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外診法【聞】

  • 外診法
  • (清)陳夢雷
  • 4276字
  • 2015-12-25 14:03:14

黃帝素問

脈要精微論

中盛臟滿,氣盛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注腎為水臟,受五臟之精而藏之。如腎不受藏,則中盛臟滿矣。恐為腎志,如腎不藏而反勝于中,則傷動其腎志矣。氣盛傷恐,則精亦外溢,故曰此中氣之濕也。聲如從室中言者,音不響亮,而聲不外出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注微者,聲氣衰微也。終日復言者,氣不接續也。《傷寒論》曰: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

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

【注神明者,五臟之神氣也。語言善惡不避親疏者,神亂而譫語也。】

寶命全形論

夫鹽之味咸者,其氣令器津泄。弦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木敷者,其葉發新校正引《太素》作木陳者其葉落。并謂:木敷葉發,殊不與帝問相協。;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腑,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注鹽之味咸者,性本潤下,如置之器中,其氣上升令津泄澤于器之上。如弦欲絕者,其音必先嘶敗。如木氣敷散,其葉蚤發生。凡此三者,以比噦之腑壞,而后發于音聲。夫噦之有三因:如因肺氣逆而欲復出于胃者,橘皮竹茹湯主之,此噦之逆證也;如噦而腹滿,當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者,此噦之實證也;如有此三者之比而其聲噦者,噦之敗證也。此因病深而胃腑已壞,雖毒藥無可治其內,短針無可取其外,皆皮毛焦絕,肌肉損傷,而氣血爭為腐敗矣。黑者,腐色。】

通評虛實論

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

【注氣者,陽明所生之榮衛宗氣也。陽氣者,陽明之所生也。言無常者,宗氣虛而語言無接續也。蓋陽明之氣虛于上,則言語無常。】

扁鵲難經

聲合五音以別病

六十一難曰: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

【注五臟有聲,而聲有音。肝聲呼,音應角,調而直。音聲相應則無病,角亂則病在肝。心聲笑,音應征,和而長。音聲相應則無病,征亂則病在心。脾聲歌,音應宮,大而和。音聲相應則無病,宮亂則病在脾。肺聲哭,音應商,輕而勁。音聲相應則無病,商亂則病在肺。腎聲呻,音應羽,沉而深。音聲相應則無病,羽亂則病在腎。袁氏曰:聞五臟五聲以應五音之清濁,或互相勝負,或其音嘶嗄之類,別其病也。】

金匱要略【漢張機】

語聲呼吸

師曰: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一作痛。】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中藏經【漢華佗】

聞聲決死法

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死,熱病即死。

五臟內外絕,神氣不守,其聲嘶者死。

陰陽俱閉,失音者死。

東垣十書【元李杲】

辨氣少氣盛

外傷風寒者,故其氣壅盛而有余;內傷飲食勞役者,其口鼻皆氣短促,不足以息。何以分之?蓋外感風寒者,心肺元氣初無減損,又添邪氣助之,使鼻氣壅塞不利,面赤不通,其鼻中氣不能出,并從口出。但發一言,必前輕而后重。其言高,其聲壯厲而有力。是傷寒,則鼻干無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輕后重,其聲壯厲而有力者,乃有余之驗也。傷風則決然鼻流清涕,其聲嗄,其言響,如從甕中出,亦前輕而后重,高揭而有力,皆氣盛有余之驗也。內傷飲食勞役者,心肺之氣先損,為熱所傷。熱既傷氣,四肢無力以動,故口鼻中皆短氣,少氣,上喘,懶語。人有所問,十不欲對其一,縱勉強答之,其氣亦怯,其聲亦低,是其氣短少不足之驗也。明白如此,雖婦人女子亦能辨之。豈有醫者反不能辨之乎?

醫學準繩六要【明張三錫】

聲診

《難經》曰:聞其五音以知其病。以五臟有五聲以合于五音,謂肝呼應角,心笑應征,脾歌應宮,肺哭應商,腎呻應羽是也。然此義深奧,非尋常所可仿佛者,今將古今經驗簡易諸法銓著于左,名曰聲診。

脈之呻者,痛也。謂診時呻吟也。言遲者風也,即今風疾蹇濇也。聲如從室中言,此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謂氣弱不相接,言未已,停止半晌復言也。衣被不斂,言語詈罵,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即風狂也。出言懶怯,先輕后重,內傷元氣不足也。出言壯厲,先重后輕,是外感邪盛也。攢眉呻吟,苦頭痛也。叫喊以手撫心下,中脘痛也。呻吟不能轉身,腰痛也。搖頭以手捫腮,唇齒痛也。呻吟不能行起,腰腳痛也。行遲者,腰腳痛也。診時吁氣,屬郁結也。搖頭言者,里痛也。暴啞,風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也。坐而氣促,痰火哮喘也。言語蹇濇,風痰也。中年人聲濁,痰火也。診時獨言獨語,言談不知首尾,思慮傷神也。傷寒壞證聲啞為狐惑,上唇有瘡,蟲食其臟;下唇有瘡,蟲食其肛也。氣促喘息不足以息者,虛甚也。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為實,即痰火也。

聽聲知吉兇

聲嘶色敗,久病不治。久病氣促者危。形羸聲啞,勞瘵不治,以咽中有肺花瘡也。

雖病而聲音響如故者,吉。

醫學入門【明李梴】

聽聲審音別病

第二聽聲清與濁,鑒他真語及狂言。聲濁即如痰壅滯,聲清寒內是其源。言語真誠非實熱,狂言號叫熱深堅。稱神說鬼逾墻屋,胸膈停痰證號顛。更有病困循日久,音聲遽失命歸泉。

【五音以應五臟,金聲響,土聲濁,木聲長,水聲清,火聲燥。如聲清,肺氣調暢。聲如從室中言,中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奪氣也。先輕后重,高厲有力,為外感。先重后輕,沉困無力,為內傷。】

醫門法律【清喻昌】

聞聲論

栗。變動者,遷改其常志也。以一聲之微,分別五臟并及五臟變動,以求病之善惡,法非不詳,然人之所以主持一身者,尤在于氣與神焉。經謂中盛臟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謂言而微,終聲者,氣之從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聲不變,小病之人聲不變,惟久病苛病,其聲乃變。迨聲變其病顯,機呈而莫逃,所可聞而知之者矣。經云:聞而知之者,謂之神。果何修而若是?古人聞隔垣之呻吟叫哀,未見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體驗,積久誠通,如瞽者之耳偏聰,豈非不分其心于目耶?然必問津于《內經》、《金匱》以求心生變化,乃始稱為神耳。《內經》本宮商角征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聲,以參求五臟表里虛實之病,五氣之邪。其謂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心火在音為征,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是聽聲中并可得其神氣之變動,義更精矣。《金匱》復以病聲內合病情,謂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只此三語,而下中上三焦受病,莫不各有變動可征。妙義天開,直可隔垣洞晰。語聲寂寂然者,不欲語而欲嘿也。靜嘿統屬三陰,此則顓系厥陰所主。何以知之?厥陰在志為驚,在聲為呼,病本緘默而有時驚呼,故知之耳。惟在厥陰,病必深入下焦,骨屬筋節間也。喑喑然聲出不徹者,聲出不揚也。胸中大氣不轉,出入升降之機艱而且遲,是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也。啾啾然細而長者,謂其聲自下焦陰分而上,緣足太陽主氣,與足少陰為表里,所以腎邪不劑頸而還,得從太陽部分達于巔頂。腎之聲本為呻,今腎氣從太陽經脈直攻于上,則腎之呻,并從太陽變動,而啾唧細長為頭中病也。得仲景此段更張其說,而聽聲察病愈推愈廣,所以書不盡言,學者當自求無盡之藏矣。

律二條

凡聞聲,不能分呼笑歌哭呻,以求五臟善惡,五邪所干,及神氣所主之病者,醫之過也。

凡聞聲不別雌雄長短,出于三焦何部者,醫之過也。

辨息論

息出于鼻,其氣布于膻中。膻中宗氣,主上焦息道,恒與肺胃關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咸足以占宗氣之盛衰。所以經云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人顧可奔迫無度,令宗氣盛喘數急,有余反成不足耶?此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其謂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絡脈逆也;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益見布息之氣關通肺胃,又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腎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為呼吸之總持。設氣積賁門不散,兩阻其出入,則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養生者,俾賁門之氣傳入幽門,幽門之氣傳二陰之竅而出,乃不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統言其病矣。此義惟仲景知之,謂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分其息顓主乎呼,而不與吸并言,似乎創說;不知仲景以述為作,無不本之《內經》。昌之所擬呼出為息二端,不足盡之。蓋心火乘肺,呼氣奔促,勢有必至,呼出為心肺之陽,自不得以肝腎之陰混之耳。息搖肩者,肩隨息動,惟火故動也。息引胸中上氣咳者,肺經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張口短氣,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刑不治之證,均以出氣之粗名為息耳。然則曷不徑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呼,剖而中分,圣賢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經謂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與吸并言,而吸之病轉易辨識。然尚恐后人未悉,復補其義云: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遲。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見吸微且數,吸氣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實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虛則肝腎之本不固,其氣輕浮,脫之于陽,不可治矣。昌前所指賁門幽門不下通,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陰之虛者,則從陽火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嘗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遲,肝腎之道遠,其元陽之衰者,則困于陰邪,所伏卒難升上,故吸遲。此真陰元陽受病,故皆難治。若呼吸往來,振振動搖,則營衛往返之氣已索,所存呼吸一線耳,尚可為哉?學者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愈不爽。但統論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噫,微矣!

律一條

凡辨息不分呼出吸入以求病情,毫厘千里,醫之過也。

身經通考【清李瀠】

聞聲

經曰:聞而知之謂之圣。如辨音者,聽其聲即可以知其物,雖非元遠,誠非淺易?予姑以經書中要者言之。經曰:肝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心在音為征,在聲為笑;脾在音為宮,在聲為歌;肺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腎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口出無倫,譫語也,此為有虛有實。無稽怒叫,狂言也,此為實證。出言壯厲,先輕后重者,外感也。語言懶怯,先重后輕者,內傷也;語不接續,鄭聲也;無人始言,獨語也。此三證屬虛。鼻塞聲重,傷風也。聲啞唇瘡,狐惑也。卒口噤,背反張,痓證也。鼻鼾語塞,風溫也。錯語呢喃,出言不正,熱證也。心下汨汨有聲,先渴后嘔,停水也。喉中漉漉有聲,痰也。腸若雷鳴,氣不和,濕也。小兒驚風,口不能言,心熱也。無還聲為鴉聲,死證也。雜病發喘,癆瘵聲啞,危病也。已上種種,若能細察,實能活人。至于聞其五音,以知其所苦,是神圣之道,存乎司命者之方寸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赣榆县| 上蔡县| 浮山县| 新建县| 陈巴尔虎旗| 绥滨县| 阿鲁科尔沁旗| 敦化市| 北流市| 哈尔滨市| 陵水| 遂平县| 乌什县| 祁东县| 扎兰屯市| 延津县| 尼勒克县| 永顺县| 财经| 桐柏县| 报价| 河津市| 固始县| 乐至县| 高阳县| 澄城县| 灌云县| 贵溪市| 广德县| 武宁县| 封开县| 兰考县| 多伦县| 星座| 合作市| 台江县| 托克逊县| 博客| 开阳县| 崇义县| 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