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郡東南福清勝跡

  • 閩都記
  • 王應山
  • 14194字
  • 2015-12-24 17:17:57

大田驛東而為福清縣。環縣治,為儒學、襲慶坊、圣跡寺、陳大參生祠、城隍廟、玉峰道院、林烈婦宅、玄明王廟、都巡感應廟、鷲峰山、康王行祠、玉融山、薛廷寵墓、社稷壇、鄭介夫祠、龍首橋、林同宅、小孤山、芳林道院、網山、林亦之宅、元符陂、福山寺、水南觀、龍江橋、海口民城、龍山、龍山書院、福真觀、海口場、稅課局、鎮東衛、烽火山、鹿角山、小練山、敖陶孫墓、大姨山、瑞巖寺、洞溪橋、劉砥墓、延慶寺、拱辰山、陳廉墓、林安宅、林正華墓、螺嶺、天王寺、孚應廟、石龍嶺、七仙巖、五周巖、傀儡嶺、常思公嶺、金翅山、天竺寺、仙舉巖、石堘橋、宏路驛、陳仕賢墓、古屯、石竺山、無患溪、許良朋墓、靈石寺、應峰寺、黃蘗寺、安福寺、翁陂山、逕江、躡云橋、漁溪橋、聞讀山、沙塘民城、鼓樓、祭苗垱、牛田場、靈隱寺、拜井、化北里、大湖洋、嘉福寺、澤朗山、黃蘗鄭渚、化南民城、福興寺、蘇溪、昭應廟、虞雄墓、云峰、重興寺、新興寺、蒜嶺驛、昭靈廟、盧焦石、迎仙港、江陰里、白嶼山、雙嶼、壁頭山、萬安所城、三十六腳湖、牛頭山、海壇山、南日嶼。

福清縣 在鷲峰山之麓,去郡城百二十里。唐嗣圣十六年,析長樂郡八鄉置萬安縣;天寶元年,改福唐。唐五代,偽閩改永昌。后唐長興四年,始稱福清。吳越有閩土,屬兩浙;宋太平興國二年,改屬太平軍;八年,復改隸福州。元升為州。國初,復為縣。古名萬安、福唐、永昌。廣一百二十里,袤一百四十五里。東抵海五十里,西抵興化府六十里,西南抵莆田一百二十里,南抵海一百二十里,北抵長樂二十五里,西北抵閩縣六十五里。宋設十鄉,領三十六里;元改六隅,里如之。國朝初,編戶三十六里,今為六隅、七鄉,領四十四里,統圖一百一十有三。初未有城,正德八年,令朱袞始為四門,東曰“文興”,北曰“玉屏”,南曰“龍江”,西曰“雙旌”。嘉靖三十三年,因倭患,更筑垣,周九百九十三丈,高一丈八尺,厚一尺四寸,女墻一千三百。警鋪二十四,建門樓四、水關二。三十七年,筑二敵臺,城增高四尺。環垣,上為堞、樓,表里間夾道。浚濠深、廣各二丈。縣治歷唐、宋間,屢有興廢。國朝洪武初,因元州治。弘治十五年,辟而新之。嘉靖三十七年,為倭所焚;四十五年,知縣葉夢熊重建。布政分司在縣治東;按察分司、府館并縣治西;陰陽學、醫學并南隅坊前;養濟院在后洪山。

儒學 在縣治東。宋元豐間,邑人游冠卿捐地;宋元間,屢有建置。至正九年,知州林泉生更正其制。國朝洪武初,因元之舊,重修明倫堂。嘉靖三十七年,毀于倭,知縣督應元、葉夢熊相繼新之。萬歷間,知縣徐師張改泮池于二門外。名宦祠,在廟門東,祀唐令賈郁、尉林攢;宋令方偕、郎簡、莊柔正、顏思魯、方栻、劉朔而下;國朝知縣江仁而下教諭周南、何公溥,凡三十七人。鄉賢祠,在廟門西,祀宋鄭俠而下凡二十一人。

襲慶坊 在譙樓東。宋政和間,為林高一門科第立。紹興間,更名“叢桂”,后改“承宣”。高,積官屯田員外郎;子概,積官集賢校理。概子四人:希、顏、邵、旦,同登甲第。旦在臺糾彈,悉協公論,終河東轉運;子膚,亦有時名。惟希、顏二人,阿附壬,隕其家聲。

圣跡寺 在縣北隅。五代唐長興元年建。有靈源洞、放生池。國朝弘治間重修。

陳大參祠 為陳貴誼立。宋紹定二年,詔罷福清稅,貴誼力也。邑人德而祀之。

城隍廟 在縣治東。宋康定元年,令鄭孟賓建。相傳,縣城隍廟,萬安里土神也。乾道末,劉朔為令。一夕,睡未熟,夢一老人,白髯道袍,語之曰:“省元來早所服藥,姑止之,服恐增病。”朔素剛,不之信。至晚,果倦憊。又夢此翁云:“不信吾言,自貽伊戚。可藥肆中市某散,服之即愈。”朔如其言,遂愈。不知其何神也。后朔以宮祠改官,又夢翁來別,曰:“吾乃邑之土地,疆域有限,不得遠送,前途愿自愛。”

玉峰道院 在縣治西塘邊。元至正二十五年建。國朝永樂八年重修。

林烈婦宅 烈婦名懋細,適鄭若舟。舟從父官邸,以秋試還閩,疾卒。林聞訃,慟絕。奔喪至家,積十七日死之。萬歷間詔旌其門。

玄明王廟 在縣治西。神姓陳,名諱無考。偽閩封王爵。宋嘉祐中,知縣王某遷祠為廬,靈怪屢現,寢者不寧。元祐三年,知縣方叔完復為廟,其怪遂息。四年,復創行祠于縣之東。

都巡感應廟 在縣治西隅。神姓許名忠,建安人,唐末為威武軍都巡檢使,屯兵備寇。乾符五年,黃巢陷福州,神夢天使唐、葛、周三將軍助己。明日,大交戰,大破之。巢退,閩中獲安。明年卒。人思其功,為立祠,請于朝,賜號“感應”。阛阓中嘗火,人見其旗旌森列屋上,須臾,風定火息。靈異多類此。

鷲峰山 在北隅,縣治主山也。五代漢乾祐三年,有異禽來集,五色炳煥,或以為靈鷲也。故名。

宋令張伯昌詩:“靈鷲峰寒碧玉堆,紅塵隔斷小軒開。忘言更覺諸緣盡,中有桃花點翠苔。”

東岳行祠 在覆釜山下。宋嘉定八年創,廟貌甲于諸處。國朝洪武間重修。

康王行祠 在東岳祠旁,宋咸平建。神姓康,名保裔,洛陽人也。為彭國軍節度使,與契丹力戰,死之。甚著靈異,宇內通祀之。

玉融山 縣之對山也。第二峰有石,瑩然如玉,故名。左有雙旌山,兩峰峭立,石旌幢然。又有五馬山,五峰蜚騰。

薛廷寵墓 在玉融山。廷寵,嘉靖壬辰進士,吏科給事中。詳郡志。

社稷壇 在南隅龍江門之右。

山川壇 在北隅玉屏山之北。

鄭介夫祠 在青湖旁。祀宋鄭俠,國朝正德十一年建。俠,字介夫,治平中進士。以忤王安石,又請罷呂惠卿奪官,卒贈朝奉郎。里人表其閭曰“鄭公坊”。

明王應山《謁鄭公祠》:“汗青久矣懷高誼,此日蕭然吊古祠。戶外松筠標勁操,里中蘋藻薦遐思。下僚有疏頻憂國,新法非宜最忤時。安得監門圖草在,玉融無麥一凄其。”葉向高詩:“上相宣麻出禁城,紛紛新法盡逢迎。蒼生幾下監門淚,青史長留抗疏名。啼盡杜鵑應有恨,歌殘紅雁不勝情。只今多少流民在,猶向清朝望太平。”“乍傳封事到銀臺,折檻朱云亦壯哉。十日真堪霖雨遍,九天驚見畫圖開。長馀正氣千年在,猶有清風隔代來。一自名卿題詠后,春風蘋藻共徘徊。”趙參魯詩:“鄭公慷慨屹長城,千載神來伏臘迎。荊國舊知空引類,監門抗志詎沽名。夕飛馬報驚宸覽,曉下天言洞物情。向使鯁臣能畢用,熙寧何事不清平。”“小臣肝膽烈霜臺,誓死回天叱偉哉。計日甘霖言果驗,應時霾霧力期開。清風絕世為神去,英爽凌空挾拂來。瑞閣千秋今祀處,讀書孤影恍徘徊。”參魯,鄞人,福建巡撫。郭造卿詩:“宋室百僚士,鄭公千古人。一圖匡社稷,兩軸系經綸。袞闕誰堪補,瘡痍豈盡陳。丹心懸北極,白首偃南閩。日月名俱耀,風霜貌獨神。當年憐逐客,異代吊孤臣。座拱雙旌屹,祠環五馬峋。英魂傷寇盜,遺骨哭烽塵。濱海多新壘,殘城少舊鄰。高山多仰止,肝膽偣酸辛。”

龍首橋 在南門外。初為木梁,宋天圣五年,靈石僧洞然募建。長四十尋,廣二丈五尺。名曰“通海”。元祐二年,靈石僧顯光及鄉人林日進復募緣,為梁三十,長二十二丈,更名“坦履”。紹興二十年,知縣黃童、邑人劉允恭又募緣,為梁八,長一十六丈,構亭其間。合前后三橋,為梁二十有五,長七十余丈,始更今名。元至治二年,僧洪深重修,知州吳濤為“記”。

小孤山 在文興里,有高士坊。宋寶祐四年,建文隱坊,為林公遇也。公遇祖遹,龍圖閣學士;父瑑,直寶章閣。公遇蔭官不就,以孝義聞。

芳林道院 在小孤山下。宋咸淳間,里之林氏建于北梅亭南畔,匾曰“三教堂”,即寒齋高士宅也。內有和靖、寒齋二先生祠。

林同宅 在文興里。同,字子真,公遇之子。其女弟適劉仝祖。恥為元臣,協謀復興,即宅開局募兵,已取福州。元兵至,遇害。其女弟為有司所執,亦不屈而死。

網山 自海口西行三里許。民皆業漁,故名。邑宰范處義嘗問亦之網山佳處,亦之云:“最好是此山,但無讀書家耳。”

宋林亦之詩:“風濤生長處,土地屬東隅。樹樹懸漁網,村村叫鷓鴣。酒旗孤嶼見,書卷一山無。欲趁雞豚社,深慚身業儒。”“屋舍高低住,比鄰活計同。笭箵嫌月白,螃蟹要霜紅。吠犬隨村落,賣書成老翁。地堿耕種少,海熟抵年豐。”

林亦之宅 在網山。嘗作亭,讀書其上,匾曰“海漁”。學者稱網山先生。

元符陂 在新豐里。初名天寶陂,唐天寶間置。宋元符中,令莊柔正修之,镕銅汁以固其基,溉田甚廣。

福山寺 在新豐里。唐時建,鄭俠讀書處。

水南觀 一名朝玄,在新豐里。

龍江橋 跨方民、仁壽二里。始,太平寺僧守思疊石為基。宋政和二年,里人林遷與僧妙覺募緣成之。為梁四十有二,廣二丈,長一百八十余丈,名曰螺江。提刑劉嶠更名永平。后邑人林栗改名為龍江。與海口江相連,深五尺,廣五里,源出龍首山,通渤澥。海口江源出興化界,流為百丈溪,至今應舖為無患溪,東流二十里,合石塍溪,至水陸寺;合東經縣之河頭瀦為琵琶洋,十八里入海,深、廣叵測。

海口民城 在方民里。初,宋時海口為鎮,聚民市,未有城也。國朝嘉靖三十四年,倭犯海口,鎮民死者半。巡按御史吉澄請發帑金七千余賑恤之。鎮民愿以所頒筑城,周八百十四丈。其后,倭夷屢犯,此鎮有城可守,設官統馭之。

明陳薦夫《海口晚望》:“蒹葭靄靄樹蒼蒼,平野閑看益渺茫。驛路繞山多落木,孤城臨水易斜陽。潮迴近浦寒生雨,雁度遙天夜帶霜。暫息征鞍溟海上,煙波千里斷人腸。”

龍山 在海口城東北,又名瑞峰。有寺在山巔,石浮屠七級,可觀海口出處。有井在塔旁,歲久堙沒。永樂中建佛殿,乃得井,其冽異常。西麓有紅蓮樓、綠野堂,宋里人章氏所建也。其下有粔籹潭,南麓有林氏草堂,宋時建。林光朝命以“綠野”,今并廢。新創天妃宮、三官堂,皆巨麗。

明王應山《登瑞峰》:“海國名山擁梵宮,塔林瑞色郁蔥蔥。振衣直上三千尺,笑指蓬瀛在日東。”“堂開綠野是誰家,瑞氣騰騰映彩霞。更借紅蓮窺色相,山中何處覓奇葩。”“龍山雁塔總巋巋,佛日慈云相蔽虧。摳衣直欲窺蓬島,皂帽臨風幸不吹。”“憑高不放東山屐,對景能忘九日杯。遙憶樓頭吹觱篥,黃花肯得主人開。”

龍山書院 在龍山西南,宋末建。中為殿,祀孔子;旁為三賢堂,祀宋儒林光朝、林亦之、陳藻。

福真觀 在海口城。宋元祐七年建,政和賜額。中有丹井,為道士林知源修煉處。其水清冽,病者飲之輒愈。

海口場 在方民里。鹽課隸郡者,惟福清海口、牛田二場。設鹽課司。

稅課局 在海口。舊有南門、逕江二局,今廢。又有河泊所,在鎮,榷漁利。

鎮東衛 在海口鎮之東,有指揮使司。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城垣,周八百八十馀丈。軍器局在衛城北山上,兵馬司六,今并廢。福清倉在衛之南,教場在東門外里許,城隍廟在衛東北,旗纛廟在衛北,戚公祠在衛西,鎮山庵在衛西南,朱文公廟在衛東南。其馀祠宇環列,不悉載。

傅汝舟《鎮東城樓觀海》:“飛樓盡意觀滄海,目斷山河氣自雄。斜日龍回波影亂,清霄雁掠地形空。六鰲信有連芳餌,猛士難忘歌大風。獨倚危欄不窮思,羨門雞犬滿云中。”王應山《鎮山臺觀海》:“山寺憑虛鎮海陬,層臺夏日足消憂。身依法界龍為闕,目極滄溟蜃作樓。酒罄百壺人倚玉,筆凌萬頃氣橫秋。靈槎肯與乘高興,寧似慈航得自由。”“神州環海浩無窮,潮滿清秋處處同。盈縮百川常應月,去來萬斛總因風。銀山雪屋彌天際,員嶠方壺控日東。安得溟鵬能借翼,與君同訪羽仙宮。”

烽火山 在鎮東城外。海道有警,燔燧于此。山頂有嵌如屋狀,幽邃掩瞬,凡三十六間,名曰“虎屋”。

宋林亦之詩:“興來走上烽火山,著足不定秋風寒。四邊黃茅滑如雨,低頭一看毛發豎。幾年要到紫菜鄉,大練小練并東墻。如今一時在眼旁,白云浮水天茫茫。酒闌更欲吊虎屋,無端日腳相催促。一奴椎髻一跛足,逐我下山如野鹿。”

鹿角山 在新安里。有石如鹿角,故名。山中巨石有仙篆數字,人莫能識。旁有仙井,廣僅尺五,其深叵測。

小練山 在永賓里。五代時,盧、林二姓卜居于此。宋時益盛,常構義塾,以教子姓,其后科第相踵。山當要沖,商船咸集,號小楊州。后與海壇民同徙連山居焉。

敖陶孫墓 在東臯山。陶孫,字器之,韓侂胄用事,趙汝愚貶死,陶孫哭以詩。韓捕之急,變姓名亡命,得免。后登慶元進士,終溫陵僉判。

大姨山 在縣東大海中。每風色定,日未出之先,東望一山,如空青微浮海面,小琉球也。俗言,望見則三日中必有怒風。水深碧色,東流不返。有浮莎錯織水上。舟能轉柁,必刳木為盂,乃能旋開浮莎以行。或海風暴作,漁舟漂泊,必至此而止。人為其國所獲,則以藤串其足,令田間耕作。故此山夜忌舉火,恐其國人望之而至也。

瑞巖寺 在新安里。宋宣和四年建。洪武二十三年重建。山中巖洞、泉池,可勝處不可指數。又通海井,絕頂石巖中,有竅大如箕,水滿其中,春夏不涸。人言:脈通海,潮汐驗盈虛,小以覘其大。

宋林誠仲《香山洞》詩:“瑞氣擁巖巒,中有神仙宅。世代幾銷沉,溪山自今昔。”又《游瑞巖》詩:“巖半松門敞不關,芒鞋竹杖重躋攀。天涵鑒水澄清里,人入披云杳靄間。燒藥爐寒煙草碧,鐫詩石古雨苔斑。干戈滿目何從適,日日青山共往還。”徐師仁詩:“攜筇登絕,朝爽薄危欄。乘勝移杯爵,憑高憶羽翰。泉聲穿石響,樹色入秋寒。對酒頻長望,心同渤澥寬。”林希逸詩:“春朝新雨霽,適意過東林。遠翠長凝目,清流欲洗心。道存人已去,物在跡堪尋。數里還家近,何妨到夕陰。”劉克莊《天臺洞》詩:“嶄嶄巖石畔,別有一天臺。不見桃花水,劉晨莫妄來。”陳曾《鑒池》詩:“波極涵遠碧,云凈見天光。欲問源頭水,令人憶紫陽。”陳宗魯《一滴泉》詩:“龍沫凝露珠,清泠響澗淙。誰攜余滴去,云里振風鬃。”

元林泉生《題瑞巖寺》詩:“危亭跨石出層虛,咫尺欄干玩月余。春入岡原分斥鹵,煙生林樾認村墟。江流浩瀚潮來去,山色空濛云卷舒。安得一瓢供我醉,風吟月嘯度居諸。”“絕磴盤紆路百回,祗林深處有樓臺。千年松色山中滿,萬島煙光海上開。野鳥呼風穿樹入,洞云帶雨出溪來。何時崖畔鐫詩去,今日寒蘿掩碧苔。”又《玉虛洞》詩:“空谷結層云,寒泉落空沼。中有太古靈,悠然隔深窅。”李搆《八卦亭》詩:“外闊分奇偶,中虛涵太極。默以見天心,畫前本無易。”又《紫霄亭》詩:“晴嵐烘曙光,朝霞亂秋色。何必問蓬萊,此即神仙宅。”鄭烜詩:“玉融古名邦,山川總奇麗。瑞石郁高巖,卉木雜佳藝。琦秀固自如,于人有真契。久矣松溪君,牧民有寬惠。長挹江左風,賓朋集良締。遙遙巾車臨,渺渺孤舟逝。于焉結勝游,賡歌采新制。憶昔團藥翁,于茲得仙蛻。玄秘不可知,臺上芳薺。遺構上有名,披尋托來裔。依彼賢哲人,馀風若蘭蕙。志士有曠懷,同心不同世。聚散固有時,永期千百歲。”陳英詩:“草徑通幽僻,禪房隱寂寥。開窗山色入,欹枕樹聲饒。檻竹藏春雨,林花落晚飚。余生不諧世,應欲寄漁樵。”江暉《休休廬》詩:“風吹松花香,霧霽嵐光濕。老僧不出門,閑臥看山色。”

明林鴻《游瑞巖》:“海國橫秀色,茲山何郁盤。黃金亙樓觀,積翠開峰巒。登高恍神游,注目窮遐觀。地向云物古,天秋松桂寒。于時灝景清,東溟凈波瀾。嘗聞有靈草,可以駐頹顏。因思營丹丘,回飚生羽翰。”陳亮《游瑞巖》:”古磴入虛洞,危亭俯層巔。昔聞魑魅居,幻作兜率天。生平愛奇觀,雙屐勞攀緣。安知窮海陬,有此佳山川。涼秋天宇晶,四野無浮煙。憑高送遠目,海色清無邊。開筵薦方樽,拂石看名鐫。登臨愜素賞,感慨傷華顛。一丘志未酬,百慮紛相牽。日夕返吾策,高懷徒悵然。”傅汝舟《瑞巖夜懷》:“靈巖不受炎天暑,折磴霄穿星漢連。亭上就云眠亂石,竹間乘月煮清泉。幽棲轉見風塵甚,僻性猶煩猿鶴憐。人避此身行脫屣,肯拋龍劍負飛仙。”陳經邦詩:“海上有名巖,靈異夙所仰。偶然作薄游,遂爾愜遐賞。云林散清影,風泉遞微響。怪石聳虎豹,凈土絕魍魎。危亭與飛閣,仙圣負來往。投寺日已晦,我馬暫解鞅。侵晨躡丹梯,漸陟崖以上。海竅澄而深,一酌萬慮爽。石門多險邃,洞室半幽敞。振衣千仞臺,益覺心目廣。江山相映帶,百里豁如掌。遙天接汗漫,薄暮窮蒼莽。蓬瀛如可求,濠濮焉足想。悠然物外情,能不愧塵網。”沈明臣詩:“高眺瑞巖岡,海風吹日黃。千峰分翡翠,萬石臥牛羊。秦洞桃花閉,閩江春水長。登臨在天末,白發感年芳。”戚繼光《瑞巖望闕臺》:“萬里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乘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屠隆《宿瑞巖寺》詩:“偶向名山宿,巖空不掩扉。風鳴黃葉落,江冷白云飛。潮滿魚初上,蘆深雁到稀。揚帆望浦口,鄉思正依依。”葉向高詩:“自愛名山好,頻來問遠公。危峰幻窈窕,怪石削玲瓏。躡磴方疑墜,穿云路忽通。苔深蝌蚪字,塔隱蕊珠宮。波靜江如鏡,林開月似弓。飛觴臨水洞,移榻就松風。棋響疏鐘外,歌聲別院中。長憐詩作癖,誰識色來空。多病塵緣薄,奇探勝地窮。平原情不淺,河朔意偏雄。轉憶曾游者,今朝若個同。”郭造卿《重登瑞巖》詩:“不厭頻登眺,江山勝概饒。晴嵐浮遠嶼,落日渡橫橋。丹鼎詮誰秘,玄關路不遙。臨風乘逸興,縹緲接松喬。”佘翔《同蔡伯華題瑞巖》:“海上孤峰削不成,春來延眺薜蘿清。杯傾竹葉青山醉,石掃蓮花彩筆橫。飛蓋低松云欲墜,行歌出谷鳥初鳴。孤臣莫灑中原淚,一謫長沙萬古名。”施德政《游瑞巖》詩:“最愛名山洞壑多,招尋不為佞維摩。紅飄法雨諸天近,白跨長虹夾岸過。噴雪飛泉成鼓吹,干云古木掛藤蘿。翛然似隔人間世,徙倚層臺只浩歌。”“丹樓紺殿并崔嵬,眼底煙霞四望開。江樹半含春雨后,海潮遙帶夕陽來。數聲野鳥和清磬,百丈蒼虬臥綠苔。為問靈源誰第一,玉融咫尺即蓬萊。”(德政,太倉人,福建都督。)黃用中《瑞巖寺》詩:“海濱候早寒,朔風勁如射。繚繞靈洞深,淅瀝寒泉瀉。地主虔行庖,林僧肅延迓。陽巖險莫躋,陰壑暝如夜。落景從歸驂,疎煙起田舍。”徐《題瑞巖寺》:“云際諸峰列翠屏,振衣臺上俯滄溟。龍鱗老樹摩天碧,螺髻浮山隔海青。怪石何年鐫佛相,幽巖從古集仙靈。到來便欲迷歸路,流水桃花洞不扃。”陳價夫《題瑞巖寺》:“上方宮殿陟崔嵬,高閣憑虛倚石開。歲久藤花侵講席,春深榕葉暗香臺。半林倒影墟煙合,幾點浮空海舶來。自是登臨人不乏,姓名無限翳蒼苔。”又《海竅》詩:“石崖有一竅,下將滄海通。貯水久不涸,尋源窅難窮。兒童戲提擲,瓦礫盈其中。大如半斛匏,外狹而中空。中涵不測淵,乃與溟渤同。尾閭洩不盡,息壤堙無功。夏革未可問,齊諧竟誰逢。吾聞三神山,乃在瀛海東。試從此竅入,遠達蓬萊宮。愿作費長房,委身逐壺公。鵬鳩只自笑,蠻觸徒相攻。神奇倘不沒,請附漆園翁。”又《登振衣臺望海》詩:“高臺一望俯溟濛,略指方隅認海東。遠樹半分鰲背雨,危帆低接蜃樓風。云濤浩渺騰青氣,煙島微茫映碧空。最愛川原殘照后,落霞孤鶩有無中。”又《登望闕臺讀戚大將軍詩》:“滄海鯨波一旦平,將軍曾此拜神京。高牙已落降王膽,片石猶存望闕名。旗鼓說壇應號召,龍蛇筆陣尚縱橫。燕然舊勒皆陳跡,蔓草寒煙感慨生。”又《石彌勒佛》:“自脫閻浮不記年,何因更向此安禪。金剛妙相元非石,兜率高居尚有天。閣外塵埃悲濁世,門前滄海見迷川。也知后劫應難遍,早結三生禮定緣。”陳薦夫《夜投瑞巖寺》:“海色蒼蒼白露寒,征途初倦叩禪關。似聞僧語青冥上,乍見窗開黃葉間。清梵聽來山月曉,荷衣濕盡嶺云還。心知凈境誰留滯,坐向松間一夕閑。”曹學佺《游瑞巖》:“海氣凝奇狀,山形建瑞標。虛中能不斷,古色未曾消。云去時穿石,泉來每應潮。與君行復賞,人境正堪遙。”

洞溪橋 在修仁里。宋紹圣間,僧契慈建。紹興中,里人林昭顯募緣續建,凡十門,廣八尺,長二十四丈。元季圮于水。

劉砥墓 在修仁里應乾寺之西。砥初葬長樂金雞山,改葬今所。

延慶寺 在新安里。五代唐長興間建,初名“靈曜”,宋天圣中賜今額。山泉甘冽,所產茶,亦異常品。

拱辰山 在方成里。與龍臥山皆負海。山有三峰,山峰狀如牛角而北拱,故名。俗呼牛角山。下有石洞叵測,風從之出,舟人避之。一石如鼓,方廣丈余,一指推之則動,兩手盡力則不動。又有仙人跡、煉丹灶、石盆。其在龍臥山,有馬石五、龍潭一。宋乾道九年,令劉敦禱雨有應,為立龍堂。淳熙二年,令范處義刻像祀之。其下有寺。

陳廉墓 在塹柄山。廉,字平叔,草書得張旭筆法。時稱黃山翁。

林安宅 在方成里。安,事母至孝。母死,廬墓旁。有石裂,涌泉甚甘。閩王異之,以其廬為涌泉寺。

林正華墓 在古龍拱辰山。宋尚書郎丘與齡篆“林孝子石”。正華,安之六代孫也。母卒,水漿不入口者累日。已而,廬墓側有甘露之瑞。世稱涌泉大、小孝子。

螺嶺 在縣北六十里。勢高峻如青螺,登其顛,北瞰方山若咫尺間,半隸閩縣。

天王寺 在縣北遵義里,梁大通二年建。初名“法建”,唐咸通三年更今名。有湖亭之勝。

浮應廟 在義泉嶺下。神陳姓,能禁虎暴。宋淳祐中賜額,今廢。

石龍嶺 在遵義里。山之巔有義泉云。嶺下有作枋橋。

七仙巖 在遵義里。相傳七仙居此,其洞猶存。洞口甚狹,內通長樂縣界。

五周巖 在方興里。接閩縣界。相傳,兄弟五人巖棲于此,后俱得道升解。有棋盤、仙跡之類。

傀儡嶺 在方興里,以形似名。下有應石,在嶺北驛路旁,過者有呼,其應如響。

常思公嶺 在常思嶺之南。有鋪,十里達于磨石;又十里,為太平舖。

金翅山 在永福里。從大義白鹿山中越二十里,矗起數百丈,形如大鳥展翅,故名。

天竺寺 在方興里,唐咸通間建。相傳,仙汲泉碾茶處。又斂石寺,亦唐時建,國朝隆慶中重建。

仙舉巖 在新寧里,與永福縣接壤。峭拔千仞,無階可升。其下有石,有穴,泉源不竭,可飲數十人。旁又一石鼓,叩之則鳴。與靈石九迭峰并峙。相傳有仙人升舉于此,遺跡猶存。

石堘橋 在太平橋之北。從橋以南十里至高車鋪,又十里為宏路驛。舍橋而東,有徑路,入福清稍近。

宏路驛 在善福里。有鋪,十里達于金印,為周道。從驛而東,抵縣二十里而近。

陳仕賢墓 在善福里。仕賢,嘉靖壬辰進士,積官都御史。

古屯 在善化里,邑人屯兵處。又,里中有軍寨,在石竹山下。宋初,宿重兵御盜于此。其旁村猶曰虎屋。

石竺山 在永壽里。山形峭拔,有石巍然。山顛,漢何氏九仙所游之地,禱夢輒應。相傳,有林元光者,修煉茲山,丹成,騎虎上升。今虎溪巖石上有井,雖旱不涸。宋乾道九年,有大石自移,聲如雷。山有紫云洞、羅漢臺、普陀巖、靈寶觀、半山亭、紫磨、獅亭、象王諸峰之勝。

宋林亦之《石竺山》:“半載空拳把疏頭,新成樓閣石山幽。未忘囑付樗居士,送紫云師紫帽游。師知緣熟向溫陵,騎虎如翁現化身。袖有先容應得力,陽巖佛地位中人。”林希逸《石室》詩:“苔入紫巖隙,籐枯半壁花。山靈不敢住,分付與僧家。”又《雙鯉石》:“日炙豈曝腮,雷驚不燒尾。真人上升去,留得琴高鯉。”《洗耳泉》:“是非不須聞,好惡不須聽。若要心源清,無如耳根凈。”陳遂《升仙壇》詩:“仙樂寂無響,云旗悄不翻。曉云生石罅,夜雨長苔痕。”又《朝斗巖》:“片石平如砥,朝玄仰太空。星移瓊簡露,月落羽衣風。”又《無盡泉》:“高山有泉脈,井石半瓢如。汲之應不盡,不汲亦無余。”李丑父《朝斗石》詩:“身立魁杓近,月明星露寒。云中幾聲磬,誰信是人間。”

元林泉生《鶴影石》詩:“鶴來仙已去,誰料虎能飛。怒入青山骨,千年永不歸。”

明林鴻《游石竺山紫云洞》:“群山際滄海,一峰凌紫云。昔人煉丹處,石室莓苔紋。飄飄龍虎車,即此上丹闕。惟馀白鶴影,宛在青松月。下有靜者廬,其人頗淳厐。一木落天鏡,萬花明石窗。藥物有時暇,還來扣巖關。心與魚鳥親,身隨天地閑。伊余汨流俗,十載未應還。長歌賦招隱,夢繞天涯山。”王恭《游紫云洞》詩:“仙源迢遞紫云間,逸興逢秋偶獨攀。遼海鶴歸空夜月,瑤臺人去但荒山。苔邊積水流天鏡,鳥外遙峰點紫鬟。石竹房中孤磬晚,此身那得野僧閑。”林敏《曉登石竺山臥龍潭》:“飛軒窅洞碧,溪口寒流深。溪南一峰峻,眾壑波上陰。杉松亂天影,水月乃子心。時節開竺書,寂寂空中音。雜花逗秋思,鳴瀑絃素琴。愿乘白鶴影,永矣諧幽尋。”鄭善夫《宿石竺山》:“寢疴坐情累,削跡離故家。妙茲中秋景,氣候清且嘉。迢迢紫云洞,渺渺天一涯,尋壑聽泉流,攀岑悟靈芽。千峰遞生態,百草互吐葩。周覽蕩節物,況乃凌紫霞。神仙如仿彿,道我入幽遐。丹砂未易營,緇鬢早已華。神理寓隱賾,時變增感嗟。至人有逸念,存形非所多。”傅汝舟《宿石竺》:“扁舟百里尋仙去,細雨千林興不遲。巖側盡聯鐘磬下,路疑全仗鹿麋知。丹房日暮生光怪,碧海年深費夢思。便擬離群從此地,攀云採藥任吾之。”顧大典《游石竺山》:“亦是棲真地,云房終日扄。竹侵幽澗綠,石繡古苔青。飛閣懸疑墜,孤筇振復停。入林依宿莽,抱葉見寒逛。伏磴窺潛鯉,層臺仰摘星。紫云時拂洞,丹灶尚留亭。旅館宵無寐,塵心夢未醒。還棲歸隱處,一為叩仙靈。”王世懋《同劉司理登石竺山》:“云里孤筇陡自扶,千巖萬壑錦模糊。灘聲下界常朝暮,雨態中峰乍有無。洞冷不教清夢境,山幽真擬作仙都。天臺幸結劉郎伴,敢問登高是大夫。”陳朝璇《登石竺探花峰》:“覽勝欲窮三島秀,躡奇仍上探花峰。東瞻溟渤數千里,南望云山幾萬重。青鳥碧桃春寂寂,玉芝瑞草晚茸茸。我來一發蘇門嘯,聲落寒潭起臥龍。”王湛《游石竺山》:“仙子遨游地,高秋試一尋。壇空青鳥下,洞古紫云深。月色清人夢,泉聲浣客心。竹風鳴永夜,仿彿風笙音。”又《重游石竺紫云洞》:“葉落與啼猿,山空處處聞。攀蘿入古洞,掃石宿秋云。澗影搖空翠,松陰下鶴群。丹房夜幽寂,倘得遇茅君。”陳椿《石竺巖》:“仙源何縹緲,壑宅幾縱橫。樹掛晴霞影,崖通瀑水聲。丹房思煉藥,石洞憶吹笙。安得耽玄叟,同來頂上行。”陳價夫《宿紫云洞》:“古洞閟清暉,林香轉翠微。犬迎松影吠,猿度石潭歸。落日空丹灶,秋風上客衣。坐看猴嶺鶴,長繞白云飛。”徐熥《游石竺山》:“一徑費攀躋,群峰盡覺低。千層環碧嶂,百級掛丹梯。山峻天疑近,林深路轉迷。空中飛鳥絕,樹杪亂猿啼。跳浪多山鬼,盤旋半虎蹄。解衣穿草莽,揮手抉虹霓。鯉去仙留跡,丹成灶有泥。看碑尋篆箓,煉藥乞刀圭。吟眺意俱適,徘徊日漸西。扶筇下山去,月色印前溪。”施德政《游石竺山》:“勝地聯塵磕,當年策短筇。狙馴僧共狎,石怪樹偏濃。仙去丹爐在,人過碧蘚封。望中青一點,恍惚妙高峰。”徐《游石竺山》:“不到茲山已十年,重攜雙屐紫云邊。青峰盡入啼猿樹,丹壑曾飛跨鯉仙。竹杖策殘蘿徑月,薜衣穿破石門煙。劉郎愧作尋真伴,忽見桃花隱舊緣。”馬欻詩:“古洞凌虛鳥道危,風篁蕭瑟薜蘿垂。擬隨白鹿探靈境,故向名山覓紫芝。壇靜鶴窺行客跡,松枯云護掛猿枝。塵心洗盡疏鐘杳,清夢長宵落月遲。”袁敬烈《晚至石竺》:“玉洞千年古,都消物外情。暝煙孤鶴返,微月夜鐘清。石磴盤猿穴,松風雜鳥聲。神仙如可問,同此學長生。”

許良朋墓 距石竺二里許。良朋,積官都督僉事,欽賜祭葬。

無患溪 有橋,在宏路驛東南。源出石竺山天寶石,入于交溪。相傳,林真人以此水飲病者輒愈,故名。

靈石寺 在清源里。其山磅礴百里,峻拔千仞,層林積翠,飛泉漱玉。山顛有石,久晴,鳴則必雨;久雨,鳴則必晴。有三峰九迭,其勢插天,層級可數。曰“留云”,云留或經旬不散;曰“報雨”,久旱欲雨,其峰震撼有聲;亦一奇也。又有通天石、仙人崖、戲龍潭、碧仙洞諸勝。唐武宗時始建庵,宣宗時創精舍,名翠石院。懿宗賜“靈石俱眡”寺額。宋天圣初,復廣寺宇,有十勝。亭榭盡廢,獨蒼霞寺、朱文公書匾、蟠桃塢石刻尚存。

唐元結《贈靈石俱眡》詩:“萬卷千編總不真,虛將文字役精神。俱眡只念三行咒,自得名超一世人。”

明葉向高詩:“靈源幽徑隱珠林,曲曲溪光抱遠岑。路轉層崖天欲盡,云歸深樹晝常陰。芒鞋好趁中山約,樽酒能忘物外心。此去武陵應咫尺,桃花流水許相尋。”

應峰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間建。

明葉向高詩:“芳溪沿盡出層阿,古寺經行感慨多。云冷法堂喧鳥雀,春歸幽徑長藤蘿。空花零落無僧往,暮雨凄涼幾客過。乘興欲窮天際路,數聲鐘磬隔煙波。”

黃蘗寺 在西南清遠里。沙門正幹從六祖得其傳,唐貞元五年建院,名“般若堂”。今十二祖師堂,其地也。德宗賜“建福禪寺”額。國初重建,嘉靖間倭變經毀。其山多蘗木,有峰十二,瀑布澎湃瀉巖石間,止而為潭,龍居之,禱雨輒應。寺之西,有嵩頭崖,乳香出石罅間。

梁江淹《游黃蘗山》:“長望竟何極,閩云連越邊。南川饒奇怪,赤縣多靈仙。金峰各虧日,銅石共臨天。陽岫照鸞采,陰溪噴龍泉。殘杌千代木,廧崪萬古煙。禽鳴丹壁上,猿嘯青崖間。秦皇慕隱淪,漢武愿長年。皆負雄豪威,棄官為名山。況我葵藿志,松木橫眼前。所若同遠好,臨風載悠然。”唐宣宗《黃蘗禪師觀瀑布》聯句:“千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禪師“溪澗豈能留得往,終歸大海作波濤。”宣宗宣宗微時,遁跡為僧,后登寶位。誦其詩,氣象迥別。

宋陳確《報雨峰》:“峭拔藏蒼龍,煙云掩晴昊。天際雨欲來,山靈已先報。”運使熊轍《塔》詩:“月塔影來山店北,暮鐘聲落海門西。”丁公言詩:“莫言塵世人來少,幾許游方僧到稀。”李彌遜《黃蘗寺》詩:“苦為捫蘿行,正坐愛山僻。振衣云中樹,洗耳泉上石。稍尋優缽林,偶傍瞿曇宅。溪橫走羊腸,山轉回龍脊。兩難伴搘筇,二老共飛錫。望迷落葉秋,坐斷蒲團夕。云歸繞窗明,香盡出檐碧。希聲發崖竇,妙觀生墻壁。塵緣苦推攀,勝事成今昔。離家月垂鉤,歸路月掛壁。師今一帆輕,我向百里役。船子罷持橈,趙州行驀直。”林希逸詩:“黃蘗山前古梵宮,早年屢宿此山中。猿啼十二峰前月,鵬送三千里外風。日者共游因朔老,期而不至有樗翁。騎鯨人去相如病,更欲躋攀誰與同。”陳藻《黃蘗香爐峰》詩:“黃蘗寺前猶突兀,祖師塔外別安排。香爐好是中尖小,無數峰巒拱揖來。”

元劉弇《題黃蘗寺息老堂》詩:“頃來法席如師少,老去生涯似此無。直寄天年謾龜鶴,卻收化日到桑榆。蒼環作抱三臺壯,縞帶明空一水紆。時拂東齊壞云納,更開南越隱居圖。買山支遁無初費,示疾維摩本不徒。夜雨龍腥飛別澗,晝煙禽哢落高梧。齋余短捉清生塵,坐久柔團暖稱蒲。三樂榮期猶俗物,二毛潘岳信拘儒。禪林彪虎新眠熟,覺海烏藤舊攪枯。不學昔人悲唾遠,已將茲世脫魚濡。”

明葉向高《黃蘗山觀龍潭》詩四首:“黃蘗安禪地,青蓮選佛場。金繩開翠碧,銀漢掛雕梁。路轉空香杳,階侵定水涼。何因長洗缽,且得共飛觴。”“靈跡何年著,鮫宮此地開。湍泉爭噴霧,激響欲奔雷。不辨摩崖字,空余翳石苔。誰云弱水隔,峰頂即蓬萊。”“寶地圍青幛,龍湫落翠微。晴虹低飲澗,寒雨亂侵衣。濺石驚珠墜,因風誤雪飛。臨流欣濯足,心賞莫言歸。”“入谷山如削,蒙茸手自披。澄潭含樹碧,高岫與云疑。波動龍初戲,人來鳥共窺。不緣避暑飲,安得此探奇。”徐《宿黃蘗寺》:“青峰十二削芙蓉,黃蘗開山第一宗。陰洞有靈蟠巨蟒,古潭無際蟄神龍。門通數畝林間竹,路指千年澗底松。覓得云房聊借宿,半天殘月上方鐘。”曹學佺《龍潭》詩:“雖云七潭水,定有幾龍蟠。不磵因辭繞,無梯亦輟盤。冥冥乘氣下,冉冉自空摶。璀燦日成幔,嵬峨云作冠。按音非一部,取象亦千端。為雨俄為雪,似雷復似灘。簾垂不可盡,珠碎更能完。周姬耽裂繒,班女恨裁紈。蓄素仍舒采,看碧漫成丹。上古終無霽,四序但知寒。猿啼頻失響,禽翔屢落翰。盛徒喧笑人,猶然覺旅單。”

香城寺 去黃蘗二里許。

明徐渤詩:“鄰僧遙引路,嶺度百盤蒼。高處見溟海,空中聞妙香。暮云孤剎冷,秋草古壇荒。十里披蓁人,下山無夕陽。”“眾香元有國,此處獨名城。古篆舊留跡,暮鐘遙送聲。樹多猿叫嘯,路有虎經行。一片鋪金地,西風禾黍生。”

安福寺 在清遠里。唐大中間建,宋嘉祐中重建。有熟梅軒。

宋林希逸詩:“梅子黃時四月秋,小軒流水最清幽。山僧坐到禪機熟,不掛眉頭一點愁。”

翁陂山 在清遠里,有林公遇墓。

逕江 在南靈得里。其源一出舊興化縣金支大潭,與漁溪合流為逕港。南至綿亭,東抵烏嶼門;又南至雙嶼、頭岐而為二。東出白嶼,西出后嶼,復合于昭應廟,會迎仙港,入海。

躡云橋 在逕江翠林。宋元豐中,僧守思及其甥李誠募造,長三十丈。政和五年,復筑室于橋亭之西。國朝嘉靖間重修。參將戚繼光大破倭于此。

漁溪橋 在萬安里。

聞讀山 在福唐里。舊名小隱巖。唐水部陳燦讀書于此。樵者躡山麓,聞絃誦聲,疑為神,不知其燦也。后改今名。上有遏云碣、潛公室、講讀臺、獅子跡。

沙塘民城 在縣南五十里,隆慶間筑。

鼓樓 在縣南隆仁里。閩王審知調兵筑海堤,建樓于此,鳴鼓角警夜,故名。

祭苗垱 在鼓樓之東。閩王祈谷于此。其基猶存。

牛田場 在時和里。有鹽課司,民居鱗次,多著姓。嘉靖季,參將戚繼光大破賊于此。

靈隱寺 在龍仁里。宋政和五年建。有不溢泉、平步臺、小龍潭、海月庵。

明陳亮詩:“世路多喧囂,春山自幽靜。偶從淡蕩人,共陟招提境。沙明日在野,林暝云起嶺。憩石歌且吟,傾瓢醉還醒。方欣靈府曠,漸覺塵慮屏。預恐解攜歸,愁襟復難整。”

拜井 在井得里。相傳閩王筑占計塘,鑿井無泉,拜而得之,故名。

化北里 在縣東南六十里。民居鱗次,亦多大姓。隋時,掠琉球五千戶居住。

大湖洋 跨潯洋、隆仁、福唐三里,溉田甚廣。

嘉福寺 在化北里,宋建。

澤朗山 在化北里,有巡檢司。

黃蘗鄭渚 在萬安里。宋天禧間,僧履元筑堤其上,望若長坂。外捍內防,日與風濤為敵。

化南民城 在縣東南六十里。嘉靖間筑。

福興寺 在化南里。宋慶歷四年建。國朝洪武二年重建。

蘇溪 在西南安香里。源出莆田縣界,西通橫山潭,匯流于此。故讖云:“蘇溪不用船,此時出狀元。”

昭應廟 在蘇田里漁溪上。虞雄者,閩王牙將也。與海寇力戰漁溪,死,民為立廟。甚著靈異。宋紹興二十六年,賜今額。

虞雄墓 在蘇田、漁溪之南。

云峰 在安香里。峰之絕頃為白澤崖,有大石,巍然下覆,中有石門,可容數十人。又有雙髻峰,頂有仙壇,宛若天成,高二丈余。四面如削,有石為級,亦皆自然。宋乾道二年,雷震為二。

重興寺 在西南光賢里。五代周顯德二年建。初為庵,名“大悲”,至是拓之,乃更今名。旁有石高峰、石馬泉。

新興寺 在光賢里。宋太平興國中建。本崇福院舊址。孝子翁仁凱廬墓所。

蒜嶺驛 在光賢里。上接宏路,下通莆陽。山石間多產蒜苗,故名。或云,山形如蒜瓣也。又名草堂山。東望漲海,漫無際。嶺頭舊有照海亭,東有翁承贊詩并晝錦亭,俱廢。

宋劉克莊詩:“松氣滿山涼似雨,海聲長夜近如雷。”

昭靈廟 在光賢里余坑。漢時,有趙昇者,師事張道陵,常乘鐵舟抵浮山。舍舟而陸,憩于盤石,留筠籃、履、杖跡于石上。宋天禧元年,邑人高赟倡眾立廟。皇祐中,陳良為“記”。熙寧十年,封“禧真人”。紹興八年賜額。元時廢,國朝洪武三十年重建。

盧焦石 在昭靈廟前海中。高、廣數丈,風濤漱激,為龕巖玲瓏之狀,採玩者必獲神譴。

迎仙港 源出舊興化縣,合桃源之水為大溪,至迎仙寺市為子魚潭。又歷縣境黃茅垱,合蒜溪,出江口入海。江口有橋,舊名上洋,橋之南為莆田縣界。

江陰里 在縣南九十里海中,統圖六。

白嶼山 在江陰里,又名陳田。山之絕頂有鴻休崖,崖竇天成,下瞰滄溟,浩無際涯。昔嘗有僧鴻休居此,故名。又鳥窠巖,在鴻休巖之西,累石為之。初,鳥窠游杭,巢木杪而居。守白居易往訪之,曰:“得無危乎?”答曰:“如公所處,則危甚。”詰之,乃言:“薪火不停,識性交攻,安得不危?”白點頭道“是”,以詩贈之。后居此山,故名其巖。

雙嶼 在江陰里。二山海中突兀相對,又名仙嶼,上有魚戶百家。蔡道者所居,石巖可居十余人,有石井,亢旱不竭,其水甘冽。東又數巖及百年洞,鄉人立神祠洞中。又有草嶼堂與宿霞島,乾道二年,徙其居民于連山。

壁頭山 在江陰里,距縣五十里。有巡檢司,洪武十二年建。

萬安所城 在平南里,去縣百二十里而遙。有百戶、千戶,置戍焉。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督造城垣,周回二百二十五丈八尺,高一丈八尺,廣如之,建樓其上。

牛頭山 在縣西南。有巡檢司,洪武十二年建。海漁成市。

海壇山 在東南大海中,又名東嵐,唐牧馬地。清泰中,始有寺宇。宋初置牧監,尋罷。南北長,東西狹,周遭七十里。故元,戶滿四萬升州,以海壇諸里佐之。居民市散,村落不一。山勢遠望如壇,故名。國朝洪武二十年,以倭寇猝至,難于備御,轉徙其民。有遺畜,自相孕育。其山舊產馬鬣,有異文,蓋龍種云。海壇之支,為水獨清而甘。有石井通海,深不可測。初,海壇有田甚廣,居民耕種焉,后圮于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东方市| 闽清县| 兴安盟| 永春县| 渭源县| 东宁县| 西安市| 曲周县| 寿阳县| 北安市| 闸北区| 三明市| 青田县| 阳春市| 余庆县| 平原县| 纳雍县| 镇巴县| 彭山县| 五华县| 卫辉市| 张家港市| 华安县| 巴林左旗| 沙雅县| 个旧市| 开平市| 九江县| 正蓝旗| 酒泉市| 金阳县| 渭源县| 太和县| 香河县| 西畴县| 乌拉特后旗| 新河县| 佛山市| 普定县| 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