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郡東長樂勝跡

  • 閩都記
  • 王應山
  • 10858字
  • 2015-12-24 17:17:57

東山之東為長樂縣。環(huán)縣治,為儒學、三桂堂、觀音寺、見江亭、義泉、南山塔、勝會堂、南山書院、東華觀、植柱廟、河南渡、天王寺、名山、三寶巖、六平山、首石山、王慶墓、趙以夫墓、五賢祠、太平港、鰲頭山、太常山、芝山二潭、林貞女墓、二難鄉(xiāng)、紫陽樓、吳實墓、延祥湖、馬鐸墓、龍泉山、鄭序宅、當陽寺、溪湄山、高應松墓、雙澗庵、林山宅、董峰山、紫薇峰、垂露亭、西峰寺、鄭性之墓、林安上墓、李騏墓、竹林寺、鶴嶺、林公黻墓、陳全墓、越王山、大宏里、籌峰山、渡橋、金吾祖廟、陳義姑廟、崇信寺、雁峰、嚴湖、潘貞女宅、蕉山、石梁錦橋、鄭憲宅、林慎思墓、鄭世威宅、圣娘山、閩王禁石、梅江、小址山、濱閭湖、七星井、龍翔峰、壺井、陳氏二烈宅、陳仲完墓、陳令津湖、靈峰寺、吳玉蓮宅、巖泉寺、鐘門山、御國山、棋山寺。

長樂縣 六平山之陽,去郡城百里而遙。故隋閩縣地,唐武德六年,析新寧縣于敦素里,即今古縣,后改長樂。上元初,移建今所。古名新寧,吳航,安昌。廣一百二十里,袤六十五里。東抵海澳一百二十里,南抵福清五十里,北至海五里,西抵連江一百二十里。國朝,編戶三十五里,以四鄉(xiāng)領二隅二十四都,統(tǒng)圖一百有九。舊城僅里余,嘉靖間,以倭患增拓之,廣五里。南曰陽春,北曰拱極,東曰鎮(zhèn)海,西曰清江,西南曰平政。門凡五,后增敵臺,鑿壕。侍郎鄭世威為“記”。察院行臺在縣治西,府館在察院之西,稅課局在縣治西,預備倉在鼓樓東,陰陽學、醫(yī)學并南山塔下。城隍廟在縣東北,社稷壇在縣西,山川壇在西南三峰塔下。

儒學 在縣治東興賢坊內。洪武初,因元之舊;成化十四年,新作明倫堂。弘治間,復拓其地而廣之。內有朝陽軒、瑞榕樓。

三桂堂 在縣東翰林坊。宋寶祐初,陳剛、陳合、陳誼兄弟三人聯(lián)第,理宗親灑宸翰,匾其堂曰“三桂”,門曰“儒英”。

觀音寺 在縣東隅,咸通四年建,今廢為按院行臺。

宋縣令袁正規(guī)《觀音寺》:“地產靈芝古道場,危亭陡起負重崗。江心遠迭通潮浪,海外遙分異域疆。繚繞人家依縣市,寂寥煙景認吳航。倚欄望斷暮云碧,不見長安見夕陽。”

見江亭 在觀音寺內。

義泉 在縣東二里許。宋元祐二年,縣令袁正規(guī)鑿,飲行者,故名。

南山塔 在縣西登高山。初有庵,后更為三峰寺。國朝永樂間重修。萬歷間,知縣鐘萬祿葺之。又有臨水宮、普照庵,并西隅。山南五峰并峙,曰“五馬山”;三峰并峙,曰“三峰山”。

勝會堂 在縣南里許南山。有九日軒,并宋建。宋主簿葵雍詩:“滿前青嶂千峰列,直下澄江一帶橫。”

南山書院 在南山塔之旁。

東華觀 在縣治東北,宋開寶元年建。

明王恭《游東華觀》:“群山飛翠六平峰,琳館依稀第幾重。心遠獨隨云鶴去,機閑應共羽人逢。三花影落壇邊樹,五粒春飄石上松。借問仙源在何處,白云迷卻往來蹤。”

植柱廟 在縣南。唐開元間,有神降于察山之陰,乘大木,沿湍流而上三者。漁者林姓異之,置石室下,若植柱然。里有洪氏女,浣紗其旁,忽有一物浮水上,若銀巵。女褰裳探之,水漸深,為蛟所噬。其家祈于神,雷雨交作,殺蛟水濱。刳其腹,女尸在焉。洪氏取木,刻神像,塑其女配之。景祐間,禱雨獲應,復立廟。潘奎為“記”。

河南渡 在縣南。

天王寺 在縣西北松石峰,唐大中七年建,有天王閣、枕流軒、望江樂壽臺,多頹圮。寺之西,有金雞山,若將軍勒馬。國朝萬歷間重修。

宋連江尉林伯材《枕流軒》詩:“誰在紅蓮葉里行,泠泠飛玉抱軒清。幾看人世興亡夢,千古云崖黯淡聲。春暖蘚衣隨雨到,夜深寒月落湍明。倦懷一枕清涼水,抖擻塵埃羽翼生。”蔣之奇《松石峰》:“晚向津亭泊畫船,忽聞佳處在云煙。松根化作千年石,山寺蒸為一澗泉。祖意共看亭下栢,禪交同結社中蓮。明朝輿筍還躋嶺,聊借禪房一覺眠。”陳傅《望江亭》:“山靄峨峨江岸深,望馀亭影落江心。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思遠解邀無已句,流清宜寫不齊琴。仙槎一棹驚秋晚,此去銀河尚幾尋。”

明王恭《天王寺避暑》:“炎暑不可度,端居日方永。同袍四五人,共愛山中靜。飛閣軼氛埃,叢林逗蘿徑。潭靜氣已清,竹深午猶暝。初沿雙溪轉,稍入空中鏡。婉婉柔鳥聲,悠悠野僧定。平生好幽玩,盡日愜佳興。山水發(fā)清機,風泉淡初性。日夕徐徐歸,云間響孤磬。”林敏《游天王寺》:“珠宮隱上方,載酒一乘興。雨歇瀑布涼,云歸古松暝。忘機野禽狎,發(fā)詠人鬼聽。坐對月上時,空山響煙磬。”林鴻《金雞山》:“遠公青蓮宇,百折構云闕。一徑入松蘿,山泉濯苔髪。石房彈玉琴,清響在林樾。夜來滄海寒,夢繞波上月。微吟白云篇,高興了未輟。未能悟聲聞,安得離言說。”

名山 在縣北里許,邑之主山也。上有云壇,歲旱禱于此。

三寶巖 在縣北。宋嚴學禁,里人劉砥、劉礪從晦翁,避地于此。國朝永樂間,三寶太監(jiān)鄭和過此,名之曰“三寶巖”。后知縣蔣以忠謂其名不典,改曰“晦翁巖”。

明陳亮《游三寶巖》:“澗門壁立與云平,此日登臨萬古情。野鳥向人如有意,山花隨雨落無聲。仙壇草密春光晚,客枕鐘殘曉夢清。此地由來可招隱,欲從林下解塵纓。”

六平山 距縣里許,蜿蜒六曲,故名。又二山,曰四明,曰石臺。

明王恭《六平峰歌》:“海上群峰屹相向,六平秀出群峰上。絕飛泉掛薜蘿,遙天落日開平嶂。華頂云歸見大荒,鴻濛玄氣帶扶桑。清輝迢遞近觀德,空翠依微接太常。百里人家花外靜,數(shù)椽僧舍竹邊涼。石林蘿徑行人少,藥院茅亭絕氛擾。遠澗秋聲鶴夢寒,遙巖夜月猿聲小。黌宮才子日登臨,踏閣攀林契賞心。興來揮灑蘭亭筆,柿葉淋漓醉墨深。谷口驪駒動行色,送君遠赴金門客。功成早賦歸去來,重拂橫琴苔上石。”

首石山 在縣北一都。山之巔有石巋然,高二十余丈,廣數(shù)十步。中有泉穴,四面窺之見水。又巖際一石,苔蘚所蝕,自下望之,宛然白鶴也。“首石山鳴出太魁”,蓋讖云。

明王恭《首石晴云歌》:“首石崢嶸高際云,白云飛處長氤氳。浮空霽色兼秋葉,拂樹寒陰帶夕曛。寒陰霽色相輝映,絕勝巫陽夢中境。出岫閑將一鶴飛,還山靜入孤僧定。青林迭嶂薜蘿間,舒卷無心意自閑。巖頭仙客應常臥,陌上游人時暫看。有時仿彿從龍去,大地彌漫不知處。初將膚寸起盤陀,解使蒼生得霖雨。須臾斂盡遙天曙,但見清輝若巖戶。片片寧隨霧雨消,孤光猶為山陰墅。山陰書室寄云林,因向云中惜寸陰。自笑青云空在夢,登高且賦白云吟。”

王慶墓 在首石山白鹿窟之麓。慶,字德余,宋江東提刑益祥之父也。

趙以夫墓 在縣城東。正統(tǒng)間被廢,有司修葺。以夫,宋宗室,居長樂。嘉定進士,終吏部尚書。

五賢祠 在縣東門外六平山下。國朝正德五年建,祀朱文公,配以黃幹、李枅、劉砥、劉礪。初,宋禁偽學,文公避地吳航,劉氏四賢從之游。砥、礪祖嘉譽,父世南,礪子子玠,并列儒林。

太平港 在縣西隅,今水次吳航頭是也。《閩中記》云:“吳王夫差,嘗略地至此,作戰(zhàn)艦,稱吳航云。”國朝永樂十一年,太監(jiān)鄭和通西洋,造舟于此,奏改今名。又建天妃宮一所。其東有十洋。古讖云:“十洋成市狀元來。”和時造舟,貿易如云。未幾,馬鐸、李騏大魁天下。

鰲頭山 在縣東南。今少司馬陳省創(chuàng)別業(yè),增飾亭館,遂擅山川之勝。

太常山 左按籌巖。右連首石,若為群山所尊,故名。太常山之陽有嶺,曰從龍,曰風門,風籟日夜不絕聲。其陰有嶺曰浮岐,北界于閩縣。

宋董淵《太常山》:“勢凌籌谷接蒼蒼,十二交龍繡作裳。虎豹關中千樹色,鳳凰池上萬花香。白云路隔青云暮,金澗泉通玉澗涼。圣代君臣忻際會,安知磐石鎮(zhèn)無疆。”

明王恭《登雁山望太常峰》:“雁山青翠里,遙見太常峰。勝概無期到,幽人何處逢。仙源云縹渺,祗苑樹蒙茸。興盡獨歸去,空林聞暮鐘。”

芝山二潭 大山之陽有白龍?zhí)叮浔庇邢樵铺丁O鄠鳎卸垙难萁穑渍邭w山陽,為白龍?zhí)叮缓谡邭w山陰,為祥云潭。嘗有人于潭側獲卵,殼大如斗。

林貞女墓 在嶺頭山。貞女萊姐,其妹仁姐,閩縣人,參政舜道女。萊姐許嫁陳長源中丞省之子也,于歸有期矣。長源死,萊姐欲奔喪,父母不可。日夜號哭,矢志靡他。其妹友厥姐,寢興與偕,積勞先卒。貞女益憤郁,嘔血數(shù)升而絕。將死曰:“葬我必之長樂。”時萬歷五年六月也。尚書林燫有詞吊之。

二難鄉(xiāng) 在縣西南。宋潘循兄弟并登科第,故名。

紫陽樓 在二都后灣,元應宮之東。宋嚴學禁,朱文公避地于此,故名。

吳實墓 在二都龍門山。實,字中美,永樂進士。時謂“鐵面御史”,官終廣東僉憲。實本慎思之裔,后復姓林。

延祥湖 在二都。凡兩派:一自興濟橋而東,接嶺柄港;一自橋南東折,直抵龜峰而盡。國朝正統(tǒng)間重浚,可通舟楫。

馬鐸墓 在龍臺山。鐸,永樂十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楊士奇志其墓。

龍泉山 縣西南有五峰,南連福湖,又名橫嶼,亙二里。有峰曰獅峰,有石曰“梯云”。二山多奇,朱徽國之所游也。福湖勒“魁龍”二字,龍泉勒“朝陽”二字,皆朱手書。山之南為沙京,亦稱勝。

鄭序宅 在福湖之濱。序,正統(tǒng)七年進士,湖廣少參,乞休家居三十余年,以上壽終。

當陽寺 在七都北山之麓,唐建。有山月堂、釣鰲石、又高亭在寺中。

宋蘇舜元《釣鰲石》:“未窮雙佛剎,先到一漁家。山雨已殘葉,溪風猶落花。汲泉沙脈動,敲火石痕斜。應是任公子,竹間曾煮茶。”戶曹林誥詩:“何處遇幽景,當陽絕頂尋。云霞千古態(tài),松竹四時陰。岫列天邊嶂,泉鳴澗底琴。高人不游此,應負愛山心。”

明林慈詩:“鳥道緣空碧,龍宮入翠微。逢師持缽日,恰我到山時。蘿徑千林滿,風泉百道飛。何年至城邑,惜別欲留衣。”

溪湄山 在五都羅田山。有十美:曰“幞頭石”,曰“筆架山”,曰“寶山云”,曰“瑚湖月”,曰“文筆峰”,曰“石澗泉”,曰“龍津釣”,曰“馬嶺樵”,曰“南陽耕”,曰“古崙牧”。珠湖在絕頂,廣五畝,冬夏不竭。相傳湖中得蚌,剖之有珠,故名。其旁諸山曰“七巖”,曰“郎官”。

明吳海《溪湄十美》:“連山如波濤,高峰蕩云日。崒然孤杓聳,其勢孰可匹。危攀將欲飛,俯瞰覺自失。羅田幾聚落,端坐見纖悉。南延川源深,北望海水出。處高眂益遠,縮地豈有術。天寒霜落交,收獲事已畢。仍年蝗旱余,民物盡蕭瑟。遘茲得非幸,惆悵寧具述。”“羅田眾山中,七巖獨高秀。經營將半年,宿愿始得副。綠云攀鳥道,十步九。剛飚從北來,巖谷盡號噭。促步赴層巔,依石避野燒。郁然煙焰交,歘若雷電繞。其勢吁可畏,童仆盡驚走。須臾得少息,方覺性命有。列坐咸自慶,啗胾酌大斗。陰陽忽變化,霖雨垂白晝。凝云迷海嶼,昏霧失林藪。歸途畏虎跡,慘慘暝色厚。幽懷莫能寫,造次宜自咎。述此成短章,聊用紀邂逅。”

高應松墓 在五都泉元里。應松,字筼畝,與里人陳覺伯友,以名節(jié)相砥礪。登宋寶祐進士,權禮部郎。元兵至臨安,不草降表。迨入都,舉朝奔竄,從官留者九人,應松其一也。后遷端明殿學士,權樞密。扈瀛國公至燕,絕粒死。

雙澗庵 在五都,元建。

明林旅《雙澗庵》:“翠壁晴嵐曉氣騰,臨風高閣興來憑。天涯樽酒何人共,屋外云山此日登。好鳥臨風偏勸客,空林向晚不逢僧。扁舟要覓漁郎去,誰道桃源隔武陵。”鄭定詩:“覽古登高丘,秋空遍遐望。云歸天宇澄,物態(tài)紛萬象。飛亭控雙流,澗道搴蘿上。追歡企昔人,雅作諧古唱。豈無黃花情,聊復效元亮。長歌有秦聲,屢舞亦豪宕。醉來信忘形,萬事齊得喪。林暝晚瀟瀟,氣酣春盎盎。題詩記曾游,為我謝迭嶂。”王恭詩:“我愛東林古蘭若,雙澗迢迢七巖下。袛樹三花世外開,飛泉一道天邊瀉。石林青壁掛雙流,上界青天看欲浮。寒聲半作千峰雨,涼意都涵六月秋。沙門衲子何清凈,浣衣洗缽安禪定。五夜焚香禮露臺,三時說法鳴煙磬。騷人墨客日躋攀,誰識醉樵能愛山。詩成四壁龍蛇走,醉后長歌天地閑。醉樵忽奉天書去,揮毫獨到天光里。晝錦他年得賜歸,共借禪扉洗雙耳。”

林山宅 在墩素里古縣。山,字士仁,嘉靖八年進士。知徽州府、廣東副使。

董峰山 在縣東南。相傳仙人董奉居之。南俯定山,其巖曰董巖。董峰之西,有柯林山,其峰曰龜峰。

明林鴻《董巖》詩:“吾嘗慕康樂,愛入名山游。名山不易得,何必談瀛洲。董峰高峨峨,仙子居上頭。白鶴去不返,黃茅翳丹丘。下接渤澥流,上接白云浮。陰壁耀海日,寒枝掛獼猴。幽尋豈不遠,逸興隨去留。仙人未可期,空山春復秋。”陳亮《游龜峰》:“疇昔過茲鄉(xiāng),駐馬望龜石。蹉跎兩鬂華,始作登臨客。是時冬向深,氣候未蕭瑟。追隨得良朋,周覽訪奇跡。浮云散輕陰,霽日見海色。千巖含暮景,湖影浸空碧。郊原分綺錯,左右羅第宅。向來多賢豪,聲譽何藉藉。良辰作佳游,此地幾登歷。我來一感慨,俯視今非昔。落日松風生,遲回景將夕。”

紫薇峰 在縣東。有潭曰白龍,有嶼曰赤嶼、曰蛤嶼,并峙江中。紫薇之陽多田宅,民居鱗次。又一峰對峙,曰“翠微”,俱吳航之秀。

明高廷禮《紫薇峰歌送劉大之京》:“六平西倚大海邊,喬柯東與三神連。回崖沓嶂去不息,攢青飛翠來眼前。紫薇秀出霄漢中,孤峰戌削金芙蓉。幽崖朝光積陰雨,暗谷夜氣生長虹。旁有翠秘高下立,雙飛文筆出晴空。四時仙風長瑤草,六月古雪鳴寒松。片云常遮白石澗,萬籟次度珠林鐘。登高壯觀大海東,扶桑樹色明方蓬。洪濤萬里浩無極,奔溪百折來相通。紫薇之山人,深居紫薇里。閑看山色清,我心高臥白云扶不起。昨日凌風頂上行,千林樹色帶離情。遙見山陽開祖道,友觴共餞劉公榮。眷此斗酒別,惆悵金陵道。人言帝鄉(xiāng)樂,勝似長安好。出門西笑歧路分,三山回望紫薇云。高歌一曲各分手,惟有青山長送君。”

垂露亭 在縣東瑞峰寺。宋慶歷中,憲使蘇才翁以書法名,嘗大刻石,垂露體也,寺僧以名其亭。

西峰寺 在六都,五代梁建。

宋林嗣復《游西峰寺》:“參遍曹溪眾所欽,玄堂虛寂砌蟲吟。定回暝月誰相顧,好鳥銜花下翠林。”

明陳亮詩:“西峰郁林壑,有路始登臨。入寺山偏峻,聞鐘路更深。古松高倚蓋,流水細鳴琴。笑問從游者,誰為凈宇心。”林鴻《游西峰寺》:“西峰云外寺,鳥道薜蘿蟠。水接花源近,山藏古殿寒。石床閑聽雨,野佩或紉蘭。莫怪棲遲久,南宮已掛冠。”

鄭性之墓 在八都院山。性之,侯官人,初名自誠。嘉定進士第一,官至公輔。

林安上墓 在十都廉風里。安上,慎思之八世孫。大觀四年釋褐,朝奉大夫,終龍圖安撫。

李騏墓 在十都龍窟。騏,永樂十六年進士第一,以翰林修撰守制歸,卒。

竹林寺 在十二都。唐大中十一年建。時戶曹林勣觀大歷二年釋法照游衡山云峰寺堂,飲次,缽中忽五色云現(xiàn),云中有寺,寺有金榜,題曰“大圣竹林寺”。嘆異之,以其居修篁千畝,遂舍為寺。有藏經寶函、龜山、白龍巖、安邊軒、白云亭、溪會亭三十六庵。

宋唐最詩:“臥聽潮音坐看山,煙蘿靜處閉禪關。都將物外紅塵隔,占得壺中白日閑。吟罷寒猿號木末,定回清磬落云間。高僧隱幾無余事,應笑勞生去又還。”

鶴嶺 在十三都。宋尚書張鎮(zhèn)立碑,今存。

林公黻墓 在鶴嶺。公黻,正德十二年進士,大理評事。武宗將南巡,公黻疏入,杖闕下,卒。肅皇初,贈太常丞,賜祭。

陳全墓 在十一都。全,字果之,永樂進士第二,翰林侍講,卒于官。

越王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越王勾踐七世孫無疆,與楚戰(zhàn)不利,徙族居之,故名。連山曰靈。有嶺曰“古爛”。

大宏里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唐林慎思兄弟五人俱登第。縣大夫名其鄉(xiāng)曰“芳桂”。慎思又中宏詞科,名其里曰大宏,官水部郎中。巢賊寇長安,死之。所著《伸蒙子》。

籌峰山 在縣東北,慎思讀書所。朱子題其巖曰“德成”。以水部德成于此也。

明王恭《籌峰歌》:“海上群峰一峰別,群山向下如丘垤。云間華頂見琉球,天盡滄波帶吳越。玄氣鴻蒙濕不飛,涼霜五月襲人衣。向臨飛鳥空青外,始識籌峰天下稀。石林陰洞何冥密,萬籟天聲散秋色。南澗飛泉鶴夢清,太陰積雨龍漦白。我聞伸蒙子,云臥清暉里。一旦金馬門,名高此山水。憶昨伸蒙罵賊時,悠悠往事亦堪悲。支離一代忠臣義,感激千秋達士知。郎官作縣先名節(jié),獨訪遺蹤吊前烈。載酒唯澆石上苔,回鞭不醉山中月。東山歌酒蘭亭筆,疏散當年竟何益。愿君遺愛比桐鄉(xiāng),功名記在籌峰石。”又《夏初籌峰》詩:“籌峰迢遞出高林,苔徑蒼蒼洞穴陰。獨樹斷云孤鳥下,亂山殘日一蟬吟。雙溪鹿過泉應碧,丈室僧歸月又深。幾度欲攜招隱興,蘿花開處息塵心。”又《德成精舍》詩:“春風扶醉上巖阿,磐石蒼蒼復綠蘿。野服不教山月怪,仙游偏愛白云過。罵巢事往人何在,續(xù)孟書存世未磨。惆悵空堂翠微里,斷鵑啼起夕陽多。”

渡橋 在梯云里。林水部之次子、進士徵世居之。明云南按察使恕,其著也。

金吾廟 在大宏里。唐開元中,里人林通玄有善行,卒后百五十年,宋初也。有寇自梅江而上,欲摽掠其鄉(xiāng),望見神人樹旗幟、率兵御之,寇退。即降靈于人,道其家世、歷履甚悉。里人立廟祀之。其后屢著靈應。賜封至“金吾顯通王”。

陳義姑廟 在十二都翠微山。義姑名中,元時人,事具郡志。其后,有陳希閩季女八娘者,居六都,與義姑同宗,行事亦相類,附志之。

崇信寺 在大宏里,唐咸通二年建。

明陳亮《秋游崇信寺》:“南畝黃云盡,西林白日低。秋光浮翠,暮色帶沙堤。遠水留蟾影,涼風送馬蹄。知君城市客,不肯宿招提。”林恕詩:“巢云方丈鎖潺湲,流水柴門永日關。萬壑風煙秋雨里,一亭草色夕陽間。香殘石鼎僧初定,簾卷巖扉鶴未還。暫憩雙林了真諦,倚欄邀月獨看山。”

雁峰 臨嚴湖。水中央小阜曰“蟹山”。湖傍山有勝跡者六,曰六奇。又,爐峰周山在其東南。

明陳鈺《雁峰》詩:“平地三峰起,凌虛一氣齊。云間星斗近,鳥外海天低。秀地連孤嶂,清暉落大堤。嶺分磐石北,水繞太常西。喬木森森出,寒猿故故啼。興來尋白鶴,吟罷駐青藜。風物今猶盛,才名昔屢題。郎官公暇日,雙舃上云梯。”王恭《登雁峰有懷同志》:“雁峰郁蒼翠,北對大常秋。城闕幾塵小,滄溟一杯流。天空氣肅殺,木葉風颼颼。夕照返高樹,歸云還遠丘。伊人棄軒冕,縱酒疎王侯。脫略當世事,隱身麋鹿游。翩然別我往,徒此增離憂。良會不可必,歲月詎能留。”

嚴湖 一名西湖,里人嚴光舍田為之。大宏里又有寺曰光嚴,亦光舍宅為之。按《三山志》:“陳大建元年,長樂嚴光子恭商維揚,舟次江滸,市黿五十舍之。光家居。一日,見披黑衣者五十人,送緡錢五千,曰:“君之子恭,揚州所付,還。”恭回,驗之,實未嘗有,乃悟贖黿之故。遂舍宅為寺、田為湖。后人名其寺為光嚴。近時,里豪奪嚴湖為田,何古今人不相及也。

明王恭《為陳必尚題湖山圖》:“太常積飛翠,朝夕侵我廬。嚴公湖上水,色映靈臺虛。雁峰屋上三峰峭,散帙鳴琴亦高妙。半榻閑云鶴夢清,一簾初日藤花笑。顧子性癖愛清暉,終日相過盡醉歸。幾度離家聲別調,何時恩許卸朝衣。黃花九月高樓酒,無那明朝又分手。座中應感去年人,馬上空攀未霜柳。酌酒看山興暫同,君家兄弟氣如虹。萍蹤自愧無南北,聊寄相思水墨中。”陳亮《同歐陽彥中賦西湖路》:“杳杳西湖路,曾經大建年。昔時湖上波,今作湖下田。人世幾變易,山水尚清妍。惟應西湖上,閑弄釣魚船。”陳叔剛《為宗人題帶湖樓》:“有客新從雁嶺游,為余高話帶湖樓。風來水面玻璃合,云去山邊紫翠浮。日暖菱歌歸浦溆,夜寒漁唱起汀洲。吳航勝概誰能盡,安得登臨到上頭。”

潘貞女宅 在豸山。潘氏事具郡志。

蕉山 在十五都。淳祐間,移建巡檢司,始為寨。嘉靖三十八年,筑城,周三百六十余丈。又二十都松下,亦有巡司,筑城三百一十丈,并防寇要害。

石梁錦橋 在十五都漳港。宋淳熙十二年里人造。石橋有亭一十五間。又有橋東,筑海為地三畝,以固橋道。

鄭憲宅 在石梁磁澳。憲,正德十二年進士。光祿丞,卒于官。事詳郡志。

林慎思墓 在十四都伸蒙祠后。

五云山 在十七都。相傳唐僧道清過此,清晝澄霽,五色云旋復其上,故名。

鄭世威宅 在洋下。世威,嘉靖八年進士,歷四川參政致仕。隆慶初,超拜副都御史、刑部侍郎。解綬歸田,以壽終,賜祭葬。

圣娘山 在文石澳。有天妃官,故名。國朝遣使冊封琉球,禱于神廟,開舶有祈焉,有報焉。余具福城天妃宮。

閩王禁石 在縣東北,即文石也。周余十丈,產紫菜,味美而纖細。閩王審知時,禁民私采。

梅江 在二十四都,與文石聯(lián)絡,濱海。初為巡檢司,國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奏移巡司焦山,置守御千戶所于此,督造城垣,周六百四十余丈,為門三,敵樓、警鋪悉備。

明王恭《梅江》詩:“君不見,梅江浩蕩連滄溟,積水不極涵空青。未明先帶扶桑日,入夜倒浸銀河星。澄波萬頃秋無盡,漠漠遙光海天迥。島嶼千家煙火深,軍城百雉妖氛寢。漁笛吹殘夜落梅,空江長見舊潮回。珠潭露下漁風起,鮫室云歸蚌月來。仙源香霧浮花島,海色空濛望中好。元圃滄洲路不通,清水黃塵夢難到。大海東流自古今,人言此水值千金。興來濯足稀同調,惟有樵人同此心。樵人一旦分攜去,手持荊璧登云路。望望仙舟不可留,滄波日夕驚離愁。”高棅《梅江謠》:“梅江之水千丈深,人言此水值千金。千金未必稱人意,我愛梅月清煩襟。青山故人如白鷗,招邀待我黃沙頭。采秀探奇入靈境,上攀龍峰最絕頂。龍峰絕頂窺蓬瀛,登高望遠形神清。大江茫茫鴻溟漲,玄氣浩浩無虛盈。飛濤一發(fā)云花白,遙山數(shù)點琉球青。欹航側枕凌空闊,歷亂中流棹歌發(fā)。居人云水弄生涯,撒網拋綸到窮發(fā)。”謝杰《奉使冊封梅花開洋》:“仙岐渡口水飛樓,十丈青蓮太乙舟。風笛數(shù)聲江閣暮,梅花五月海門秋。天高北極星辰轉,地折南溟日夜浮。此去若過烏鵲渚,好將消息問牽牛。”

小址山 在二十都。有巡檢司,舊為寨,嘉靖四十一年始城。

濱閭湖 在二十三都。唐開元進士、倉曹參軍林鶠捐田四十余畝創(chuàng)湖,積水潤四里民田。妻趙氏,又舍奩田益之,曰林婆湖,祀于湖上。十九世孫林亞又任宋樞密判院,致仕,修祖湖,題“復祖”湖,墓居于帶水環(huán)珠之右。

七星井 在十七都、萬壽道院之西。其井凡七,內一井,泉清如玉,宋尚書鄭丙刻“龍泉”二字于石;又一井,有欄有盂,大旱資以溉田;一井在仙山道觀。

龍翔峰 在十七都。宋寺簿周芹游此。又有“豹變巖”,與“龍翔”并峙,至今二石刻猶存。

壺井 與浮澳并列海濱,潮至則沒,潮落則四面平沙,海錯滋多。又南,有石對峙風濤中,曰王母礁。宋時,王妃航海所經,故名。

陳氏二烈宅 在海濱。陳氏,元時人,希亮二女也。事具郡志。

陳仲完宅 在十九都大溪山。仲完,洪武十八年進士,永樂初翰林編修、春坊贊善。

陳令津湖 在十九都,舊為飛沙所壅。唐縣令陳齊賢,捐俸買田,開溝泄水,里人德之。故名。

靈峰寺 在十九都江田,唐大中七年建。上有石洞,曰歸云。里人嘗見龍乘云而歸,因號“龍龕山”。靈峰寺又有香爐、靈山、天池諸勝,國朝萬歷間重建。

唐黃滔詩:“系馬松間不忍歸,數(shù)巡香茗一枰棋。擬登絕頂留人宿,猶待滄溟月滿時。”

宋董淵詩:“磊硌迷沙界,岈占洞天。門鄰金布地,橋枕玉鳴泉。庭鶴歸遺主,龕龍去昔年。掃云嫌俗駕,題壁托詩仙。勝境無今古,居人有后先。不知游者馭,誰見海為田。”湛俞詩:“禪林瀟灑倚危巔,稅駕登臨思豁然。萬里波光晴望海,一堂幽響夜聽泉。寒龕龍臥清涼地,古洞云歸暗淡天。好景自嗟吟不盡,擬憑圖畫寄詩仙。”林亦之詩:“云母江邊有草亭,分明見得日頭生。一村籬落更何處,此已無天只水聲。”蔣之奇《靈峰望海歌》:“我來靈峰望滄海,夜半起坐望海亭。沉沉水面正陰黑,六龍銜日猶未平。須臾陽谷光氣發(fā),五色變怪不可名。洪濤洶涌九鼎沸,蛟蜃伏匿魚龍驚。金鴉騰翥若木末,煙消云散天下明。狂風喧豗簸巨浪,猶似百面雷鼓鳴。崩騰蕩沃傾五岳,鱗鬣磨碎鯨與鵬。嶆峨忽駭陵谷變,雪山千仞天際橫。飄飄番舶隨上下,出沒僅若水上萍。忽然風霽萬籟息,金斗熨帖一練平。碧波湛湛千萬頃,參錯島嶼如杯罌。三江五湖亦甚大,視此乃類蹄中浤。琉球佛齊日本國,隱隱微見煙林青。三山歷歷亦可數(shù),突兀下有鰲頭撐。惜哉秦王不到此,勞心徒欲求長生。我雖流落江海上,獨此寄寓亦此矜。行當結茅練金液,以待九轉靈丹成。仙飛羽化會有日,直跨三島梯青冥。他年故人或相問,請來訪我于蓬瀛。”朝奉陳毅詩:“云道無心亦愛山,雨余時向此中還。而今天下焦枯甚,只恐飛龍未放閑。”陳襄詩:“天柱支南極,蓬山壓巨鰲。云崩石道險,潮落海門高。候館聞灶鼓,秋風憶蟹螯。憑高望鄉(xiāng)樹,千里楚江臯。”曹元振詩:“石洞興衰亦有時,因師移錫致云飛。云心莫道全無著,應解從師去復歸。”張徽詩:“云蒸洞穴秋成雨,泉落庭除夏結冰。”林迥詩:“門前紅日海千里,池上白蓮山四鄰。”僧子卯詩:“松欺臘雪千年在,竹引溪風六月寒。”

明王恭《龍龕燕集》:“蓮宇最高處,青蘿隱丹梯。鐘鳴曙色動,四壁聞天雞。繚竺蒼梧野翠分,石林陰洞未歸云。香爐峰小開窗見,水樂聲寒隔壁聞。而我發(fā)遐想,興來隨所之。緣云踏鳥道,披荒上天池。天池色映黃始水,手接飛流洗雙耳。鬼谷仙源杳靄間,雁宕天臺只如此。望海亭中載酒來,石楠花氣拂金杯。葛衣醉倒繙經榻,紗帽狂歌施食臺。”高棅《游靈峰寺》:“紫云炎氣橫紫清,客行愁作升天行。側聞龍龕有絕境,境清可以清心情。招攜結佩賢豪客,采秀探奇入靈宅。徑轉香云靜影空,溪回定水驚湍寂。登高壯觀大海東,扶桑樹色搖空蒙。蓬萊一勺幾清淺,萬劫此地開禪宮。而我辭山笑遲暮,暫息塵機得元度。支公不迂且啣杯,大醉題詩下山去。”

吳玉蓮宅 在江田。吳適陳九敘。嘉靖季年,倭寇長樂,奉姑避賊山洞。賊搜洞,執(zhí)其姑,欲刃之。玉蓮抱姑請代,被賊亂砍至死,竟全其姑。

巖泉寺 在二十一都。唐建有寂照軒。又,宏源洞在寺后。

明王恭詩:“遠公瀟灑住東林,竹里閑扉隱翠岑。低樹坐來忘色相,靈花空里見禪心。白云半嶺迷香界,孤磬中峰出梵音。此地從來堪習靜,浮生幾度得相尋。”鄭定詩:“林間鐘磬響沉沉,客里殘春喜盍簪。曲徑行隨流水轉,禪房坐掩落花深。題詩把酒同幽興,孤鶴閑云愜遠心。此度勝游應不負,風流何必在山陰。”高從禮詩:“巖頭古寺入煙霞,況是春游逸興賒。禪榻鳥來啼慧草,空臺客至掃寒花。云間鳴磬青山暮,竹里殘棋白日斜。支遁喜逢觴詠侶,不嫌醉墨污袈裟。”鄭定詩:“野寺云深草樹荒,行吟更覓遠公房。竹邊幽鳥啼春暖,花外流泉到處香。禪地即今堪習隱,塵蹤于此覺迷方。三春況是逢三日,一詠應須醉一觴。”

鐘門山 在二十都,隔大海中。相傳,自廣載巨鐘,至此而沒,潮落或有見之者,故名其山云。

御國山 負巨浸,若藩屏內地狀。御國者,衛(wèi)國也。島夷入貢,必登望,以識海道。

棋山寺 在縣北二十四都,唐咸通五年建。西峰山有石臺,相傳二仙對奕,至今荊棘不生。

宋董淵詩:“風際有云多世態(tài),海中無底是人心。可堪更問棋山話,一局閑爭古到今。”

明王恭《棋山》詩:“塵中何處避炎蒸,靜愛空王淡愛僧。沙界樹涼晴作雨,石渠泉響暗流冰。青山載酒隨閑到,飛閣觀潮倚醉登。水繞蓮花通寶藏,路回蘭若轉金繩。仙人棋局埋幽草,大士禪扉閉古藤。荒殿鳥啼時近榻,香臺猿臥夜窺燈。老來行止愁無地,病后歡攜愧有朋。明發(fā)別離方外去,何時清興又同乘。”又詩:“逸人共結蕭朱綬,六月閩天火云厚。觴熟梅邊告我行,欲行且盡爐頭酒。棋山海上古招提,銀甕繩床興復攜。三峰直下幾千丈,仙人奕處清猿啼。知君平生愛靈境,為君拂拭青蘿影。野殿杯浮蕙草香,石渠水浸甘瓜冷。祗園樹里貯行庖,暫解塵衣掛竹梢。詩成破卻山靈膽,醉倒傾翻老鶴巢。迥巖積翠連飛閣,遙海蒼蒼暮云落。舞影爭嫌白日斜,歌聲未道離情惡。擬從方外寄余歡,云是山僧謁縣官。野鹿回看避仙珮,沙禽何意訝儒冠。千金流水猶能注,陌上離駒不堪駐。愿君身到五云端,莫忘棋山送行處。”又:“載酒空林下,林幽暑氣清。半天聞梵語,雙壁隱鐘聲。野鳥知禪意,孤云薄世榮。何應謝塵事,從此學無生。”陳亮詩:“久耽丘壑游,未歷棋山路。偶訪招提居,夤緣入祗樹。云林更左旋,始得禪棲處。落日寒蟬鳴,藹然松山暮。真僧喜相接,況有平生故。秘篋散香蕓,名巵酌甘露。常懷學空禪,暫喜捐塵慮。永愿依道林,慚非許玄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竹工卡县| 翼城县| 延吉市| 城口县| 安图县| 和林格尔县| 雅安市| 筠连县| 南投市| 巩义市| 安福县| 海盐县| 桂东县| 澄迈县| 靖宇县| 定州市| 元朗区| 六安市| 肥乡县| 广西| 阿拉善盟| 江城| 安新县| 漳州市| 察哈| 鄢陵县| 军事| 邻水| 丘北县| 信丰县| 南京市| 甘孜县| 日照市| 常熟市| 精河县| 石楼县| 游戏| 运城市| 越西县| 确山县|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