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8章 郡西南永福勝跡

  • 閩都記
  • 王應山
  • 8857字
  • 2015-12-24 17:17:57

侯官龍湖西南為永福縣。環縣治,為儒學、三狀元坊、來薰樓、總鋪、虹井、陳表臣宅、龍窟、鑒湖、重光寺、雙溪、釣磯、三清觀、平政橋、社稷壇、山川壇、能仁寺、威濟廟、極樂巖院、越峰院、高蓋名山院、方壺巖、黃龜年宅、永安橋、鐵券山、湯泉渡、大張山、六洞仙山、陳山、白鶴仙巖、林學蒙宅、朱廷杰墓、梁巖老墓、荊嶺、藍田巖、曹溪巖、龜嶺廟、龍門三灘、銀鳳宮、漈門巡司、獅子宮、洑口渡、香泉井、嵩陽渡、葛嶺鋪、石壁、太原石、湖汰潭、東新橋、方廣巖、林壁厓、大小妃山、武狀元坊、天臺山、龍泉山、雁湖、王翰宅、靈慧廟、枕峰寺、趙令生祠。

永福縣 在磨笄山之陽,去郡百二十里。唐永泰二年,析尤溪、侯官二縣各一鄉,置永泰縣。宋崇寧間,改名永福。國朝因之。廣一百二十五里,袤一百一十五里。其地重岡迭,溪流湍汛,人煙稀少,風俗儉質。東抵侯官六十里,西抵延平尤溪九十五里,南抵興化仙游七十里,北抵閩清四十五里,西南抵泉州德化一百里。宋置三鄉,領十四里;元析為三十六都。國朝初編戶三十六里,令合為九都,統圖九。縣名永泰。始未有城,嘉靖三年,知縣何謙為城,石基土墉,厚丈許,高一丈五尺,周七百二十丈。后因倭患破城,增建敵臺十。其門東曰永泰,南曰雙清,西曰永平,北曰通京。萬歷十九年,知縣陳思謨請于兩臺,拓基增筑,城視舊稍高而固。縣治建于宋初,紹興間毀,元至元間重建。洪武初、成化間更創堂廨。弘治間、正德間、隆慶間皆屢更修葺。府館在縣治南,陰陽學在縣治北,醫學在縣治東,僧會司在重光寺,道會司在香山堂,際留倉在縣治南,即元常平倉。城隍廟在縣治左,洪武元年,因元廉訪分司創建。

儒學 在縣東。宋崇寧初建,建炎間毀,知縣陳炎新之。元大定盜起,廟學俱廢,理問王翰復之。國朝嘉靖間,遷東皇山之麓,后復故址。射圃仍在東門外。文廟在明倫堂之西。啟圣祠在文廟之北。名宦祠在戟門東,祀唐觀察常袞、元攝縣事王翰二人。鄉賢祠在廟門西,祀宋黃龜年、朱廷杰、盧榕、吳元美、蕭國梁、黃定、鄭僑、林羽元、林泉生、國朝王偁,凡十人。

三狀元坊 在縣治前。舊在南門巷口。為宋蕭國梁、黃定、鄭僑建。三人接踵大魁,舊稱“七里三狀元”。萬歷初,移建今所。

來薰樓 縣南城樓也。嘉靖初重修。后毀于倭,復建,今改“迎薰”。

總鋪 在縣治前。由汰口、葛嶺、峽山創嶺達于福清,轉達于郡。

虹井 在縣西。又有古井,在縣東北。

陳表臣宅 在縣治東。表臣,宋乾道中擢武舉,知宜州,以循良稱。時經略張玠欲殺不辜希賞,表臣獨持不可,釋韋文仲等凡十四人。

龍窟 在縣治東。隔仙掌一山,地脈相貫。每霖潦泛濫,水由小溪先經鑒湖,未至大溪,而龍窟水已增尺許。或云有龍居之。

鑒湖 在縣東北。又名沖灣潭,其深叵測。邑人崇德令黃泰,少與群兒戲習水,俄頃,風雨大至,有龍露一爪,及泰肩。泰以為瑞,匣置之。

重光寺 在縣南開平里。唐大中二年建。有放生池、羅漢閣。國朝隆慶三年,知縣陳克侯重建祝圣道場,郡人王應時撰“記”。

宋吳栻詩云:“上窮蒼石梵成蹊,祖意誰參只履西。曉閣濃陰云散嶺,亥堂清影月雙溪。池開今日青銅鑒,碑立何年碧玉圭。靜覺官名微可笑,《南華經》里一醯雞。”

明陳薦夫《重光寺》:“上方僧室翠微連,碧澗流經玉殿前。林下疏鐘驚落葉,水邊新柳拂輕煙。行看萬境還俱寂,坐對千峰總是禪。聞說勝游多有賦,幾人能擬慧休篇。”曹學佺《游重光寺》:“未向山城去,先從野寺來。沼重光自合,廊密徑俱回。竹里禪關隱,蓮間覺地開。明朝復移跡,勝事日相催。”

雙溪 在縣南。西溪、南溪源派非一,俱匯于重光寺前,入于東溪。

釣磯 在縣治東岳廟前,有巨石平坦。元王翰刻“釣磯”二字。

三清觀 舊名東岳廟,宋端平元年更今名。

平政橋 在重光寺前。宋紹圣四年,始創浮橋,為梁八十,為舟三十有六。

社稷壇 在縣治北十三都。宋時建于縣之西南,元大德六年移建今所。國朝洪武間重修。

山川壇 在縣南十二都。元時附社稷壇。國朝洪武三年,移建今所。

能仁寺 在縣西南舊保德里。群峰峭拔,地介其中。唐天祐二年建。初名“寄林”,僧無爽結廬于此。清泰二年,更名“瑞峰”。宋政和中更今名。有放生池。

威濟廟 在縣東南二里許。神姓陳,名必勝,漢丞相平之后。家于郡城烏石山,歿而為神。唐永泰二年初置縣。溪潦暴漲,有洑口祠所祀神刻像泝流而上,邑人柯氏取之,即今廟之址,累石為屋祀焉。樵牧禱祈,往往石室中獲銅鏹。宋開寶中,號洑口通靈護境廟,紹興元年賜今額。廟左有二將軍祠。

極樂巖院 在縣東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國朝隆慶間重修。

越峰院 在開平里。宋開寶元年建。有玩芳亭,邑令黃子理書匾,并為“記”。

宋吳棫詩:“野僧迎客笑開關,更拂殘碑蘚字斑。徐姓仙歸空碧洞,漢封王去漫青山。影來秋月林千缺,聲落春風水一灣。焙茗滿甌須強啜,過橋車馬便人間。”

高蓋名山院 在縣西南二十都高蓋山下。唐文德元年建,五代唐天成中賜額。其山峰巒秀聳,嘗有紫云如蓋,故名。東、西二石室,有高僧師二人坐化于此。升仙壇、徐真君祠,漢徐登、趙炳飛升處。真君上升時,棄鞭牛杉木于水簾前石上,今高百尺,枝皆下垂。每有云氣從樹中出,俗呼為“插天松檜”。閩郊天,嘗封為西岳。山有十奇:玉華峰、宴玉巖、放云峰、水簾洞、龍吟池、螺旋泉……。歲旱禱雨多應。鳳立臺、龍都峰,其下雙崖對峙千仞,宛若洞門。峰之半有白巖;金支山,山之別峰也,秀插云表中。有泉,色如金,故名。

宋施常《謁徐仙祠》:“白云來去自閑閑,鎖斷千山與萬山。仙客已歸霄漢去,虛堂流水漫潺潺。”許將《留題二室》詩:“上得山來過石門,謁靈特地乞真言。再三許我前程事,敢不留詩荷圣恩。”陳賜“和前韻”:“六題曾徹九重門,暫阻堯階奏萬言。今日又蒙師許我,漢廷當沛異常恩。”陳侍郎詩:“巖頂風云常不散,洞門日日吐煙霞。濟時偏解為霖雨,信是神仙第一家。”良翰敘詩:“巨鎮標閩越,靈蹤肇晉齊。空壇仙一去,古洞佛雙棲。化石龜猶在,燒丹井已迷。塵襟誰復悟,惟聽曉猿啼。”

明王應鐘詩:“苔蘚久封丹灶冷,徐仙蛻骨竟何如。華池神水依然在,尚見當年洗藥余。”“玉華壁立永陽東,日照芙蓉五色紅。我是神仙謝康樂,不知何處訪崆峒。”陳邦注《游名山室》:“聽法向支公,松間一徑通。鳥啼花雨外,猿叫薜蘿中。慧日斜臨水,慈云半倚空。禪棲鳥鵲定,明月冷孤峰。”陳薦夫《游名山室》:“蘿徑繞孤峰,珠林隱梵宮。路尋白云處,人在翠濤中。古洞閉殘雪,水簾開晚風。共將真妄理,閑坐叩支公。”曹學佺詩:“雙巖未曾斷,強別東西隈。屢拂珠泉落,驚逢石室開。寒潭非下涌,古木是空栽。情境俱無著,誰今客思哀。”

方壺巖 在縣東南二十里。峭壁百仞,下有負壑,中產四足黃魚,大如指,人不可取。面對遠峰,即二妃山。

明陳價夫《從高蓋至方壺途中遇雪》詩:“林花歷亂鳥無聲,萬壑千峰雪里行。僧衲借人山罽煖,茶鐺燒竹石泉清。攜將襆被裝云去,折得松枝與鶴盟。此境從來難再遇,肯因僵臥遜袁生。”曹學佺《夏至到方壺》詩:“為問山中境,空傳海上名。閣臨云樹盡,泉出石巖清。迭嶂分他縣,孤僧坐化城。未須愁短至,佛日倍常明。”

黃龜年宅 在縣南。龜年,宋靖康中,殿中侍御史,攻秦檜不遺余力,檜深憾之。坐落職,尋卒于家。詳具《宋史》。

永安橋 在縣南安樂里。

鐵券山 在縣南仁榮里,唐宗室李氏居之。鐵券藏于家,上署“侍郎韓愈押”,故名其山。

湯泉渡 在縣南二十六都。溫泉臨溪滸,大、小二湯。大湯四池,小湯二池,男女分浴。有渡連埔埕。又縣西十九都,縣東待旦里俱有溫泉。

大張山 在縣南。其山穹窿磅礴,如貴人宴坐,諸山環拱。

六洞仙山 在縣南。山極秀聳,有仙居之。風雨晦暝,時有音樂出洞外。鄉人沿崖至其顛,遇二人對弈。翌日再造,遂不復見。眾異之,刻六洞仙像,禱祈響應。嘗有校尉,歲旱乞靈,茹暈而往。未至,有蜂數百,若將螫之,竟不得達。對面南山,有三大石室,中室有石龍,在云霧中,如斫如畫。山上有仙篆,甚奇。蔡君謨釋云:“貧道守一,中有不死術”九字。龍口出泉,鑿井貯之,不竭不溢,貫于四時。

陳山 在縣南十一都。中有石龍山,如龍形。循山之脊有路,俗呼登石龍,通興化,則山十八折;通福清,則溪十八灣。

白鶴仙巖 在縣北十九都。巖極高秀,有瀑布泉。相傳仙人煉丹于此,白鶴飛來守丹鼎,故名。禱雨謁夢,多靈應。

林學蒙宅 在龍門山。學蒙,從朱子游,筑室講學,不求仕進。弟學履,亦游文公之門。

朱廷杰墓 在桑溪原。廷杰,崇寧進士,建炎中,攝濰州倅。金人入寇,官屬奔遁,廷杰獨堅守不去。城隅有水,投以野葛,虜飲之多死。俄而城破,廷杰死之。有詔賜葬祭。

梁巖老墓 在縣南。巖老,政和進士。靖康間,金人犯闕,金虜欲臣之,不屈。虜怒,囚僧舍中。巖老每飯必留其余,居久之,挾干糒南奔,全節而歸。高宗嘉之,除直秘閣,知泉州,尋卒。

荊嶺 在二十四都,有鋪。

藍田巖 在二十三都,有朝玄閣。

曹溪巖 在二十都。上摩蒼穹,下臨深澗,有一徑,僅可著足。相傳有張、趙二仙經此。上有仙灶、仙廚云。

龜嶺廟 在縣西南二十八都。宋時,有大夫黃裳者,與元兵接戰,至洪面,為追兵所斬。大夫英勇異常,手持頭就頸,口尚嘖嘖欲言。遇一嫗,忽出聲:“頭斷可續乎?”嫗答:“不能。”遂仆于地。鄉人異之,為立廟于辜嶺寨。

龍門三灘 在縣西三十一都。灘之最險者永陽。西溪有三門、倒甕,東溪有北港、石潯,皆險灘,舟子憚之。

銀鳳宮 在縣西南二十九都,雙峰峙立,如筆架然。宮后巨石有仙人跡。

漈門巡司 在縣西三十三都。國朝洪武初,設巡檢司,置戍。

獅子宮 在三十三都。石壁臨溪,峭聳百丈,中有一穴天成,因構宮其內。

洑口渡 在三十五都,距縣最遠。高峰絕頂,坦然一丘,秀雅可愛。有烏石宮。

明陳薦夫詩:“高嶺幾千重,登攀足已慵。雷聲巖際瀑,濤響澗邊松。鳥道緣蒼壁,虬枝倒碧峰。上方知不遠,云際起疏鐘。”

香泉井 在二十七都。

嵩陽渡 在三十三都。

葛嶺鋪 在縣東五都。

石壁 在四都。古讖云:“天寶石移,瑞云來期。龍爪花紅,狀元西東。”宋乾道間,天寶瑞云寺后巖石橫山而行,嚙地成溪。既而,石上復生龍爪花。是年,蕭國梁大魁;繼而黃定又魁天下。

太原石 在十一都太原山上,俗呼“大王”。按《閩中記》:唐太初中,縣令王君秩滿去縣,艤舟于此。令因縣人留餞,夜深未至,其室人題詩石上。宋政和中,令陳武佑命工刻石。歲久磨滅,惟“太原”二字尚存。唐王令室人詩:“何事潘郎重別筵,離心未斷妾心懸。太原灘上相思處,猿叫山山月滿船。”

湖汰潭 在縣治西。溪灘石湍悍,惟此湖漫衍,潴而為潭,時有龍見其中。宋寶祐元年,邑令楊子威創龍廟于潭之側,今廢。故址尚存。

明陳薦夫《晚次汰口》:“倚棹入花源,平蕪日正昏。鶯啼臨水樹,舟度隔云村。古寺殘鐘斷,孤城戍角喧。客心當此際,愁絕豈堪言。”

東新橋 在待旦里,即汰口橋也。其旁有疑驂亭,在際云院中。宋提刑蘇舜元嘗憩此,邑人更名為蘇老亭。

宋元絳《題蘇老亭》:“蘇老行諸郡,多為灑落游。靜心山共止,動意水俱流。赴社思陶令,翻經約謝侯。高風誰復繼,明月上西樓。”

方廣巖 在縣東七里舊保安里。五代漢乾祐二年建寺,后毀。國朝永樂十四年重修。其山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庇千人。內構室三重,不假片瓦。宋時,黃非熊讀書其中,嘗摭山中十奇,各有詩刻于石。有聯云:“石室云開,見大地山河、三千世界;水簾風捲,露半空樓閣、十二欄桿。”十奇謂:玉泉洞、瑞松塢、鐘磬石、聽泉巖、瀑布泉(懸巖千丈,散若瑤瓊,響如琴瑟)、龍樹巖、靈羊谷、龍尾泉(有石如龍,貫巖洞中,潑潑然僅見其尾。有泉沿尾而下,注于石盆,不盈不涸)、望仙臺、清音洞。又有星巖、仙掌、仙樹、仙墻、仙芝、石門、石筍、石灶、石田、石燈、觀音影,咸若天成靈境、奇觀無兩者。巖之路口有井,曰白龍,其泉甘冽,瀹茗號第一泉。萬歷庚寅,林太守春澤子應起,募建空華閣于巖之下。林慶憲書“方廣洞天”四大字,刻于石。

宋黃非熊《方廣巖十景》詩:“百尺寒泉潄玉鳴,洞門斜入石廊橫。煙霞不改古今色,山水無閑朝暮聲。窺洞野猿懸樹立,驚人呦鹿上崖行。有時寫盡琴中趣,風定千林月正明。”“誰種靈松近佛家,根盤深塢斗猛蛇。風吹碧落雙龍動,月照黃昏兩蓋斜。十里雨聲喧洞壑,半空清影浸云霞。山僧半夜頻來賞,只恐春來起爪牙。”“臺前高岳宅神仙,迭石誅茅對碧巔。云霧不分人去路,管弦長動雨來天。彩鸞呼侶歸殘照,野鶴銜花下紫煙。誰在蟠桃最深處,劉郎風骨已雙全。”“碧巖孤在嘯猿峰,高掛藤蘿十里松。三面石山橫迭嶂,一株松樹倒蟠龍。風雷括地孤蹤澀,日月摩空翠影重。憑仗高僧好珍重,看看雷雨化靈蹤。”“龍頭何在尾猶存,定向天中飲漢源。且注靈泉清洞府,未呵甘雨活乾坤。半空飛下珠千顆,平地澄來玉一盆。寂寞云山非我宅,九河高處是吾門。”“一雙鐘磬本天成,垂在云中左右屏。平地望來分大小,上方敲處震雷霆。名從得后聲還異,景欲彰時物自靈。幾度夜深催月落,滿林妖怪立泉扃。”“萬嶺澄空天地秋,清音不斷日悠悠。山前一片月留影,石上幾番僧白頭。未必素琴方理性,何須萱草始忘憂。堪嗤朝市區區者,只聽笙歌醉則休。”“靈羊別去幾何年,尚有懸巖舊谷存。左右莫知歸穴路,高低惟見去蹄痕。千尋飛瀑垂峰頂,一洞寒云鎖石門。好是月明群籟寂,幾聲閑答樹頭猿。”“群山如削水如繩,一洞清音氣味凝。風送松聲歸遠壑,日移云影下垂藤。林僧倚杖看泉脈,野客橫琴坐石稜。回首碧巖鐘動處,云臺猶在最高層。”“萬丈巖頭瀑布垂,玉虹拖地雪霏霏。聽來始訝青天漏,望去還驚白練飛。一洞清聲喧碧落,千巖寒色逼斜暉。終歸大海成波浪,權借山僧濯布衣。”“會訪神仙巖洞來,人言偉觀似天臺。藤蘿足下猿猱嘯,鐘鼓聲邊日月開。燈續佛光凝紫翠,云將蜃氣作樓臺。最憐貫石神龍尾,猶帶天東雨露回。”“上方樓閣倚空明,磴路如天鳥亦驚。屋上石巖常欲墜,檐前瀑雨不能晴。龍湫千古風雷氣,山殿六時鐘磬聲。最愛白云飛不上,半山飄泊伴行人。”

明林鴻詩:“玄巖太古色,恍若入鴻濛。一徑躋攀盡,諸天杳靄中。云歸山殿冷,月出水簾空。境靜無言說,泠泠松桂風。”王恭《送陳景明登方廣巖》:“閩山西來多法園,溪西一道通仙源。靈花貝葉紛相映,道林鑿齒皆清言。”“遙巖二月霜花積,千丈垂蘿裊煙碧。水簾風卷半空寒,石室云來萬山白。”“真僧不見賓頭盧,片月孤峰色相癯。六時天樂聞鐘磬,百尺風潭寫畫圖。”“仙舟此別饒佳趣,豈學悠悠尚平去。林僧定掃壁間苔,山人況有驚人句。”鄭善夫《方廣巖觀從兒戲入靈羊谷》:“共有方巖興,鳴橈入永陽。山疑子午谷,水是武陵鄉。石室羅星漢,風泉積混茫。直尋前代跡,多見昔人狂。龍德存幽渺,神功大晦藏。會須尋白鹿,莫倚過靈羊。采秀青林杳,看云白晝長。倘逢慕道者,為彼出幽方。”高起宗《題方廣巖》:“巍巍樓閣倚云邊,勝概真成別洞天。巖畔夕陽斜帶雨,望中晴樹遠含煙。長松鶴唳翻秋壑,曲澗龍歸響夜泉。浮世茫茫無住著,何時投跡謝塵緣。”王振詩:“偶從仙客陟靈巖,萬壑千峰入望看。洞里云歸山色暝,檐前泉瀉雨聲寒。一輪明月禪心靜,半榻清風客夢殘。何日終南看捷徑,也隨環佩綴鹓鸞。”丘斌詩:“閩山有絕頂,方巖最上嶺。攀蘿躋石磴,倚樹望珠林。月色澄秋鏡,松聲響夜琴。慚忘塵俗態,向此一登臨。”陳鳴鶴詩:“幽邃全無日,鴻濛別有天。水簾懸絕澗,石室倚層嶺。鶴唳松門下,僧歸夕照邊。塵寰如可謝,高枕答風煙。”“古洞無塵跡,禪房閉落花。晚鐘猿禮塔,遠水雨燒畬。盂滴龍頭水,鐺鳴雀舌芽。老僧行腳久,閑坐說流沙。”徐熥《游方廣巖絕頂》:“方廣華嚴地,神州一洞天。寺藏青嶂里,路繞白云邊。氣候晴兼雨,峰巒斷復連。樹枝多擁腫,蘿磴自盤旋。猿嘯聽經石,龍生洗缽泉。水簾天際卷,鐘乳半空懸。人出塵寰外,巖開混沌前。金身余五百,世界度三千。凈室鄰飛瀑,沙彌種石田。空門灰幾刼,削壁字何年。谷有靈羊險,山從鳥道緣。地偏堪避世,境寂可安禪。貝葉飄香界,曇花落法筵。桑門同客饌,石榻伴僧眠。已得澄心訣,渾忘俗累牽。探奇情未已,躋險興翩然。披莽尋支徑,捫蘿到上巔。畏途猶嶫,側足更迍邅。彳亍聲俱喘,蹣跚膝在肩。聳身摩斗柄,回睇盻云煙。遠水看如帶,重岡小似拳。只疑天闕近,還聽谷聲傳。客有元暉趣,僧如支遁賢。從茲尋覺路,長此奉金仙。”陳價夫《方廣巖》:“春陽動微暄,汀草凄以綠。舍舟遵岑崖,名勝寄幽矚。條風散余藹,曉露猶在竹。徑轉疑路窮,途危詫行肅。緣藤臨絕澗,倚石眺平陸。履險亦忘疲,經奇每駐足。遙瞻最高頂,隱隱蔽云木。草閣四五楹,翚飛映川麓。片石覆層巔,穹窿如邃屋。上有百丈泉,霏霏灑瓊玉。靈羊出何代,棲止尚有谷。石門競天巧,兩兩相排伏。山僧喜客來,吹黍早已熟。作禮對法王,清齋薦葵菽。朝從樹杪行,暮即云中宿。欲隱豈須招,所居安事卜。吾將抗箕穎,詎只羨濠濮。寄語同懷人,胡為嘆羈束。”又《再游方廣巖》:“石室何年隱鷲峰,青蓮高跨碧芙蓉。靈羊洞古棲馴鴿,洗缽泉清制毒龍。折卉共尋奇絕處,摩厓爭覓舊游蹤。回看咫尺塵中路,已隔煙霞數百重。”徐《方廣巖》:“尋山踏遍萬峰尖,竹杖芒鞋草露沾。鳥道百盤通古閣,虬枝千仞接危檐。石巖蔽日開成屋,瀑水懸空噴作簾。夜冷云堂孤磬動,靜聽方衲禮華嚴。”“路轉天關觸石稜,懸崖高敞白云層。鬼工未識何年鑿,佛土應從此地興。蒼蘚密封前代刻,碧泉寒灑半空燈。重來卻被山靈笑,廿載方知兩度登。”“重岡復嶺斷還連,開鑿曾聞慶歷年。谷傍晴巒斜受日,巖懸全瓦不分天。聽經每點空潭石,洗缽常流別澗泉。拂拭同游舊題刻,姓名半已蝕蒼煙。”“花雨空中散妙香,石樓鐘響扣寒霜。神工斫木留金相,佛影依巖現寶光。石鏬泥深巢海燕,峰腰路絕避靈羊。夜深借得云房宿,明月誰知定上方。”陳仲溱:“古洞盤旋好,巖勢欲頹。樹垂羅漢果,花覆祖師臺。嵐氣紛成雨,松聲巨若雷。山僧自清凈,長日臥莓苔。”“迭嶂連云起,層巖不可攀。鳥飛清靄外,人語翠微間。澗水冰綃掛,山門煙樹關。忽聽孤磬響,僧自萬峰還。”謝肇淛《游方廣巖》:“鳥道千盤一徑微,竹林蒼翠濕人衣。風傳絕壑初聞磬,室倚懸巖不掩扉。石底暝云排榻入,空中晴雨作簾飛。秋深燕子還相戀,棲盡寒巖不肯歸。”“峰如懸玉路如繩,行到諸天幾百層。巖敞全吞松杪寺,林幽時吐夜深燈。泉滋洞里長生樹,雨濺床頭入定僧。閑倚闌干看下界,半空煙霧鎖蒼藤。”“虛堂高枕北風涼,返景時看過隙光。云繞千峰迷怖鴿,路危一線度靈羊。壁間留影金身化,檐際懸空石乳香。半夜鐘聲千谷響,山魈驚起禮空王。”“五丁開鑿是何年,巖作屏風石作天。松塢犬迎黃葉吠,竹窗僧共白云眠。蝸蜒半蝕前朝字,龍首斜飛遠澗泉。塵世慚無丘壑分,此身聊結此山緣。”曹學佺《方廣巖》:“列石扄靈境,方巖貯梵宮。龍蛇盤頂上,鳥鼠走壇中。香閣虛臨北,珠簾側掛東。近昏才返景,入夏屢陰風。樹傍深苔起,泉由倒綆通。于斯懷逈異,亦可悟真空。”

林壁厓 在縣東大溪之濱。有厓赤色,壁立于上,奇秀可愛。元王翰刻“赤壁”二字于石。

明陳仲溱《赤壁瀨》:“客路才經日,舟行入幾重。載流多是石,繞岸半為松。潭影搖空翠,灘聲急暮春。一樽聊自適,看盡絕奇峰。”“欲向靈巖去,因之瀬水游。松蘿依岸轉,鸂囗傍人浮。石壁云常掛,晴嵐雪自流。仙源應不遠,于此暫停舟。”

大小妃山 在七都。舊傳,越王葬二妃于此。一在可杭道旁,一在羊埔山麓。

武狀元坊 在八都鄭洋。為宋江伯虎建,今廢。伯虎,初名南強,登淳熙五年武舉第一。唱名日,御筆更今名。十一年,又登甲科。弟伯夔,十四年,武舉第二。

天臺山 在八都。其山高峭,相傳有仙居之。山半有廨院。

龍泉山 在三都。古靈陳氏先塋在焉。元總管王翰、子檢討偁俱葬茲山。山有小雄澗及仙巖、二龍潭,甚奇。

明王偁《游小雄澗》:“陰島變殘雪,流澌吐溶溶。偶尋一徑微,獨與採樵同。兩崖濕花霧,眾竅吟天風。云根濯苔發,亂篠相溟濛。盤巖折磴道,似覺冥搜窮。石門忽中斷,曠望開煙叢。蘿雨澤毛發,松栝清心胸。了然青洲霞,照影寒潭空。始知人境外,別有仙源通。振舄揮片云,投情依遠鴻。玄棲極要眇,神游小崆峒。真仙金鵝蕊,一室丹火紅。敕授紫囊訣,永期鸞鶴蹤。卻憶望城市,白日氛埃中。”又《尋仙巖二龍潭值風雨》:“昔人洗玉髓,幽洞驅龍耕。丹成輟瑤采,成此秋水泓。飛崖夾兩鏡,洞見云霞生。百鬼不敢啼,雌雄常夜鳴。有時湍瀨寒,幾曲流瓊瑛。清秋墜蟾影,白日聞雷聲。偶茲訪靈奇,掃石窺清泠。洗心盟鷗鷺,濯發解冠纓。長風動懸蘿,颯爽毛骨輕。飛雨灑然至,萬壑秋冥冥。歸途檉桂影,了了心目醒。到來興未已,石室披丹經。”陳仲溱《游龍塘》:“幽溪四五里,豁目羅青蔥。群峰秘靈跡,亂石鑿鬼工。行行隱霧里,步步流泉中。位置狀不一,屈折巧相通。映徹明絢綺,照耀倒蒼穹。幽禽雜嚶鳴,古篆半蒙籠。兩畔異花塢,四團修竹。泉赴千尺潭,日射百丈虹。轟騰奮地雷,飛灑生天風。驚怪蛟龍窟,暗淡魑魅宮。敷坐半晌時,從前緣慮空。”

雁湖 有寺,在縣東一都。相傳越王田獵于此,又名觀獵。其地與侯官龍湖山伊邇。

元王翰《雁湖》詩:“雁去湖空野水深,秋風吹客上遙岑。丹楓盡逐孤臣淚,黃菊空憐處士心。雨后諸峰浮夕靄,霜前一葉送寒陰。停車欲問當年事,尺素何由到上林。”“江海風波浩不收,卻來此地駐清游。上方樓閣通三島,別墅煙霞卜一丘。書斷雁歸沙塞遠,丹成龍去鼎湖秋。悠悠此意憑誰問,陳跡空余萬古愁。”

王翰宅 在觀獵。翰,靈武人,為潮州總管,佐陳有定,為元駐守。有定敗,隱觀獵,與處士吳海友。洪武初,再奉辟書,遂自引訣。

徐《謁王用文祠》:“孤臣誓與國存亡,猶有芳祠寄永陽。匣里芙蓉秋嘯雨,樹頭杜宇夜啼霜。古今過客尋遺墨,伏臘云孫薦甲香。故老尚能談往事,庭前片石獨蒼蒼。”謝肇淛《謁王用文祠》:“回合溪山暮靄凝,孤臣遺廟肅香燈。春魂已化啼鵑血,故里猶傳下馬陵。萬壑松楸凄雨露,四時蘋藻薦云礽。乾坤有主菟裘在,淚灑西風感廢興。”又《王孟故居》:“青山十里隱孤村,百口環居盡子孫。六月霜飛冤未雪,一溪云護宅長存。堂前鴟吻經風脆,壁上蟲書蝕蘚昏。獨有遺文未零落,韋編留得墨花痕。”

靈惠廟 在三都大漳鎮。神姓陳,唐元里第溪人,饒于貲,急人之困,沒而靈顯。里人祀之。

枕峰寺 在縣東八十里。又有上林寺,在一都。

元王翰詩:“石磴招提古,松蘿暝不分。排云雙樹轉,隔水一鐘聞。林影疑殘雨,山光倚夕矄。醉來歸路遠,秋思正紛紛。”

趙令生祠 在一都。令名博,河南人。正統間,疏蠲荒田之稅,民頌其德,故立生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益县| 阳西县| 砀山县| 杭州市| 清苑县| 聊城市| 酒泉市| 马关县| 灌云县| 山东| 特克斯县| 灵石县| 高安市| 虞城县| 公安县| 利川市| 长垣县| 云和县| 屯门区| 丽江市| 基隆市| 曲靖市| 九龙坡区| 清丰县| 邓州市| 房产| 万州区| 方正县| 民和| 施甸县| 温州市| 安岳县| 华安县| 青海省| 平舆县| 卢湾区| 合水县| 临海市| 栖霞市| 临夏县| 都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