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井樓門為四明橋、通天境、林瀚墓、湖前亭、臥龍山、浮倉山、王褒墓、東室山、戰坂、陶灶、陳子文墓、閩王審知墓、蓮花峰、王益祥墓、謝汝韶墓、壽山、芙蓉峰、黃巖峰、磐石。
四明橋 井樓門外,木梁。
通天境 在四明橋之東,祀圣母元君,禖祀響應。
林瀚墓 在龍腰山之東。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太保,謚文安,賜葬于此。
湖前亭 在二都洋頭。本晉太康東湖之濱,湖今湮沒,亭猶以“湖前”名,崇祀玄武。亭前有石橋,跨小浦。宋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因東湖堙塞,徙樂游橋下,開沿城外抵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船場,散入港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知縣樊紀又作橋十三,此其一也。
臥龍山 去郡五里,在湖前亭之北。一名“伏龍”,有三石如“品”字,名“品石巖”。石圓而聳,以木、石扣之,則諸山響應,又名應石。有寺曰安國,初名龍丘,唐會昌間廢;乾寧間,王審知復之。中有“得愛亭”,為前代刺史勸農之所。又有箋經臺、放生池、遺愛亭諸勝,今悉蕪沒。石刻題詠甚多,漫漶不可讀。其著者,“彭城錢光弼任福建轉運使之明年,漕暇,游安國得愛亭故址。萬楚舞翠,品石獻奇,因茲新構,易名翠楚。時泰定二年七月望日。男守讓侍。”郡志不詳,以茲山在興圣坑,非是。
宋林亦之《臥龍山》:“相喚此山來,狂風吹我衣。把酒桂花下,山云片片飛。掩門初雨滴,開門月還上。倚樹看月明,半山聞雨響。人間有佳景,詩句頗發越。何曾似今夕,聽雨還看月。”
元絳《臥龍山》:“朱幡何事獨來頻,不為溪山只為民。最愛年年禾稻熟,時豐定有壤歌人。”程師孟《與陳襄、劉彝、湛俞同游》:“聞說林泉便訪尋,平田一徑陟孤岑。松陰落處宜諸客,荔子生時值萬金。盡放遲回官舍近,不妨閑處石門深。四邊稻熟征租了,稍愜微官出郭心。”
明高濲《楚巖歌》:“紅塵不上山人山,巾舃飄飄蒼翠間。草樹幾湮千古跡,煙霞難改萬峰巖。”“天開翠楚臥云根,品字中分石是門。莫向此中留篆刻,古來名氏蝕苔痕。”“巖頭老鶴迎人舞,巖下浮云逐水流。回望冶城煙火里,幾人來此共天游。”“臥龍山對蓮花開,赤日搖光倒影來。萬壑香風扶我醉,一筇涼雨逐仙回。”徐《游品石巖》:“城北青山故自佳,箋經臺址久沉埋。逶迤徑路之形寫,鼎立巖扉品字排。昔日招提空翠楚,古人名姓蝕蒼崖。徘徊欲訪前朝跡,竹露松煙濕草鞋。”謝肇淛《登臥龍山觀品石》:“孤峰龍臥俯郊坰,萬壑松云繞郭青。徑轉蒼林曾有寺,苔侵翠楚已無亭。懸巖半蝕蟲書篆,怪石猶存品字形。白馬西回蓮座冷,至今空自說箋經。”
浮倉山 在二都。晉太康時鑿東湖,此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浮倉然,故名。今湖淤塞,下周遭皆田,郡志謂“閩越王倉廩在此”。
王褒墓 在浮倉山。褒,字中美,永樂間為翰林院修撰,卒于官,舊葬茲山。
東室山 在四都,俗呼“吉頭”。
戰坂 在吉頭,去城東北十里而遙。相傳,五代晉開運三年,南唐兵與李仁達鏖戰于此,營壘之址,猶存荒莽中。
陳子文墓 在三都戰坂。子文,字在中,嘉靖八年進士,卒官湖廣副使。萬歷間祀鄉賢。
郭造卿《謁陳觀察墓》:“芙蓉峰下路,松柏隴邊丘。況復平生好,曾來幾度游。江流斜抱郭,林樹遠連洲。仰止高風在,停車更少留。”徐《謁陳憲副墓》:“北望蓮花縹緲峰,摳衣來拜若堂封。宮墻俎豆傳千載,泉路衣冠閉幾重。門客把杯澆宿草,故人留劍掛高松。峨峨神道龜趺立,不愧題碑有蔡邕。”
陶灶 在戰坂西。閩王審知筑南北夾城,陶磚于此。審知令磚悉印錢文,后國歸吳越,人以為先兆云。
閩王審知墓 在蓮花峰下。唐賜神道碑,張文寶撰文。國朝宣德四年,為盜所發,得金鐲、玉帶、玻璃碗及王畫像。林謹夫為記其事,有司隨即修治。近塜有岡,土色深紅,其光燁然,俗呼“胭脂山”。相傳,閩王有女葬此,洗脂粉注積。
明林謹夫《記發塜》詩云:“蓮花之峰高入云,巍峨下有前王墳。松圍翁仲如相語,草暗麒麟似出群。當時卜筑嗟埋玉,春色開殘紅躑躅。曉雨初晴叫鷓鴣,寒煙欲斂游麋鹿。憶昔朱連兩構兇,層城如昨霸圖空。故宮總付蒼茫外,羨道都歸寂寞中。寢園秘器期千古,宣德年開發行伍。金爐璃碗落人間,玉帶真容歸御府。吾聞發者三十人,一人墜死其妻嗔。互相告首殞囹圄,無人得脫王憾伸。所幸官司即修繕,舊時塋域皆安奠。富沙派出來中州,蘋藻時思致明薦。維王秀挺英雄姿,保障東西建鼓旗。軍中王氣誠非偶,五百年來德政碑。古松老樹多遺愛,濯濯英靈宛如在。后來勿學屯田軍,踏破苔花慎毋再。”鄭善夫《過瑯琊王墓下》:“田文全盛日,淚下雍門彈。王氏千秋后,勞歌玉樹殘。寢園生兔穴,疑塜奠龍蟠。萬仞蓮花色,關河望已難。”林垠《過閩王塜》:“滿地胭脂一派分,樵人空自識王墳。玉魚金盌無尋處,隱隱青山鎖白云。”徐熥《過閩越王墓下作》:“玉輦何年去不回,霸圖千古總成灰。秋深兔穴依寒隴,歲久魚燈出夜臺。故國關河甌越在,遺民蘋藻鼎湖哀。蓮花峰下黃昏月,猶見三郎白馬來。”徐《過瑯琊王墓》:“八郡封疆一望遙,秋山松柏冷蕭蕭。宮車去國成千古,劍璽傳家歷五朝。石馬嘶風金盌出,野狐穿塜寶衣銷。豐碑敕賜唐年月,春雨苔花字半凋。”陳椿《秋日吊閩王審知墓》:“荒塜累累總可疑,舟藏夜壑竟誰知。千年王氣隨流水,異代行人指斷碑。陶灶草生煙冷處,古城猿嘯日斜時。傷心況復當搖落,不待雍門涕已垂。”“騎馬經過古墓傍,悄然停筴吊閩王。寒鴉曉樹煙初斂,野兔為巢寢已荒。遺廟尚聞供伏臘,空山誰復薦馨香。不堪薤露歌殘夜,歸路蕭條指北邙。”袁敬烈《秋日過王審知墓》:“經過下馬薦江籬,百代銷沉吊豈知。足踏孤墳崩敗土,手披荒莽見殘碑。筑城猶說陶磚日,卜帥空傳拜劍時。已自逢秋悲宋玉,更看興廢淚雙垂。”
蓮花峰 在桃枝嶺上,一名“永福”。山形圓尖,若菡萏然,郡之主山也。唐大順二年建寺,銅鑄閩王像一具,今并廢。
傅汝舟《雪晴登蓮花峰》:“凌晨發蒼莽,日午及清峣。渴飲池內雪,臥聽天外謠。舉頭問云君,虹路何迢迢。他時倘相會,鸞背夾吹簫。”
王益祥墓 在蓮花峰下逆水兜。益祥,宋江東提刑。致仕,山之鼻祖也。事行具郡志。
謝汝韶墓 在蓮花峰下。汝韶,官吉府長史,與當道爭禮,拂衣歸。所著《碎金集》八十六卷。
壽山 在四都。與芙蓉、九峰二山對峙,去府城八十里。唐光啟三年,建廣應院,今廢。山有石,瑩潔如玉,可為印章,柔而易攻。大者可一二尺許,蓋珉云。距山十數里,有五花石坑,其石有紅者、緗者、紫者,維艾綠者難得。
宋黃幹《游壽山》:“石為文多招斧鑿,寺因野燒轉熒煌。世間榮辱何須論,日暮天寒山路長。”
明徐《游壽山寺》:“寶界消沉不記春,禪燈無焰老僧貧。草侵故址拋殘礎,雨洗空山拾斷珉。龍象尚存諸佛地,雞豚偏得數家鄰。萬峰深處經行少,信宿來游有幾人。”謝肇淛《游壽山寺》:“隔溪茅屋似村廛,門外三峰尚儼然。丈室有僧方辦寺,殿基無主盡成田。山空琢盡花紋石,像冷燒殘寶篆煙。禾黍雞豚秋滿目,布金消息是何年。”陳鳴鶴《游壽山寺》:“香燈零落寺門低,施食臺空杜宇啼。山殿舊基耕白水,阪田新黍啄黃雞。千枚碏璞多藏玉,三日風煙半渡溪。康樂莫辭雙屐倦,芙蓉只在九峰西。”
芙蓉峰 在五、六都稷下里,去郡八十里而遙。山形秀麗如芙蓉,有洞口可丈許,縈紆十余里,游人篝燈秉炬以入。崖石互鎖,乍狹乍廓,紺乳時滴,陰氣逼人,火色青閃。五里至義存開山堂,可坐百人。有石床、石鼓、石盆,過此凜凜,莫窮其源。唐咸通八年,創延慶禪院。宋改“太平興國”,今廢。
宋黃幹《登靈洞巖歌》:“寒巖突兀山之阿,足履危磴攀藤蘿。巖下清泉響環佩,巖前古木交枝柯。當中洞門忽開豁,上有石屋高嵯峨。乾坤開辟已呈露,鬼神守護頻揮呵。重門黯淡不可入,以火來照所見多。出門小洞亦奇絕,神龍奮怒吞蛟鼉。勝景如此難重過,手倚石壁頻摩挲。安得雄思如懸河,長吟大詠仍高歌。”《宿芙蓉寺》:“萬迭云山踏雨來,白云依舊冒山隈。尊罍罄盡客懷惡,衣屨沾濡僧意猜。默坐香爐煙起伏,喜聞靈洞石崔嵬。五更清磬丁東響,參斗橫空天四開。”
明林鴻《夜宿芙蓉峰》:“香剎瞰林丘,逢僧信宿留。風簾乘月卷,露簟犯涼收。宿鳥微喧曙,明河淡瀉秋。一經空寂境,人世漫沉憂。”又《游芙蓉峰》:“密竹不知路,渡溪微有蹤。懸知石上約,定向松間逢。物候變黃鳥,菖蒲花紫茸。相望不可即,裊裊霜天鐘。”徐《游芙蓉洞》:“別是人間古洞天,不知湮塞是何年。蓬蒿滿目腰鐮劈,石竇摩肩秉炬穿。晝靜只聞山鬼語,夜深常坐野狐禪。從來路絕無行跡,踏破蒼苔一片氈。”《尋芙蓉寺故址》:“先朝名剎總凋零,野鳥哀呼不可聽。禾黍幾多經雨綠,芙蓉依舊插天青。開山緇衲誰為嗣,護法伽藍尚有靈。遺址荒蕪尋未得,屢將歧路問園丁。”謝肇淛《游芙蓉洞》:“山荒洞窅問難憑,卻逐畬人步步升。樵斧劈開初有徑,土床澌盡久無僧。鼪鼯避炬穿泉脈,蝙蝠沖云拂石棱。鳥道插天崖穴地,從來能有幾人登。”“蛇行十里黑,門外留題古洞巖。一自禪師開講席,遂令蹤跡隔塵凡。霧蒸石室泉常落,雨翳經臺莽未芟。唯有白云如戀客,歸來片片上征衫。”《尋芙蓉寺故址》:“峰回路斷莽蕭蕭,一片平田長綠苗。薜荔村深袛樹盡,芙蓉峰在化城遙。雨中草色侵苔礎,竹里泉聲咽石橋。野鳥啼春猿嘯夜,居民猶自說前朝。”
翠微院 在興城里。唐天成元年置,至和三年重建,今漸頹廢。
宋黃幹《游翠微院》:“古寺殘僧少,孤村碧樹圍。明朝山下路,愁絕望煙歸。”
天香臺 在洋坑,石壁聳峭。宋大觀中,有孝子焚香祝親于此。書“天香臺”三字,有頌四句。石壁之下有潭,名“龍潭”。
明謝肇淛詩:“路出洋坑古石臺,大觀題墨半蒼苔。土人愛客烹新茗,笑指龍潭萬壑雷。”
黃巖峰 在五都。高數十丈,尖峻倚天。峰左有瀑布泉,飛流瀉下,聲聞數十里。有仙井在峰之巔,巨石渾成,冬夏不竭。五代梁乾化二年建院。又有“秀峰”、“云際”諸院,并廢。
盤(磐)石 在五、六都。相傳,此石閩越王時在湖中,不沒如盤(磐),故名。今有居人呼為“彭石”。
由四明橋直北為觀風亭、四明亭、來宜鋪、琴亭、袁成能墓、陳用明墓、龍窟山、吳海墓、宋宣墓、越王余善塜、北嶺、宦溪、湯嶺。
四明亭 前匯澄淵,洞見眉睫。其路北達連江、福寧諸州、縣,一方要沖也。有亭附郭。宣德五年,圮于水。景泰三年,僧景初募眾重建。
觀風亭 在井樓門外。國初建,為送迎停驂之所。
來宜鋪 在二都,達于北嶺,十里而近。
琴亭 在二都。先朝邑令所建。巡行阡陌,往來稍憩于此,俗呼“虔亭”。
袁成能墓 在三都澗田。成能,字從道,嘉靖四年鄉薦。歷官太仆少卿,貧不克葬,鄉人割地讓之,不取其直。
陳用明墓 在岐山。用明,弘治間,以知印授金壇巡檢。筑堤,勤民事,民德之。擢主簿黃梅。正德間,棄官歸。嘉靖改元,銓部召用,辭以老,不赴。用明雖起刀筆吏,天性好義,林中丞、高憲撫定叛卒,用明與焉。
龍窟山 在五都,其南為澗田山。
吳海墓 在雞心巒。海,字朝宗,元季處士也。事行具郡志。
越王余善塜 在寧棋里。余善叛漢,刻帝璽自立。漢遣兵攻之,繇王居股殺余善以降。漢徙民江淮間,遂虛其地。
陳椿《越王墓下懷古》:“越王墳前日欲西,斷碑殘碣隱荒蹊。可憐松柏摧頹盡,一徑寒煙鳥自啼。”
宋宣墓 在北嶺下桑崙。宣,字世達,成化進士。令定海,擢戶部主事。未幾,卒于官。祀鄉賢。
北嶺 在五都。有鋪達于宦溪。其山磴路,北通連江,沿岸以躋,高一千八百步。宋嘉祐三年,知縣樊紀募治,奠高為夷,正曲為直,凹者、曲陷者續,迄今賴之。嶺多建亭,以憩行者。
明傅汝舟《北嶺曉發》:“星月高蒼茫,我夢猶未已。仆夫催晨飱,起視飯滿幾。磊磊行客過,安得獨停軌。攜僧升層煙,接手牽葛。進銳志力疲,稍休覺勞止。巖云色在下,澗水流不起。卸杖危亭回,揮手望城市。喟然推我心,擾擾徒為爾。”
宦溪 在北嶺下,抵任溪八里而近。
任溪鋪 在五都降虎嶺。有寨,置戍。
湯嶺 在六都,有鋪。由北嶺至此,三十里而遙。袛又四十里,為連江縣。諺云:“湯嶺兜,北嶺頭。”言其險峻。嶺半有庵,隸連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