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湖北侯官勝跡

  • 閩都記
  • 王應山
  • 7858字
  • 2015-12-24 17:17:57

出北門,為遺愛橋、湖北尼庵、劉巡檢廟、吳伯璋墓、銅盤山、王佐墓、王搏墓、太平地藏院、陸藻墓、林泮墓、閩山院、王希旦墓、興圣坑、陳景著墓、王俊墓、馬鞍山、張觷墓、杜塢嶺、車寧墓、王介墓、王鎣墓、林廷玉墓、鄭漳墓、西室山、拜郊山。

遺愛橋 在北門外。有亭,今廢。宋元絳數游升山,郡人名北門曰“遺愛”,橋因之。橋以東為北園。

湖北尼庵 在遺愛橋之東,國朝嘉靖初建。

劉巡檢廟 在北門外。巡檢名浚,河南人。元至正間,為連江縣寧善巡檢。江西賊王善寇閩,浚妻史氏,悉散奩物募兵。賊既破羅源,分道寇福州,浚中箭墜馬,其子健下馬掖之,俱被執。浚戟手大罵。賊怒,斷其舌,死。賊義之,乃舍健歸。散家貲,結死士百余人,詐降于賊。夜半火發,大噪賊營,自相屠戮。健手斬王善等。帥府上其事,贈健福建行省檢校,授古田尹。詔為浚立祠郡北門外,有司致祭,今廢為里社。

吳伯璋墓 在白水塘。天順鄉薦,三為教官,有司雅重之。

銅盤山 在二都太平鄉。有大、小銅盤,山皆奇勝。郡志以“三都鵬搏”易其名,非是。

王佐墓 在銅盤山。佐,景泰辛未進士,廣東參政,事具郡志。

王搏墓 在太平里。搏,唐人,與崔允并相。允素忌搏,誣搏,貶珠崖郡參軍,死之。喪還,茲山葬焉。

太平地藏院 在銅盤山。后唐同光四年建,今廢。

陸藻墓 在敦業鄉太平里。藻,官龍圖學士。南渡時,與其兄蘊連典鄉郡,人以為榮。

林泮墓 在大銅盤山。泮官南戶部尚書,有司營葬。事具郡志。

閩山院 在溪頭。宋乾德四年建,今廢為叢塜。

王希旦墓 在竹柄山。希旦官禮部郎中,事具郡志。

興圣坑 在螺峰山南,宋慶歷三年建院。又,螺峰有石院,宋嘉祐二年建,今并廢。

陳景著墓 在螺峰。景著名從,以字行。永樂進士第三,翰林編修。預編纂,書成,丐祿便養,改本府學教授。迨父歿,以母老不愿仕,終于家。

王俊墓 在螺峰山。俊,成化進士,會試第三,改翰林庶吉士,廣東參政。事具郡志。

馬鞍山 在三都,以形似名。宋開寶三年,建地藏院,今廢。三都又有大鵬山,翩聯高聳,其如飛鵬展翼,其東,則方山之巔也。

張觷墓 在馬鞍山。翁仲、石獸猶有。事具郡志。

杜塢嶺 在三都。又名大夫,相傳,有大夫墓在焉。俗呼“豆腐”。其山連亙峻拔,回視西湖,如瀑布在地。

車寧墓 在杜塢嶺。寧,正統進士,廣西布政使。

王介墓 在杜塢。介,弘治鄉薦,歷官知府。

王鎣墓 在杜塢。鎣,介之姪也,官刑部郎中。事具郡志。

林廷玉墓 在杜塢。廷玉官僉都御史。事具郡志。

鄭漳墓 在三都程田山。漳,正德丁丑進士,積官刑部侍郎。卒賜祭葬。

西室山 在十三都。西室、沙溪二山聯絡,秀拔千仞,與一都桃源山并峙。

拜郊山 在杜塢西,閩粵王燔柴處也。其上有壇址。

自遺愛橋迤東,為北園、苔泉、洗心亭、石泉院、龍腰山、鄭珞墓、林真墓、社稷壇、廖云翔墓、五峰山、王昺墓、林誌墓、謝瑀墓、義井、廖貞女墓、玄沙寺、升山寺、鳳池山、藍光墓、長箕嶺、黃瑀墓、黃幹墓、石牌庵、坫坂橋、馬仙廟、林洋寺、九峰山、劉若虛墓、北廟、龍跡石、廣施廟、石塔橋、五縣寨、靈云庵、飛坑橋、林門橋。

北園 延亙數十里,有曲池通于西湖。國朝初,權珰鎮守茲土,飭為行游處,堂、廡、亭、榭森列。嘉靖中,罷內臣鎮守,亭臺多圮,籍于臬司,收其園池稅。今豪右主之,薄輸于官。

明張時徹《與陳良謨、江以達二憲伯同游北園》:“城隅曲沼枕元冥,窈窕松門慣不扃。碧樹鮮飚時下榻,青山白石坐談經。鴛鴦對出芙蓉渚,鸑鷟斜分錦繡屏。牢落相看俱病骨,高懷真擬臥云坰。”

苔泉 名龍舌泉,在越王山之北。石刻“苔泉”二大字,泉甘而洌。

洗心亭 在苔泉之側。有二亭達于北園,皆中貴所治,今漸傾圮。

石泉院 在越王山之北。石壁峭立,泉出其下,即苔泉也。唐元和中,建院泉側,今廢。

龍腰山 即越王山半蟠城外者。閩時,嘗議浚鑿通城外壕,有言:“此龍脈,不可斷。”遂止。

鄭珞墓 在龍腰山。督學使姚鏌立石,刻“循良二千石”數字。珞,旭仲子也,永樂五年進士,守寧波,御賜《招隱歌》寵之。

林真墓 在龍腰山。真,永樂中鄉薦,令三邑,有循良跡,事具郡志。

社稷壇 在郡城北大鵬山之南。先時,壇在城南七里許,唐遷于南澗寺東。閩時,遷烏石山之陰。宋守柯述為社稷壇“銘”,刻于石。元初,遷法海寺。國朝洪武六年,移今所。

廖云翔墓 在社稷山。云翔,弘治鄉薦,令奉化,卒年九十有三。

五峰山 在社稷壇之西。山由大鵬搏而來。五峰秀聳,亙數里。

王昺墓 在五峰山。昺,官戶部主事,事具郡志。

林誌墓 在二都趙府山。誌,永樂中廷試第二人,歷官侍讀學士,事具郡志。

謝瑀墓 在二都印石山。瑀,景泰進士,歷廣東布政使。事具郡志。

義井 在社稷壇東。有石欄,刻“義井”二字。

廖貞女墓 在苦參山。貞女名璧,事詳南門外。

玄沙寺 在三都升山下,即飛來峰也。五代梁開平元年建,紹興間,丞相朱倬請為功德院,賜額“敦忠崇報寺”。有熙春臺、不溢泉、鬼磨石、仙升巖、龜池、攬秀亭諸勝。有宗一禪師塔院、靜游亭。國朝永樂七年重建,今廢。

宋曾鞏《玄沙寺》:“升山南下一峰高,上盡層軒未厭勞。際海煙云常慘淡,大寒松竹更蕭騷。經臺日永銷香篆,談席風生落塵毛。我亦有心從自得,琉璃瓶水照秋毫。”觀察使安積《游玄沙》:“升山游罷到玄沙,松檜陰中一徑賒。自愧簪纓趨仕路,翻憐泉石屬僧家。尋窮越國真山跡,見盡閩都好物華。幸接畫熊擁千騎,紅旌歸去照殘霞。”葉棣《游玄沙》:“亂山深處欵禪扃,十里松陰步障行。翠竹黃花幾開發,南星北斗自高明。樓臺日轉天邊影,鐘磬風過地底聲。為問閑江釣船客,謝家誰更未知名。”程師孟《靜游亭》:“石磴高軒榜靜游,度年紅葉少驚秋。使君會得山僧意,不放笙歌到上頭。”李綱《游玄沙》:“招提高擁碧崔嵬,攜客登臨在此回。寺比道林多掩抱,峰如靈隱解飛來。薜蘿深處鐘聲響,杉桂香中殿閣開。莫道釣魚人已寂,至今說法尚如雷。”李彌遜“次韻”:“騎鯨破曉上崔嵬,人識仙翁第一回。杖屨不應塵外去,旌麾早自日邊來。黑頭半為憂時改,青眼惟逢勝地開。怪底尺書頻寄雁,向來交味比陳雷。”

元貢師泰:“十里青山馬上看,東風拂面尚微寒。偶隨芳草來僧寺,卻笑飛花落客鞍。東野先生方載酒,西方博士亦彈冠。莫憐白發江湖遠,且為諸公一盡歡。”

明劉大夏《游玄沙》:“清時作宦得閑游,更喜祗園景物幽。山色連云迷曉徑,松聲繞澗接喧流。僧臺翹首諸天近,午日憑欄百感休。薄暮歸來心更樂,盈疇禾黍萬家秋。”許天錫:“芙蓉面面擁飛峰,地布金沙一萬松。鳥語隔窗呼醉夢,山光入座盜吟胸。云緘貝葉函函潤,苔蝕碑文字字封。瘦馬東西十年事,幾回來此益疏慵。”王文旭《飛來寺》:“古寺藤蘿外,秋山落葉紛。水流雙樹暝,花寂半樓云。載酒思漁友,留題憶雁群。明當采黃菊,誰與共幽芬。”陳椿《經玄沙廢寺》:“琳宮何處覓,一徑望中迷。古洞喧猿語,前蹊印虎蹄。橋經流水斷,岸帶夕陽低。別欲尋僧去,空門試共棲”。徐《經玄沙廢寺》:“欲問前朝帝釋家,村童遙指古玄沙。田間掘土銅鐘出,路口鋪橋石闕斜。說法臺空秋嘯虎,放生池涸夜鳴蛙。半龕殘火金身氣,墻角西風鼓子花。”謝肇淛《經玄沙廢寺》:“斷鐘古瓦掩頹均等垣,百畝檀林盡蔗園。人向亂蘆尋野徑,僧同病葉臥山門。香煙夜燼金猊凍,禾黍秋高石虎蹲。布地開壇消息斷,一溪霜月照啼猿。”

升山靈巖寺 升山去郡十里而遙。陳天嘉三年創寺,舊號“飛山”。世傳越王勾踐時,此山自會稽飛來,玄沙寺即其址也。以其西巖石間時聞鼓磬聲,故稱“靈巖”。唐天寶中,任放升舉于此,乃號“升山”。興元初,僧雅操居之。觀察使孟皥請于朝,移今所。立寺額“升山”。操嘗與皥談經,今寢堂版曰“紫云”,其遺跡也。山巔有任公臺故址。又按:陶隱居《澄真注》:“玉溜山在海中,赤須子謂之‘地肺’。晉太康中,任敦(即放)自茅山往居之,十余年來住此山。又往玉笥,既復來閩,于王霸宅得金版仙訣,丹成上升。”今臺及洗藥池尚存,寺后圮廢。國朝嘉靖間重建。

唐周樸詩:“升山自古道飛來,此是神功莫浪猜。氣色雖然離禹穴,峰巒猶自接天臺。巖邊古樹泉沖落,頂上浮云日照開。南望閩城塵世界,千秋萬古卷浮埃。”

宋錢昱《紫云臺》:“杉松匝寺堂,欄檻倚高岡。郡國曉云燦,禪堦春草長。澗青連竹色,山靜帶茶香。更有名僧在,茅庵住上方。”程師孟《游升山》:“行處松蘿深似幄,望中城郭細如旗。清泉可惜藏巖下,不作先生洗藥池。”運使石廖詩:“衰年腳力倦躋攀,今日憑高一解顏。驅得江山來目下,化將樓殿出云間。真人煉藥仙都近,釋子焚香佛界間。塵事數來寧易得,高歌盡此夕陽還。”通判陳鑄:“任公何代此升仙,萬仞仙臺倚翠巔。石徑層層封綠蘚,松蘿步步拂青煙。海中島嶼分諸國,野外云霞萃一川。賢守乘春縱登賞,不妨吟到夕陽天。”陳襄《和程大卿游升山》:“相逢正及荔枝期,況值千巖雪灑時。南國小棠偏去近,北山逋客獨來遲。云中直有三清路,塵外都如一局棋。閑欲引泉添洗藥,未應奪我鳳凰池”。曾鞏《游升山》:“修竹長松十里陰,任敦燒藥洞門深。獨窺金版驚人語,能到青霞出世心。雞犬亦隨云外去,蓬瀛何必海中尋。丹樓碧閣唐朝寺,鐘唄香花滿舊林。”李彌遜《升山》:“飛來聳秀一峰孤,鳳沼幽深若畫圖。釣艇謝亡難復契,彈琴穎在且相娛。心閑自與親泉石,車穩何妨載酒壺。萬壑千巖爭競處,不須惆悵悮東吳。”

明陳亮《游升山簡初上人》:“出自北郭門,村村好林藪。我行訪精庵,百折渡溪口。籃輿方躋勝,桂杖還入手。幽深足探詩,十步停八九。飛甍近可觀,尚覺登頓久。乃知地位高,上可挹星斗。靈巖下窺瞰,眾峰皆培。千村繞城郭,百木爭奔走。茫茫浩刼中,萬象俱摧朽。名山自千古,半為空門有。吾師智力大,叱咤龍象吼。經行閟幽絕,為我開戶牖。未論清凈理,且進醍醐酒。居然物外心,解脫超塵垢。明晨下煙閣,悵望空回首。”袁表《春日登升山經玄沙故寺》:“探奇望碧岑,選勝到雙林。野燒千山暮,樵歌一徑深。春回秪樹綠,云帶石堂陰。歸路緣溪水,泠泠清我心。”王湛《游升山寺》:“踏遍峰頭萬壑煙,日斜才到寺門前。山僧慣識云霞侶,笑指松間半榻眠。”又《宿升山寺》:“松檜陰陰晝掩扉,深山古寺到人稀。花飄碧澗孤鶯囀,煙鎖深林獨鶴歸。松下月華清客夢,竹間云氣濕禪衣。明朝又與幽僧別,遙聽鐘聲戀翠微。”陳椿《宿升山寺》:“迭嶂叢林不可梯,奇葩雙樹隱招提。江門日落潮初長,洞口風鳴鳥亂棲。揮塵坐貪香界凈,傳燈應照下方迷。僧房闃寂無人到,惟有空廊過虎蹄。”徐《游升山》:“云端石磴萬峰回,松竹陰中覺路開。江匯都從閩海去,山飛曾自會稽來。香燈供佛銷初地,丹藥升仙沒古臺。獨有昔賢遺刻在,年年秋雨長青苔。”謝肇淛《登升山》:“翠微高控大江回,寂寂僧寮晝不開。古寺尚傳陳建置,孤峰疑自越飛來。龍蛇石上留殘篆,雞犬云中有舊臺。紫竹碧桃零落盡,玉田無主鶴聲哀。”鄭邦祥《宿升山寺》:“竹陰深掩翠微房,寂寂諸天夜色涼。百尺蒼藤猿掛月,半林紅葉鳥啼霜。齋前風度云堂磬,定后煙消石室香。萬籟不鳴心地靜,下窺塵界遠茫茫。”林光宇《游升山寺》:“簑衣防乍雨,蓐食趁殘更。關遠聽雞度,岐多信馬行。瀑聲喧應谷,霧氣暝吞城。靜境身才到,山僧問姓名。”“危峰回嶂隱招提,松徑參差隔小溪。一片夕陽行欲盡,尋僧人在板橋西。”

鳳池山 在升山之西。相傳有五色文鳥浴此,故名。山陬有池,廣可三四畝,有泉曰“水簾”。五代漢乾祐元年,忠懿王易升山僧田為尚賢任夫人塋,建塔于此。宋紹興八年,為顏岐功德院改顯忠祠。其地初隸閩縣,析屬懷安,今并侯官。宋初,有擢秀亭,提刑喻陟賦詩,倅幕皆屬和。有翠微亭,建炎二年,進士題名于此。又有覽輝亭、鳳池軒、華池閣。陳瓘被放后,蒙恩自便居此,今廢。

宋曾鞏《游鳳池山》:“經年聞說鳳池山,蠟屐方偷半日閑。笑語客隨朱閣上,醉醒身在白云間。溪橋野水清猶急,海岸輕寒去卻還。為郡天涯亦瀟灑,莫嗟流落髩毛斑。”元絳《游鳳池山》:“州人未識鳳池山,朱轂時來此往還。四座杯盤在天上,滿軒風雨落人間。千圍古樹排旌蓋,百道飛泉響珮環。誰為霜綃圖景象,翠微高處一衰顏。”溫益《水簾》:“竹生石上瓊瑤碧,泉落簾間祖帶垂。”陳賜:“地噴飛泉成雨露,根蟠喬木列旌麾。”李綱《游鳳池》:“鳳去空余舊浴池,竹梧交蔭翠參差。云隨屐齒生松磴,泉合琴心瀉石陂。幽討平生如此少,清閑今日許誰知。道人為筑紬書室,杖屨來游更卜期。”李彌遜“次韻”:“幾日公來浴鳳池,蹇驢陪乘偶參差。羈棲自笑臥盤谷,健句爭先誦渼陂。世路吹韲無念到,山游啖蔗不言知。紬書欲遂云根筑,肯與酸寒鄭老期。”陳襄《游鳳池院》:“白云深處一軒開,鳳去池空折野梅。山接九龍爭夭矯,路盤千騎久徘徊。煙嵐翠入樽前滴,水石清從澗底來。誰與忘機此棲息,笑看林鳥下空臺。”

明徐《登鳳池山》:“萬山斜日照松楸,千古英雄土一丘。池水半湮無浴鳳,墓田初墾有耕牛。黃昏野魅吹燐火,白日妖狐戴髑髏。樵父劚薪經廢塜,草間猶拾玉兜鍪。”

藍光墓 在二都玄沙山。光,江西人,元末,為閩行省都事。元亡,隱居教授,年九十余卒。閩人祀之城隍廟。子孫居閩,遂世其家。

明王偁《吊藍仲晦》詩:“曾將孤憤負當時,老判南荒眾豈知。王氣已隨陵谷變,劍歌空對海天悲。秋風白發驚殘夢,落日窮泉有所思。欲吊懷沙雙鶴遠,不堪惆悵淚如絲。”

長箕嶺 一名“長機”,在四都,通古田、羅源二縣。又名“桃枝”。

宋黃幹《九日桃枝嶺》:“兒童豈不樂,屬此風露清。排檐夜雨滴,詰旦天空明。歡然金石交,要我林泉盟。支筇趁汗漫,勇往不計程。一水何縈紆,千峰郁崢嶸。仰視流云馳,俯聽幽壑鳴。班荊得所適,斗酒聊共傾。人生會有累,聚散如浮萍。今朝諧勝游,異日難忘情。意愜各賦詩,庶以紀此行。”又《復歸桃枝嶺》:“大溪章溪溪水清,上寮下寮山路平。三山屹立相犄角,百里連亙如長城。仰干云霄不盈尺,俯視天高浮寸碧。閑云吞吐溢澗谷,飛泉噴灑下石壁。中有一山名芙蓉,端冕正色群山空。望之可敬不可慢,僧言直與衡岳同。坡陁突兀作云洞,虎豹蹲踞棲鸞鳳。聞道前朝開辟日,曾住浮屠幾千眾。我來已作五日行,皇天一雨復一晴。穹林杳靄非人世,手接群仙朝玉京。曉來更向山前去,忽到山翁棲隱處。卻憶桃源洞里人,日出煙銷忘舊路。”陳藻《桃枝嶺》:“兒童嬉戲向比鄰,長見桃枝出郭人。七十五翁方過嶺,回頭萬事總成塵。”

明徐《度桃枝嶺》:“野花無數嶺頭開,怪石如林撲面來。云壓亂峰俄變雨,水奔幽壑盡成雷。插秧田婦攜兒出,劚筍畬人逐隊回。道左古碑年代遠,欲尋名姓拭蒼苔。”謝肇淛《桃枝嶺》:“不識桃枝路,聊為出郭行。山郵迷遠近,嵐靄互陰晴。碑蝕苔間字,泉添雨后聲。亂峰青似簇,一半不知名。”“兩岸束溪聲,崎嶇十里程。卻從山口望,遙見下方城。劚筍時來市,燒荒不為耕。老僧知客至,飛錫遠相迎。”

黃瑀墓 在長機山。瑀,紹興進士。為監察御史,官終朝散郎。子幹,從朱子學,以子妻之。歷官知漢陽軍、安慶府,皆有惠政,稱“勉齋先生”,卒謚文肅。葬父塋之側。國朝嘉靖初,知府汪文盛修葺二墓,為創餉堂于玄沙,望祭之。

傅汝舟《陪汪郡公謁勉齋先生墓祠》:“先生墳在庖犧谷,異代虛無草木間。俎豆自今開特廟,衣冠終古閟空山。峰高玄氣長迴合,地向精靈定往還。淺薄叨陪堂下拜,幾瞻遺像愧塵顏。”徐《拜黃勉齋墓》:“幽墳荊棘里,傳是宋名賢。古柏摧荒垅,豐碑立野田。西風誰下馬,夜月自啼鵑。冷落清明雨,無人掛紙錢。”謝肇淛《拜黃勉齋墓》:“典刑猶在望,異代更誰論。馬鬣孤墳在,雞碑十字存。野田侵墓道,寒燒燎松門。蘋藻何人薦,傷心問九原。”陳鳴鶴《拜黃勉齋墓》:“三尺殘碑立水田,姓名猶識宋先賢。松楸有譜傳遐胄,蘋藻無人薦九泉。石馬嘶風林下臥,野狐吹火雨中燃。隔林薄暮聞鐘鼓,知是林僧禮法筵。”

石牌庵 在懷安四都。去府城北三十里,與黃勉齋墓道石牌相近,因以名庵。萬歷初建。

徐:“路出先賢古石牌,小庵高處竹陰埋。木橫略彴通危澗,草結團瓢倚斷崖。五沸瓦鐺春后茗,數聲云板午前齋。從來幽僻無鄰近,風掃籐花落滿階。”陳鳴鶴“次”:“雨細風斜過石牌,精廬猶隔數重崖。云中客路高于鳥,竹里僧寮小似蝸。行道共持諸品咒,隨堂同赴八關齋。夜闌露坐心如水,落盡松花月滿階。”謝肇淛“次”:“小寮低對遠山佳,猶記先賢舊石牌。五尺團瓢依綠蔭,半林方竹俯丹崖。木魚夜動聞僧課,蔬甲春肥供客齋。漏轉蓮花心地寂,一天霜月滿苔階。”

坫板橋 在三十都。國朝永樂十五年,建寧府人劉道同等建。

馬仙廟 在三十都坫板橋。國朝洪武二十八年建。其神馬氏,大羅仙女也。旱干水溢,有禱輒應。

林洋寺 在四都。晉天福元年創。國朝廢,萬歷壬子,僧大淵重建佛堂。

明陳鳴鶴《過林洋寺》:“絕磴崎嶇雨氣涼,桃枝嶺外訪林洋。山圍法界遺基在,路繞平田故業荒。忍草入簾新卓錫,曇花滿地舊開堂。空庭盡日無人過,臥數千峰到夕陽。”徐《過林洋寺》:“故院猶存舊日名,茅茨重結兩三楹。雞碑折斷摩無字,鴟瓦頹殘踏有聲。地僻久虛游客到,山荒都屬老農耕。林間留得迦陵在,飛去飛來吊月明。”謝肇淛《過林洋寺》:“叢林一片掩垂籐,敗鐵生衣石闕崩。夜雨孤村聞斷磬,春畦隔水見歸僧。山荒荊棘無鄰近,嶺隔桃枝少客登。寂寞茅茨余四壁,霜風時打佛前燈。”

九峰山 在府北七十里而遙,鄰于龍跡石。其山峰頭九出,圓尖不一,峭拔若筆然。與芙蓉、壽山共號“三山”。唐咸通中,改號“九峰鎮國神院”,后廢。萬歷中,僧真燦重建。

宋黃幹《宿九峰寺》:“暝逐歸云入遠山,九山環立似人間。摩挲石刻元和體,矍鑠僧談宣政間。往古來今渾作夢,只雞斗酒強開顏。明朝酌取龍湫水,直上層霄不發還。”

明陳鳴鶴《宿九峰寺》:“入山便覺意欣然,定與山靈有宿緣。斷續九峰都繞寺,住持幾眾盡耕田。樹圍絕鶯聲外,水咽危橋鳥道邊。行遍空廊聞擊竹,何人參破祖師禪。”“空濛山色雨中奇,百里看山策杖遲。苔徑煙花唐寶剎,石壇香火慧禪師。云邊坐看長流水,松下閑抄半折碑。蘿磬數聲功課后,觀心最是倚欄時。”徐《宿九峰寺》:“遙望危峰九點蒼,寺門名額自殘唐。莊嚴佛相新蘭若,慈惠禪師古道場。風送茗花香半嶺,霧蒸松翠染空廊。東山月曉聲聞寂,臥聽鐘魚出上方。”“法祖開堂七百年,古壇原不斷爐煙。金錢歲久銷初地,寶磬風高咽暮天。野衲窮耕青嶂外,游人夢繞白云邊。滄桑幾變空門刼,沒盡先朝供佛田。”謝肇淛《宿九峰寺》歷遍崎嶇翠萬重,夕陽已掛寺門松。窗前平楚諸天界,云里青蓮九迭峰。寶地半區誰布席,殘僧數口盡為農。開山尚有宗風在,凄斷齋堂午夜鐘。”“千盤鳥道數重溪,昏黑藤蘿路欲迷。門傍尚題前甲子,山云猶護古招提。松翻暝雨當空落,瀑卷晴虹繞寺低。隔盡萬峰誰得到,平林一片鷓鴣啼。”

劉若虛墓 在越城里。若虛,莆田人,宋咸平進士。官屯田員外郎,知邵武軍。蔡襄銘其墓。

北廟 在遺愛門外,去郡城十里許。神姓劉名行全,唐末為王緒將。緒為秦宗權所迫,拔其軍南徙,以行全為前鋒。至漳,忌而殺之。王審知為立廟州北,出師捍敵多著靈應。唐乾寧四年,奏封“武寧侯”。梁貞明五年,進封“崇順王”。宋政和二年知縣吳與新其廟,自為“記”。

龍跡石 在十四都。宋初,屬閩縣興城里龍嶺溪旁。唐廣德中,白晝風雨,龍從石上飛起,著四足,深可數寸。林谞為“記”。

廣施廟 在龍跡石旁。宋太平興國中立廟。嘉祐四年,知縣樊紀、紹圣間郡守王祖道、葉伸禱祠,獲應。大觀三年,知縣吳與新其廟,建亭名“沛然”,與友西湖陳文伯皆為“記”。政和五年,以轉運司奏賜額。

梧桐嶺 在十四、五都。五代晉天福四年,閩王昶出奔于此。

五縣寨 在十七都。以其地接閩、侯官、閩清、古田縣界,故名。元至正三年,設巡檢司。國朝因之。

石塔橋 在十九都。舊名“靈峰”,國朝嘉靖間重建。唐咸通中創寺。志勤禪師見桃花悟道處也。寺田乃宋咸平張長者所施,邇年為豪強侵沒。萬歷丙午,推官阮自華追田還寺,仍加修葺。

飛坑橋 在二十一都。國朝永樂十五年,古田民孟賢建構亭其上。

林門橋 在二十二都。宋慶歷間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陆河县| 伊川县| 瑞金市| 淮南市| 密云县| 东明县| 赤城县| 沈丘县| 游戏| 集安市| 水城县| 镶黄旗| 方城县| 汾西县| 武义县| 广昌县| 垫江县| 云梦县| 衡南县| 洛宁县| 济阳县| 青浦区| 靖宇县| 饶阳县| 合江县| 洪江市| 新建县| 延津县| 磐石市| 班玛县| 资源县| 九江市| 财经| 钟山县| 宁海县| 连山| 文登市| 中卫市| 绍兴市| 龙里县|