。頻數窘急為下虛挾火,久病及老人得之危。
小便淋閉否:渴者為熱,不渴為虛。
陰強否:陰強為有火,陰痿為無火。
素有疝氣否:有疝氣,宜兼疏利肝氣,藥不可妄用升提及動氣之劑。
素有便血否,有痔瘡否:有便血痔瘡,不敢過用燥藥,爍陰傷臟。
有瘡疥否,有瘡疥忌發汗,宜兼清熱養血袪風。
素有夢遺白濁否:有遺濁則為精虛,不敢輕易汗下。
有房室否:男子犯房,則氣血暴虛,雖有外邪,戒用猛劑,或先補而后攻可也。
膝酸軟否:暴酸軟則為腳氣,或胃弱久病則為腎虛。
腳腫痛否:腫而痛者,多風濕。不腫脛枯細而痛者為血虛,為濕熱下注。
腳掌心熱否:熱則下虛火動,腳跟痛者,亦腎虛有熱。腳指及掌心冷者為寒。
有寒熱否,寒熱有間否:無間為外感,有間為內傷。午寒夜熱,則為陰虛火動。
飲食喜冷熱否:喜冷則為中熱,喜熱則為中寒。
飲食運化否:能食不能化者,為脾寒胃熱。
飲食多少否:能飲食者易治,全不食者難治;惟傷寒不食亦無害。
素飲酒及食煎炒否:酒客多痰熱,煎炒多犯上焦,或流入大腸而為濕熱之證。
有汗否:外感有汗則為傷風;無汗則為傷寒;雜證自汗則為陽虛。
有盜汗否:睡中出汗,外感則為半表里邪,內傷則為陰虛有火。
渾身骨節疼痛否:外感則為邪居表分,內傷則為氣血不周,身重痛者為挾濕氣。
夜重否:或晝輕夜重為血病,或夜輕晝重為氣病。
年紀多少:壯年病多可耐。老人病雜而元氣難當。婦人生產少者氣血猶盛;生產多,年又多,宜補不宜攻。
病經幾時:或幾日,或幾旬,或經年。
所處順否:所處順則性情和而氣血易調;所處逆則氣血怫郁,須于所服藥中量加開郁行氣之劑。
曾誤服藥否:誤藥則氣血亂而經絡雜,急病隨為調解,緩病久病,停一二日后藥之可也。
婦人經調否:或參前為血熱,或參后為血虛。或當經行時有外感,經盡則散,不可妄藥,以致有犯血海。
經閉否:或有潮熱,或有咳泄,或有失血,或有白帶否?能飲食否?能食則血易調而諸證自除,食減漸瘦者危。
有癥瘕否:有腹痛潮熱而一塊結實者,為癥瘕。
有孕能動否:腹中有一塊,結實能動,而無腹痛潮熱等證者,為有孕。腹虛大脹滿,按之無一塊結實者,為氣病,其經水亦時滲下。
產后有寒熱否,有腹痛否,有汗否,有咳喘否:寒熱多為外感。腹痛多為瘀血,或食積停滯。有汗單潮,為氣血大虛。咳喘為瘀血入肺,難治。
凡初證大綱未定,最宜詳審。病者不可諱疾忌醫,醫者必須委曲請問,決無一診而能悉知其病情也。初學宜另抄問法一紙,常出以問病。若大綱已定,或外感,或內傷,或雜病,自當遵守古法,不可概施發散劑也。
醫宗必讀【明李中梓】
不失人情論
嘗讀《內經》至方盛衰論而殿之曰:不失人情。未嘗不瞿然起,喟然嘆軒岐之入人深也!夫不失人情,醫家所甚亟,然戛戛乎難之矣。大約人情之類有三:一曰,病人之情;二曰,旁人之情;三曰,醫人之情。所謂病人之情者,五臟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臟者宜涼,陰臟者宜熱。耐毒者緩劑無功,不耐毒者峻劑有害。此臟氣之不同也。動靜各有欣厭,飲食各有愛憎。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好惡之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禁戒勿遵,貴者多自尊而驕恣悖理,此交際之不同也。貧者衣食不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適,懷抱可知,此調治之不同也。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無主之為害也。有最畏出奇,惟求隱當,車薪杯水,難免敗亡,此過慎之為害也。有境緣不偶,營求未遂,深情牽掛,良藥難醫,此得失之為害也。有急性者遭遲病,更醫而致雜投;有性緩者,遭急病,濡滯而成難挽。此緩急之為害也。有參朮沾唇,懼補心先痞塞;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之為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聞、問而獨憑一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傷食,至于何日受傷,所傷何物豈能以脈知之?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醫學準繩六要【明張三钖】
問病必詳
凡診病,必先問所看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或婢妾,或僮仆。次問得病之日、受病之原,及飲食胃氣如何,便利如何,曾服何藥,日間何如,夜寐何如,膈間有無脹悶痛處。
問病不答必耳聾。即當詢之是素聾否。否則,病久或汗下過傷,虛聾。
問而懶言點頭,是中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